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若敏:《北极探险1:北极之门-朗伊尔城》

若敏:《北极探险1:北极之门-朗伊尔城》

博客

《北极探险1:北极之门-朗伊尔城》

 

若敏

 

对北极的最初印象,来自杰克伦敦的好几本小说,最喜欢的是《荒野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orld》,当年二十多岁的我,对这本书曾爱不释手。读过很多遍,再读依然会感动,杰克伦敦绝妙的构思和精准的拟人手法,让人叹为观止。

给我印象极其深刻的是作家笔下的巴克和北极荒野,“严寒仿佛冻结了大自然的心脏,人在雪里多躺几分钟,就活不了。”北极的荒野,极度严酷,不可侵犯的神圣,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巴克也经历了生死的考验。北极对任何生命都是公平而严峻的,绝不放纵人类的冒险和贪婪,只要违反自然法则,就会遭到严厉的制裁。一片片白雪、冰川、冰墙,冰原,荒野上奔跑的北极熊、北极狐、麋鹿,还有高飞的候鸟,海中的海豹、海象和鲸鱼,这里是他们的专属领域。人们只有夏季的6月到8月,冰雪融化了一部分,才能到北极深处一探究竟。

2016年9月,与朋友一起制定了北极的行程后,就一直期待着。考虑到晕船的因素,决定先选择北极。南极将是下一个目的地。

从挪威的奥斯陆飞抵朗伊尔城(Longyearbyen)需要三个小时。北纬78度,往北1300公里就是北极点-北纬90度。地球上人类最北端的聚居之地。各种最北的头衔,让我在脑海里,勾勒出朗伊尔城大致的模样。

一望无际的冰原,北极熊在守望,苦寒的土地,遥不可及的远方。朗伊尔城是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的首府,斯瓦尔巴的意思,就是“寒冷的海岸”。

飞机已经开始下降,看着舷窗外的景致,心在跳跃,荒凉的群山,白雪在上面浓墨重彩,黑白分明,融化的雪水,随意涂抹着喜欢的模样,就是冰川也不如想象中晶莹洁白。倒是一栋栋色彩斑斓的木制小房子,为这里增添了欢快的气氛。与我想象中北极的冰天雪地有一点点距离。

走下飞机舷梯,已经是凌晨一点,太阳依然斜斜地挂在3点钟的位置上。这就是极地的24小时白昼,没有日出,没有日落,拥有午夜的太阳。

机场不大,我们在传送带旁等待行李,巨大的北极熊标本就在身边,提醒我们已经踏上了北极的土地。感谢Quark Expeditions,为我们安排了接待人员,拿好行李,就看到一位美女,手持QE的牌子,将我们接到大巴上面,并点名,确定没有遗漏任何人。

司机第一站就停靠在我们的旅馆(Svalbard Hotel& Lodge),2017年 2月份订机票时,才发现机票紧张,旅馆也所剩无几,在Booking.com 上,发现此酒店评价超过了9分,订到最后一套两卧室公寓。去旅馆的路上,遇见了午夜婚礼的新娘和新郎。

果然,房间很大,有两居室六张床,非常宽大的客厅和完美的厨房,两个卫生间,还有洗衣机。墙上是北极熊的海报,它正抬头望着我们,萌萌的模样。安顿下来,已经是深夜2点半,可窗外依然是白昼,好在厚厚的窗帘,让黑夜暂时降临,我们可以安然入睡。

一觉醒来,已经是上午9点。Jack 穿戴整齐,去超市买了一些酸奶、香蕉、面条、青菜、鸡蛋和肉类回来。令人惊叹的物价,也挡不住我们做饭的脚步。热腾腾的面条和面汤顿时让人心情舒畅,中国胃在一周的西餐包围中,终于得到了突围和舒展。

将行李按照QE规定存放在酒店储存室后,我们开始了朗伊尔城的发现之旅。第一站,自然是评价最高的斯瓦尔巴博物馆(Svalbard Museum)。这是介绍北极历史和动植物最好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位于世界最北部的博物馆之一。

斯瓦尔巴博物馆是由390根不锈钢柱支撑起来的,这样风雪能从建筑底部的空间顺利通过,也能防止地面吸收热量导致冻土融化。屋顶的三维模拟系统可以模拟出风雪经过时的运动情况。建筑外层的铜壳边缘呈倾斜状,可以防止大雪在门口和窗口堆积。果然是每个细节都有特别的考量。

