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吃出来的中国人# China - 中国研究
l*y
1
孔老夫子早就教育过我们这些炎黄子孙,“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儒学烙在每一个吃
货的心中。“吃了么?”已经慢慢替代“你好”成为两个人见面之后的开场白了。吃成
了我们社交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求人帮忙不知道怎么开口,请客吃饭呗;和人
约会不知去哪,请客吃饭呗;和老同学聚会,还是请客吃饭。仿佛我们生活中任何一个
集体活动少了吃饭就会变得不够圆满。更宏大意义上说,吃饭慢慢变成我们社交圈的活
动载体,大多数情况下很少有脱离饮食的社交,特别是对于我这种吃货来说,如果出去
约会玩了一天后连一顿像样的晚餐都没有的话,那这个男生基本可以pass掉了,“饮食
男女,人之大欲”嘛!
而反观,西方人的社交方式却显得匪夷所思。有一次我和几个英国朋友去看电影,看完
之后到饭点了,作为吃货的我当然对这次晚饭满怀期待,因为一般这个时候我们中国人
要么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吃晚饭了,要么就直接打开手机团购挑饭馆了。但是朋友竟然说
,大家要不要去我家喝咖啡喝茶,我们在一起讨论讨论电影观后感。WTF??当时我和
我的胃都震惊了,还有这种操作?不过耐着面子还是去了朋友家,于是大家竟然兴致勃
勃地喝着不管饱的茶,一直聊到了半夜,我一边听着他们唾沫横飞的讨论,一边听着自
己胃的咕噜乱叫,期间朋友拿了点小饼干出来当点心。但是,这他么的根本不管用呀!
我饿啊!!更可怕的是,他们竟然一个说饿的没有,完全沉浸在电影美妙的观后感之中
了。
之后我才明白,西方人的社交的含义。
当他们说社交的时候,是纯纯粹粹的聊天,吃的,玩的都是其次,一切都是为聊天服务
的。社交的本质其实就是交流,那些乱七八糟的套路全抛开,利利索索地坐下来敞开心
扉就好了。当然,他们也会请客吃饭、也会约看电影、会去一起唱K,但是最后重心都
会落在聊天上面,大家一起巴拉巴拉说个不停才是社交的真正含义。而我们的社交,吃
饭成了此中权重,甚至所谓聚会,也变成了大家围着一大桌子菜,各自玩着自己的手机
,草草吃完,赶快回家。
作为男耕女织农耕文明的炎黄子孙,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什么都敢吃,饮食文
明成为了我们基因的一部分。家家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可能一辈子自给自足就在方
圆几十米的圈子里就够了,这慢慢变成了我们的社交,一个封闭的、熟人间的社交。这
种封闭的熟人社会,变成一个内倾型的系统,为了维系系统稳定,彼此制约力变强,所
以大家才更注重内部和谐,与陌生人很少接触,社交文化也变得贫乏。
而西方人,人对土地依赖性小,人们的关系大多是游离、独立的,所以也很难根据地理
形成固有圈子。但是正是因为不断的迁徙,彼此独立游离,反而使得他们需要结识更多
陌生人,于是形成了外向的性格特点。
曾经有个意大利朋友对我说,米兰华人聚族而居,有很多二代甚至三代移民明明已经说
意大利语,深谙意大利文化,但是和异国人通婚的依旧很少。而美国唐人街、巴黎十三
区,又何尝不是华人们抱团取暖呢?中华强劲的封闭文化百年前用粗大的洋枪洋炮都打
不烂,又岂是一点资本主义就能改变的。不信,你看看出国留学工作的,朋友圈里哪一
个不是一堆中国人聚在一起吃喝、打牌,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更可笑的
是,那些明明在国内也许是掐的水火不容的两个人,但却因为身处异乡,所以变得惺惺
相惜,情同手足。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