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普林斯顿生物教授谈如何选择中国学生 zz
avatar
普林斯顿生物教授谈如何选择中国学生 zz# Biology - 生物学
x*u
1
最近这段时间到处都是关于吴京的消息,各种头条也都被吴京给占据,很多之前吴京的
资料也是一个又一个的被扒出来,其实在我看来这是好事儿,虽然很多事情都涉及的吴
京的隐私,但也只有这样吴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才会提高,有人关注毕竟是好的,不跟
几年前的吴京似的,在演艺圈混了那么多年都没有演过几次男一号,不是反派就是配角
,这对于那么敬业的吴京来说确实是不公平。
对于《战狼2》来说我只能说是佩服,能够杀进世界电影票房前一百名,这是除了好莱
坞以外第一支电影入围,也是亚洲第一支电影入围,佩服。
大家都在说吴京怎么样怎么样敬业,说他在拍摄《战狼2》的时候怎么样怎么样,可是
你们知道吗,就算吴京没有拍《战狼2》的时候,拍其他电影或者电视剧的时候也是这
样。我有一个资料,说当年吴京结婚的时候是柱拐杖去的,至于原因是因为他拍电影受
伤,身上被缝了一百多针。还有就是当年和甄子丹拍《杀破狼》的时候,甄子丹打吴京
用了四个甩棍,全打断,如果不敬业的话早特么换替身上了。
avatar
b*n
2
http://www.taisha.org/taishaspace/items.php?itemsid=25047
7月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康毅滨到上海讲学。他负责该系在中国的
招生工作,因此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学生(其中绝大部分是清华、北大、复旦、中科
大等国内知名学校的尖子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教育的扭曲给学生带来的困扰。
“中国学生聪明,勤奋,但也迷茫,功利心比较重,妨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康毅滨
在接受《星期日新闻晨报》访问时说。
什么样的学生被淘汰?
每年一月底,康毅滨就要从系里抱回一大包资料仔细看——里面是所有申请普林斯
顿生物分子系的中国学生的材料。
每年,该系每年大约招收25名本科学生攻读博士,系里给康毅滨的“中国额度”3-
4个,而他收到的申请约有七八十份。
4%左右的“成功率”。
每个“申请包”主要有这些材料:本科各科成绩单,托福和GRE的考分,个人陈述,
以及推荐信。康毅滨把它们分成“定量”和“非定量”两类。
分数他看得很仔细,但那些“非定量”的东西却能告诉他更多。
星期日新闻晨报(以下简称星期日):“个人陈述”有什么用?
康毅滨:就是说说你为什么想成为一个分子生物学家,为什么想来普林斯顿。
星期日:你看过几百份“个人陈述”,从里面看到了些什么?
康毅滨:中国学生的GRE能考得很好,但我能看出来,他们写的“陈述”经常千篇一
律,缺乏特点。
星期日:他们给你什么印象?
康毅滨:不清楚为什么要来普林斯顿,或者过分要求完美,不敢展示真实的自己。
还有一些“个人陈述”都是空洞的套话、废话,比如自己如何热爱科学,普林斯顿如雷
贯耳,很想得到这个机会……言辞华丽,但是我却看不到一个真实的、鲜活的人。
星期日:真实鲜活的“陈述”是怎样的?
康毅滨:有个学生是这么写的:他以前的专业是电子工程,后来才慢慢发现真正感
兴趣的是生物。他申请转了系,尽管绝大多数人反对,因为没有基础,读得有些吃力,
但他还是很高兴。因为每一学期都会比上一学期进步一些。他的“陈述”给我留下了比
较深的印象,因为它展示了一个人在寻找和实现梦想过程中的困惑和欣喜。去年我们还
录取了一名学生,她在“陈述”中坦率地指出了母校的问题:她很遗憾本科四年没有接
受更为全面的教育。你可以看到她的渴望。
第一轮筛选,从80份申请材料中挑出10-15名左右的“候选人”。2月初,康毅滨开
始电话面试。虽然并不直接和学生面对面,但大洋彼岸传来的声音,会告诉他对方是一
个什么样的学生。
星期日:你会问些什么问题?
康毅滨:主要是看看英文口语能力、科研经历、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一些
背景状况。
星期日:接到电话的学生,会很紧张吧?
康毅滨:电话面试大约一个小时,45分钟说英语(论坛),15分钟用中文。就算英语
不是特别好,学生还是可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但大部分中国学生会把它看作一个“考
试”,而不是一个“对话”,所以有些会很紧张。
星期日:你听出了什么?
康毅滨:有些学生听得出来他(她)事先在纸上写好回答,照着念,或者是背出
来。还有是“排练过度”,说得非常溜,像演讲一样,但并没有针对我的提问。
星期日:他们会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康毅滨:那些答非所问的学生,我想可能没有自己做过真正独立的研究,或者对自
己没对信心。我希望学生是展现一个真实的自我,而不是一个过度包装的、失去了真实
性的“加工成品”。
星期日:或者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告诉他们,说实话是最好的回答。
康毅滨:我们要挑选的,是真的热爱科学、而且诚实的人。去年,我几乎是在申请
截止前的最后一刻才收到了一个学生的材料,条件很好,我就给他打电话。他老老实实
告诉我,虽然他很早就进实验室,工作也很努力,但不知道为什么,实验总不是很顺
利。但他可以很清楚地描述他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为解决问题所作出的种种尝试。
表面上看,他的科研并不成功,但我能感受他的认真、诚实、努力,这已经具备了一个
科学家、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
电话面试并不是最终的决定。之后,康毅滨要在候选人中反复地掂量、比较。
在这个过程中,分数高低往往不是决定因素,而是从细微处看到的非智力因素。
星期日:分数不重要?
康毅滨:分数很重要,但不是一个绝对因素。申请普林斯顿的学生都是国内名牌大
学的尖子,经过高度选择过的人,智力都没有问题。我会仔细看每一门的成绩,但并不
是分数高就能入选,相反,我认为第一名和第七八名的实力并不相差太远。录取与否,
智力以外的因素很重要。我们系录取过一个河南的学生,家在农村,初中就独自在县城
住校读书,吃过不少苦。在电话和电邮里,我感觉到她为人谦和,没有一些被宠惯的尖
子生的趾高气昂。还有个学生,他会和老师“套瓷”,但不是恭维,套近乎,而是自己
的确做过研究,对老师有真正的了解,提问很专业,很深入。这样的学生,不油嘴滑舌
,让人感觉到懂得认真负责,尊重机遇。但有的学生过于自信,甚至有些傲慢,觉得自
