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学校没买F1000怎么办?现在不支持个人注册了
avatar
学校没买F1000怎么办?现在不支持个人注册了# Biology - 生物学
b*n
1
几天前,苹果的新一代掌门人Tim Cook做了他个人第一个在后乔布斯时代的产品发布会,宣告了新一代iPad的诞生。Tim Cook的演讲一如既往地延续着他四平八稳,波澜不惊的特色,以至于会后很多媒体都开始缅怀起昔日乔老帮主的风采。的确,相对而言乔布斯的演讲更加充满激情,不仅有对自家产品肆无忌惮的夸,也还有对别家产品恰到痛处的贬,听着就让人觉得酣畅淋漓。不过我以为,这种不同其实更主要的是源自于人们下意识的偶像崇拜。乔布斯这个IT界的枭雄,一生几度沉浮,充满传奇色彩。这样头顶光环的人登台演讲,举手投足自然都是个人魅力。排除掉这个因素,其实乔布斯的演讲同样是乏善可陈。试想如果有一个从来不知道苹果历史的人来到乔布斯的产品发布会,保不齐他会这么想:这是个哪里来的老家伙,穿得这么老土,估计中学都没念完吧,要不怎么翻来覆去就是cool,awesome,gorgeous,fantastic几个词,会点别的吗?
我自己是一个理工男,因为自小缺乏人文教育,所以在词汇量上估计比乔布斯好不到哪儿去。另一方面,由于长期职业关系,培养了对数字的高度敏感性。所以,如果换了我来做这样一个产品发布会,一种可能性就是使用大量图表,以高度数字化的方式向听众表明我们的这个产品拥有多么卓越的性能:这个指标是你的四倍,那个是八倍,一目了然,多好。不过再仔细想想,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除了后天的在工作中培养出来的对数字的敏感,我还有天生的对于色彩,形状,或者说得艺术点,对于美的敏感。所以,就算因为缺乏人文教育,语言上只能停留于“好,真好,太好了,好极了”,我也不会满足于对自己的产品只做出一个数字化的诠释。
很不幸的是,现实世界中,有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对事物的数字化诠释。新一代iPad发布之后,网上褒贬不一。褒奖者说,看,分辨率提升一倍,图形处理快了四倍,电池容量大了百分之七十,相机像素五百万了;贬抑者说,切,重量增加了50克,又变厚了,正面摄像头还是VGA。当然,这些比较都有各自的意义,不过似乎更适合于留给设计产品的幕后工程师们去关心。对于广大用户而言,更重要的是当一个产品拿在手里会带来什么样的使用体验。对于这一点,苹果的广告词里有一句深得我心:Because when a screen becomes this good, it’s simply you and the things you care about. 是的,技术的终极目的是为人服务,而最好的技术应该是让人能够毫无障碍地体验到美好。
苹果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这样一个事实的认同和尊重:绝大多数人是通过感知而不是量化的方式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而这种感知很难通过具体的数字和技术指标来把握。要做成功的产品,就必须既要有过硬的技术指标,更要有接受,理解,乃至引领消费者感性的能力。前者需要广大幕后工程师的辛勤劳动和对完美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后者则需要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对于艺术的高度直觉,充满创造性的思维,以及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前者是容易量化的部分,而后者则往往显得很感性,因而非常难以把握。读过乔布斯传就会知道,他恰好就是一个在这方面极具天分的人。
很多人认为苹果很霸道,不愿意倾听顾客的意见,显得高高在上,我生产什么你用什么。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苹果能够吸引那么多顾客,自然是因为他们对消费者心理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有一个说法是乔布斯认为大多数顾客其实并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排除掉这其中他个人的傲慢来讲,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随便找一个消费者问他喜欢什么,他也许能列一个长长的单子,但是不要忘了,这样一个单子的形成和他身处的消费环境息息相关:媒体的报道和周围人的观点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这个单子。而一个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产品,应该是一个不在这个单子上的东西,应该是一个让人感到意外,惊喜,以及产生“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种念头的东西。这样触及人们内心的东西,自然会让人喜爱,愿意掏钱。而这样的产品,往往也最难以对其做简单的数字化诠释。另一方面,很多厂家津津乐道于技术指标,难道不正是一种霸道的表现吗:你们消费者看技术指标不就行了吗,整那么多虚的有什么用?这种霸道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无奈,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网上流传的一张图片对此做了一个绝妙的注解。iPhone出来之前,手机的设计可谓是千奇百怪;iPhone出来之后,短短几年,现在手机的设计都高度趋同了。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平板电脑上。我对此的理解是,此前的多样性算是各路设计者做的不懈尝试,在真正的革命性产品出来之前,这些尝试都或多或少得到了消费者的接受:其实除了接受,也别无选择。很多人担心这种趋同会导致多样性的丧失,让这个世界变得很无趣。其实大可不必: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那些深刻的,能够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而不是虚有其表的花里胡哨,也不是一种数字化意义上的简单多元化。
说了这么多苹果的好话,我也许算是个人们说的果粉吧?不过,我自己心里非常清楚,我是一个很势利的果粉。如果有一天,苹果开始对其产品给于过多的数字化诠释,那也就是苹果失去其灵魂的时刻。那个时候,我将转身离去。不过,希望总是长存的:人们对于美的永恒追求将会一直伴随和引领技术的进步。
avatar
m*5
2
请问现在有办法个人subscribe F1000么?
我们学校没买
avatar
w*2
3
置顶!

