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做coastal hydraulic modeling?# Environmental - 环境科学与工程
A*s
1 楼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人认为知识不
只是力量,更是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最有”力”的工具。人类文明的进展,基本上
就是靠知识的进展来推动,由于不断的积累与推陈出新,现代的知识不仅五花八门,而
且多如牛毛,但即使穷毕生之力去学,所学到的往往也只是九牛一毛。所以,对你我来
说,求知的态度显然比求得多少知识更重要。
春秋时代的知识规模跟现代相比,当然是小巫见大巫,但孔子对知识的一些见解还
是很值得我们借镜。首先,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认为求知的最高境界是从中获得喜悦与乐趣。这种喜悦与乐趣是什么?他虽然没
有明说,但应该是认为知识本身具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喜悦与乐趣才是我们求知最初也最大的原动力,能用在工作上只是它的附加价值。对
知识若能抱持这样的心态,我们就能更主动去求知,过程更轻松愉快,效果也更好。
其次,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对于知识,最忌
讳的是不懂装懂、不懂以为懂。所谓“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不管你多有知识,跟人
类知识比起来,都只是沧海一粟,一般说来,我们知道得越多,才会了解自己知道得实
在不多,而只有承认自己知道得实在不多,才不会自以为是、固执武断、骄傲自大,而
能虚心地去追求更多的知识。
第三,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我们求知的目的主要
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而不是拿来向别人炫耀。如果为了炫耀,那
可能就会赶时髦,专学些浮夸的花拳绣腿,而失去求知的用意。
第四,要“温故而知新”(为政),有人认为这是指温习过去所学,而从中产生新
的领悟;但更好也更符合现代情况的解释应该是既要温习(不忘)过去所学,同时也要
不断吸收新知,传统与新颖兼容并蓄、融会贯通,这样才是比较理想的知识型态。
最后,就是子贡称赞孔子时所说的:“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子张
)知识浩瀚无垠,一个明智的人应该掌握各种知识的根本、大原则,而不要只是去注意
一些细微末节。这个知识的根本、大原则,类似于现代科学里所说的“原理”、“定律
”,或中国古人所说的“道”(道路、轨迹、律则)。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如果能掌握到他想要的知识真理,那他就可以死而无憾!这除了说明他“求
知若渴”――对知识真理充满了渴望,更表示他要追求的是天下之“大道”或“至道”。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孔子热中的是“人道”――跟人与社会有关的知识原理,
而非“天道”――跟自然有关的知识原理。当弟子樊迟想向他“学稼”“学圃”时,孔
子回答说自己不如老农、老圃,事后还说樊迟是个“小人”(普通老百姓),认为在上
位的人只要重视礼、义、信,就能让四方百姓抱儿来归,根本不用自己去学什么庄稼(
子路)。从字里行间可知,孔子显然是把生物学、农业等知识视为是细微末节的“小识
”与“小道”,他和学生要关心、要学的是如何获得并提升跟“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有关的知识,对他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知识。
有人因此把中国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落后怪罪到孔子身上,但这其实很
值得商榷。首先,孔子并没有“禁止”我们去探索“天道”(即使禁止,我们也不必乖
乖听话;他要我们“非礼勿视”,又有谁乖乖听话了?)你自己不主动去求取你认为重
要的知识,要怪也只能怪自己,怎么怪起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呢?对自己为什么会缺乏某
一类别的知识,我们都应该做如是观,不要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再者,没有人能拥有全部的知识,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
他专精的领域,孔子以从政为目标,他特别重视道德与政治知识,乃理所当然,他不是
在贬抑生物学与农业知识,而是认为在执政后,再指派专家去主持这方面的工作即可。
有人也许会说,只注重道德和政治知识,却忽略更实用的知识,难免太过迂腐;但如果
拥有一大堆实用的知识(譬如制造核子弹),但却毫无道德可言,那才是更危险的事。
如果我们承认道德、做人的道理、生命意义跟物理、化学、生物学一样,都是必须
学习才懂的知识,那么前者才是更重要、甚至更实用的知识,因为物理、化学、生物学
只是我们偶而会用到的知识,而道德、做人的道理、生命意义却是我们每天、一生都必
