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x*g
1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1-11/001121792602.shtml
2009年家庭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
2009年收入与幸福程度关系
不同幸福感群体2007年除基本生活外的实际支出
8万人的幸福答卷
——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发现的中国幸福观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I胡大源 ●夏雨春 杨子霄
2009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巴泽曼教授的名著《管理决策中的判断》出了第7版,
他将人们在管理决策中常见的判断错误归纳为三类,其中第一类是“可得性启发式偏差
”,简单地说就是:那些容易回忆、便于从人们记忆中提取的信息,往往容易导致决策
偏差。
在现实世界,这样的实例层出不穷。2004年国内某媒体的一篇文章激起了公众对一
次性木筷的口诛笔伐,进而升级为两会提案,促使国家有关部门2006年作出决策,对木
制一次性筷子加征了消费税和出口关税。
2006年底,笔者跟随北京大学周其仁、卢锋两位教授到黑龙江调查才发现,一次性
木筷的生产并不是像媒体报道的那样“一采光”式的对天然森林资源的“毁灭性的采伐
”,而是间伐以速生林为主的杨木桦木。然而不到一年的光景,“占中国木筷生产80%
的黑龙江木筷产业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近半数企业面临破产境地”,直接影响了约
20万林区贫困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痛定思痛,究其原因还是凭着“想当然”作判断,
而没有深入林区认真进行实地调查导致的决策失误。
通过抽样调查得到的幸福感,是一个综合衡量人们心理和生活感受的统计指标,在
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民众对政府管理的满意度。近年来,尽管经济形势并不乐观,但各
国关于幸福感的报道却逐渐热了起来。
2010年10月,国内一家媒体提到,根据荷兰伊拉斯谟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
究所的调查显示:1990年中国国民幸福指数6.64,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却下降
到6.60。结论是“中国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现在的中国人没有10年前快乐了”。
笔者仔细检索了网络和国外学术刊物发现,文中所指的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的幸
福调查,用的是荷兰伊拉斯谟大学的世界幸福感数据库。从这个数据库中可以查到各国
幸福感调查的数据,其中也包括中国的4次幸福感调查结果。将这4次幸福感调查结果换
算成10分制,便可得到与媒体文章中相近的数据:1990年为6.5, 1995年为7.08,2001
年为6.6,2007年为6.72。
不知何故,2007年的数据在报道中被遗漏了,并由此得出“中国人的幸福感仍在下
降”的结论。
时下浮躁之风盛行,一个缺乏依据的调查结果之所以能广为流传,或许是由于人们
更愿意凭着直觉来作出判断,而不愿花些时间进行追根溯源的调查研究。
笔者在一次闲谈中曾问周其仁教授,怎么就想起来要去实地调查一次性木筷的生产
过程,他的回答耐人回味:许多人云亦云的事情都经不住深入调查的推敲。
近四成半的人感到生活幸福
什么是幸福?达林·麦马虹(Darrin McMahon,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历史学教授,
著有《幸福史》)曾总结过西方从古希腊至今两千多年来的幸福观:在荷马时期,幸福
就是幸运;在古希腊哲学家所处的时期,幸福等同于智慧和德行;在启蒙时期,幸福就
是及时行乐。
在当下的中国,多少人感到自己幸福?
2011年1月12日,央视财经频道中国财经报道栏目主办的“CCTV2010经济生活大调
查”调查结果将向全国披露,据主办方透露,在8万余份有效问卷中,44.7%的人感到生
活幸福及很幸福,而感到自己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达到11.1%。
同时,大调查课题组授权《中国经济周刊》独家披露《2006—2009年中国幸福感分
析》。
事关幸福的大调查
如何发现人们体验到的幸福感?
