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现在是买ssd的好时候么?
avatar
现在是买ssd的好时候么?# Hardware - 计算机硬件
y*n
1
1.Chase Freedom Card - $150 Bonus Cash Back + 5% Cashback on Purchases
开户送$150现金,而且让您每个季度在不同的消费栏目(比如买菜,加油,百货)有5%现
金返还
Earn $150 Bonus Cash Back after you make $500 in purchases in your first 3
months
http://goo.gl/29TB3
2.Chase SapphireSM Card (15K)–Best offer for 2011
申请就送$150现金,买机票和旅馆住宿2%现金返回,无年费
Earn $150 in rewards - that's 15,000 bonus points after you spend $500 in 3
months!
http://goo.gl/hOF3Z
3.Chase Sapphire Preferred Card送$250或1张免费往返机票
Sapphire Preferred Card累积的点数每年再奖励7%额外点数,点数可以直接以1:1转换
成现金。而且您通过Chase的ultimaterewards.com网上购物可让您在300多家大公司有
最高10%回扣。第一年无年费。
Earn 25,000 bonus points after you spend $3,000 in the first 3 months- that'
s enough for a free flight
http://goo.gl/jycFB
4.United Mileage Plus Card 30000miles offer+$50bonus只需要任意一笔消费无金额
限制
http://bankbonus.blog.163.com/
5. Chase continental onepass 30000miles offer+$50bonus 只需要任意一笔消费无
金额限制
http://bankbonus.blog.163.com/
6. 免费的Marriott Hotel 四晚酒店入住 只需消费一笔无金额限制
http://bankbonus.blog.163.com/
最近申请chase家的这个信用卡会弹出一个页面,写着Before you go…We hope you
will reconsider 难不成他们家最近被人拿太多这个免费机票了 不用对它客气,
赶紧点击Return&Apply, 拿到落袋为安。更多详细情况请查看
http://bankbonus.blog.163.com/
avatar
d*i
2
道家追求身心和谐 身心愉悦放松 身心平静
但是佛家说要忍辱 这个不免有时候内心不能平静
关于这个矛盾 我想到一个办法 就是 避
道家说伴君如伴虎 很多人都避开功名利禄 因为看到背后的不利
佛家也说遇辱 需忍 避 不理睬
所以 “避” 可解决遭遇羞辱的问题
=========
大家有别的办法 请发表
avatar
d*n
3
半年没看市场了,市场上的top performer还都是谁?
avatar
S*U
4
相应部7相应2经/恶骂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只夜)(庄春江译)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迦兰陀撒饵处的竹林中。
恶骂者婆罗堕若婆罗门听闻∶
「听说婆罗堕若姓之婆罗门在世尊面前从在家出家,成为非家生活。」就生气、不
悦地去见世尊。抵达后,以无礼的、粗恶的言语责骂、诽谤世尊。
当这么说时,世尊对恶骂者婆罗堕若婆罗门这么说∶
「婆罗门!你怎么想∶是否[有]你的朋友、同僚、亲族、亲属、客人来[拜访你]吗
?」
「乔达摩先生!有时[有]我的朋友、同僚、亲族、亲属、客人来[拜访我]。」
「婆罗门!你怎么想∶你是否招待他们可吃的硬食或软食或美味吗?」
「乔达摩先生!有时我招待他们可吃的硬食或软食或美味。」
「婆罗门!但,如果他们不领受,那是谁的呢?」
「乔达摩先生!如果他们不领受,那还是我们的。」
「同样的,婆罗门!你恶骂、激怒、批评不恶骂、不激怒、不批评的我们,我们不
领受,婆罗门!那还是你的;婆罗门!那还是你的。
婆罗门!凡回骂恶骂者;回激激怒者;回批批评者的人,婆罗门!这被称为『一起
吃;交换。』我们既不与你一起吃,也不与你交换,婆罗门!那还是你的;婆罗门!那
还是你的。」
「包括国王的众人这么知道乔达摩∶『沙门乔达摩是阿罗汉。』而,乔达摩尊师还
生气。」
「愤怒从何处来?对已被调御、正确生活的无愤怒者;
对从正确地了解的解脱者;对像这样的寂静者来说。
对已发怒者发怒回去,那样对他只会更糟,
不对已发怒者发怒回去,他打胜难胜利的战斗。
行两者之利益∶自己的与对方的,
知道对方已被激怒后,他正念地平静下来。
当治疗两者时∶自己的与对方的,
思量∶『他是愚者』的人们,是法的不熟知者。」
当这么说时,恶骂者婆罗堕若婆罗门对世尊这么说∶
「太伟大了,乔达摩先生!……(中略)我归依乔达摩尊师、法、比丘僧团,愿我
得在乔达摩尊师面前出家,愿我得受具足戒。」
那时,恶骂者婆罗堕若婆罗门得到在世尊的面前出家、受具足戒。
受具足戒后不久,尊者恶骂者婆罗堕若住于独处、隐退、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
,不久,以证智自作证后,在当生中进入后住于那善男子之所以从在家而正确地出家,
成为非家生活的梵行无上目标,他证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完成,应该作的已作,不
再有这一生[轮回]的状态了。」
尊者恶骂者婆罗堕若成为众阿罗汉之一。
杂阿含1152经[正闻本1251经/佛光本1135经](婆罗门相应/八众诵/只夜)(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时,有年少宾耆迦婆罗门来诣佛所,于世尊面前作麁恶不善语,瞠骂呵责。
尔时,世尊告年少宾耆迦∶
「若于一时吉星之日,汝当会诸宗亲眷属耶?」
宾耆白佛∶「如是,瞿昙!」
佛告宾耆∶
「若汝宗亲不受食者,当如之何?」
宾耆白佛∶
「不受食者,食还属我。」
佛告宾耆∶
「汝亦如是,如来面前作麁恶不善语,骂辱呵责,我竟不受,如此骂者应当
属谁?」
宾耆白佛∶
「如是,瞿昙!彼虽不受,且以相赠,则便是与。」
佛告宾耆∶
「如是不名更相赠遗,何得便为相与?」
宾耆白佛∶
「云何名为更相赠遗,名为相与?云何名不受相赠遗,不名相与?」
佛告宾耆∶
「若当如是∶骂则报骂;瞠则报瞠;打则报打;斗则报斗,名相赠遗;名为相与。
若复,宾耆!骂不报骂;瞠不报瞠;打不报打;斗不报斗,若如是者,非相赠遗,
不名相与。」
宾耆白佛∶
「瞿昙!我闻古昔婆罗门长老宿重、行道大师所说∶如来、应、等正觉面前骂辱、
瞠恚呵责,不瞠、不怒,而今瞿昙有瞠恚耶?」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无瞠何有瞠?正命以调伏,正智心解脱,慧者无有瞠。
以瞠报瞠者,是则为恶人,不以瞠报瞠,临敌伏难伏。
不瞠胜于瞠(,三偈如前说)。」
尔时,年少宾耆白佛言∶
「悔过,瞿昙!如愚、如痴,不辩、不善而于沙门瞿昙面前麁恶不善语,瞠
骂呵责。」
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1152.htm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道家追求身心和谐 身心愉悦放松 身心平静
: 但是佛家说要忍辱 这个不免有时候内心不能平静
: 关于这个矛盾 我想到一个办法 就是 避
: 道家说伴君如伴虎 很多人都避开功名利禄 因为看到背后的不利
: 佛家也说遇辱 需忍 避 不理睬
: 所以 “避” 可解决遭遇羞辱的问题
: =========
: 大家有别的办法 请发表