iPad
a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几天前,苹果的新一代掌门人Tim Cook做了他个人第一个在后乔布斯时代的产品发布会,宣告了新一代iPad的诞生。Tim Cook的演讲一如既往地延续着他四平八稳,波澜不惊的特色,以至于会后很多媒体都开始缅怀起昔日乔老帮主的风采。的确,相对而言乔布斯的演讲更加充满激情,不仅有对自家产品肆无忌惮的夸,也还有对别家产品恰到痛处的贬,听着就让人觉得酣畅淋漓。不过我以为,这种不同其实更主要的是源自于人们下意识的偶像崇拜。乔布斯这个IT界的枭雄,一生几度沉浮,充满传奇色彩。这样头顶光环的人登台演讲,举手投足自然都是个人魅力。排除掉这个因素,其实乔布斯的演讲同样是乏善可陈。试想如果有一个从来不知道苹果历史的人来到乔布斯的产品发布会,保不齐他会这么想:这是个哪里来的老家伙,穿得这么老土,估计中学都没念完吧,要不怎么翻来覆去就是cool,awesome,gorgeous,fantastic几个词,会点别的吗?
: 我自己是一个理工男,因为自小缺乏人文教育,所以在词汇量上估计比乔布斯好不到哪儿去。另一方面,由于长期职业关系,培养了对数字的高度敏感性。所以,如果换了我来做这样一个产品发布会,一种可能性就是使用大量图表,以高度数字化的方式向听众表明我们的这个产品拥有多么卓越的性能:这个指标是你的四倍,那个是八倍,一目了然,多好。不过再仔细想想,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除了后天的在工作中培养出来的对数字的敏感,我还有天生的对于色彩,形状,或者说得艺术点,对于美的敏感。所以,就算因为缺乏人文教育,语言上只能停留于“好,真好,太好了,好极了”,我也不会满足于对自己的产品只做出一个数字化的诠释。
: 很不幸的是,现实世界中,有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对事物的数字化诠释。新一代iPad发布之后,网上褒贬不一。褒奖者说,看,分辨率提升一倍,图形处理快了四倍,电池容量大了百分之七十,相机像素五百万了;贬抑者说,切,重量增加了50克,又变厚了,正面摄像头还是VGA。当然,这些比较都有各自的意义,不过似乎更适合于留给设计产品的幕后工程师们去关心。对于广大用户而言,更重要的是当一个产品拿在手里会带来什么样的使用体验。对于这一点,苹果的广告词里有一句深得我心:Because when a screen becomes this good, it’s simply you and the things you care about. 是的,技术的终极目的是为人服务,而最好的技术应该是让人能够毫无障碍地体验到美好。
: 苹果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这样一个事实的认同和尊重:绝大多数人是通过感知而不是量化的方式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而这种感知很难通过具体的数字和技术指标来把握。要做成功的产品,就必须既要有过硬的技术指标,更要有接受,理解,乃至引领消费者感性的能力。前者需要广大幕后工程师的辛勤劳动和对完美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后者则需要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对于艺术的高度直觉,充满创造性的思维,以及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前者是容易量化的部分,而后者则往往显得很感性,因而非常难以把握。读过乔布斯传就会知道,他恰好就是一个在这方面极具天分的人。
: 很多人认为苹果很霸道,不愿意倾听顾客的意见,显得高高在上,我生产什么你用什么。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苹果能够吸引那么多顾客,自然是因为他们对消费者心理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有一个说法是乔布斯认为大多数顾客其实并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排除掉这其中他个人的傲慢来讲,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随便找一个消费者问他喜欢什么,他也许能列一个长长的单子,但是不要忘了,这样一个单子的形成和他身处的消费环境息息相关:媒体的报道和周围人的观点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这个单子。而一个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产品,应该是一个不在这个单子上的东西,应该是一个让人感到意外,惊喜,以及产生“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种念头的东西。这样触及人们内心的东西,自然会让人喜爱,愿意掏钱。而这样的产品,往往也最难以对其做简单的数字化诠释。另一方面,很多厂家津津乐道于技术指标,难道不正是一种霸道的表现吗:你们消费者看技术指标不就行了吗,整那么多虚的有什么用?这种霸道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无奈,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 网上流传的一张图片对此做了一个绝妙的注解。iPhone出来之前,手机的设计可谓是千奇百怪;iPhone出来之后,短短几年,现在手机的设计都高度趋同了。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平板电脑上。我对此的理解是,此前的多样性算是各路设计者做的不懈尝试,在真正的革命性产品出来之前,这些尝试都或多或少得到了消费者的接受:其实除了接受,也别无选择。很多人担心这种趋同会导致多样性的丧失,让这个世界变得很无趣。其实大可不必: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那些深刻的,能够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而不是虚有其表的花里胡哨,也不是一种数字化意义上的简单多元化。
: 说了这么多苹果的好话,我也许算是个人们说的果粉吧?不过,我自己心里非常清楚,我是一个很势利的果粉。如果有一天,苹果开始对其产品给于过多的数字化诠释,那也就是苹果失去其灵魂的时刻。那个时候,我将转身离去。不过,希望总是长存的:人们对于美的永恒追求将会一直伴随和引领技术的进步。

