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
1 楼
用另一双眼睛
·树 玄·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
是罗丹的名言。罗丹是在告诉我们,要用人性的与生俱来的审美情怀(美感)去
感受生活,拥抱世界,拥有一片审美的心境,去观照生活,才会发现生活中的美,
发现世界是如此美好,生活是如此美好。
因此,有时候,用另一双眼睛去观照生活,面对生活,就会在生活中发现美。
这“另一双眼睛”,当然不只是眼睛,而是另一种心情,从而也是另一种心境,
审美的心境。这种审美的心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有时候需要我们去“捕捉”,
有时候又需要我们去“召唤”。
我想用本人的黄山旅游说明这一点。
上世纪90年代初,大约是6月中旬,一个薄云天气,往游黄山。一路上山,
白云慢慢升起,仿佛白云追逐着我上山。想象中若从对面山上看过来,云霞明灭,
我在云间出没。白云在向上走,我也在向上“浮起”,恍如我在在腾云驾雾一般,
其实是白云追着我上山。想着想着自己也觉得好笑。
天色黑下来才到达北海宾馆,疲惫已极,晚饭后洗洗就睡下了,准备第二天
下山时再欣赏那另一路美景。据说明媚阳光下的黄山云海更美,五光十色,分外
妖娆。于是盼望着明日的阳光。
黑甜一觉,天已大亮。起床一看,小雨似有若无,雾濛濛,虽然没有盼望中
明媚阳光下云海茫茫的黄山之美,却有“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之意,
也好,这也是一种美。于是下山。不料,刚上路,雨慢慢大起来了。不曾料到山
上会有雨,没有带雨伞,不过雨中漫步下山,也很惬意,很悠闲。雨丝顺着脸颊
流到脖子里,流过胸腹,直到脚底,凉凉的。突然,阴云密布。顷刻之间,大雨
来临,越下越大,且风雨大作,雷电交加;那雨似银河倒泻,沧海倾盆。这时,
雨中漫步的惬意与悠闲没有了。闪电雷鸣抽打着山峰。本想登上天都峰,也因雨
大封山,不可能了;冷雨打在身上,自顶至踵,全身湿透,湿衣粘贴在身上,冷
飕飕,湿腻腻,颇感不适。只盼有一个山洞避雨,哪里还顾得黄山美景,但是,
竟找不到山洞。心情糟透了,下山时欣赏黄山美景的心境顿时全无。那“空翠湿
人衣”不见了,雨中漫步的惬意与悠闲不见了,黄山松也被风雨吹得东摇西晃,
顾不得直起腰来以显其挺拔了;那闪电雷鸣似要把山峰劈裂……这时,黄山美景
都不见了。有的只是大雨,只是冷飕飕、湿腻腻的衣服贴在身上的不适感觉。
沿路的宾馆似乎也隐藏起来,不愿接待客人,可谓“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只能在风雨中继续下山。不过,翻过来想,已然如此,躲是躲不掉的,衣服湿透
便湿透了吧,冷飕飕、湿腻腻就让它冷飕飕、湿腻腻吧,索性不去管他,整理一
下心情,去欣赏那滂沱大雨中的黄山也是好的。
这时候,似乎换了一双眼睛:回顾莲花峰,向上看去,众多黄山松在大雨中,
雨水从树梢流下,宛如流泉,忽然悟到,那不是王维的诗句——“树杪百重泉”
(《送梓州李使君》)的意境吗?雨雾中的山峰,漫山流泉,只要有一方稍大一
些的石头突出来,那石上流下的雨水极像山泉。山上到处是“山泉”水。我不是
诗人,也没有诗人的天才,却忽然有诗一句:“银河倒泻挂千泉”。那雾锁云飞,
山色空濛的黄山,别是一种美。风雨中的黄山松并非不能直起腰来,而是在与狂
风搏斗;那闪电夹着雷鸣宛如一条巨鞭抽打在天都峰的山脊上,訇然作响,又是
一句诗:“霹雳如鞭深壑鸣”。大雨中的黄山一切都令人惊异,且富有诗意,雨