己不是去普林斯顿,就能去哈佛,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很难给人留下好印象。
进入普林斯顿后,他们会遇到什么样的困扰?
来上海之前,康毅滨在福建老家待了十多天。每天陪父亲、侄子去爬山。读五年级
的侄子告诉他,在他们学校,老师让每个学生都要在班上找一个“对手”。每次考试下
来,赢得多的同学受表扬,输得多的要被批评。在这样的氛围中,班上学习好的同学也
不大愿意花时间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
让康毅滨震惊的是,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到处可见这样的“激励”方式。
普林斯顿是金字塔尖上的精英学校,但对最终被普林斯顿录取的中国学生来说,与
其说已经攀登到了金字塔尖,不如说真正的竞争刚刚开始。
而这时候,中国教育从小学——不,从幼儿园——就开始灌输的狭隘的竞争意识,
清楚地烙在这些留学生的身上,困扰着他们。
星期日:中国学生到了普林斯顿后,会遇到哪些问题?
康毅滨:有些学生进入普林斯顿后,心态急,享受不了科学研究的乐趣,而把实验
看作“计件劳动”,急于求成,一旦不如意,就垂头丧气。有些学生进来后发现,自己
辛辛苦苦读了那么多年书考上来,但这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很迷茫。还有,他
们往往在人际关系上会遇到问题,觉得不受欢迎,孤单。
星期日:为什么会这样?
康毅滨:普林斯顿相信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找到
自己想要什么、热爱什么的过程,但国内教育系统出来的学生,常常是另一种心态:最
好一进学校,就有人指定给他(她)一个课题,而且是一个保证可以做出来成果的课题
。就像解一道数学题,一定会有答案,做出来了就能拿高分。然后呢,就想靠这个课题
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他们基础扎实,学习勤奋,上进心强,应试能力强,成绩优秀,
但缺乏探索精神,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比较弱,功利心比较强。
星期日:其实这是成年人的典型心态。
康毅滨:我们系有过一个中国学生,来普林斯顿不久,我发现他并不真正喜欢研
究。后来他告诉我,其实早就发现自己并不热爱科研,但从小学到大学,他都是第一
名,所有的人都指望他考上美国一流大学。他是为了别人的期待考普林斯顿的。
其实这个学生小时候对生物很有兴趣,只是后来成人世界把他的实验成功与否过早
地和名利、和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在这一行业真正成功的人,往往并不以出人头地
为目的(如果只是为了这些,还有其它很多更简捷的路可走),而是享受探索的过程,
包括其中许许多多的失败和得来不易的成功。
星期日:你刚才说的中国学生在人际关系上的麻烦,也是功利心造成的?
康毅滨:你看,我小侄子从小就被这么“教育”,从这样的思维里出来的学生,对
竞争的理解会很狭隘,认为把别人踩在脚下就是胜利,把别人压下去就是成功。实验室
是一个团队工作,有人发表论文,本来是大家一起高兴的时候,但一些中国学生往往有
些闷闷不乐,似乎别人的成功就意味着自己的失败。有时科研项目八字还没一瞥,就想
“分家”,好算作自己一个人的成果……有些中国学生特别想快速成名。这样的心态,
学校和家庭教育要负很大的责任。在美国,成绩是一个人的隐私,不会公布出来,分数
就不会造成那么大的压力。他们提倡团队的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星期日:两种意义上的竞争,就会产生矛盾。
康毅滨:这样的竞争意识过强,就会缺乏团队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在工作和生
活中造成和他人关系的紧张。比如,老生周末带新生开车购物,晚到了几分钟会被人埋
怨,而新生却可以理所当然地在超市慢条斯理地货比三家,让老生在外面等几个钟头。
还有学生问我:为什么去年邀请他去家里过节的那些美国人今年不再邀请他了呢……有
时候我会想,他们恐怕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从小到大,玩完的玩具,吃完
饭的碗筷,换下来的脏衣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帮他们处理好了,在这样的环境中
长大,自然会觉得理所当然。而多数美国学生的确比较有“公共意识”。实验室的垃圾
通常他们处理得比较多。生物系有许多做后勤工作的员工,包括老鼠房负责日常喂养的
工人,运送实验用品的搬运工和收发员,打扫实验室的清洁工等。每年到了圣诞节,我
实验室的美国学生会牵头一起凑份子,每人出个五块十块,买个小礼物送给那些工人,
以表示对他们平时工作的感激。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往往反映出一个学生从小所受
的教育,以及将来他在事业上能走多远。
avatar
s*9
3
"他们基础扎实,学习勤奋,上进心强,应试能力强,成绩优秀,
但缺乏探索精神,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比较弱,功利心比较强。 "
I agree 学习勤奋,上进心强,应试能力强, 缺乏探索精神,创新能力比较弱,功利心
比较强.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www.taisha.org/taishaspace/items.php?itemsid=25047
: 7月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康毅滨到上海讲学。他负责该系在中国的
: 招生工作,因此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学生(其中绝大部分是清华、北大、复旦、中科
: 大等国内知名学校的尖子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教育的扭曲给学生带来的困扰。
: “中国学生聪明,勤奋,但也迷茫,功利心比较重,妨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康毅滨
: 在接受《星期日新闻晨报》访问时说。
: 什么样的学生被淘汰?
: 每年一月底,康毅滨就要从系里抱回一大包资料仔细看——里面是所有申请普林斯
: 顿生物分子系的中国学生的材料。
: 每年,该系每年大约招收25名本科学生攻读博士,系里给康毅滨的“中国额度”3-