avatar
p*t
4
同问。我们学校也没买。我以前还交钱自己注册过一年。现在连交钱都不让了。

【在 m******5 的大作中提到】
: 请问现在有办法个人subscribe F1000么?
: 我们学校没买

avatar
l*f
5
AGREE
avatar
j*d
6
F1000这个破玩意儿其实没什么一意思,说得不好听就是YY,
你完全可以来个e-letter取代之
最搞笑的是有些人拿上面的evaluation放到CV里当尚方宝剑

【在 m******5 的大作中提到】
: 请问现在有办法个人subscribe F1000么?
: 我们学校没买

avatar
l*n
7
Most of customers does not know what they want. This is 100% true.
avatar
l*o
8
绝对同意。well, at the same time 大多数人知道他们不喜欢什么。
That's why Jobs is genius.

【在 l**n 的大作中提到】
: Most of customers does not know what they want. This is 100% true.
avatar
d*n
9
另外,Jobs是founder,大厨是职业经理人,这也会有些区别。当然,你也可以说Jobs
更asshole一些,Cook更professional一点。
有一个视频,youtube上还有,就是一个人装Jobs发布一款带4个窟窿的大圆球。有人留
言:OMG, I wanna one.做presentation,Jobs是大家的榜样。
avatar
p*3
10
re
avatar
n*s
11
同意楼主
★ Sent from iPhone App: iReader Mitbbs 7.51 - iPad Lite
avatar
l*w
12
IPHONE出来之前的不带键盘的智能电话就是一个长方形上一个大大的屏幕,现在还是。
没看出是被IPHONE引导了潮流。
avatar
c*a
13
这个视频de 关键字是什么?

Jobs

【在 d*****n 的大作中提到】
: 另外,Jobs是founder,大厨是职业经理人,这也会有些区别。当然,你也可以说Jobs
: 更asshole一些,Cook更professional一点。
: 有一个视频,youtube上还有,就是一个人装Jobs发布一款带4个窟窿的大圆球。有人留
: 言:OMG, I wanna one.做presentation,Jobs是大家的榜样。

avatar
a*a
14
对于这种睁着眼说瞎话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在 l**w 的大作中提到】
: IPHONE出来之前的不带键盘的智能电话就是一个长方形上一个大大的屏幕,现在还是。
: 没看出是被IPHONE引导了潮流。

avatar
i*s
15
我们称他们为果黑

【在 a****a 的大作中提到】
: 对于这种睁着眼说瞎话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avatar
l*w
16
苹果是个很成功的公司没错,但是也不是什么都成了苹果的创作吧?
早期的智能电话难道不是长方形盒子上一个放屏幕的造型?(有的有物理键盘, 有的
没有。)智能电话之前的PDA难道不也是这个样子。前者比如HTC的PPC系列,后者比如
DELL的X51系列。第一代IPHONE的外形也成了首创了?