中黄山的种种神奇景色平时想看却无缘,这次却都看到了。黄山遇雨,真是值得
庆幸,多亏遇到这滂沱大雨,多亏沿路的宾馆“隐藏起来”,多亏没有带雨伞,
才有幸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神奇景色。
下山的整个过程都是在这样的大雨中,但是前后的心情却大不相同,心情的
变化带来了心境的变化。世界本是美的,只看我们能不能感受到。而能不能感受,
许多时候要看我们是否有一片审美的心境。雨中黄山之美是否能被我们感受到,
同样要看我们是否有一片审美的心境。
我们试着分析一下上山下山过程中心境的变化。
前一天,“一路上山,白云慢慢升起,仿佛白云追逐着我上山。想象中若从
对面山上看过来,云霞明灭,我在云间出没。白云在向上走,我也在向上‘浮
起’,恍如我在在腾云驾雾一般,其实是白云追着我上山。想着想着自己也觉可
笑。”
这时心情颇好,在一片审美心境的支配下欣赏着黄山美景。
第二天早晨,“小雨似有若无,雾濛濛,虽然没有盼望中明媚的阳光下云海
茫茫的黄山之美,却有‘空翠湿人衣’之意,也好,这也是一种美”。
心情虽有些下沉,却依然保持着审美心境。
“于是下山。不料,刚上路,雨慢慢大起来了。不曾料到山上会有雨,没有
带雨伞,不过雨中漫步下山,也很惬意,很悠闲。雨丝顺着脸颊流到脖子里,流
过胸腹,直到脚底,凉凉的。”
这时的心情又下沉一些,但雨丝只是“凉凉的”,不是后面的“冷飕飕”,
且依然“很惬意,很悠闲”。审美心境并未消失。
“突然,阴云密布。顷刻之间,大雨来临,越下越大,且风雨大作,雷电交
加;那雨似银河倒泻,沧海倾盆。这时,雨中漫步的惬意与悠闲没有了。闪电雷
鸣抽打着山峰,本想登上天都峰,也因雨大封山,不可能了;冷雨打在身上,自
顶至踵,全身湿透,湿衣粘贴在身上,冷飕飕,湿腻腻,颇感不适。这时,只盼
有一个山洞避雨,哪还顾得黄山美景,但是,竟找不到山洞。心情糟透了……”
这时,审美心境全无,雨中黄山之美全无。
“沿路的宾馆似乎也隐藏起来,不愿接待客人,可谓‘前不着村,后不着
店’,只能在风雨中继续下山。不过,翻过来想,已然如此,躲是躲不掉的,衣
服湿透便湿透了吧,冷飕飕、湿腻腻就让它冷飕飕、湿腻腻吧,索性不去管他,
整理一下心情,去欣赏那滂沱大雨中的黄山也是好的。这时候,似乎换了一双眼
睛……”
“翻过来想”,“换了一双眼睛”,说明心境发生了变化。心境发生变化后
眼睛所见的雨中黄山便呈现出不同的色彩,那是另一番景象。大雨中的黄山一切
都“美起来”了:
“回顾莲花峰,向上看去,黄山松在大雨中,雨水从树梢流下,宛如流泉,
忽然悟到,那不是王维的诗句——‘树杪百重泉’的意境吗?雨雾中的山峰,漫
山流泉,只要有一方稍大一些的石头突出来,那石上流下的雨水极像山泉。山上
到处是‘山泉’水。我不是诗人,也没有诗人的天才,却忽然有诗一句:‘银河
倒泻挂千泉’。那雾锁云飞,山色空濛的黄山,别是一种美。风雨中的黄山松并
非不能直起腰来,而是在与狂风搏斗;那闪电夹着雷鸣宛如一条巨鞭抽打在天都
峰的山脊上,訇然作响,又是一句诗:‘霹雳如鞭深壑鸣’。”
诗句的出现是在拥有一片审美心境的时候观照黄山景色的结果。这时候,审
美心境又回来了。
有时候,人的本性所固有的审美情怀(美感)可以将审美心境“召唤”出来,
使之从审美的角度去观照外物,这就是“换了一双眼睛”。用这双眼睛去观照外
物,似乎一切都会“美起来”。
为什么大雨滂沱,全身湿透,湿衣贴在身上,就无心欣赏美景了呢?因为要
获得美感必须排除外部的干扰,诸如寒冷、炎热,以至于身体的不适等等,也必
须排除内心的杂念,诸如一些庸俗的念头等等,这样才能获得一片澄明的心境,
获得一颗敏感的、活泼的、可以感受美的心灵。大雨滂沱,全身湿透之时,身体
