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孙经先教授致蒋正华教授的公开信
avatar
孙经先教授致蒋正华教授的公开信# Faculty - 发考题
g*4
1
尊敬的蒋正华教授:您好!
最近几年我对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变动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认真拜读了
您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论文。您在论文中使用了大量现代数学的方法和术语。我本人是
专业数学工作者(我1984年在山东大学数学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晋升教授职称
,1995年起任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专门从事数学及其应用的研究),您在研究中使用
的方法恰好属于我所熟悉的研究领域,所以我对您的研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逐字逐
句的仔细阅读了您的论文,并对您的全部论证过程都进行了验证。最终我确认,您的这
一研究在学术上出现了一系列重大错误。我也完全相信,任何一个专业数学工作者,只
要阅读了您的论文,都会得到同样的结论。
我为此写了两篇论文,对您的一系列重大学术错误进行了严肃的学术批评,并且向原国
家统计局局长李成瑞先生详细介绍了我的观点。李成瑞先生对此非常重视,他(还有其
他一些老同志)建议我和您就这一问题进行直接对话。我接受了李成瑞先生的建议,向
您发出邮件(由李成瑞先生转交)。在邮件中我明确表示:愿意在您认为适当的时间、
适当的地点,和您就这一问题进行直接对话。我的两篇学术批评论文也由李成瑞先生转
交给您。
但是遗憾的是,您没有接受李成瑞先生的建议。
我国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变动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您的研究是这一领域中最
重要、最有代表性的研究之一,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三年困难时期我国‘
非正常死亡1700万到3000万’的最重要、最权威的学术依据之一。我对您的研究提出了
严肃的学术批评。显然,如果您还是一位严肃的学者,您就应当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
,对我的学术批评做出公开答复。如果我的学术批评是错误的,您显然应当公开做出答
复,反驳我的错误,以维护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同时也维护自己的学术声誉。
如果您的研究是错误的,作为严肃的学者您也应当公开承认错误。从这个角度讲,您在
长达几年的时间内对我的学术批评不做任何回应,显然不是一个严肃的学术工作者应有
的态度。
为了对历史负责,我向您发出这封公开信,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我愿意在您认为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和您就这一问题进行直接对话,以完
成李成瑞先生的遗愿。这种对话可以只在我们两人之间进行,也可以在第三方的组织下
进行。
(2)建议您能够对我的学术批评做出公开答复。这是一个严肃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果您年事已高,也完全可以由您的学生代您做出答复。
(3)您虽然公布了您的研究结论,但是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您始终都没有公布数值
计算过程。您说您使用的全部数据是李成瑞先生提供的。李成瑞先生也向我提供了全部
数据,我把这些数据按照您的方法进行了处理,发现得到的数学问题是无法进行数值计
算的。为了对历史负责,我建议您公布全部数值计算过程(这一计算过程是三十年以前
就应当公布的,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您始终都没有公布)。
(4)由于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并且具有高度的数学专业性,我建议:组织由数学
家和人口学家组成的学术审查委员会,对您的研究论文从学术上进行审查。如果您是一
位严肃的、有自信的学者,您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这一建议。
您说过,三年困难时期的人口变动是一件应当在历史上讲清的重大问题。我希望,同时
我也相信任何一个关心这一问题的人们也都会希望,您能够讲清这一重大问题。
我衷心的希望,您能够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对我的以上四点建议做出公开答复。
此致
敬礼!