avatar
s*t
4
功利心
比较强.
有些学生进入普林斯顿后,心态急,享受不了科学研究的乐趣,而把实验
看作“计件劳动”,急于求成,一旦不如意,就垂头丧气。
========
确实如此。老中非常急功近利
avatar
O*e
5
能享受科学研究乐趣的,不管黑人白人亚洲人,一律都是少数。把华人单列出来说事,
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美国人进了研究生院却退出的何曾少过?这位教授肯定觉得
那是正常的,因为他们是美国人。。。

【在 s*********t 的大作中提到】
: 功利心
: 比较强.
: 有些学生进入普林斯顿后,心态急,享受不了科学研究的乐趣,而把实验
: 看作“计件劳动”,急于求成,一旦不如意,就垂头丧气。
: ========
: 确实如此。老中非常急功近利

avatar
S*l
6
普林司顿的经常跳来跳去哦。哈福,耶鲁的还没跳出来呢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www.taisha.org/taishaspace/items.php?itemsid=25047
: 7月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康毅滨到上海讲学。他负责该系在中国的
: 招生工作,因此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学生(其中绝大部分是清华、北大、复旦、中科
: 大等国内知名学校的尖子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教育的扭曲给学生带来的困扰。
: “中国学生聪明,勤奋,但也迷茫,功利心比较重,妨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康毅滨
: 在接受《星期日新闻晨报》访问时说。
: 什么样的学生被淘汰?
: 每年一月底,康毅滨就要从系里抱回一大包资料仔细看——里面是所有申请普林斯
: 顿生物分子系的中国学生的材料。
: 每年,该系每年大约招收25名本科学生攻读博士,系里给康毅滨的“中国额度”3-

avatar
w*a
7
他们以为自己都跟爱因斯坦一个水平的?

【在 S**********l 的大作中提到】
: 普林司顿的经常跳来跳去哦。哈福,耶鲁的还没跳出来呢
:
: 滨

avatar
O*e
8
老爱也就一成功的科学个体户。其它的水平未必有多高。

【在 w***a 的大作中提到】
: 他们以为自己都跟爱因斯坦一个水平的?
avatar
x*h
9
看过统计,美国公民 PhD 的毕业率惨不忍睹,好像只有 54%,外国学生有差不多 70%
,然后挨骂的全是老中,其他外国学生好像也没有什么人挨骂,说到底还是老中严于律
己(同胞)宽以待人闯的祸,呵呵。

【在 O******e 的大作中提到】
: 能享受科学研究乐趣的,不管黑人白人亚洲人,一律都是少数。把华人单列出来说事,
: 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美国人进了研究生院却退出的何曾少过?这位教授肯定觉得
: 那是正常的,因为他们是美国人。。。

avatar
g*g
10
靠,这个老康把自己说的太高尚了吧
要是每个生物专业的博士毕业后都有十几二十万刀得工作
等着就不会那么急功近利了 说到底 还是生物这个工业界的
工作没有那么多,学术界资源太少了,大家心态有点扭曲
avatar
l*r
11
同意
而且我很好奇康毅滨当年的personal statement怎么写的

【在 O******e 的大作中提到】
: 能享受科学研究乐趣的,不管黑人白人亚洲人,一律都是少数。把华人单列出来说事,
: 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美国人进了研究生院却退出的何曾少过?这位教授肯定觉得
: 那是正常的,因为他们是美国人。。。

avatar
l*r
12
这个也说明不了啥,美国人选择多,所以quit也不怕

【在 x******h 的大作中提到】
: 看过统计,美国公民 PhD 的毕业率惨不忍睹,好像只有 54%,外国学生有差不多 70%
: ,然后挨骂的全是老中,其他外国学生好像也没有什么人挨骂,说到底还是老中严于律
: 己(同胞)宽以待人闯的祸,呵呵。

avatar
d*t
13
哪有那么复杂,普林当年在我们学校只招GPA年级第一...