的不适和冷飕飕的寒凉之感,“糟透了”的心情压抑了美感,干扰了审美心境,
使人不能以审美的、诗意的态度对待现实,那雨中黄山之美便不见了。
为什么当“索性不去管”那湿透的衣服,不去管那“冷飕飕、湿腻腻”的时
候,又能观赏那山上的流泉、雨中的黄山松,甚至闪电雷鸣呢?因为这时“整理
了一下心情”,“换了一双眼睛”,又把审美心境“召唤”回来了,再去观照那
黄山的雨、黄山的松,黄山的奇石,黄山的云雾……都“美起来”了。黄山美景
又“回来”了,其实,不是黄山美景“回来”了,而是审美心境“回来”了。这
时,甚至黄山大雨中的闪电霹雳都有了一种奇异的美。这是因为美感已经从被压
抑、被干扰的状态中解放出来,重新获得了审美心境,于是又可以以一种审美的、
艺术的、诗意的态度面对黄山美景了。
因此,审美地对待生活,诗意地面对现实,必须排除各种生理的、心理的,
以及负面的生活环境的干扰。
不仅山水景色是美的,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美。但是,要看是否有一片审美的
心境。有时候,琐碎的实际生活,如生活中的各种挂碍、得失的担心等等,也会
压抑美感,使人不能获得一片审美心境。
比如,电视台曾有这样的一个双语节目:一位俄罗斯记者,曰“老库”,他
说,他最喜欢到北京的胡同中看北京人家那悠闲的生活,如主妇在水龙头下洗菜,
小孩放学玩耍,等等。但是,如果去访问那洗菜的主妇,她不一定觉得她的生活
是悠闲的、美的。为什么?因为她洗菜不能在自己的房间内,室内还没有自来水,
只能到院子的自来水龙头洗菜,她家的厨房可能还是在院里临时搭建的。这些实
际的琐碎的生活遮蔽了美感,干扰了美感的产生。而那位俄罗斯记者“老库”则
不然,在观察主妇生活的时候,当然没有这些实际的琐碎的生活需要,他的美感
没有受到干扰,因而能够从实际生活中观察,甚至观赏北京人的悠闲,似乎从这
种生活中发现了美。
在现实生活中,诸多实际的琐碎的生活需要以及各种生活的挂碍,消磨了人
对于美的敏感,一些烦人的、恼人的生活琐事充塞心头,干扰了美感,干扰了人
对美的欣赏。因而,尽管“美是到处存在的”,但是,却“缺少发现”。
另外一些时候,寒冷、饥饿、炎热,身体的劳累,生活的紧张,心情的烦乱,
周围环境的压迫……等等压抑了美感的产生,也就无从发现生活中的美。
实际的琐碎的生活需要,以及寒冷、饥饿、炎热,身体的劳累、生活的紧张、
心情的烦乱、得失的担心、周围环境的压迫等等这些生理的、心理的负面因素是
美感产生的敌人。因此,必须时时排除琐碎的实际生活中生理的、心理的负面因
素对美感的干扰、排挤、压抑,才能将美感解放出来,才能获得一片审美的心境,
才能对现实、对生活以一种审美的、艺术的、诗意的态度对待之。罗丹说的“对
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就是说要发现生活中的美,必须
有一片澄明的审美心境。当我们排除了这些生理的、心理的负面因素对美感的干
扰、排挤、压抑,用另一双眼睛去观察生活,拥有一片澄明的审美心境,去面对
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因为“美是到处存在的”。
实际上,生理的、心理的负面生活环境是对美感的压抑,也是对人性的压迫,
因为美感是人的感觉,人性的感觉。美感抗拒环境对人的压迫,把我们的人性解
放出来,使我们以人性的态度来对待非人性的环境,把人提高到人性的高度。
当我们用另一双眼睛去看世界,去观照生活,就会在似乎看不到美的地方,
“看出”美来。这就把人从负面的生活环境中解放出来了,也就把人性解放出来
了。这“另一双眼睛”,就是换一种心情,就是拥有一片澄明的审美心境去面对
