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要顶,虽然文字有点偏激但确实是好文。
我自己算是做了将近10年的anticancer,如果在我自己身上发现cancer/tumor我不会选
择任何现在的药物;如果是实体瘤我会选择手术,如果是非实体瘤手术也不要做。
1,药物研发很有点“本末倒置”的味道,一个化合物能否成药,先在动物身上试试效
果以及毒理,几百美元就差不多的成本;为什么非要体外、蛋白、通路乱搞一堆砸了几
百上千万之后再体内动物呢呢?就为了能发文章?Pfizer的抗生素Linezolid主要研发
在1990s,于2000年正式经过FDA批准上市,上市8年都不知道到底作用靶点是50S亚基上
的哪个蛋白,直到2009年才有第一个XRay确认的作用靶标蛋白。
2,任何药物,任何化合物在体内生物起效和代谢过程都不仅仅是个别Pathway的过程;
又回到上面说的,弄个通路可以发文章。Western-blot原本是用类似TLC和显影的方法
把小分子和蛋白结合再现出来,但用来用去又有多少人真正相信WB的结果呢?虽然WB是
生物类文章必备的一道坎儿,但我并不相信WB就真的证明药物分子和作用靶点完好结合
并发挥药物作用。
3,Tumor和宿主器官的差别太小了,人体心肝肺等器官细胞之间的差异都远远大于
Tumor和宿主的差别。更夸张的是,Tumor可以从宿主“借”来正常的血管给自己提供营
养和氧代谢用。当我第一次从动物体内剥离出一个包着血管的相对"完美“的肿瘤时,
我惊叹于眼前的那个东西到底是外来的物种还是动物体自身的一部分?
4,个体化治疗是未来医药、药学的一个必然趋势;但目前个体化治疗受统计学影响有
点走错了方向。就像最初不懂血型匹配到ABO对应输血的过程,每一类人群对药物的反
应是不同的,代谢过程中涉与P450和UGT等药物代谢酶活性有直接关系。抗癌药物
Irrinotecan的毒性相对高而被列为二线药物,而实际上它的毒性只体现在UGT1A1变异
的人群。其它药物都有类似的人群适应范围,建立一个合理的基因Database,可以很好
地对医生开处方提供基因水平上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