孙经先
2017年6月19日
avatar
g*4
2
1985年—1988年期间蒋正华先生的研究
1985年—1988年期间蒋正华先生的研究
1985年,我国有关部门(在李成瑞先生的建议下)将研究1959年到1961年前后的人口死
亡率与出生率问题列入国家研究课题,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蒋正华先生接受了
这一课题。
1986年,蒋正华和李南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上发表《中国人口动态参
数的校正》一文。该文只有两页,文章中仅仅公布了他们的关于1953年到1982年期间的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估计数值,和一个极其简略的介绍,没有公布他们所使用的
数学模型,更没有公布原始数据和任何计算过程。
1987年,蒋正华在《中国人口科学》1987年第1期发表《中国人口动态参数的识别》一
文。该文只有7页,事实上仅仅是一个简报。在该文中他对由他建立的数学模型仅仅给
出一个简略的介绍,没有给出数学证明。在这篇文章中他公布了另外一组关于1953年到
1982年期间的我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估计数值。这组数据与他在1986年发表的第一
篇文章中公布的数据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为什么产生这种巨大的差异他在文章中没有
给出任何解释。关于非正常死亡人数问题,这篇文章中只有一句话:“在困难时期非正
常死亡总人数约为1700万人”。对于这一数字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篇文章没有任何说
明,更没有公布任何原始数据和任何计算过程。
1988年蒋正华和李南在《中国人口年鉴(1987)》发表《中国人口动态估计的方法与结
果》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公布了他们研究的核心部分——数学模型部分,并给出了证明
过程。从数学的学术角度讲,他们公布的数学模型及其证明是完全错误的。在本书第八
章中我们已经对此作了详细评述。在这篇文章中,他们依然没有公布任何原始数据和任
何计算过程。
蒋正华先生的研究在我国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成为一些人认可三年困难时期“大量
人口非正常死亡”的最重要的学术依据。
2005年10月17日,蒋正华先生复信杨继绳。对于“非正常死亡1700万人是怎样计算出来
的”这一问题,他在信中明确承认:“因我手头没有详细资料,许多计算结果都压在手
稿等资料堆中,要待我有机会再来整理。”这就是说,直到2005年10月,他对“非正常
死亡1700万人”的计算过程还没有整理,当然更没有公布了。
avatar
g*4
3
蒋正华在国家重大研究课题中的中小学生错误
齐景润
我国“权威”人口学家蒋正华在1985年承担了国家级别的重大研究课题。在这一研究中
,他“计算”出了“我国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1700万”。他的这一研究产生了
重大影响。
他关于这一研究的两篇主要研究论文是:
【1】《中国人口动态估计的方法与结果》,载《中国人口年鉴(1987)》(中国社会
科学院人口研究室编),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年,94—106页。该文可见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1107/251764.html
【2】《中国人口动态参数的识别》,原载《中国人口科学》1987年第1期。这篇文章可
以从以下网址下载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KRK198701008.htm
他这一研究的核心部分是利用数学方法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利用这个模型,他“计算
”出我国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1700万。
今年六月,孙经先教授在学术刊物《马克思主义研究》第六期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关于我国20世纪60年代人口变动问题的研究》中明确指出:“在我国也有一些学者对这
一问题作了研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蒋正华教授的研究,他认为我国1958-1963 年
非正常死亡人口为1700 万。在仔细分析了蒋正华先生建立的数学模型后,我们不能不
遗憾地指出,蒋正华先生的数学模型存在着重大的错误,从而其结论是不能成立的。”
最近,孙经先教授又发表了《蒋正华先生关于“非正常死亡1700万人”研究中的重大学
术错误》。这篇文章全文可见
http://www.wyzxsx.com/ebook/1700.htm
在这篇文章中,他系统的指出了蒋正华在研究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的学术错误,由于这
些错误,蒋正华关于“我国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1700万”的结论是没有任何学
术依据的,是完全错误的。
在本文中,我们用通俗的、一般读者容易理解的语言,指出蒋正华在这一研究中所犯的
一系列中小学程度的错误,以便使更多的读者了解事情的真相。
本文分为六部分,分别指出了蒋正华在研究中所犯的六个极为荒唐而可笑的错误。这些
错误都是属于中小学程度的错误,容易为大多数读者所理解。
一 蒋正华数错了方程的个数(错误级别:小学)
(这一错误见【1】101页)
数数,任何一个人都会做的事情。数清方程的个数,是任何一个合格的小学生都可以做
到的事情。但是蒋正华在研究中居然犯下了任何一个合格的小学生都不应该犯的错误,
他竟然数错了方程的个数。
在文章【1】中他写下了下面这个方程组(下面这个式子看不懂没关系,可以继续往下
看)

其中, 分别等于 .