http://www.taisha.org/taishaspace/items.php?itemsid=25047
7月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康毅滨到上海讲学。他负责该系在中国的
招生工作,因此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学生(其中绝大部分是清华、北大、复旦、中科
大等国内知名学校的尖子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教育的扭曲给学生带来的困扰。
“中国学生聪明,勤奋,但也迷茫,功利心比较重,妨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康毅滨
在接受《星期日新闻晨报》访问时说。
什么样的学生被淘汰?
每年一月底,康毅滨就要从系里抱回一大包资料仔细看——里面是所有申请普林斯
顿生物分子系的中国学生的材料。
每年,该系每年大约招收25名本科学生攻读博士,系里给康毅滨的“中国额度”3-
4个,而他收到的申请约有七八十份。
4%左右的“成功率”。
每个“申请包”主要有这些材料:本科各科成绩单,托福和GRE的考分,个人陈述,
以及推荐信。康毅滨把它们分成“定量”和“非定量”两类。
分数他看得很仔细,但那些“非定量”的东西却能告诉他更多。
星期日新闻晨报(以下简称星期日):“个人陈述”有什么用?
康毅滨:就是说说你为什么想成为一个分子生物学家,为什么想来普林斯顿。
星期日:你看过几百份“个人陈述”,从里面看到了些什么?
康毅滨:中国学生的GRE能考得很好,但我能看出来,他们写的“陈述”经常千篇一
律,缺乏特点。
星期日:他们给你什么印象?
康毅滨:不清楚为什么要来普林斯顿,或者过分要求完美,不敢展示真实的自己。
还有一些“个人陈述”都是空洞的套话、废话,比如自己如何热爱科学,普林斯顿如雷
贯耳,很想得到这个机会……言辞华丽,但是我却看不到一个真实的、鲜活的人。
星期日:真实鲜活的“陈述”是怎样的?
康毅滨:有个学生是这么写的:他以前的专业是电子工程,后来才慢慢发现真正感
兴趣的是生物。他申请转了系,尽管绝大多数人反对,因为没有基础,读得有些吃力,
但他还是很高兴。因为每一学期都会比上一学期进步一些。他的“陈述”给我留下了比
较深的印象,因为它展示了一个人在寻找和实现梦想过程中的困惑和欣喜。去年我们还
录取了一名学生,她在“陈述”中坦率地指出了母校的问题:她很遗憾本科四年没有接
受更为全面的教育。你可以看到她的渴望。
第一轮筛选,从80份申请材料中挑出10-15名左右的“候选人”。2月初,康毅滨开
始电话面试。虽然并不直接和学生面对面,但大洋彼岸传来的声音,会告诉他对方是一
个什么样的学生。
星期日:你会问些什么问题?
康毅滨:主要是看看英文口语能力、科研经历、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一些
背景状况。
星期日:接到电话的学生,会很紧张吧?
康毅滨:电话面试大约一个小时,45分钟说英语(论坛),15分钟用中文。就算英语
不是特别好,学生还是可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但大部分中国学生会把它看作一个“考
试”,而不是一个“对话”,所以有些会很紧张。
星期日:你听出了什么?
康毅滨:有些学生听得出来他(她)事先在纸上写好回答,照着念,或者是背出
来。还有是“排练过度”,说得非常溜,像演讲一样,但并没有针对我的提问。
星期日:他们会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康毅滨:那些答非所问的学生,我想可能没有自己做过真正独立的研究,或者对自
己没对信心。我希望学生是展现一个真实的自我,而不是一个过度包装的、失去了真实
性的“加工成品”。
星期日:或者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告诉他们,说实话是最好的回答。
康毅滨:我们要挑选的,是真的热爱科学、而且诚实的人。去年,我几乎是在申请
截止前的最后一刻才收到了一个学生的材料,条件很好,我就给他打电话。他老老实实
告诉我,虽然他很早就进实验室,工作也很努力,但不知道为什么,实验总不是很顺
利。但他可以很清楚地描述他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为解决问题所作出的种种尝试。
表面上看,他的科研并不成功,但我能感受他的认真、诚实、努力,这已经具备了一个
科学家、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
电话面试并不是最终的决定。之后,康毅滨要在候选人中反复地掂量、比较。
在这个过程中,分数高低往往不是决定因素,而是从细微处看到的非智力因素。
星期日:分数不重要?
康毅滨:分数很重要,但不是一个绝对因素。申请普林斯顿的学生都是国内名牌大
学的尖子,经过高度选择过的人,智力都没有问题。我会仔细看每一门的成绩,但并不
是分数高就能入选,相反,我认为第一名和第七八名的实力并不相差太远。录取与否,
智力以外的因素很重要。我们系录取过一个河南的学生,家在农村,初中就独自在县城
住校读书,吃过不少苦。在电话和电邮里,我感觉到她为人谦和,没有一些被宠惯的尖
子生的趾高气昂。还有个学生,他会和老师“套瓷”,但不是恭维,套近乎,而是自己
的确做过研究,对老师有真正的了解,提问很专业,很深入。这样的学生,不油嘴滑舌
,让人感觉到懂得认真负责,尊重机遇。但有的学生过于自信,甚至有些傲慢,觉得自
己不是去普林斯顿,就能去哈佛,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很难给人留下好印象。
进入普林斯顿后,他们会遇到什么样的困扰?
来上海之前,康毅滨在福建老家待了十多天。每天陪父亲、侄子去爬山。读五年级
的侄子告诉他,在他们学校,老师让每个学生都要在班上找一个“对手”。每次考试下
来,赢得多的同学受表扬,输得多的要被批评。在这样的氛围中,班上学习好的同学也
