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同wh聊凡尔纳的《环游地球八十天》,wh很敏锐地提到了其中所洋溢出殖民色彩
,由此就联想到了西方近现代文学当中的所描绘的印度,以及其他“东方落后民族”。
作于1883年的法国音乐家德利伯的歌剧《拉克美》,无疑是西欧舞台艺术作品当中以较
早的印度为题材的,且影响力较大的一部。以下仅就此剧为缘起,结合本人看到过的其
他一些晚近的影视作品,就西方近现代文学戏剧当中,欧洲人同“落后民族”当中的异
性之间的罗曼史为主题,谈一些粗浅而模糊的印象和认识。另外这个话题也难免会令人
联想到时不时就被拿出来热炒一番的“国男国女”时下在欧美各国的状况待遇,从某种
程度上也算有点儿“现实意义”?同时也借此文恭贺monkeylady上任。。。不好意思,
晚了一个半月。:)
以当代的眼光来看,《拉克美》的梗概简单且老套。十九世纪后期,某大英帝国驻印度
中低级年轻军官--当然是男的--同印度本地某婆罗门女孩拉克美邂逅并相恋,婆罗门父
亲大怒,打伤了没过门的女婿,不想适得其反,通过给恋人疗伤,姑娘越发地爱上了英
国人。伤愈之后,男主人公的同僚找到了他,以军人责任,帝国大义相责,男方遂产生
动摇,并被女方察觉,为免被抛弃之辱,也不愿回家受同族之辱,拉克美毅然服曼陀罗
自尽。
(插一句题外话,下面的内容涉及历史文化,文字可能比较枯燥,观点也难脱老生常谈
,如果只想听音乐,请直接跳到第六段。另,统计段落数目的时候不要把本段算进去,
呵呵)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说,这部剧可以看成是作者对印度的很肤浅的认识和道听途说,
结合丰富的想象力演绎而成。其原型本是另一位法国作家创作的有关作家本人同太平洋
上塔西提岛的土著少女的浪漫故事,德利伯将塔西提女孩变为婆罗门姑娘,地点也挪到
了与法属波利尼西亚几乎相隔半个地球的英属印度。网上一些评论,经常将此剧同威尔
第的《阿伊达》,比才的《采珠人》,等等类似作品相提并论,将之归纳为所谓欧洲人
的“朦胧的东方情结”。然而我觉得,《拉克美》同大约二十年后登台的《蝴蝶夫人》
一样,都是代表“先进文明”的欧洲男性同亚洲女性之间所发生的悲剧浪漫。其中不仅
体现所谓东方情结,还更多地彰显了欧洲文人对“落后而神秘美丽”的亚洲民族的殖民
意识--虽然这种意识可能主观上并非为恶,甚至原本就是无意的。在这类作品之中,作
为弱势一方的亚洲女性,明显具一种对方所渴望的两重性。一方面,她们代表着神秘美
丽的亚洲文化,恪守着本民族的传统,由此深深地吸引着喜欢异域猎奇的男主人公;另
一方面,这些亚洲女性,为了自己所爱的西方人,却又敢于背离传统以至深遭本族人的
排斥。男主人公--抑或说是作者本人想象出的另一个自己--也是二重性的复合体:在性
爱上对亚洲女性怀有渴望,然而一旦需要承担责任,就逃之夭夭。显然,这是对女主人
公不负责任的掠夺,如同欧洲殖民者对待亚洲的土地和人民一般。德利伯普契尼诸人,
虽然主观上对其塑造出的女性给予同情,但很可能早已在潜意识对其判了死刑,这种心
理或许可比拟于元微之对待崔莺莺的态度?呵呵。
二战之后,随着殖民地的失去,西方人的态度貌似逐渐地好转起来。九十年代的正大剧
场,不仅播放过家喻户晓的《环游地球八十天》,还播放过均为拍摄于1984年的英国电
视连续剧《异国情天》(严格地说,此片是英美合拍)和《皇冠上的宝石》,二者也都
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在前一个故事里,作为女主人公的印度人,终于被其青梅竹马,
一名英国白人军官,所苦苦依恋,并终成正果。然而,《异国情天》的末尾部分仍然是
早已出现在《环游地球八十天》里面的“拯救被迫跳火殉夫之寡妇”的老场景,而其最
终结局,似乎比凡尔纳的作品还有所退步。对男女主人公来说,一起幸福地生活在欧洲
社会,或至少欧洲人的圈子里,已经成了一个奢望,两人最终只得去往喜玛拉雅群山之
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这个结局倒是同2005年由杰西卡 阿尔巴主演的《The Sleeping
Dictionary》颇为相似。《皇冠上的宝石》难得地让印度人客串了一把男主人公,同英
国白人姑娘相爱。然而结局却是很悲惨的,正当男女主人公“野合”的时候,女的被印
度暴民轮奸,而男主人公则在事后被英国殖民当局认定为强奸犯,遭到长期关押。
尽管有了上述变化,《拉克美》《蝴蝶夫人》一类作品在欧美文化当中所代表的惯性还
是远远无法停止,例如八十年代末根据 《蝴蝶夫人》翻版而成的,以越战前后为背景
的音乐剧《西贡小姐》,仍在百老汇大受欢迎。不过此时正值美越关系正常化,美国大
兵在越南的沧海遗珠们被大批接回美国之际,老兵们触景生情,难免扬高了此剧的票房
。对弱势民族的女人的渴望,叠加着对责任的逃避,这种二重情结,看来是西方民族所
永远无法消弭的。。。非但西方民族,任何强势民族,强势阶级/阶层,莫不如此--实
际上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殖民主义的范畴。甚至在虚构的世界当中,拉克美的影子也隐约
可看,例如安徒生笔下的美人鱼,出没于聊斋的某些女妖。。。强势者更兼掌握着话语
权,由此这样的作品就流传泛滥而开。。。弱势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当中文化程度较
高者--在过去大多只能是男性--自然也不肯完全雌伏,于是,穷书生同豪门千金,甚至
农夫士兵与公主相恋的故事也层出不穷。。。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这类故事其中的男主
人公或者是出身高贵的落魄王孙,或者才高八斗却不遇伯乐,或者曾对女家恩重如山,
或者几者兼有。。。总而言之要占据对女方的某种制高点。。。这已经是另一个话题了
,呵呵。
回过头来再谈谈德利伯的这出歌剧本身。《拉克美》的最知名之处莫过于其中的“花之
二重奏”,注意这是一个二重唱,单独一个人貌似唱不了。。。另外这首曲子特别送给
花花 (bigchimpmunk) :)
另外,不列颠航空公司(英航)的广告经常用这首曲子:
剧中另有一段“铃歌”,据说也很有名。。。不过这个可能更适于让花腔女高音来作炫
技用,而不适合大众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