一进门,要戴上鞋套,由于当地矿井的煤炭灰很多,还有鞋底的积雪,融化后都会损害木板,这个约定俗成的规定,人人都在遵守。酒店里也是如此。还有柜子可以免费存包。博物馆内部装饰材料主要以松木为主,演绎着北欧的审美元素,设计十分现代和直观,布局精巧,室内空间的色彩侧重于暖色调,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也许是外面太冷了,形成巨大的反差。

这里有好几张大大的地图。右下角就是欧洲大陆的最北端。有两个大城市,左边的一个是挪威的特罗姆瑟(Tromso),右边一个是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都是人们去北极的出发点。左边巨大的岛屿就是著名的格陵兰岛。隔一条海峡的小群岛就是斯瓦尔巴群岛,北纬70-80度。朗伊尔城在群岛中最大的岛屿Spitsbergen(斯皮茨卑尔根岛),是首府。

  面对着博物馆入口是一具海象标本,栩栩如生。这里包括当地历史、地理、动物和植物等等的介绍和展示,内容包罗万象。展览的中心区是一个巨大的北极熊标本。这是朗伊尔城最后一只攻击过人的北极熊。2011年的一天晚上, 在朗伊尔的一个野营地, 一头北极熊闯入男学生的帐篷, 北极熊攻击了几个人,同伴开枪的时候, 一个男学生已经遇害。自从这只北极熊被打死后,朗伊尔城就很难再见到北极熊了。

北极熊的悲剧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人、动物和自然之间应该如何共存?斯瓦尔巴博物馆的每一件展品——海豹、麋鹿、鲸鱼、野鸭、北极燕鸥、矿灯等都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这是博物馆让我最受益的地方。让人们面对自然,理性地思考。

斯瓦尔巴德的探险历史也是展览的一个重要主题,500年前那些伟大的探险家们不畏艰难,前赴后继,终于打开了北极的窗口,踏上北纬90度的冰原。那些百年前使用过的器具、衣物、猎枪,还在向人诉说艰难的探险和开拓的件件往事。同时,对北极的掠夺,也让今天的人们开始反思。

     博物馆被展板隔成内外两圈。内圈是以北极熊、北极狐、海豹、麋鹿、北极燕鸥和极地苔原植物标本组成的生态展区。让我们了解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外圈以顺时针为序,主要是实物和各种模拟场景以及大篇幅的资料介绍和照片,反映了当年探险家们的艰苦旅程。这些介绍对于认识北极早期的历史、狩猎陷阱、煤矿开采、生活在北极以及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有着很大的帮助。

     这里还有一个狩猎人小屋和煤层复制品,你甚至可以亲身体验一下煤层,矿工宿舍门外有一个木制的洗衣板,让我十分感慨。在如此严酷的气候条件下工作和生活,艰苦程度可想而知。早期采矿业的相关知识。北极探险者的故事,都让人感慨万千。

    20世纪之前,虽然有众多探险者来到这里,因为无法熬过严冬,没有人在此定居。这个小城最初是由美国人约翰•朗伊尔(John Munroe Longyear)于1906年建起的,他是波士顿北极煤公司(Arctic Coal Company of Boston)的大股东,于1902年来到斯瓦尔巴德群岛,从挪威人手里买下岛上的一个煤矿,该地渐渐地被称为“朗伊尔宾”,“Byen”在挪威语中是“城市”的意思。可惜1943年,朗伊尔城被纳粹德国摧毁,现在的规模是二战后重建的,直到1990年代初,煤矿一直是朗伊尔宾的支撑产业。至今,早期矿井的木栈桥依然点缀在高高的山腰上,星罗棋布于整个小城之中。

    与属于全人类的南极大陆不同,通过1920年2月9日签订的《斯瓦尔巴条约》,挪威获得了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四十二个国家签署平等利用开发北极资源的国际协约,协约也授予了所有缔约方的公民享有到这个岛屿来工作的权利——其中也包括中国。由于该条约的自由规定,斯瓦尔巴群岛没有旅游或居留方面的签证要求。在该地区的全体居民中,混杂着35个民族的民众,几乎所有的人都居住在朗伊尔城。

