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一个生物土博海归感言
avatar
一个生物土博海归感言# Biology - 生物学
l*h
1
家里的无线路由器,老是断。好像只要一开微波炉,就断线,。
请教各位有没有同样问题,能否推荐一款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avatar
q*a
2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Postdoc/31345093.html
在前往洛杉矶的飞机上,我写下自己在美国最后的感言,作为一个普通中国
学者在这个国度数年经历的一个见证,留在MITBBS上,供后来者参考。
留学,尤其是留学美国,是我们这一代人最终极的梦想,所有对中国现实的
不满和遗憾,都化成了对这个梦想的追求,我当然也不例外。在国内工作过一段时间,
对国内科研的问题和现状,了解得是比较清楚的,所以希望在美国实现自己对科学理想
的追求。国内安逸的生活,单位的房子,稳定的职位,甚至扣留护照的威胁,都没有阻
挡我的脚步。我梦想,我努力,我来了。
和许多成功人士不同,我来到的学校和导师是如此的没有名气,研究的领域
是如此陌生和冷门,这一切都给我的美国之旅蒙上了浓重的阴影。但我天生就是一个能
够克服困难的人,无论其他人如何看待我的前景,我一直努力着。几年很快过去了,在
经过无数的困难,无数的艰辛,无数的屈辱,我的文章发表了,至少我有了一些资本,
用来选择我的未来。这期间我经历了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申请博后职位并办理签证,
第一次乘坐国际航班过安检,第一次在美国实验室工作并开始用英文进行所有的研究,
第一次住有中央空调的房子而且还和陌生人合租,第一次开银行账户使用支票,第一次
申请信用卡网上购物,第一次买车考驾照开车上路上高速,第一次自己烧烤开party,
第一次去美国的诊所看病,第一次陪老婆做产前检查并陪她生小孩,第一次去迪斯尼和
海滩,第一次办waiver和H1B,甚至第一次试图申请绿卡。。。我不停的碰到第一次,
每一次我都对要经历的事情毫无概念,都必须通过网络来了解来计划,最终做成每一件
事情,这对于个人能力的锻炼,无疑是极大的。我个性中比较依赖他人的习惯被彻底改
造了,我很乐观的认为,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和计划,在这个鼓励个人发展的国度我一
定能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但我错了。许许多多以往的因素和来美国以后出现的因素,决定了我无论如
何都不能成功,后面的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以往的因素,其实就是我自己的因素。我在中国呆的太久了,我的血液里
浸淫了太多中国人的特质,却又缺乏适应西方世界的特质,我的不成功是难以避免的。
从语言上,我更喜欢说中国话,看中国剧,听中国话,写中国字,而英语始
终只能是第二外语,这种习惯在美国其实就是loser的同义词。不仅如此,我还在家里
说中文,这简直就是残害我们的下一代,让她成为未来的loser。
从文化上,我喜欢中国古典文学远胜于希腊罗马文学,我喜欢中国歌曲影视
远胜于美国大片,比起那些热衷于美国肥皂剧的中国同事,我更愿意看一些同中国有关
,浸透中国文化气息的片子。我理解美国文化中关于平等,独立和尊重人权的精神,但
我可能更习惯中国的人情味和长幼有序。这些都是无可救药的习惯,我注定是很难融入
到美国的文化气息中,我只能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
从信仰上,我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尽管对很多主义我都持怀疑态度,但起
码我是不信神的。但我吃惊的发现,来自中国这样一个没有浓厚宗教传统的国度的人们
,似乎格外热衷于信仰主和基督。我研究的是生命科学,而达尔文的进化论是这门学科
的基石。我深刻的理解神创论和进化论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所以坚定地选择不加入教
会。但我很快发现,在美国的华人只有一种公共社交的方式,那就是教会;而融入主流
社会的最佳途径,就是加入教会,最好不是华人教会,而是加入白人教会。我第一次感
觉如此的孤立,既无法融入教会的人脉网络,又隔离于冷漠的华人非宗教交际圈,可谓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拒绝成为基督教的信仰者,无疑是我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事业上,我没有美国的phD学位,这本身就意味着黯淡的前途。比起很多在
美国读书的同学,我的竞争力明显的要弱很多,加上专业的转换,我的优势就更少了。
事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脉,MITBBS上通行的观点认为,博士和博后实验室的水平和老
板的影响力,将决定一个人在美学术生涯的成败。而这一切,在我申请来美国之前就已
经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至于来美国以后的因素,其实也极端的不利。我经历的所有老板都不属于
nice的老板,都没有能力支持我长期的研究和职业发展。他们很大程度上也存在生存危
机,所以不可能去认真考虑属下的利益。常年的辛苦劳作,反复的更换职位,时时存在
的解雇威胁,文章的署名争议,家庭的失和,子女教育问题,身体状态的每况日下,一
个一个向我袭来。我不是不能做研究,也不是没有好的idea,但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
前途实在不容乐观。
做教授希望渺茫,做博后难有突破,改行缺乏信心,绿卡遥遥无期。我曾经
问过很多博后,他们的前途是怎样的。他们的回答惊人的相似,“混饭吃!”;我接着
问,在哪里不能混饭吃呢,何必非要做奴隶般的博后?答案是“为了小孩的教育!”。
但小孩真的喜欢这种教育么?我们这些生活在美国最底层的父母,真的都能培养出哈佛
耶鲁的高才生么?我很怀疑。如果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事业不稳定,小孩也不很成器
,也买不了房,那时我该如何解释自己来美国的原因呢?其实大多数人到了那个年龄,
就是这个状态。或许美国绿卡或是公民身份是个不错的奖励,但在美国经济萧条的大背
景下,这张纸的作用,其实只是一个心理安慰而已,否则不会有那么多人放弃这张纸回
到中国。
说心里话,我是很喜欢美国的。在所有西方国家里,它对移民的态度是最宽
容的,也是移民梦最容易实现的国度。但中国和美国的文化落差实在太大了,每一个试
图跨越这种落差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太大的压力;尤其是我这种很晚才来到美国的很传统
的人,这个落差几乎是无法跨越的。我不想把自己离开美国的原因定义为遇到了超级
mean的老板或是作研究的运气差。我感觉文化的差异是根本的原因。我的经历决定了我
喜欢美国但我热爱中国,我愿意最终呆在中国做持久的研究而渴望经常访问美国作学术
的交流,所以我放弃了很艰难才争取到的美国这边的offer,坦然回国了。我不介意被
贴上“loser”的标签,但真正的成败还要很多年才能证明,这也是我回国以后发奋努
力的一个原动力。
至于在美国出生的那位小公民,她可以在很多年以后做出自己的选择,作一
个中国人还是美国人,这完全是她的权力。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给她一个选择的权力而
已。这次美国之旅,种下很多的因,将在未来很多年结出很多的果,是苦是甜,冷暖自
知了。
洛杉矶快要到了,那里的海关将是我美国之旅的最后一站。回望这个陌生而
熟悉的国度,我就要说声再见了。在这个全球化的年代,再见不是意味着永别,而是说
后会有期。我最关心的是接下来跨越太平洋的漫长之旅的终点,那个曾经如此熟悉而现
在又有些陌生的国度,你真的欢迎浪迹天涯的游子吗?
我就要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故土,回到试图屏蔽MITBBS的厚重幕墙的那一边
,我还能回到过去的生活吗?我感到无比兴奋,又无比的忧虑。人在歧路,怎能不去意
彷徨?
但游子已很累了,妈妈,我要回家了。
(我将默默地祝福在美国的朋友们,希望你们能实现美国梦,就像希望自
己能实现中国梦一样;由于网络的屏蔽,我将隔绝于你们,隔绝于MITBBS,但我的心灵
与你们同在!)
avatar
e*i
3
change router channel or replace microwave.