【在 i**s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们称他们为果黑
avatar
D3
17
写的很不错,赞一个

会,宣告了新一代iPad的诞生。Tim Cook的演讲一如既往地延续着他四平八稳,波澜不
惊的特色,以至于会后很多媒体都开始缅怀起昔日乔老帮主的风采。的确,相对而言乔
布斯的演讲更加充满激情,不仅有对自家产品肆无忌惮的夸,也还有对别家产品恰到痛
处的贬,听着就让人觉得酣畅淋漓。不过我以为,这种不同其实更主要的是源自于人们
下意识的偶像崇拜。乔布斯这个IT界的枭雄,一生几度沉浮,充满传奇色彩。这样头顶
光环的人登台演讲,举手投足自然都是个人魅力。: 懦粽飧鲆蛩兀涫登遣妓沟难
萁餐欠ι瓶沙隆J韵肴绻幸桓龃永床恢榔还返娜死吹角遣妓沟牟贩⒉蓟
幔2黄胨嵴饷聪耄赫馐歉瞿睦锢吹睦霞一铮┑谜饷蠢贤粒兰浦醒Ф济荒钔臧桑
辉趺捶锤踩ゾ褪莄ool,awesome,gorgeous,fantastic几个词,会点别的吗?
哪儿去。另一方面,由于长期职业关系,培养了对数字的高度敏感性。所以,如果换了
我来做这样一个产品发布会,一种可能性就是使用大量图表,以高度数字化的方式向听
众表明我们的这个产品拥有多么卓越的性能:这个指标是你的四倍,那个是八倍,一目
了然,多好。不过再仔细想想,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除了后天的在工作中培养出
来的对数字的敏感,我还有天生的对于色彩,形状,或者说得艺术点,对于美的敏感。
所以,就算因为缺乏人文教育,语言上只能停留于: 昂茫婧茫昧耍眉恕保
乙膊换崧阌诙宰约旱牟分蛔龀鲆桓鍪只内故汀
iPad发布之后,网上褒贬不一。褒奖者说,看,分辨率提升一倍,图形处理快了四倍,
电池容量大了百分之七十,相机像素五百万了;贬抑者说,切,重量增加了50克,又变
厚了,正面摄像头还是VGA。当然,这些比较都有各自的意义,不过似乎更适合于留给
设计产品的幕后工程师们去关心。对于广大用户而言,更重要的是当一个产品拿在手里
会带来什么样的使用体验。对于这一点,苹果的广告词里有一句深得我心:Because
when a screen becomes this good, it’s simply you : and the things you care
about. 是的,技术的终极目的是为人服务,而最好的技术应该是让人能够毫无障碍地
体验到美好。
过感知而不是量化的方式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而这种感知很难通过具体的数字和技术
指标来把握。要做成功的产品,就必须既要有过硬的技术指标,更要有接受,理解,乃
至引领消费者感性的能力。前者需要广大幕后工程师的辛勤劳动和对完美的孜孜不倦的
追求;后者则需要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对于艺术的高度直觉,充满创造性的思维,以
及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前者是容易量化的部分,而后者则往往显得很感性,因而非
常难以把握。读过乔布斯传就会知道,他恰好就是: 桓鲈谡夥矫婕咛旆值娜恕
么。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苹果能够吸引那么多顾客,自然是因为他们对消费者心理的准
确理解和把握。有一个说法是乔布斯认为大多数顾客其实并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排除
掉这其中他个人的傲慢来讲,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随便找一个消费者问他喜欢什
么,他也许能列一个长长的单子,但是不要忘了,这样一个单子的形成和他身处的消费
环境息息相关:媒体的报道和周围人的观点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这个单子。而一个真
正具有创造性的产品,应该是一个不在这个单子上: 亩鳎Ω檬且桓鋈萌烁械揭馔
猓玻约安拔以趺淳兔挥邢氲健闭庵帜钔返亩鳌U庋ゼ叭嗣悄谛牡亩鳎
匀换崛萌讼舶敢馓颓6庋牟罚沧钅岩远云渥黾虻サ氖只故汀
A硪环矫妫芏喑Ъ医蚪蚶值烙诩际踔副辏训啦徽且恢职缘赖谋硐致穑耗忝窍颜
呖醇际踔副瓴痪托辛寺穑敲炊嘈榈挠惺裁从茫空庵职缘赖谋澈笃涫凳且恢稚羁痰奈
弈危凳舨坏靡讯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几天前,苹果的新一代掌门人Tim Cook做了他个人第一个在后乔布斯时代的产品发布会,宣告了新一代iPad的诞生。Tim Cook的演讲一如既往地延续着他四平八稳,波澜不惊的特色,以至于会后很多媒体都开始缅怀起昔日乔老帮主的风采。的确,相对而言乔布斯的演讲更加充满激情,不仅有对自家产品肆无忌惮的夸,也还有对别家产品恰到痛处的贬,听着就让人觉得酣畅淋漓。不过我以为,这种不同其实更主要的是源自于人们下意识的偶像崇拜。乔布斯这个IT界的枭雄,一生几度沉浮,充满传奇色彩。这样头顶光环的人登台演讲,举手投足自然都是个人魅力。排除掉这个因素,其实乔布斯的演讲同样是乏善可陈。试想如果有一个从来不知道苹果历史的人来到乔布斯的产品发布会,保不齐他会这么想:这是个哪里来的老家伙,穿得这么老土,估计中学都没念完吧,要不怎么翻来覆去就是cool,awesome,gorgeous,fantastic几个词,会点别的吗?
