五毛世家 (一)
诗云:靡不有初。 万事都有个起始,但常常因年代久远而不可考。如木匠尊公输般为祖,但公输之前就有木匠;兵家尊太公望为祖,可太公之前便有大将军师。今天我们要说的五毛一族,却有明确的起始,便是孔丘。孔丘之前中国无五毛。他老人家不但开创了一门事业,是始作俑者,还是传人们的不尽衣食之母。其后很多年,传人们一半靠五毛权贵稻粱,一半靠五毛孔子为生。故五毛叹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诚斯言哉。
今天“五毛” 的帽子在网上满天飞。但各人对五毛所指并不一致。虽然五毛历史悠久,却有一个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而且直到今天才正式得到了恰如其分的名称。我既然严肃地为五毛立传,必也先正名。要定义五毛,无非察其言而观其行。理解五毛的理想追求,理论、方法、实践。我认为五毛是这样一(大)群人,他们:
其一: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任意编造、篡改、隐瞒、或否认当前事实或过往历史,并希望别人相信。最重要的一点:他们相信,他们的所作所为,是符合道德的,是义举。这一点将五毛和一般造假及说谎者区别开来。
其二:重在参与和表达观点,以重复多、声音大、和者众为胜。避免纠缠于分析说理。如果不得已要辩论讲理,必采用“中国式讲道理”方式。是为方法论。
其三:五毛基本是业余身份。一个人为自己说谎辩护不是五毛,只有为他人的事业冲锋陷阵才是五毛本色。他们不是体制中的人,体制中的人做同样的事是职业使然。同时五毛并不是主要为当前利益所驱使,即使有蝇头小利,也不是五毛的根本动力。五毛之志不在五毛谓也。五毛之志远大矣。
看到众五毛身在江湖之远,心忧其君其圣。能没有一丝感动吗?况且我看到今天网上五毛已经沦落为骂人之辞,深感有数典忘祖之忧,正本清源之切。所以不吝现眼,为五毛正名作传。虽千万砖,吾往矣。
五毛非有公侯之位,而亦称世家者,以是为圣人首创,又代有贤哲。布衣传万世,历二千五百年不衰。中国学者宗之,上至天子王侯,下及平民黔首,无不深谙其道。至二十一世纪,蔚为大观。终得正名。今观黄毛混混如韩寒者,亦有千万粉丝膜拜。虽尚未能断言之全民五毛,亦不远矣。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说不尽的,绕不过去的孔丘。他不但是五毛始祖,也是儒家和教师的祖宗。话又绕回来,孔丘之前既有教师,也有儒者,但孔丘之前确无五毛。
尽管孔子和他之前的记录很少了。但礼运三代,至今没有发现什么时候让人说假话、提倡篡改历史的记录。孔子自己传授学生的“文,行,忠,信”四教,想必也没有教人如何作假的内容。《礼记》有载:事亲有隐无犯,事君有犯无隐。意思是对待自己的父母可以劝说,但别激怒他们,能担待就替他们担待一点,对待国君应该犯言直谏,有错误不能替他担待。历代士大夫,以参与国事,有话直说为己任。这不仅是要对得起那身份地位,更是安身立命的道德底线。说假话的或有之,但确实未见以说假话而自豪,以造假史为义举的。至于对于历史,古神州人还是有百分百的神圣感。让我们看两个《史记》故事。 第一个是发生在晋国,董狐纪录赵宣子的故事:
盾遂奔,未出晋境。乙丑,盾昆弟将军赵穿袭杀灵公於桃园而迎赵盾。赵盾素贵,得民和;灵公少,侈,民不附,故为弑易。盾复位。晋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以视於朝。盾曰:“弑者赵穿,我无罪。”太史曰:“子为正卿,而亡不出境,反不诛国乱,非子而谁?”孔子闻之,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宣子,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出疆乃免。”
到孔子三岁那年,齐国又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齐国执政大臣崔杼手下杀了齐庄公。齐太史书曰“崔杼弑庄公”,崔杼杀之。其弟复书,崔杼复杀之。少弟复书,崔杼乃舍之。
我读这两个故事,心中五味陈杂。十岁的孩子,头上架着滴血的斧钺,面前摆着父兄的尸体。没有首鼠,提笔直书。这是怎样一家人,怎样的教育,怎样的传承?直视这些让我虚弱,头晕。容我过一会儿再细讲这些故事。因为我还在恍惚那些人究竟是不是我们的祖先。还是有另外一群人当年生活在我们这儿。不过,感谢先人们留下这些故事,这一段历史。让我们知道曾经有过的中国,曾经活过的人们,他们的思想和作为。那个时候的中国土壤,确实还不适合五毛。
(待续)
本来应该归在《我们这儿讲故事》系列,因为可能会很长,所以单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