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的第四个阶段:破俱生我执
观心的第二个阶段开始,是破有——破除对念头的执着与认同。观心的第三个阶段
,是破空——破除对无念的执着。
到第三个阶段的观心修持中,行者就己明了,“念头”不仅仅是心理方面的现象,
包括一念不生的“空”其实也是一念。乃至我人的身体状态、性格、观念、学识等等,
无不是一念。甚至所见、所闻、所感、所知(见闻觉知)的一切对象,究其实,也不过
是一念。果能有如此见地,则解脱气象,便油然而生了。“见惑”基本断除,对世间一
切道理,皆能了然,不再有疑。断见惑,在禅宗就是“见道”,也是破初关的开悟。当
然,这其中还需要有功夫的配合。
之所以说在第三阶段,“基本”断见惑,是因为,此时还有极细微的执着还没破除
——即对这一“知”的执着。而这一“知”其实也是一念,也是一种分别作用,只是它
极细微,没有很强的定力根本不能发现,还以为它一直是如如不动呢。这个知道有念,
知道无念的这一“知”,较之念头,较之无念,它确实是像一个见证者一般,如如不动
,见证着念头的生灭来去,也见证着无念的空灵。(印度的瑜伽境界也只到此为止,称
之为“灵性”)。
殊不知,它既然知道有念,知道无念,这其中就隐含着极微细的分别鉴别的作用或
功能在其中。它还不是本体,充其量是本体的一种作用而已。古人爱用镜子作比喻。镜
中的境像比作念头;镜中没有境像时比作无念;镜子能照万物的作用就好比我们的这一
“知”,这一“知”(镜子的能照之性),红来显红,绿来显绿,无物则显空。但这一
知,并不是镜子本身,而只是镜子所呈现的功能作用而已。所以古人于此有诗曰:“透
网金鳞犹滞水出笼银鹤尚迷封”。
这一“知”,极难破除,因为它就是人们一直死死抓的“我”。
道家有云:要想人不死,必须死个人;佛家也说:打得念头死,方许法身活。这个
“我”的一念,正是要真正打除的。(当然这个打除只是放下对它的执着,而不是消灭
它)。
这一念的破执,必须要有老师在静观因缘时节的时候才能给予正确指导,不然,行
者很难走出念头自欺的迷宫。这也就是为什么,真正的修持须要有传承。
因此,第四阶段的观心,其实是破除最后的执着——这一“知”。但并不是说除了
这一知外,还有一个什么可以让我们抓得住,只是不执着即对
当行者真能明了这一“知”也只是一念的作用而己的时候,才真能算是断惑见道了
。注意了,只是“见道”了,而“见道”也只是正好开始修行的时候,以前只能是“加
行”——做准备工作而已。就像是一个人此时才明白方向了,接下来,才开始跋涉。
所以禅宗五祖就说过:不识本心,修法无益。佛在《楞严经》上说:“若于因地以
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念头当然是生灭心,一念不生的“
空”也是生灭心,而那心光独耀的灵明一“知”,不也是生灭心吗?
古今多少人牢牢抓住这一“知”,以为真心本性,以为是本来面目,沉浸在开悟的
幻觉之中,强作主宰。终其一生,其实仍旧抓的是一妄念,良可哀叹!!!
实际上,现代社会,真能于观心的第二阶段有个入处的人都极难、罕见。谈断惑见
道,己成影响之谈。
佛法的开悟(世间的学问当然也是如此),无论你悟到的是如何神圣、玄妙的道理
,那个“能”悟的,都只是一心而已。因此,如实知自心,才是真正修学的核心所在。
而观心一法,就是摒弃一切外在的仪轨,直探心源,穷究根本。既是捷径,也是唯一正
途,减少了以化城当宝所的误区。行人当珍惜再珍惜!!!
古人说:“二六时中不住工,穷来穷去到无穷,忽然穷到无穷底,踏倒须弥第一峰;
”就是说的这个单刀直入的殊胜法门。
观心的第二、三个阶段,是破“所”,第四个阶段是破“能”。所谓的破,不是抛
弃它,消除它,否定它,只是不再执着它而已。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里说的“所”,就是我们一直所执着的“自我”。我
们日常生活中一直说的“自我”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人的经验记忆而己。我们在
打坐中觉察到的念头究竟是什么呢?也就是我们一直称之为“自我”的东西。试探究一
下看,除了这一堆记忆、经验外,哪里还有一个所谓的“我”存在呢?所谓的“我”,
不就是这一堆经验、记忆以及它们因外在的刺激而产生的各种反应活动吗?
因此,第二、三阶段,也可以说是证入“人无我”——当你看到了念头的虚妄之后
,不再执着这堆念头组合成的“我”了,以前牢牢抓住的那个“我”,消失了。
转而,我们执着的本能就会死死抓住那个“能观之心”作为我。第四个阶段就是破
除这一层更细微的执着,也是最根本的执着,也可以说是证入“法无我”。
真的人法皆空的时候,就自在了。自在,就是不再受任何东西的束缚、制约或催眠
,真正醒来而自由了。
观心的过程中,对念头的观念在此也须说明一下。
一般初学者,皆以当下的起心动念,也即是心理的活动作为念头,去观照它。但功
夫深入后,我们要知道,不仅心理的一切活动是念头,即便我们当下的身体状态、性格
观念、人生际遇、行为动作、场景环境、家居生活等等,都是一念。再扩而大之,山河
大地,世界宇宙,无一不是一念。所以,后期的观照,应该扩大胸襟,不要小家子气地
坐在那里以观照起心动念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