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节假间的故事和感慨——爬藤态度;择业标准;自闭症

节假间的故事和感慨——爬藤态度;择业标准;自闭症

博客

过完元旦,去参加了以前同事的一个聚会。

这是一个比较固定的圈子,也一直是家庭聚会,老人、孩子都一起来。

这次来了两位我以前不认识的“同事”,其中一位带来了有自闭症的女儿Z。

在这个聚会中,了解了正申请大学的孩子从家长那里得到的忠告,也目睹了两位家长对孩子择业的激烈辩论,而一个孩子与Z的互动感动了所有人。

爬藤,择业,自闭症。回忆聚会中的点滴故事,几多感慨,几多思考。然后发现,表面看似互不关联的现象,却好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华裔孩子爬藤  

那天来参加聚会的孩子中,M和N正在申请大学。听M和N的家长谈起对孩子爬藤的态度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首先,家长告诉孩子,努力去爬,有进好学校的机会,我们绝不放弃。但同时要端正心态,不要抱太大的希望,更不要认为进不了藤校就是死路一条。美国好学校很多,我们总能够进一所高质量的学校。只要自己肯努力,将来都会有成就。

家长还说,对学校早期申请的回复应该抱这样的态度:

被拒(Rejected)是意料之中(anticipated)。
被递延(Deferred)完全可以接受(acceptable)。
被录取(Accepted)是奇迹(miracle)。

家长说的时候,很有点搞笑的味道,其实是非常认真的。不是家长故意贬低孩子,或打击积极性,而是家长分析说,是自己的状况使得孩子处于劣势,因为,第一,家长都是高学位。第二,家庭属于高收入。第三,居住于富人区。

来自这样的家庭,孩子享受不到任何“优先照顾”。现在优秀的孩子那么多,都想挤上藤校的独木桥,可能性当然非常低。

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M和N都是既努力,又淡定。有目标,却没有太大的精神压力。我不禁佩服家长的智慧。

 

  孩子的择业  

N爱好艺术,喜欢画画,申请大学时的考虑方向也都是与艺术相关的。她申请的一个大学,聚会那天是申请截止日,她是在来聚会的路上才决定选怎样一个画,然后在聚会的时候完成、提交的。

N在厨房的餐桌上准备申请材料,N的爸爸在餐厅的饭桌上对我们几位家长开玩笑说,N将来怕是要吃不饱的。我听着笑话,想起20多年前一位朋友W的女儿爱上了画画,说将来要做艺术家。当时那女孩好像只有十二、三岁。W告诫她做艺术家会饿死的,但孩子不听,结果W停掉了她的画画课。记得W当时对我们说,不这样,女儿就真的要做穷艺术家了。

在饭桌上,几位家长也讨论了是不是应该让孩子去追梦,其中两位各持己见,一个强烈赞成追梦,一个坚持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误了生计。也巧了,争执的就是我以前不认识的两位。想想也正常,我们这些老朋友,该争的早就争完了。

我看着那两位互不相让地争执,想着两个爱画画的孩子父母不同的态度,心里为那个被迫中断画画课的孩子痛。我倒不是说那孩子就应该走艺术这条路,只是觉得有这个天赋,多学一点,学深一点,将来就是自娱自乐也是一个资本和生活内容,太早中断了可惜。

20多年前停掉女儿画画课的W,担心的是孩子将来一辈子都是穷。那时候,我们或者是穷学生,或是刚刚有工作,经济上都不富裕。现在N的父母想法与W不同,是因为他们经济状况的不同,还是无论如何,他们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或者换一个问法,如何选择,是不是应该考虑经济状况?真的认真去思考,我忽然意识到,对没有足够经济保障的人,这是一个很不公平的问题。

女儿经常说她和身边的很多朋友是非常幸运的,说如果他们尝试什么失败了,摔跤了,他们身下是有个垫子的,不会摔伤。但有很多人没有这个垫子,他们是不能失败的,因为很可能跌倒了就伤成再也爬不起来了。

有一个例子可以看出不同。“有垫子”的孩子,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后,往往争取晚几个月上班,给自己一个长长的休假。而“没有垫子”的,非但一天都不敢拖延,还要担心拿到第一笔工资之前搬家、租房等费用如何支付。而这里的不同还不是致命的。

另一个放在眼前的例子就是,刚刚结束的美国联邦政府关门,期间80多万联邦政府雇员被停薪了。有的官员说,这正好就是度假了。是的,有足够积蓄,不是非要靠这份薪水过日子的,就当是休假了。如果是等着这个收入买牛奶、面包的呢,岂不是“何不食肉糜”?有多少人都到了付不出房租或房贷,面临被驱逐出门的境况。还有患糖尿病或其它需要每日服药的疾病的,不得不减少用药量,而这可能是有生命危险的。这时候,有没有“垫子”,就是天壤之别了。

所以,家中经济条件不好,如果不是出类拔萃,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或其它不易赚钱的梦,很可能是无法承受的奢侈。那么反过来说,如果是经济无忧的,家长是不是有责任和义务鼓励孩子追梦呢?