全球农业的“诺亚方舟”种子库就在朗伊尔城。博物馆对此有详细的介绍和标本模型。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Svalbard globale frøhvelv)是为了在大规模的全球性危机期间,确保全球粮食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这座种子库可存储22.5亿颗种子,可以抵御各种极端灾难,比如核爆炸。种子库建于冻土地带的岩石中,因此不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其位置高于海平面130米左右,即便格陵兰的冰盖融化,或者南极洲的冰层完全消融,海平面上升61米,它也会安然无恙。

   2016年10月,由于全球变暖,北极地区平均温度较正常水平高逾摄氏7度,导致部分永久冻土融化,同时引发融冰和暴雨,雪水涌入种子库入口并结冰,俨如冰河,幸未波及储存种子的地点。看来今后还是要时时防范各种危机,绝不是一劳永逸。种子库建筑在朗伊尔城的东部,人烟稀少,是北极熊经常出没的地方。

   “我们要通过把这些当地居民司空见惯的东西拿来展出,以此告诉人们,你们身边就有斯瓦尔巴德的历史和文化,请保护好它们。” 斯瓦尔巴德博物馆是人类在北极活动的一个历史缩影,也因宣传生态保护,促进自然和文化间的紧密联系而获得2008年的“欧洲博物馆奖”。

     两个小时的参观,十分享受在这里的每一分钟,我仔细地看了每一段动植物和历史的介绍和图片,受益匪浅。仿佛步入时光隧道,从历史走到现在。重温了一下朗伊尔城从一个寂静孤独的蛮荒之地,开发为矿区后,逐步发展为目前全球最北的以极地研究为主城市的历史。当年,朗伊尔城出产的煤炭曾经温暖过整个挪威,而今这里的科学家正在为阻止全球变暖,追踪生物圈变化来解释人类的未来等研究课题而努力。上船后的11天旅程,让我常常想起在博物馆学习到的知识。保护全球的生态平衡,让气候变暖放慢脚步,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和义务。

博物馆与世界最北的大学连接在一起,这里有出售书籍和纪念品的商店。我们出门后,正好遇到一位背着书包的年轻人,他刚从大学里走出来。我问了几个问题,他热情地介绍了一下这所世界上最北大学的现状。

   斯瓦尔巴大学中心(University Centre in Svalbard,UNIS)于1993年启用,是四家挪威大学的协作学习中心,专门讲授地球物理学、北极生物学、地质学、北极科技,提供以及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合计约有300名学生。学生一般在此学习极地的相关课程,再回到其他的主校园,这里相当于一个分校的校区。

   随后,我们进到【RABALDER】的一间咖啡和烘培店,店里的人很多,甚至找不到位置。

一位好心的约翰先生让我们与他公用一个桌子。来自丹麦的约翰先生,看起来六十岁左右,身体十分硬朗,他是另一艘游轮的探险队长,下午就要出发了。在这里享受一下难得的岸上时光。他侃侃而谈,让我们在上船之前,了解了不少北极的知识。看得出,他是发自心底地热爱这份工作。这里的甜点和咖啡都十分美味。

告别约翰以后,我们走进了一家户外运动商店,吸引我们的除了各式户外用品之外,枪柜里的各式长枪短枪,琳琅满目。柜台上带着眼镜的北极狐用探究的目光望着我们。由于北极熊的威胁无时不在,因此居住此地的每一名成年人都要学习如何使用来福枪。

刚刚在斯瓦尔巴博物馆时,看到一把挪威捕猎者乔治·尼尔森的来福枪,已经锈迹斑斑。1921年12月,尼尔森前往一个偏远的地球物理观测站庆祝圣诞节。但人们再也没有见过他。直到1965年,徒步旅行者发现了尼尔森的遗骨,才解开了他的失踪之谜——他被一头北极熊吃掉了。这把来福枪在他的遗体旁边被发现,一颗子弹死死地卡在弹膛里。

我们在行走的路上经过了朗伊尔城特有的红白色三角形北极熊“警告”路标,因为这里是北极熊的家园。  北极熊是追逐冰块来生存的,海冰融化多,北极熊的生存空间就小,气候变暖,人类的活动范围的扩大也是北极熊及其他野生动物数量迅速下降的重要原因。

就要告别朗伊尔城,进行11天的北极探险巡航,我们内心激动而期待着。当我踏上轮船的舷梯,最后回望朗伊尔城的那一眼,我对自己说,11天以后,再见!

(选用部分网络资料和照片,特别感谢!)

此文发布在亚特兰大生活网上,链接:https://atlantachineselife.com/北极探险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若敏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