生活,生活之美就会来到我们身边。
·树 玄·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
是罗丹的名言。罗丹是在告诉我们,要用人性的与生俱来的审美情怀(美感)去
感受生活,拥抱世界,拥有一片审美的心境,去观照生活,才会发现生活中的美,
发现世界是如此美好,生活是如此美好。
因此,有时候,用另一双眼睛去观照生活,面对生活,就会在生活中发现美。
这“另一双眼睛”,当然不只是眼睛,而是另一种心情,从而也是另一种心境,
审美的心境。这种审美的心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有时候需要我们去“捕捉”,
有时候又需要我们去“召唤”。
我想用本人的黄山旅游说明这一点。
上世纪90年代初,大约是6月中旬,一个薄云天气,往游黄山。一路上山,
白云慢慢升起,仿佛白云追逐着我上山。想象中若从对面山上看过来,云霞明灭,
我在云间出没。白云在向上走,我也在向上“浮起”,恍如我在在腾云驾雾一般,
其实是白云追着我上山。想着想着自己也觉得好笑。
天色黑下来才到达北海宾馆,疲惫已极,晚饭后洗洗就睡下了,准备第二天
下山时再欣赏那另一路美景。据说明媚阳光下的黄山云海更美,五光十色,分外
妖娆。于是盼望着明日的阳光。
黑甜一觉,天已大亮。起床一看,小雨似有若无,雾濛濛,虽然没有盼望中
明媚阳光下云海茫茫的黄山之美,却有“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之意,
也好,这也是一种美。于是下山。不料,刚上路,雨慢慢大起来了。不曾料到山
上会有雨,没有带雨伞,不过雨中漫步下山,也很惬意,很悠闲。雨丝顺着脸颊
流到脖子里,流过胸腹,直到脚底,凉凉的。突然,阴云密布。顷刻之间,大雨
来临,越下越大,且风雨大作,雷电交加;那雨似银河倒泻,沧海倾盆。这时,
雨中漫步的惬意与悠闲没有了。闪电雷鸣抽打着山峰。本想登上天都峰,也因雨
大封山,不可能了;冷雨打在身上,自顶至踵,全身湿透,湿衣粘贴在身上,冷
飕飕,湿腻腻,颇感不适。只盼有一个山洞避雨,哪里还顾得黄山美景,但是,
竟找不到山洞。心情糟透了,下山时欣赏黄山美景的心境顿时全无。那“空翠湿
人衣”不见了,雨中漫步的惬意与悠闲不见了,黄山松也被风雨吹得东摇西晃,
顾不得直起腰来以显其挺拔了;那闪电雷鸣似要把山峰劈裂……这时,黄山美景
都不见了。有的只是大雨,只是冷飕飕、湿腻腻的衣服贴在身上的不适感觉。
沿路的宾馆似乎也隐藏起来,不愿接待客人,可谓“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只能在风雨中继续下山。不过,翻过来想,已然如此,躲是躲不掉的,衣服湿透
便湿透了吧,冷飕飕、湿腻腻就让它冷飕飕、湿腻腻吧,索性不去管他,整理一
下心情,去欣赏那滂沱大雨中的黄山也是好的。
这时候,似乎换了一双眼睛:回顾莲花峰,向上看去,众多黄山松在大雨中,
雨水从树梢流下,宛如流泉,忽然悟到,那不是王维的诗句——“树杪百重泉”
(《送梓州李使君》)的意境吗?雨雾中的山峰,漫山流泉,只要有一方稍大一
些的石头突出来,那石上流下的雨水极像山泉。山上到处是“山泉”水。我不是
诗人,也没有诗人的天才,却忽然有诗一句:“银河倒泻挂千泉”。那雾锁云飞,
山色空濛的黄山,别是一种美。风雨中的黄山松并非不能直起腰来,而是在与狂
风搏斗;那闪电夹着雷鸣宛如一条巨鞭抽打在天都峰的山脊上,訇然作响,又是
一句诗:“霹雳如鞭深壑鸣”。大雨中的黄山一切都令人惊异,且富有诗意,雨
中黄山的种种神奇景色平时想看却无缘,这次却都看到了。黄山遇雨,真是值得
庆幸,多亏遇到这滂沱大雨,多亏沿路的宾馆“隐藏起来”,多亏没有带雨伞,