: 我自己是一个理工男,因为自小缺乏人文教育,所以在词汇量上估计比乔布斯好不到哪儿去。另一方面,由于长期职业关系,培养了对数字的高度敏感性。所以,如果换了我来做这样一个产品发布会,一种可能性就是使用大量图表,以高度数字化的方式向听众表明我们的这个产品拥有多么卓越的性能:这个指标是你的四倍,那个是八倍,一目了然,多好。不过再仔细想想,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除了后天的在工作中培养出来的对数字的敏感,我还有天生的对于色彩,形状,或者说得艺术点,对于美的敏感。所以,就算因为缺乏人文教育,语言上只能停留于“好,真好,太好了,好极了”,我也不会满足于对自己的产品只做出一个数字化的诠释。
: 很不幸的是,现实世界中,有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对事物的数字化诠释。新一代iPad发布之后,网上褒贬不一。褒奖者说,看,分辨率提升一倍,图形处理快了四倍,电池容量大了百分之七十,相机像素五百万了;贬抑者说,切,重量增加了50克,又变厚了,正面摄像头还是VGA。当然,这些比较都有各自的意义,不过似乎更适合于留给设计产品的幕后工程师们去关心。对于广大用户而言,更重要的是当一个产品拿在手里会带来什么样的使用体验。对于这一点,苹果的广告词里有一句深得我心:Because when a screen becomes this good, it’s simply you and the things you care about. 是的,技术的终极目的是为人服务,而最好的技术应该是让人能够毫无障碍地体验到美好。
: 苹果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这样一个事实的认同和尊重:绝大多数人是通过感知而不是量化的方式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而这种感知很难通过具体的数字和技术指标来把握。要做成功的产品,就必须既要有过硬的技术指标,更要有接受,理解,乃至引领消费者感性的能力。前者需要广大幕后工程师的辛勤劳动和对完美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后者则需要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对于艺术的高度直觉,充满创造性的思维,以及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前者是容易量化的部分,而后者则往往显得很感性,因而非常难以把握。读过乔布斯传就会知道,他恰好就是一个在这方面极具天分的人。
: 很多人认为苹果很霸道,不愿意倾听顾客的意见,显得高高在上,我生产什么你用什么。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苹果能够吸引那么多顾客,自然是因为他们对消费者心理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有一个说法是乔布斯认为大多数顾客其实并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排除掉这其中他个人的傲慢来讲,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随便找一个消费者问他喜欢什么,他也许能列一个长长的单子,但是不要忘了,这样一个单子的形成和他身处的消费环境息息相关:媒体的报道和周围人的观点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这个单子。而一个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产品,应该是一个不在这个单子上的东西,应该是一个让人感到意外,惊喜,以及产生“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种念头的东西。这样触及人们内心的东西,自然会让人喜爱,愿意掏钱。而这样的产品,往往也最难以对其做简单的数字化诠释。另一方面,很多厂家津津乐道于技术指标,难道不正是一种霸道的表现吗:你们消费者看技术指标不就行了吗,整那么多虚的有什么用?这种霸道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无奈,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 网上流传的一张图片对此做了一个绝妙的注解。iPhone出来之前,手机的设计可谓是千奇百怪;iPhone出来之后,短短几年,现在手机的设计都高度趋同了。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平板电脑上。我对此的理解是,此前的多样性算是各路设计者做的不懈尝试,在真正的革命性产品出来之前,这些尝试都或多或少得到了消费者的接受:其实除了接受,也别无选择。很多人担心这种趋同会导致多样性的丧失,让这个世界变得很无趣。其实大可不必: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那些深刻的,能够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而不是虚有其表的花里胡哨,也不是一种数字化意义上的简单多元化。
: 说了这么多苹果的好话,我也许算是个人们说的果粉吧?不过,我自己心里非常清楚,我是一个很势利的果粉。如果有一天,苹果开始对其产品给于过多的数字化诠释,那也就是苹果失去其灵魂的时刻。那个时候,我将转身离去。不过,希望总是长存的:人们对于美的永恒追求将会一直伴随和引领技术的进步。