近年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那就是主观幸福感调查方式,即在
调查问卷中直接询问,如:“您对目前生活的感觉?A很幸福 B比较幸福 C一般
D不幸福 E很不幸福”。
问卷中的回答是被调查人个人关于自身当前生活幸福的主观感受,也是人们对于自
己生活状态的正向情感认知评价,这就是主观幸福感。
近年来,使用这种主观幸福感定义人们的生活感受得到了心理学成果的支持,心理
学家卡尼曼的研究显示“大多数的幸福经验时刻都可以被这种单一的总结衡量方法合理
解决”;此后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大多时候,人们都能对自己的生活作整体评估。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幸不幸福,怎么才幸福,只有公民自己说了算。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相继开始把抽样调查作为统计调查的重要方法而加以
广泛使用。到目前为止,许多国家90%以上的统计调查都是采用抽样调查来进行的。实
践也表明,精心设计的抽样调查完全可以在精度上胜过全面普查,因此,愈来愈多的国
家都把抽样调查作为因果分析和政策评价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来运用。
在中国国内,同样采用主观幸福调查问卷衡量幸福标准的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下
称“大调查”),被学界认为是具备良好的可靠性、有效性、一贯性以及具有很好的国
际比较性,对社会总体幸福感研究来讲,整体生活幸福感对政策制定者有重要的参考价
值。
“大调查”参照国家统计局全国经济普查的抽样方法投放问卷,调查覆盖全国31个
省、直辖市和自治区,104个城市和300个县。被调查者分布比重与各省的人口比例相协
调。如河南省人口最多,调查者的比重也最高,达6.68%。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打破常规,为调查开通了投递绿色通道,使全部调查问卷明信片
都在4天内顺利到达被抽样地区,确保了此次调查的高效率。2006—2009年,每年调查
发放的问卷都是10万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达到了80%以上。
为了保证本调查的权威性和科学性,4次“大调查”的全部数据录入编辑、审核处
理,以及统计分析均由国家统计局数据管理中心负责。
“大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各个年龄段、各种文化程度、各种收入水
平及各常驻地区,综合4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大部分为城镇居民。城镇居民的比
重为77.7%,农村居民的比重为22.3%。
在问卷回收的8.6万公众中,包括了各个收入阶层的居民。家庭年收入2万元以下的
人占40.4%,家庭年收入在2~5万元的人占44.6%,家庭年收入在5~10万元的人占12.4%
,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人占2.6%。
也就是说,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家庭占到了调查总数的85.0%,可以说“大调
查”是面对普通民众的调查。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对“大调查”有这样的评述:“无论是从统计学、发放
的范围,还是答卷群体的结构分析上,它充分地代表了我国整个民众的基本状况。”
越富有越幸福?
更多的财富是否意味着更多的幸福感?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
论》中曾讨论国民的幸福与收入的关系,他认为:“决不能把大多数人生活状况的改善
看作是对整个社会的不利。如果一个社会有较高比例的成员生活在贫穷困顿之中,那么
这个社会就不可能真正地繁荣幸福。”但在某个极限点,高收入对一个人的幸福根本不
起作用。
19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汤普逊提出:“对于一个社会来说,重要的不是仅
仅拥有财富的问题,而是财富的正确分配问题……人要想快乐,便脱离不了享受的物质
手段,这在一切文明社会里主要就是财富,但是人们可以在拥有较少财富的情况下达到
前所未有的快乐境地,而在财富极为充裕的情况下,却仍可能非常痛苦。和社会利害攸
关的主要是财富的使用和分配问题,而不是财富的多寡。”
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马克思侧重从社会性层面来看待幸福感。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内
,幸福首先意味着人类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全面发展与自由,而就幸福的终极价值而言,
平等、自由、和谐都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先决条件。
avatar
m*r
2
Generation of gene-modified mice via Cas9/RNA-mediated gene targeting. Shen
B, Zhang J, Wu H, Wang J, Ma K, Li Z, Zhang X, Zhang P, Huang X. Cell Res.
2013 Apr 2. doi: 10.1038/cr.2013.46
请发至:j*****[email protected]
不胜感谢
avatar
m*r
4
thanks a lot!!!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