不大愿意花时间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
让康毅滨震惊的是,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到处可见这样的“激励”方式。
普林斯顿是金字塔尖上的精英学校,但对最终被普林斯顿录取的中国学生来说,与
其说已经攀登到了金字塔尖,不如说真正的竞争刚刚开始。
而这时候,中国教育从小学——不,从幼儿园——就开始灌输的狭隘的竞争意识,
清楚地烙在这些留学生的身上,困扰着他们。
星期日:中国学生到了普林斯顿后,会遇到哪些问题?
康毅滨:有些学生进入普林斯顿后,心态急,享受不了科学研究的乐趣,而把实验
看作“计件劳动”,急于求成,一旦不如意,就垂头丧气。有些学生进来后发现,自己
辛辛苦苦读了那么多年书考上来,但这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很迷茫。还有,他
们往往在人际关系上会遇到问题,觉得不受欢迎,孤单。
星期日:为什么会这样?
康毅滨:普林斯顿相信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找到
自己想要什么、热爱什么的过程,但国内教育系统出来的学生,常常是另一种心态:最
好一进学校,就有人指定给他(她)一个课题,而且是一个保证可以做出来成果的课题
。就像解一道数学题,一定会有答案,做出来了就能拿高分。然后呢,就想靠这个课题
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他们基础扎实,学习勤奋,上进心强,应试能力强,成绩优秀,
但缺乏探索精神,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比较弱,功利心比较强。
星期日:其实这是成年人的典型心态。
康毅滨:我们系有过一个中国学生,来普林斯顿不久,我发现他并不真正喜欢研
究。后来他告诉我,其实早就发现自己并不热爱科研,但从小学到大学,他都是第一
名,所有的人都指望他考上美国一流大学。他是为了别人的期待考普林斯顿的。
其实这个学生小时候对生物很有兴趣,只是后来成人世界把他的实验成功与否过早
地和名利、和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在这一行业真正成功的人,往往并不以出人头地
为目的(如果只是为了这些,还有其它很多更简捷的路可走),而是享受探索的过程,
包括其中许许多多的失败和得来不易的成功。
星期日:你刚才说的中国学生在人际关系上的麻烦,也是功利心造成的?
康毅滨:你看,我小侄子从小就被这么“教育”,从这样的思维里出来的学生,对
竞争的理解会很狭隘,认为把别人踩在脚下就是胜利,把别人压下去就是成功。实验室
是一个团队工作,有人发表论文,本来是大家一起高兴的时候,但一些中国学生往往有
些闷闷不乐,似乎别人的成功就意味着自己的失败。有时科研项目八字还没一瞥,就想
“分家”,好算作自己一个人的成果……有些中国学生特别想快速成名。这样的心态,
学校和家庭教育要负很大的责任。在美国,成绩是一个人的隐私,不会公布出来,分数
就不会造成那么大的压力。他们提倡团队的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星期日:两种意义上的竞争,就会产生矛盾。
康毅滨:这样的竞争意识过强,就会缺乏团队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在工作和生
活中造成和他人关系的紧张。比如,老生周末带新生开车购物,晚到了几分钟会被人埋
怨,而新生却可以理所当然地在超市慢条斯理地货比三家,让老生在外面等几个钟头。
还有学生问我:为什么去年邀请他去家里过节的那些美国人今年不再邀请他了呢……有
时候我会想,他们恐怕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从小到大,玩完的玩具,吃完
饭的碗筷,换下来的脏衣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帮他们处理好了,在这样的环境中
长大,自然会觉得理所当然。而多数美国学生的确比较有“公共意识”。实验室的垃圾
通常他们处理得比较多。生物系有许多做后勤工作的员工,包括老鼠房负责日常喂养的
工人,运送实验用品的搬运工和收发员,打扫实验室的清洁工等。每年到了圣诞节,我
实验室的美国学生会牵头一起凑份子,每人出个五块十块,买个小礼物送给那些工人,
以表示对他们平时工作的感激。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往往反映出一个学生从小所受
的教育,以及将来他在事业上能走多远。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www.taisha.org/taishaspace/items.php?itemsid=25047
: 7月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康毅滨到上海讲学。他负责该系在中国的
: 招生工作,因此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学生(其中绝大部分是清华、北大、复旦、中科
: 大等国内知名学校的尖子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教育的扭曲给学生带来的困扰。
: “中国学生聪明,勤奋,但也迷茫,功利心比较重,妨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康毅滨
: 在接受《星期日新闻晨报》访问时说。
: 什么样的学生被淘汰?
: 每年一月底,康毅滨就要从系里抱回一大包资料仔细看——里面是所有申请普林斯
: 顿生物分子系的中国学生的材料。
: 每年,该系每年大约招收25名本科学生攻读博士,系里给康毅滨的“中国额度”3-