avatar
h*n
5
都一块钱一G了,还想怎样啊
avatar
L*s
6
前段时间,有位同修好像贴过一位大德的开示,就讲到有关“忍辱”。你可以去找找看
修“忍辱”,最初就是修自己的ego。然后问自己,你为什么会觉得这对于你是“辱”
?最后,你才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辱”,呵呵。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道家追求身心和谐 身心愉悦放松 身心平静
: 但是佛家说要忍辱 这个不免有时候内心不能平静
: 关于这个矛盾 我想到一个办法 就是 避
: 道家说伴君如伴虎 很多人都避开功名利禄 因为看到背后的不利
: 佛家也说遇辱 需忍 避 不理睬
: 所以 “避” 可解决遭遇羞辱的问题
: =========
: 大家有别的办法 请发表

avatar
w*6
7
1TB (虽然还没有),需要 1000 刀,HDD 也就是50刀,不需要想么?

【在 h*****n 的大作中提到】
: 都一块钱一G了,还想怎样啊
avatar
l*o
8
能忍辱的人是我所佩服的。
首先你得看是否自己有错,自己有错时,面对别人的各种反应而不回应,恐怕不能称为
忍辱。尤其若别人是正面积极反应时,你若显“忍辱”外相而无应对时,恐怕有造恶业
之嫌。
如果你没有错,被人无端指责而能心态平和,那可真够猛的。我佩服并且赞叹!
千万提醒您,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尤其这个“避”,一定要看清楚才做。
如果自己做错事后“避”,说不定会错上加错,继续害人害己。
谁没做过错事啊,放不下时,就该扛起来。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道家追求身心和谐 身心愉悦放松 身心平静
: 但是佛家说要忍辱 这个不免有时候内心不能平静
: 关于这个矛盾 我想到一个办法 就是 避
: 道家说伴君如伴虎 很多人都避开功名利禄 因为看到背后的不利
: 佛家也说遇辱 需忍 避 不理睬
: 所以 “避” 可解决遭遇羞辱的问题
: =========
: 大家有别的办法 请发表

avatar
h*i
9
如果有师兄,师姐有收藏这位大德的开示,能不能发给末学。多谢!

【在 L**********s 的大作中提到】
: 前段时间,有位同修好像贴过一位大德的开示,就讲到有关“忍辱”。你可以去找找看
: 修“忍辱”,最初就是修自己的ego。然后问自己,你为什么会觉得这对于你是“辱”
: ?最后,你才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辱”,呵呵。

avatar
P*n
10
上面SeeU贴了佛陀的金口开示,还有哪位大德的开示比佛陀的开示还好?

