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c*u
1
读论语点滴心得
论语以三个反问句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反问往往有加重语气之意,
然出自夫子之口,却让人如坐春风。
习字原意是鸟数飞之意。其中自有深意在,犹言仅仅学,
而不练习是不够的。如果能时时练习学到的东西,这样自然
就做好了日后应用的准备。雏鸟习飞,乃是为来日
翱翔千里。人学而时习之,是为了完善自己的品德。如果再能
把学到的德性施于他人,使人得惠,不也高兴吗?
学到之后,夫子又能够以善及人,使周围的人们都能获得
夫子美德的感染,于是远方的朋友也会慕名而来,“吾道广矣”
自然可乐了。这些朋友有些就是夫子的弟子。夫子和弟子的关系
首先是朋友的关系,无非是悟道有向后罢了,
先者为师。我倒想到我的导师的一句话,"我的学生首先是我的家人”
他未必读过中国的传统经典,然而说出的话却暗和圣人之意,不也令人
感动吗?
联想夫子周游列国,不为各国国君所用,却依然能
有这么乐观的态度,又怎么不可敬呢?即便暂时不为人知,然而学
问已经在身,又有什么好生气的呢?即便不为时人所知,将来也
当有能知之人。即便将来也没有人能知,自身已经得到完善了,
avatar
i*e
2
这里可能有个概念需要要澄清,这个学,我看应该是“道”“学”的学,而不是我们现在
泛谈的学术,所以为学和修道是一个意思,而这个道还是偏在个人修养,与他人关系,以

融洽团体一面的学问,现在可能要属于社会伦理学范围。
搞清楚这个,就清楚了所谓孔子的学问可以闭门谢客,兀首以求的,学问在己不在人。
而现在所谓的学术,大都有时不我待的问题,所谓知识更新,学术进步,稍有松懈,即成
落后,学问实际上是有外在发展规律。

【在 c****u 的大作中提到】
: 读论语点滴心得
: 论语以三个反问句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反问往往有加重语气之意,
: 然出自夫子之口,却让人如坐春风。
: 习字原意是鸟数飞之意。其中自有深意在,犹言仅仅学,
: 而不练习是不够的。如果能时时练习学到的东西,这样自然
: 就做好了日后应用的准备。雏鸟习飞,乃是为来日
: 翱翔千里。人学而时习之,是为了完善自己的品德。如果再能
: 把学到的德性施于他人,使人得惠,不也高兴吗?

avatar
c*u
3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
人之求之与?”
这段不好解。我姑且试解一下,很多地方还有待大家讨论。
子禽姓陈名亢,子贡姓端木名赐。他们都是孔子的弟子,也有说法说
子禽是子贡的弟子。
子禽问子贡,“夫子到一个国家,就总要打听这个国家的政事,是
有所求呢,还是想给予(建议)呢?”
求之与的与是语气词。我所不明白的就是这里所求到底是指什么?
是指执政的地位呢,还是指执政的经验和学问?
子贡说:“夫子温和,善良,恭谨,节制,谦逊的对待人们,夫子所
追求的,难道不异于一般人的追求吗?
我想,这里子贡没有直接回答子禽的问题,而是说夫子以温和,善良,
恭谨,节制,谦逊这些德行来待人接物,他所追求的又怎么会普通人
一样呢?那夫子究竟追求的是什么呢?结合夫子的经历,我们知道,
夫子的理想并不是想使某一个特定的国家接受自己以仁为核心的人道
主义理想,而是希望普天下能够接受这一点。夫子的游历正是这么一
个传播自己的理想,同时又吸收古代文化的过程。夫子在卫国待了很
长时间,我相信他一定在卫国和当地的贤哲探讨了大

【在 c****u 的大作中提到】
: 读论语点滴心得
: 论语以三个反问句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反问往往有加重语气之意,
: 然出自夫子之口,却让人如坐春风。
: 习字原意是鸟数飞之意。其中自有深意在,犹言仅仅学,
: 而不练习是不够的。如果能时时练习学到的东西,这样自然
: 就做好了日后应用的准备。雏鸟习飞,乃是为来日
: 翱翔千里。人学而时习之,是为了完善自己的品德。如果再能
: 把学到的德性施于他人,使人得惠,不也高兴吗?