avatar
B*t
14
SB教授,就知道指责中国人,美国学生个个去学法,学医就不功利了?PhD program中
国申请人多,比较苛刻,老美去申请看他们哪有那么多屁放。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www.taisha.org/taishaspace/items.php?itemsid=25047
: 7月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康毅滨到上海讲学。他负责该系在中国的
: 招生工作,因此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学生(其中绝大部分是清华、北大、复旦、中科
: 大等国内知名学校的尖子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教育的扭曲给学生带来的困扰。
: “中国学生聪明,勤奋,但也迷茫,功利心比较重,妨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康毅滨
: 在接受《星期日新闻晨报》访问时说。
: 什么样的学生被淘汰?
: 每年一月底,康毅滨就要从系里抱回一大包资料仔细看——里面是所有申请普林斯
: 顿生物分子系的中国学生的材料。
: 每年,该系每年大约招收25名本科学生攻读博士,系里给康毅滨的“中国额度”3-

avatar
P*p
15
装逼被雷劈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www.taisha.org/taishaspace/items.php?itemsid=25047
: 7月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康毅滨到上海讲学。他负责该系在中国的
: 招生工作,因此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学生(其中绝大部分是清华、北大、复旦、中科
: 大等国内知名学校的尖子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教育的扭曲给学生带来的困扰。
: “中国学生聪明,勤奋,但也迷茫,功利心比较重,妨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康毅滨
: 在接受《星期日新闻晨报》访问时说。
: 什么样的学生被淘汰?
: 每年一月底,康毅滨就要从系里抱回一大包资料仔细看——里面是所有申请普林斯
: 顿生物分子系的中国学生的材料。
: 每年,该系每年大约招收25名本科学生攻读博士,系里给康毅滨的“中国额度”3-

avatar
j*i
16
我觉得如果换位思考,康教授说的有理。
想想在座的各位如果自己成立课题组在招人
肯定希望招到发自内心喜欢科研,玩命做实验不用休周末的
如果性格又好,和周围的同学老师工作人员相处容易就更加是个加分了。
可惜康老师可能表达不是特别清晰,和记者沟通不太顺畅
所以让各位有点误解。
avatar
m*y
17
不知道当年施一公负责普林生物对中国招生的时候的标准是什么样子的,据说还是GPA
最重要
avatar
x*h
18
不是说怕不怕而是说退学挨骂的问题。凭什么差不多一半退学的美国人是自己的选择不
用挨骂,中国人退学少还挨骂,而且差不多是唯一一个被骂的种群?

【在 l*******r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也说明不了啥,美国人选择多,所以quit也不怕
avatar
p*n
19
换位思考的话,黑煤窑里开lab最理想了

【在 j***i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觉得如果换位思考,康教授说的有理。
: 想想在座的各位如果自己成立课题组在招人
: 肯定希望招到发自内心喜欢科研,玩命做实验不用休周末的
: 如果性格又好,和周围的同学老师工作人员相处容易就更加是个加分了。
: 可惜康老师可能表达不是特别清晰,和记者沟通不太顺畅
: 所以让各位有点误解。

avatar
A*r
20
老中严于律己(同胞)宽以待人 , 赞这句

【在 x******h 的大作中提到】
: 看过统计,美国公民 PhD 的毕业率惨不忍睹,好像只有 54%,外国学生有差不多 70%
: ,然后挨骂的全是老中,其他外国学生好像也没有什么人挨骂,说到底还是老中严于律
: 己(同胞)宽以待人闯的祸,呵呵。

avatar
l*r
21
其实这个方法蛮好的,simple and efficient
能做到GPA全年级第一确实也不是一般人,八九不离十



【在 d**********t 的大作中提到】
: 哪有那么复杂,普林当年在我们学校只招GPA年级第一...
:
: http://www.taisha.org/taishaspace/items.php?itemsid=25047
: 7月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康毅滨到上海讲学。他负责该系在中国的
: 招生工作,因此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学生(其中绝大部分是清华、北大、复旦、中科
: 大等国内知名学校的尖子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教育的扭曲给学生带来的困扰。
: “中国学生聪明,勤奋,但也迷茫,功利心比较重,妨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康毅滨
: 在接受《星期日新闻晨报》访问时说。
: 什么样的学生被淘汰?
: 每年一月底,康毅滨就要从系里抱回一大包资料仔细看——里面是所有申请普林斯

avatar
l*r
22
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都是想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在 j***i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觉得如果换位思考,康教授说的有理。
: 想想在座的各位如果自己成立课题组在招人
: 肯定希望招到发自内心喜欢科研,玩命做实验不用休周末的
: 如果性格又好,和周围的同学老师工作人员相处容易就更加是个加分了。
: 可惜康老师可能表达不是特别清晰,和记者沟通不太顺畅
: 所以让各位有点误解。

avatar
f*i
23
烂专业的教授还拽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www.taisha.org/taishaspace/items.php?itemsid=25047
: 7月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康毅滨到上海讲学。他负责该系在中国的
: 招生工作,因此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学生(其中绝大部分是清华、北大、复旦、中科
: 大等国内知名学校的尖子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教育的扭曲给学生带来的困扰。
: “中国学生聪明,勤奋,但也迷茫,功利心比较重,妨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康毅滨
: 在接受《星期日新闻晨报》访问时说。
: 什么样的学生被淘汰?
: 每年一月底,康毅滨就要从系里抱回一大包资料仔细看——里面是所有申请普林斯
: 顿生物分子系的中国学生的材料。
: 每年,该系每年大约招收25名本科学生攻读博士,系里给康毅滨的“中国额度”3-

avatar
S*r
24
说的有道理,资源少,一个lab的都竞争,心态就扭曲了。
我看那些学CS的相对来说的确就好多了,因为大家毕业都能找到不错的工作,很多时候
还特意的师兄弟关系处好,因为毕业以后你很可能还要找他们跳槽。

【在 g*******g 的大作中提到】
: 靠,这个老康把自己说的太高尚了吧
: 要是每个生物专业的博士毕业后都有十几二十万刀得工作
: 等着就不会那么急功近利了 说到底 还是生物这个工业界的
: 工作没有那么多,学术界资源太少了,大家心态有点扭曲

avatar
a*g
25
人家老美发现自己不喜欢搞科研读的不爽就quit了
老中再不爽也得硬着脖子活受着,一帮人怨天尤人的哀号
这不正是事实么?
搞生物的逻辑真是堪忧