对于每一个不同的 ,上面的式子都表示一个方程。由“ 分别等于 ”,任何一个小学
生都能数清楚这里 的个数有 个,但是蒋正华在这里居然数错了 的个数,把 的个数数
成了“ ”个。每一个 都对应着一个方程,所以上面那个式子实际上表示由 个方程构
成的方程组,但蒋正华却数错了方程的个数,把它数成了由“ ”个方程构成的方程组
,犯下了任何一个合格的小学生都不应该犯的极为初等的小学程度的数学错误。
二 蒋正华写下了不可能成立的等式(错误级别:小学)
(这一错误见【1】101页)
判定由整数和加法、乘法运算组成两个数学式子是不是相等,这是任何一个小学生都会
做的事情。
在文章【1】数学推导最关键的地方,这位著名的人口学家写了如下的等式:“ ”。这
个等式两边只含有整数,并且只有加法和乘法运算,但是这个等式却是不成立的。
我们先解释一下在这个式子中两个字母的含义。
这篇文章讨论的是1953年到1981年期间我国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问题的。蒋正华把这一
时期分为两个时间段:1953年到1964年是一个时间段,1964年到1981年是一个时间段。
如果在1953年到1964年这个时间段中讨论问题,则 ;如果在1964年到1981年这个时间
段中讨论问题,则 。也就是说, 是等于11或者等于17的一个整数。
在蒋正华的文章中, 表示参数的个数,显然它只能是自然数。也就是说, 也是一个整
数。
在了解了以上数学符号的含义后,我们就会知道,蒋正华在写下等式“ ”的时候,就
已经犯下了任何一个合格的小学生都不应该犯的极为初等的错误。
如果把1953年至1964年作为讨论区间,则 ,于是 就变成为 ,因此 ,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 必须是整数。
如果把1964年至1981年作为讨论区间,则 ,于是 就变成为 ,因此 ,这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 必须是整数。
这就是说,在蒋正华的这一研究的情况下,“ ”这一式子是不可能成立的。但是他却
在他的这篇极为重要的学术论文中,写下了这个不可能成立的等式,并在这个式子的基
础上,推导出了错误的结论。蒋正华在这里再一次犯了任何一个合格的小学生都不应该
犯的极为初等的数学错误。
三 蒋正华不会对绝对值求最小值(错误级别:中学)
(这一错误见【2】60页)
我们阅读了蒋正华的文章【2】,极其惊异的发现,蒋正华竟然不会对绝对值求最小值。
对绝对值求最小值,这是数学上最简单的问题之一,也是任何一个合格的中学生都应当
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任何一个中学生都知道,要求函数 的最小值,可以把它很
容易的归结为求函数 最小值。也就是说,我们只要先求出 ,使得当 时 达到最小值,
那么当 时 就达到最小值。一元函数是这样,多元函数也是这样。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任何中学生都知道的基本知识,我国权威人口学家蒋正华居然不知
道。他在文章【2】中居然说出来一句极为外行的话:“由于对绝对值取最小不易在数
学上实现……”
在这篇文章中,蒋正华先生写了如下一段话:“现在,我们希望确定参数 ,使各年生
命表确定后,使后一次人口普查年龄人口倒推到前一次人口普查时刻相应年龄人口与普
查统计数据误差最小,即
(9)
式中 为 年 岁人口的生命表留存率估计值。”
((9)式看不懂不要紧,读者只要知道它是对绝对值求最小值就可以了)在这段话中
,蒋正华先生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把所要研究的问题转化成了最小值问题(9)。既
然他已经把问题归结为最小值问题(9),那就直接解决最小值问题(9)就是了。这在
数学上是一个很容易解决的问题。
但是他接着莫名其妙的写了下面这句话:“由于对绝对值取最小不易在数学上实现……”
显然蒋正华先生不会对绝对值求最小值。如何对绝对值取最小值,是任何一个合格的中
学生都应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我国“权威”人口学家蒋正华居然不知道。
由于作者不会对绝对值求最小值,所以作者把上述问题(9)作了转化,化成了另外一
个问题。我们要指出的是,作者的这一转化是完全错误的。由于这涉及到较多的数学知
识和公式,这里我们就不详述了。
四 蒋正华对负数开平方(错误级别:中学)