才有幸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神奇景色。
下山的整个过程都是在这样的大雨中,但是前后的心情却大不相同,心情的
变化带来了心境的变化。世界本是美的,只看我们能不能感受到。而能不能感受,
许多时候要看我们是否有一片审美的心境。雨中黄山之美是否能被我们感受到,
同样要看我们是否有一片审美的心境。
我们试着分析一下上山下山过程中心境的变化。
前一天,“一路上山,白云慢慢升起,仿佛白云追逐着我上山。想象中若从
对面山上看过来,云霞明灭,我在云间出没。白云在向上走,我也在向上‘浮
起’,恍如我在在腾云驾雾一般,其实是白云追着我上山。想着想着自己也觉可
笑。”
这时心情颇好,在一片审美心境的支配下欣赏着黄山美景。
第二天早晨,“小雨似有若无,雾濛濛,虽然没有盼望中明媚的阳光下云海
茫茫的黄山之美,却有‘空翠湿人衣’之意,也好,这也是一种美”。
心情虽有些下沉,却依然保持着审美心境。
“于是下山。不料,刚上路,雨慢慢大起来了。不曾料到山上会有雨,没有
带雨伞,不过雨中漫步下山,也很惬意,很悠闲。雨丝顺着脸颊流到脖子里,流
过胸腹,直到脚底,凉凉的。”
这时的心情又下沉一些,但雨丝只是“凉凉的”,不是后面的“冷飕飕”,
且依然“很惬意,很悠闲”。审美心境并未消失。
“突然,阴云密布。顷刻之间,大雨来临,越下越大,且风雨大作,雷电交
加;那雨似银河倒泻,沧海倾盆。这时,雨中漫步的惬意与悠闲没有了。闪电雷
鸣抽打着山峰,本想登上天都峰,也因雨大封山,不可能了;冷雨打在身上,自
顶至踵,全身湿透,湿衣粘贴在身上,冷飕飕,湿腻腻,颇感不适。这时,只盼
有一个山洞避雨,哪还顾得黄山美景,但是,竟找不到山洞。心情糟透了……”
这时,审美心境全无,雨中黄山之美全无。
“沿路的宾馆似乎也隐藏起来,不愿接待客人,可谓‘前不着村,后不着
店’,只能在风雨中继续下山。不过,翻过来想,已然如此,躲是躲不掉的,衣
服湿透便湿透了吧,冷飕飕、湿腻腻就让它冷飕飕、湿腻腻吧,索性不去管他,
整理一下心情,去欣赏那滂沱大雨中的黄山也是好的。这时候,似乎换了一双眼
睛……”
“翻过来想”,“换了一双眼睛”,说明心境发生了变化。心境发生变化后
眼睛所见的雨中黄山便呈现出不同的色彩,那是另一番景象。大雨中的黄山一切
都“美起来”了:
“回顾莲花峰,向上看去,黄山松在大雨中,雨水从树梢流下,宛如流泉,
忽然悟到,那不是王维的诗句——‘树杪百重泉’的意境吗?雨雾中的山峰,漫
山流泉,只要有一方稍大一些的石头突出来,那石上流下的雨水极像山泉。山上
到处是‘山泉’水。我不是诗人,也没有诗人的天才,却忽然有诗一句:‘银河
倒泻挂千泉’。那雾锁云飞,山色空濛的黄山,别是一种美。风雨中的黄山松并
非不能直起腰来,而是在与狂风搏斗;那闪电夹着雷鸣宛如一条巨鞭抽打在天都
峰的山脊上,訇然作响,又是一句诗:‘霹雳如鞭深壑鸣’。”
诗句的出现是在拥有一片审美心境的时候观照黄山景色的结果。这时候,审
美心境又回来了。
有时候,人的本性所固有的审美情怀(美感)可以将审美心境“召唤”出来,
使之从审美的角度去观照外物,这就是“换了一双眼睛”。用这双眼睛去观照外
物,似乎一切都会“美起来”。
为什么大雨滂沱,全身湿透,湿衣贴在身上,就无心欣赏美景了呢?因为要
获得美感必须排除外部的干扰,诸如寒冷、炎热,以至于身体的不适等等,也必
须排除内心的杂念,诸如一些庸俗的念头等等,这样才能获得一片澄明的心境,
获得一颗敏感的、活泼的、可以感受美的心灵。大雨滂沱,全身湿透之时,身体
的不适和冷飕飕的寒凉之感,“糟透了”的心情压抑了美感,干扰了审美心境,
使人不能以审美的、诗意的态度对待现实,那雨中黄山之美便不见了。