【在 x******h 的大作中提到】
: 看过统计,美国公民 PhD 的毕业率惨不忍睹,好像只有 54%,外国学生有差不多 70%
: ,然后挨骂的全是老中,其他外国学生好像也没有什么人挨骂,说到底还是老中严于律
: 己(同胞)宽以待人闯的祸,呵呵。

avatar
J*n
26
生物教授, 一年充其量12万美元吧, 扣完税换成RMB不过六十几万, 还是在NJ花,
牛什么牛. 还装B, 这些QUIT生物的学生如果有好机会在国内, 一年赚他几倍又有何难.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www.taisha.org/taishaspace/items.php?itemsid=25047
: 7月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康毅滨到上海讲学。他负责该系在中国的
: 招生工作,因此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学生(其中绝大部分是清华、北大、复旦、中科
: 大等国内知名学校的尖子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教育的扭曲给学生带来的困扰。
: “中国学生聪明,勤奋,但也迷茫,功利心比较重,妨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康毅滨
: 在接受《星期日新闻晨报》访问时说。
: 什么样的学生被淘汰?
: 每年一月底,康毅滨就要从系里抱回一大包资料仔细看——里面是所有申请普林斯
: 顿生物分子系的中国学生的材料。
: 每年,该系每年大约招收25名本科学生攻读博士,系里给康毅滨的“中国额度”3-

avatar
S*l
27
NJ确实是太贵了。12万只能当中部八万花。不过我估计他们系教授有15万左右。也就是
相当于中部10万,养一家人还是挺困难的。总的来说钱少了人就容易mean,看人家
gates同学整天多乐呵。
另外普林斯顿就是喜欢找第一,清华北大的招不到,就只好招一些烂校的。不过我觉得
这种strategy很好,做实验又不用动脑子,第一名不管哪个学校的motivation总是有的。motivation比聪明重要。做生物的就不要浪费人家得金牌的脑子了

难.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生物教授, 一年充其量12万美元吧, 扣完税换成RMB不过六十几万, 还是在NJ花,
: 牛什么牛. 还装B, 这些QUIT生物的学生如果有好机会在国内, 一年赚他几倍又有何难.
:
: 滨

avatar
x*h
28
你才堪忧,lol。
俺仅仅说两个事实,美国人差不多一半退学,没人骂,外国学生退学差不多 30%,其中
的中国人被骂死,其他外国学生也不见得有什么人骂。这样明摆的事情很多老中觉得很
正常,还有跟着骂老中的变态,呵呵。
和喜欢上学还是被逼着上学有个屁关系?

【在 a*********g 的大作中提到】
: 人家老美发现自己不喜欢搞科研读的不爽就quit了
: 老中再不爽也得硬着脖子活受着,一帮人怨天尤人的哀号
: 这不正是事实么?
: 搞生物的逻辑真是堪忧

avatar
s*y
29
我看的就这个意思阿。。他没说什么不对的东西吧
现在的小孩太自私了。。如果也不懂感激别人的话,不大可能跟别人处得好
更别说听家长听的都失去自我,不知道自己兴趣在哪儿的占大多数,更别说创造性思维了

【在 j***i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觉得如果换位思考,康教授说的有理。
: 想想在座的各位如果自己成立课题组在招人
: 肯定希望招到发自内心喜欢科研,玩命做实验不用休周末的
: 如果性格又好,和周围的同学老师工作人员相处容易就更加是个加分了。
: 可惜康老师可能表达不是特别清晰,和记者沟通不太顺畅
: 所以让各位有点误解。

avatar
s*y
30
他通篇就没提退学的事情吧。。
反正重点根本不在这儿
中国学生怎么都受不了批评或建议呢?
真奇怪
我觉得他说得很好

【在 x******h 的大作中提到】
: 你才堪忧,lol。
: 俺仅仅说两个事实,美国人差不多一半退学,没人骂,外国学生退学差不多 30%,其中
: 的中国人被骂死,其他外国学生也不见得有什么人骂。这样明摆的事情很多老中觉得很
: 正常,还有跟着骂老中的变态,呵呵。
: 和喜欢上学还是被逼着上学有个屁关系?

avatar
b*o
31
写这东西的傻逼,当来来美国的时候,难道不是这个德行?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www.taisha.org/taishaspace/items.php?itemsid=25047
: 7月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康毅滨到上海讲学。他负责该系在中国的
: 招生工作,因此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学生(其中绝大部分是清华、北大、复旦、中科
: 大等国内知名学校的尖子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教育的扭曲给学生带来的困扰。
: “中国学生聪明,勤奋,但也迷茫,功利心比较重,妨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康毅滨
: 在接受《星期日新闻晨报》访问时说。
: 什么样的学生被淘汰?
: 每年一月底,康毅滨就要从系里抱回一大包资料仔细看——里面是所有申请普林斯
: 顿生物分子系的中国学生的材料。
: 每年,该系每年大约招收25名本科学生攻读博士,系里给康毅滨的“中国额度”3-

avatar
x*h
32
这是后来版主歪楼提出来的问题。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他通篇就没提退学的事情吧。。
: 反正重点根本不在这儿
: 中国学生怎么都受不了批评或建议呢?
: 真奇怪
: 我觉得他说得很好

avatar
p*m
33
因为在这儿吵架的回帖不看贴的居多 呵呵...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他通篇就没提退学的事情吧。。
: 反正重点根本不在这儿
: 中国学生怎么都受不了批评或建议呢?
: 真奇怪
: 我觉得他说得很好

avatar
k*1
34
其实我觉得这位教授说的挺对的吧,以前的中国学生都多少个是因为热爱科学而来的美
国啊。就算是普林斯顿自己的教授十一公,也是因为博士毕业后没找着其他的工作而不
得不继续从事Science的 ( 他自己承认的 )
avatar
K*n
35
昨天看这篇文章写了这么长,我就没说什么。。。
今天果然被你们批了lol
avatar
n*y
36
康教授也上bbs,还换位思考?
美国学生物的,还不都是削尖脑袋进医学院,挣大钱,有几个有科学献身精神?