(这一错误见【1】102页)
任何一个中学生都知道,在实数范围内,负数是不能开平方的。蒋正华研究的是人口学
,所涉及的所有的数据都是实数,负数开平方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蒋正华在文章中居然对负数做起了开平方运算。
蒋正华在文章中写到:“令

则有 (7)”
在这里,留存率 是小于1的正数,任何一个中学生都知道,它的对数 是一个负数,所
以由(7)式可以看出, 是一个负数。
在蒋正华建立的数学模型中, 是他使用的最基本的数据,蒋正华不可能不知道它是一
个负数。但是号称我国最著名的人口学家的蒋正华,居然对这个负数 做起开平方的运
算来了,给我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请看:蒋正华在文章中连着写了四个式子,在这四个式子中,连续出现了四个 (下面
的式子看不懂不要紧,只要看有四个 就可以了)


五 矩阵放到分母上(错误级别:中学)
(这一错误见【1】100页)
矩阵是线性代数中最基本的概念。线性代数是绝大多数理工科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门基础
的学科,它有极为广泛的应用。
矩阵是线性代数中最基本的概念。一位教过线性代数的老师给我说过,在讲矩阵这个概
念时,他反复向学生讲:矩阵不是一个数,无论如何矩阵也不能放在分母上。如果把矩
阵放到分母上,就是天大的笑话。
可是,蒋正华这位我国最著名的人口学家,在承担国家研究课题,研究我国困难时期非
正常死亡人数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时,居然向我们开了这个“天大的笑话”。他居然把
矩阵放到了分母上,而且连着放了三次。
他的文章在下面这段文字中,首先定义了一个矩阵 ,“ ”。这是一个矩阵。然后他连
着写下了任何学过线性代数的人都不会写出的几个式子,在这几个式子中,矩阵居然放
到了分母上,而且连着放了三次:(下面几个式子读者看不懂不要紧,只要看清 放在
了分母上就可以了)
六 对没有最小值的函数求最小值(错误级别:中学)
(这一错误见【1】102页)
蒋正华在研究中把要讨论的问题归结为下列函数的最小值问题(下面的式子虽然复杂了
一点,但中学生仔细看还是可以看明白的)
(1)
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 是一个负数。在(1)式中, 和 是变量,取值范围为 ; 和
都是正数, 是一个负数。
任何一个具有中学数学知识的人都可以很容易看出,(1)式所定义的函数没有最小值
,(它的最小值是负的无穷大。)
但是,蒋正华在文章中居然对这个没有最小值的函数求起最小值来了,并且以此作为出
发点,“计算”出了“我国非正常死亡1700万人”。
这里,蒋正华又一次犯了一个极为初等、极为可笑的,然而又是十分致命的错误。
蒋正华承担的是国家下达的重大科研课题,研究的是极为重要的我国在困难时期非正常
死亡人数问题。就是在这个极为重要的研究中,蒋正华居然连续出现了一系列连合格的
中小学生都不应该犯的中小学程度的数学错误。
就这样,他依靠着一系列类似这样的错误,“计算”出了“我国在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
1700万人”,一举成为我国“权威”人口学家。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蒋正华还居然还
获得了我国最高级别的科学奖励——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的结论还居然在我国被一
些官方部门认可,产生了重大影响!
必须指出的是:蒋正华在研究中的错误,绝不是个别的、偶然的错误,而是系统的、全
面的错误。他在文章的核心部分——数学模型部分——的几乎每一个地方,都出现了本
质的、无法改正的错误,在一些段落里,几乎每一句话都是错误的。对此有兴趣的读者
,可以阅读孙经先教授的文章《蒋正华先生关于“非正常死亡1700万人”研究中的重大
学术错误》,他的文章全文可见
http://www.wyzxsx.com/ebook/1700.htm
avatar
c*g
4
孙经先最大的发明就是“营养性死亡”这个词。孙先生文章一出,乌有之乡奉若神明。
avatar
d*a
5
这信写的,和在MITBBS上吵架类似。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