avatar
w*2
18
苹果开创了真正的智能电话时代,这是竞争对手都不可否认的事实
贬低苹果在关键产品的创新性没有什么意义

【在 l**w 的大作中提到】
: 苹果是个很成功的公司没错,但是也不是什么都成了苹果的创作吧?
: 早期的智能电话难道不是长方形盒子上一个放屏幕的造型?(有的有物理键盘, 有的
: 没有。)智能电话之前的PDA难道不也是这个样子。前者比如HTC的PPC系列,后者比如
: DELL的X51系列。第一代IPHONE的外形也成了首创了?

avatar
l*w
19
我没有否认IPHONE的贡献。只是把IPHONE的造型也说成创新太可笑了。
"网上流传的一张图片对此做了一个绝妙的注解。iPhone出来之前,手机的设计可谓是千奇百怪;iPhone出来之后,短短几年,现在手机的设计都高度趋同了"
avatar
b*n
20
我的原意是想说iPhone出来之后,很多厂家的设计都趋同,不仅仅是外形,更重要的是内涵上的很多东西。用了网上流传的这个图片,是取其意而忘其形,并非在强调iPhone的外形有多么创新。既承你指出,我想用“幽默的注解”可能比用“绝妙的注解”更合适。

是千奇百怪;iPhone出来之后,短短几年,现在手机的设计都高度趋同了"

【在 l**w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没有否认IPHONE的贡献。只是把IPHONE的造型也说成创新太可笑了。
: "网上流传的一张图片对此做了一个绝妙的注解。iPhone出来之前,手机的设计可谓是千奇百怪;iPhone出来之后,短短几年,现在手机的设计都高度趋同了"

avatar
N*3
21
好文,赞一个~~~
avatar
w*2
22
hehe. you are good.

是内涵上的很多东西。用了网上流传的这个图片,是取其意而忘其形,并非在强调
iPhone的外形有多么创新。既承你指出,我想用“幽默的注解”可能比用“绝妙的注解
”更合适。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的原意是想说iPhone出来之后,很多厂家的设计都趋同,不仅仅是外形,更重要的是内涵上的很多东西。用了网上流传的这个图片,是取其意而忘其形,并非在强调iPhone的外形有多么创新。既承你指出,我想用“幽默的注解”可能比用“绝妙的注解”更合适。
:
: 是千奇百怪;iPhone出来之后,短短几年,现在手机的设计都高度趋同了"

avatar
b*n
23
版大谬赞了。
苹果180的时候我忽悠别人买入,自己却没胆,现在就更不敢了,可见也是个假果粉,
呵呵!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hehe. you are good.
:
: 是内涵上的很多东西。用了网上流传的这个图片,是取其意而忘其形,并非在强调
: iPhone的外形有多么创新。既承你指出,我想用“幽默的注解”可能比用“绝妙的注解
: ”更合适。

avatar
l*w
24
我赞同苹果的“手指”概念开创了新的潮流。
但是非常讨厌苹果把外形注册成专利的做法。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