为什么当“索性不去管”那湿透的衣服,不去管那“冷飕飕、湿腻腻”的时
候,又能观赏那山上的流泉、雨中的黄山松,甚至闪电雷鸣呢?因为这时“整理
了一下心情”,“换了一双眼睛”,又把审美心境“召唤”回来了,再去观照那
黄山的雨、黄山的松,黄山的奇石,黄山的云雾……都“美起来”了。黄山美景
又“回来”了,其实,不是黄山美景“回来”了,而是审美心境“回来”了。这
时,甚至黄山大雨中的闪电霹雳都有了一种奇异的美。这是因为美感已经从被压
抑、被干扰的状态中解放出来,重新获得了审美心境,于是又可以以一种审美的、
艺术的、诗意的态度面对黄山美景了。
因此,审美地对待生活,诗意地面对现实,必须排除各种生理的、心理的,
以及负面的生活环境的干扰。
不仅山水景色是美的,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美。但是,要看是否有一片审美的
心境。有时候,琐碎的实际生活,如生活中的各种挂碍、得失的担心等等,也会
压抑美感,使人不能获得一片审美心境。
比如,电视台曾有这样的一个双语节目:一位俄罗斯记者,曰“老库”,他
说,他最喜欢到北京的胡同中看北京人家那悠闲的生活,如主妇在水龙头下洗菜,
小孩放学玩耍,等等。但是,如果去访问那洗菜的主妇,她不一定觉得她的生活
是悠闲的、美的。为什么?因为她洗菜不能在自己的房间内,室内还没有自来水,
只能到院子的自来水龙头洗菜,她家的厨房可能还是在院里临时搭建的。这些实
际的琐碎的生活遮蔽了美感,干扰了美感的产生。而那位俄罗斯记者“老库”则
不然,在观察主妇生活的时候,当然没有这些实际的琐碎的生活需要,他的美感
没有受到干扰,因而能够从实际生活中观察,甚至观赏北京人的悠闲,似乎从这
种生活中发现了美。
在现实生活中,诸多实际的琐碎的生活需要以及各种生活的挂碍,消磨了人
对于美的敏感,一些烦人的、恼人的生活琐事充塞心头,干扰了美感,干扰了人
对美的欣赏。因而,尽管“美是到处存在的”,但是,却“缺少发现”。
另外一些时候,寒冷、饥饿、炎热,身体的劳累,生活的紧张,心情的烦乱,
周围环境的压迫……等等压抑了美感的产生,也就无从发现生活中的美。
实际的琐碎的生活需要,以及寒冷、饥饿、炎热,身体的劳累、生活的紧张、
心情的烦乱、得失的担心、周围环境的压迫等等这些生理的、心理的负面因素是
美感产生的敌人。因此,必须时时排除琐碎的实际生活中生理的、心理的负面因
素对美感的干扰、排挤、压抑,才能将美感解放出来,才能获得一片审美的心境,
才能对现实、对生活以一种审美的、艺术的、诗意的态度对待之。罗丹说的“对
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就是说要发现生活中的美,必须
有一片澄明的审美心境。当我们排除了这些生理的、心理的负面因素对美感的干
扰、排挤、压抑,用另一双眼睛去观察生活,拥有一片澄明的审美心境,去面对
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因为“美是到处存在的”。
实际上,生理的、心理的负面生活环境是对美感的压抑,也是对人性的压迫,
因为美感是人的感觉,人性的感觉。美感抗拒环境对人的压迫,把我们的人性解
放出来,使我们以人性的态度来对待非人性的环境,把人提高到人性的高度。
当我们用另一双眼睛去看世界,去观照生活,就会在似乎看不到美的地方,
“看出”美来。这就把人从负面的生活环境中解放出来了,也就把人性解放出来
了。这“另一双眼睛”,就是换一种心情,就是拥有一片澄明的审美心境去面对
生活,生活之美就会来到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