这只可能是个见仁见智的事情。衷心希望孩子们都有圆梦的机会。

 

  自闭症孩子的笑脸感动了所有的人  

聚会中,我们大人三三两两分组聊天,孩子们扎堆玩。有自闭症的Z坐在没有人的客厅的沙发上,独自玩着什么。我们不过意,但她妈妈说就这样挺好。可能她一直是这样。我不知道Z的年龄,看上去可能十岁左右。

有一种说法,自闭症孩子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孤独闪烁,所以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自闭症孩子,也真的体会到了“一人一个世界”,体会到我们无法进入Z的世界。据Z的妈妈说,她从来听不懂Z的话,也不确定Z对自己的话不反应,是听懂了不愿意反应呢还是没听懂。

酒足饭饱后,主人叫大家排排坐拍照,自然少不了专为孩子们拍几张。招呼孩子们到壁炉旁,圣诞树边,自然也邀请Z,但Z毫无反应,Z的妈妈也说算了。然后,N一个看似不经心的邀请动作,就打开了Z的心扉,她也高兴地加入了拍照的行列,并露出了甜甜的笑。拍完照,Z还主动拥抱了N,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N的外婆告诉我,N的确是一个特别能与人亲近的人,在学校或其它场合一直是能够与平时看似“不合群”的人做朋友。Z会与N亲近绝不是偶然。

一位自闭症孩子的妈妈曾这样说自己孩子的敏感(链接):“哪怕你语气中有任何判断、指责他的成分,他都能听出来、嗅出来,知道你的不宽容和居高临下”。

想起一位“高人”曾告诉我,画家与“凡人”最大的区别不是手上画画的功夫,而是观察的细致入微和情感上的超人敏感。那么,爱画画的N是有着我们不具备的敏感,还是因为她有这份敏感,才会有艺术灵气,才会喜爱画画?

有一个科学研究,说在多语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对别人的境遇有更多的理解和体贴。那个实验是这样做的:参与实验的A和B交谈,A对B说桌上的某个物件怎么怎么的,而B因为视线被某个东西挡住,其实看不到那个物件。只有双语或多种语言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才会注意到B的“困难”,才会走过去把那个挡住B视线的东西移开,让B看到A谈论的物件。

学双语或多语的孩子有一个特点:普遍晚一些开口讲话,但一下子什么语言都会说。这说明,学多种语言比学单一语言更辛苦。

这个实验是不是告诉我们,自己经历过“磨难”的,会有比一般人更多的理解力和同情心?(补充:以这样的条件学双语或多语的孩子会更懂得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懂得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问题。)

又想起女儿不久前变性了的(链接)高中同学X的一件事。高一时,他们班上一位从中国大陆来了不久的女孩Y自杀了(链接)。Y在班上没有几个朋友,最要好的就是X。因为生理上的特殊情形,必然造成X是个特别敏感的人。也许敏感的X与孤寂的Y成为朋友也是必然?

人的心扉怎样才会打开,为谁才会打开,我们懂吗?

 

更多博文

亲爱的同学,有你,是上海人的福气

我的文章系列
美国大学AA平权法案的前世今生及亚裔的何去何从
真的希望你过得好!
鲜为人知的癌症新说 – 正确解读统计数据
如果当初嫁给他?
70年代大舅眼里的上海
有这样两种中国人
什么是民主,我们真懂了吗?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岛 – 看看我们都带些什么!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岛 – 青岛人生活简单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岛 – 洗海澡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岛 – 表哥、表姐们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岛 – 吃的特殊记忆和老少酒鬼

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系列
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 – 开篇
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 – 后记
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续) – 来自徐家姐妹的反馈

育儿篇系列
与女儿谈恋爱、婚姻、生活
谈海外华人到底该不该逼孩子学琴和中文
到底该不该推娃—老调新谈

美国点滴系列
五角大楼文件事件真相(3)-- 美国媒体在最高法院斗智斗勇
我在美国占便宜的事 (一)戆人有戆福
美国点滴(七)也谈西方的公平概念
美国点滴(二)纽约地铁与上海地铁之比较
在美国,保健品和药品的关键区别是什么?
美国黑人和白人对不公待遇的不同应对方式

美国教育系列
美国专家对聪明孩子与天才孩子的比较
美国高三学生的生活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溪边愚人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