avatar
r*y
4
孔丘当年并不算得志,也不算自以为圣的,所以很自然呀。孔丘的地位是后来
尊出来的,而论语是后人笔录流传下来的,所以后来尊他的人看了这么谦恭的一段话,
自然就更加佩服。后来想尊他的人看见大家更加佩服,就留下这段话不作纂改了。
所以使然。
--不是说孔子没有值得被尊的地方,只是解释一下本来面目和尊崇心理之间可能有的
那种相互作用,可能引起共振放大,类似激励似的作用。虽然微妙,但想必有之吧。
所以,窃以为孔子说了什么,就当说了什么。用不着去从后瞻前地想:呀,在那样的圣人
心态下,能说出这样一番话,该是如何如何。。。。可能孔子当初根本没那自我至高的
圣人心态呢。但我不会说:呀,身为圣人而不以圣人自居,了不起!--这个共振放大
来不得。
哈哈,妄作外行解释一回。

【在 c****u 的大作中提到】
: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
: 人之求之与?”
: 这段不好解。我姑且试解一下,很多地方还有待大家讨论。
: 子禽姓陈名亢,子贡姓端木名赐。他们都是孔子的弟子,也有说法说
: 子禽是子贡的弟子。
: 子禽问子贡,“夫子到一个国家,就总要打听这个国家的政事,是
: 有所求呢,还是想给予(建议)呢?”
: 求之与的与是语气词。我所不明白的就是这里所求到底是指什么?
: 是指执政的地位呢,还是指执政的经验和学问?

avatar
c*u
5
其实境界这个东西未必有可比性。大师是有境界的,但很多大师之间也未必
就能比出个谁的境界更高来。太追求境界也就难免堕入虚伪。
境界这个东西是自然有的,是水到渠成的。
类似的还有诗歌,文章,我们知道这诗好,这文好就是了,强分出哪个更好点
反而就不自然了。
至于老子和孔子的学说,我觉得只是阴阳的两面罢了。一个出世,一个入世,
一个消极,一个积极。而社会国家政治终究还是需要入世的,积极的。
而文学艺术,反而容易推崇出世的老庄了。
我们后人能够理解前人的一些精神,有点想法就是了,何必在境界上过于
执著呢?每个人自然有每个人自己所该担负的责任。尽心尽责就是了我以为。
其实后世也还是这样。也许你会说孟子境界没孔子高,但孟子把义这个
观念引入儒学,就尽了自己的一份力。朱子也许境界更不如孔孟,但朱子也自有
他的那份大贡献。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往往人总是难以看清自己的位置,
只是士呢,就希天了。你所说的练葵花宝典者没有不这样的。
avatar
d*m
6
境界本来就是不可强求. 可是不强求境界并不等于没有境界的高低. 对于一个人修身, 境
界的高低本不重要. 可是要立言教育别人, 是不是也不重要呢? 孟子的境界偶不知道, 不
过孟子走的却不是孔子一路. 朱子不过是一个书呆子罢了.
不知道练葵花宝典的人怎么样. 不过孔子也不过一个凡人而以有什么好稀罕的. 孔子的教
人的, 不过是不断的学习去做一个更好的人. 希贤可矣, 希圣已经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希天更是莫名其妙了.
论语不是不好, 可是不会没有虚诳的东西. 既然读了这么多篇心得, 却只有符合与推崇,
不是辜负了孔子吗?

外,
面未
识了
不言
终究
他要

【在 c****u 的大作中提到】
: 其实境界这个东西未必有可比性。大师是有境界的,但很多大师之间也未必
: 就能比出个谁的境界更高来。太追求境界也就难免堕入虚伪。
: 境界这个东西是自然有的,是水到渠成的。
: 类似的还有诗歌,文章,我们知道这诗好,这文好就是了,强分出哪个更好点
: 反而就不自然了。
: 至于老子和孔子的学说,我觉得只是阴阳的两面罢了。一个出世,一个入世,
: 一个消极,一个积极。而社会国家政治终究还是需要入世的,积极的。
: 而文学艺术,反而容易推崇出世的老庄了。
: 我们后人能够理解前人的一些精神,有点想法就是了,何必在境界上过于
: 执著呢?每个人自然有每个人自己所该担负的责任。尽心尽责就是了我以为。