【在 j***i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觉得如果换位思考,康教授说的有理。
: 想想在座的各位如果自己成立课题组在招人
: 肯定希望招到发自内心喜欢科研,玩命做实验不用休周末的
: 如果性格又好,和周围的同学老师工作人员相处容易就更加是个加分了。
: 可惜康老师可能表达不是特别清晰,和记者沟通不太顺畅
: 所以让各位有点误解。

avatar
j*d
37
真不知道有什么愤愤不平的
人家康老,加上他去年的一封私信,算是考官给学生亮底牌
对那些想读研究所生算得上是非常难得的一个了解录取条件的窗口
就是奉劝学生好好写PS, 有什么过分的
他估计还会在P大呆上5年,小弟弟小妹妹们这篇新闻倒真该好好读读

【在 n*****y 的大作中提到】
: 康教授也上bbs,还换位思考?
: 美国学生物的,还不都是削尖脑袋进医学院,挣大钱,有几个有科学献身精神?

avatar
f*n
38
中国工资水平比较低,很多优秀中国人都想出国,
所以有时候就有点感觉像脱光了的奴隶,被奴隶主
挑选一样的,他们才会这样那样挑,归纳挑选经验。
等以后中国发展得不错了,他们这些白人想挑中国人,
都没有机会了,到时候他们只好挑印度非洲人了。

【在 O******e 的大作中提到】
: 能享受科学研究乐趣的,不管黑人白人亚洲人,一律都是少数。把华人单列出来说事,
: 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美国人进了研究生院却退出的何曾少过?这位教授肯定觉得
: 那是正常的,因为他们是美国人。。。

avatar
f*n
39
对生物奴隶所提的要求,和生物奴隶们得到的待遇,
不成比例阿。你提这么多要求,待遇却这么低。

【在 j***i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觉得如果换位思考,康教授说的有理。
: 想想在座的各位如果自己成立课题组在招人
: 肯定希望招到发自内心喜欢科研,玩命做实验不用休周末的
: 如果性格又好,和周围的同学老师工作人员相处容易就更加是个加分了。
: 可惜康老师可能表达不是特别清晰,和记者沟通不太顺畅
: 所以让各位有点误解。

avatar
l*s
40
Re, positive thinking.

【在 j*****d 的大作中提到】
: 真不知道有什么愤愤不平的
: 人家康老,加上他去年的一封私信,算是考官给学生亮底牌
: 对那些想读研究所生算得上是非常难得的一个了解录取条件的窗口
: 就是奉劝学生好好写PS, 有什么过分的
: 他估计还会在P大呆上5年,小弟弟小妹妹们这篇新闻倒真该好好读读

avatar
t*g
41
那要看什么title。
正教授,有grant,二流以上的学校都在15万以上,12万最多是9个月的工资,也就是说
你没funding,每年教点课随便做点实验,轻轻松松12万,当然了没有funding的日子不
好过,但也比公司每到岁末年终忙着update resume舒服点。
正教授年头再长点,50多岁就接近20万了,70岁退休,25万。

难.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生物教授, 一年充其量12万美元吧, 扣完税换成RMB不过六十几万, 还是在NJ花,
: 牛什么牛. 还装B, 这些QUIT生物的学生如果有好机会在国内, 一年赚他几倍又有何难.
:
: 滨

avatar
I*e
42
说得很实在,多谢分享!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www.taisha.org/taishaspace/items.php?itemsid=25047
: 7月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康毅滨到上海讲学。他负责该系在中国的
: 招生工作,因此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学生(其中绝大部分是清华、北大、复旦、中科
: 大等国内知名学校的尖子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教育的扭曲给学生带来的困扰。
: “中国学生聪明,勤奋,但也迷茫,功利心比较重,妨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康毅滨
: 在接受《星期日新闻晨报》访问时说。
: 什么样的学生被淘汰?
: 每年一月底,康毅滨就要从系里抱回一大包资料仔细看——里面是所有申请普林斯
: 顿生物分子系的中国学生的材料。
: 每年,该系每年大约招收25名本科学生攻读博士,系里给康毅滨的“中国额度”3-

avatar
I*e
43
从上面的各种谩骂性回帖里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指望20年内(持中国护照的)老中
拿生理学/医学炸药奖,那是白日做梦。会灌水的老鼠它也是老鼠,成不了杰出科学家。
avatar
O*e
44
拿炸药奖还不就是个概率问题。做的人多了,自然几率就上去了。动不动就中国人如何
如何,这思维不改改才是大问题。

家。

【在 I********e 的大作中提到】
: 从上面的各种谩骂性回帖里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指望20年内(持中国护照的)老中
: 拿生理学/医学炸药奖,那是白日做梦。会灌水的老鼠它也是老鼠,成不了杰出科学家。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