【在 l**h 的大作中提到】
: 家里的无线路由器,老是断。好像只要一开微波炉,就断线,。
: 请教各位有没有同样问题,能否推荐一款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avatar
G*i
4
所以说生物千老要混饭吃 在美国还不如去加拿大 如果加拿大有工作机会的话 加拿大
至少身份的问题容易解决 医疗和小孩教育的问题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avatar
M*t
5
选5g的频道

【在 l**h 的大作中提到】
: 家里的无线路由器,老是断。好像只要一开微波炉,就断线,。
: 请教各位有没有同样问题,能否推荐一款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avatar
n*o
6
典型的白人中心主义。 太自卑。 我老在美几十年, 一向我行我素。 在实验室还教老
美学中文。

【在 q*********a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Postdoc/31345093.html
: 在前往洛杉矶的飞机上,我写下自己在美国最后的感言,作为一个普通中国
: 学者在这个国度数年经历的一个见证,留在MITBBS上,供后来者参考。
: 留学,尤其是留学美国,是我们这一代人最终极的梦想,所有对中国现实的
: 不满和遗憾,都化成了对这个梦想的追求,我当然也不例外。在国内工作过一段时间,
: 对国内科研的问题和现状,了解得是比较清楚的,所以希望在美国实现自己对科学理想
: 的追求。国内安逸的生活,单位的房子,稳定的职位,甚至扣留护照的威胁,都没有阻
: 挡我的脚步。我梦想,我努力,我来了。
: 和许多成功人士不同,我来到的学校和导师是如此的没有名气,研究的领域
: 是如此陌生和冷门,这一切都给我的美国之旅蒙上了浓重的阴影。但我天生就是一个能

avatar
m*a
7
所以几十年了还是千老?

【在 n********o 的大作中提到】
: 典型的白人中心主义。 太自卑。 我老在美几十年, 一向我行我素。 在实验室还教老
: 美学中文。

avatar
n*o
8
错, 是万老。

【在 m********a 的大作中提到】
: 所以几十年了还是千老?
avatar
x*e
9
写得真好

【在 q*********a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Postdoc/31345093.html
: 在前往洛杉矶的飞机上,我写下自己在美国最后的感言,作为一个普通中国
: 学者在这个国度数年经历的一个见证,留在MITBBS上,供后来者参考。
: 留学,尤其是留学美国,是我们这一代人最终极的梦想,所有对中国现实的
: 不满和遗憾,都化成了对这个梦想的追求,我当然也不例外。在国内工作过一段时间,
: 对国内科研的问题和现状,了解得是比较清楚的,所以希望在美国实现自己对科学理想
: 的追求。国内安逸的生活,单位的房子,稳定的职位,甚至扣留护照的威胁,都没有阻
: 挡我的脚步。我梦想,我努力,我来了。
: 和许多成功人士不同,我来到的学校和导师是如此的没有名气,研究的领域
: 是如此陌生和冷门,这一切都给我的美国之旅蒙上了浓重的阴影。但我天生就是一个能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