avatar
c*u
7
即便共产主义也打不倒孔子的学说,因为他是从人最本质的
地方出发,所以才会几千年不倒,再过个几千年,大概还是会不倒。
那时候,先知们倒还是不倒我就不好说了。
最后,共产主义照我看也必然是以人道主义为前提条件的。
不讲人道主义,讲共产,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基督教也一样讲人道主义。
新约讲爱,讲恕,只是讲的方式和孔子不同罢了。
再比如美国人,其实也有不少孝顺的人,孝顺也一样是美德,只是他们
没有象中国的先人那样把孝提炼出来,作为行人道主义的出发点罢了。
avatar
c*u
8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家指鲁的三家大夫,孟孙,叔孙,季孙。
雍是周颂的篇名,只有周天子可以用。彻就是祭祀完毕而收回俎,
俎是祭祀时的礼器。 辟公就是诸侯, 这句是雍里面的辞句。
鲁大夫孟孙、叔孙、季孙在祭祀结束收回俎的时候奏雍这曲子。
孔子说,“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这么庄严的周颂),
这三家大夫又怎么能在自己的祭祀典礼上采用呢?”
这里,跟上篇一样,指责了春秋末年礼崩乐坏,
大夫任意僭越天子礼仪的事情。
鲁本是周公之后,
周公因为有大功于周王室,成王于是赐予鲁君王室的礼乐。
到了春秋末年,甚至连鲁的大夫都可以僭越而用天子的礼乐。
这一方面显示了春秋末年秩序的破坏,一方面也是这些大夫本身的
无知。孔子对这些都是深恶痛绝的,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讥讽。
然而,一方面,正是由于鲁国继承了大量的周王室礼乐,
在西周末年的大动乱之后,终于在东方保存了这些文化传统。
鲁国能出孔子的深层原因也正源于此。孔子在少年时贫且贱,
在为贵族工作的同时,学习了大量周朝的传统礼仪和文化,
日后将这些知识传于大众,所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
老师,他把知识第一次

【在 c****u 的大作中提到】
: 即便共产主义也打不倒孔子的学说,因为他是从人最本质的
: 地方出发,所以才会几千年不倒,再过个几千年,大概还是会不倒。
: 那时候,先知们倒还是不倒我就不好说了。
: 最后,共产主义照我看也必然是以人道主义为前提条件的。
: 不讲人道主义,讲共产,又有什么意义呢?
: 其实基督教也一样讲人道主义。
: 新约讲爱,讲恕,只是讲的方式和孔子不同罢了。
: 再比如美国人,其实也有不少孝顺的人,孝顺也一样是美德,只是他们
: 没有象中国的先人那样把孝提炼出来,作为行人道主义的出发点罢了。

avatar
b*a
9
问题很多。
首先,“孔子谓季氏”翻作"孔子对季孙氏说"不对。这个“谓”不是孔子当面对季氏说,
而是对季氏的评论。皇侃《论语义疏》说的很明白:“谓者,评论之辞也。夫相评论有对
面而言,有遥相称评。若此后子谓冉有曰“汝不能救与”,则是对面也。今此所言是遥相
评也。”此注古今无异词。孔子连南子都见,怎么会当面对季氏这样说话。
其次,季氏用八佾为什么要让孔子这么愤怒?这里面是有很多故事的,并不只是因为季氏
用天子才能用的“是严重的僭越”。如果季氏用六佾,孔子是不是就不愤怒了?实际上虽
然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鲁国因为周公的缘故在祭周公的时候被特许可以用八佾。后来是
鲁侯先把本来在祭周公的时候才能用的八佾平时也用,是鲁侯先“僭”的。朱子集注说的
“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并不准确,根据公羊谷梁二传,应该是天子八佾,诸
公六佾,诸侯四佾。鲁是侯国,本来只能用四佾,用六佾就已经是“僭”了。为什么鲁侯
用八佾孔子不愤怒,季氏用八佾孔子就如此愤怒?因为鲁侯用八佾不过是自己过过瘾而已
,并没有真的想要把周天子取而代之,就算他想也做不到。可是季氏就不同了,左传,汉
书刘向传都记载季氏在“八佾舞于庭”之后

【在 c****u 的大作中提到】
: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 三家指鲁的三家大夫,孟孙,叔孙,季孙。
: 雍是周颂的篇名,只有周天子可以用。彻就是祭祀完毕而收回俎,
: 俎是祭祀时的礼器。 辟公就是诸侯, 这句是雍里面的辞句。
: 鲁大夫孟孙、叔孙、季孙在祭祀结束收回俎的时候奏雍这曲子。
: 孔子说,“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这么庄严的周颂),
: 这三家大夫又怎么能在自己的祭祀典礼上采用呢?”
: 这里,跟上篇一样,指责了春秋末年礼崩乐坏,
: 大夫任意僭越天子礼仪的事情。
: 鲁本是周公之后,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