须具备的知识,在追求知识时,如果只注重科学知识,而忽略人文知识,那才是严重的
本末倒置,更是在舍本逐末。
只是力量,更是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最有”力”的工具。人类文明的进展,基本上
就是靠知识的进展来推动,由于不断的积累与推陈出新,现代的知识不仅五花八门,而
且多如牛毛,但即使穷毕生之力去学,所学到的往往也只是九牛一毛。所以,对你我来
说,求知的态度显然比求得多少知识更重要。
春秋时代的知识规模跟现代相比,当然是小巫见大巫,但孔子对知识的一些见解还
是很值得我们借镜。首先,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认为求知的最高境界是从中获得喜悦与乐趣。这种喜悦与乐趣是什么?他虽然没
有明说,但应该是认为知识本身具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喜悦与乐趣才是我们求知最初也最大的原动力,能用在工作上只是它的附加价值。对
知识若能抱持这样的心态,我们就能更主动去求知,过程更轻松愉快,效果也更好。
其次,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对于知识,最忌
讳的是不懂装懂、不懂以为懂。所谓“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不管你多有知识,跟人
类知识比起来,都只是沧海一粟,一般说来,我们知道得越多,才会了解自己知道得实
在不多,而只有承认自己知道得实在不多,才不会自以为是、固执武断、骄傲自大,而
能虚心地去追求更多的知识。
第三,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我们求知的目的主要
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而不是拿来向别人炫耀。如果为了炫耀,那
可能就会赶时髦,专学些浮夸的花拳绣腿,而失去求知的用意。
第四,要“温故而知新”(为政),有人认为这是指温习过去所学,而从中产生新
的领悟;但更好也更符合现代情况的解释应该是既要温习(不忘)过去所学,同时也要
不断吸收新知,传统与新颖兼容并蓄、融会贯通,这样才是比较理想的知识型态。
最后,就是子贡称赞孔子时所说的:“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子张
)知识浩瀚无垠,一个明智的人应该掌握各种知识的根本、大原则,而不要只是去注意
一些细微末节。这个知识的根本、大原则,类似于现代科学里所说的“原理”、“定律
”,或中国古人所说的“道”(道路、轨迹、律则)。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如果能掌握到他想要的知识真理,那他就可以死而无憾!这除了说明他“求
知若渴”――对知识真理充满了渴望,更表示他要追求的是天下之“大道”或“至道”。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孔子热中的是“人道”――跟人与社会有关的知识原理,
而非“天道”――跟自然有关的知识原理。当弟子樊迟想向他“学稼”“学圃”时,孔
子回答说自己不如老农、老圃,事后还说樊迟是个“小人”(普通老百姓),认为在上
位的人只要重视礼、义、信,就能让四方百姓抱儿来归,根本不用自己去学什么庄稼(
子路)。从字里行间可知,孔子显然是把生物学、农业等知识视为是细微末节的“小识
”与“小道”,他和学生要关心、要学的是如何获得并提升跟“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有关的知识,对他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知识。
有人因此把中国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落后怪罪到孔子身上,但这其实很
值得商榷。首先,孔子并没有“禁止”我们去探索“天道”(即使禁止,我们也不必乖
乖听话;他要我们“非礼勿视”,又有谁乖乖听话了?)你自己不主动去求取你认为重
要的知识,要怪也只能怪自己,怎么怪起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呢?对自己为什么会缺乏某
一类别的知识,我们都应该做如是观,不要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再者,没有人能拥有全部的知识,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
他专精的领域,孔子以从政为目标,他特别重视道德与政治知识,乃理所当然,他不是
在贬抑生物学与农业知识,而是认为在执政后,再指派专家去主持这方面的工作即可。
有人也许会说,只注重道德和政治知识,却忽略更实用的知识,难免太过迂腐;但如果
拥有一大堆实用的知识(譬如制造核子弹),但却毫无道德可言,那才是更危险的事。
如果我们承认道德、做人的道理、生命意义跟物理、化学、生物学一样,都是必须
学习才懂的知识,那么前者才是更重要、甚至更实用的知识,因为物理、化学、生物学
只是我们偶而会用到的知识,而道德、做人的道理、生命意义却是我们每天、一生都必
须具备的知识,在追求知识时,如果只注重科学知识,而忽略人文知识,那才是严重的
本末倒置,更是在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