【在 h********i 的大作中提到】
: 如果有师兄,师姐有收藏这位大德的开示,能不能发给末学。多谢!
avatar
f*2
11
入行论-安忍品

不嗔胆病等,痛苦大渊薮,
云何嗔有情!彼皆缘所成。
倘若你不会去嗔恨风、胆、涎病等,这些痛苦的出生之处,那为什么要嗔恨有情众
生呢?他们也都是各种因缘聚合而成的呀!
很多人对别人发嗔恨,其原因是他们认为别人制造违缘逆境,伤害了自己。其实,
仔细去分析,这种怨恨很不合理。作者在此指出:我们是不是对每一种加于己 身的伤
害都报以嗔恨呢?并非如此,日常中伤害人们最严重的莫过于风、胆、涎等各种疾病,
在遭受这些病痛的折磨时,人们并不会去对它生起嗔恨;而对伤害自己的有情,我们却
生起猛厉的嗔恨。这种现象确实有点奇怪:同样是带来痛苦的近因,为什么对它们有如
此截然不同的态度呢?
有些人或许说:风胆等病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现象,它们自己没有主宰,所以不必要
去嗔恨它们。然而有情对自己作伤害,同样也是因缘和合,自无主宰。怨敌本 身是五
蕴假合而成,由业风的吹动而产生了种种心念行为,由这些因缘的和合,而对我们有了
伤害行为,他们其实也是无有自主,就象木偶一样,因缘之线牵动,不得不做出种种行
动,致使我们感受伤害痛苦。
疾病的伤害与有情的伤害,既然同样是因缘和合而生起,那我们有何理由去嗔责有
情呢?仔细想想,这种嗔责确实毫无道理,只是由于愚痴的实执,才有这种可 笑的偏
执。而在智者的眼里,疾病痛苦与其他众生制造的痛苦,此二都如同镜中影像一般,都
是因缘假合而起的,都没有什么可嗔之处!
如人不欲病,然病仍生起,
如是不欲恼,烦恼强涌现。
如同人们虽然不希望患病,但业感疾病仍会生起;同样,人们虽然不想生烦恼,但
是在业缘逼迫下烦恼仍然会涌现出来。
别人引生我们痛苦,仅仅是因缘聚合而生,而非自主,作者在此以生病为喻再作了
一层剖析。人们在平时不愿意有任何疾病临身,然而,业力现前时,四大不 调,各种
各样的病苦就会不期而然地折磨自己。每个人对此都有过经历,虽然不想有病,可难免
遭受病苦。疾病自身也没有自主的力量,它也只是藉因缘假合而生,与此相同,他人恼
害我们实际也是无法自主,业缘逼迫而已。作为人,大都是不愿意恼害他人,即使是性
格暴戾之人,他也不愿意生起烦恼,而导致他人与自己为 仇。虽然他心里很明白:“
不能烦恼”,然业力习气现前,因缘逼迫时,他不由自主地烦恼起来,以此而做出种种
伤害别人的行为。我们如果对自己的烦恼作观察, 就会非常清楚地明白:烦恼如同疾
病一样,业力现前时,是无法自主的。因此,大家要推己及人,他人对我们作恼害时,
应当生起悲悯、理解,而毫无怨恨地安忍。
心虽不思嗔,而人自然嗔。
如是未思生,嗔恼犹自生。
内心虽然不想生起嗔恨,但人们仍然自然地嗔恼起来。内心虽然没有去作意生起嗔
恼,但嗔恼同样还是习惯地自动生起。
从嗔恨的起因与过程上分析,都是毫无主体的,并没有一个人在主宰它,只是由于
因缘条件具足,嗔恨自发地生起。从嗔恨的起因去分析,因缘聚合时,人们内 心虽然
不想生嗔恨,但是对一般的凡夫来说,往往无法自主,嗔恨会自然地爆发起来。而且在
这个过程中,即使你不去作意当如何如何生起嗔恨,没有这种主动的心理预设过程,嗔
恨也会自动地生起。大家去细细观察自己生嗔的原因、过程,也就会发现:这些只是一
个习惯的执着过程,并非有我们自主的力量。
因此,我们应该明白,嗔恨恼害是因缘假合而起的法,它没有主人,不存在任何主
体、实体,只是观待无明习气才有这类烦恼的起现。既然如此,我们在感受到某种嗔害
时,又怎么可以去怨恨别人呢?
所有众过失,种种诸罪恶,
彼皆缘所生,全然非自力。
所有的大小过失,各种各样的轻重罪恶,它们都是因缘而生,完全没有自主的力量。
“所有众过失”,指以嗔心为主的贪、痴、嫉妒、骄慢等五种根本烦恼及二十种随
烦恼。“诸罪恶”指烦恼发动的种种罪业,如杀盗等所有的佛制罪和自性罪。这些烦恼
过失和罪业与嗔心一样,都是依靠因缘聚合才现起,没有一个独立的主体以自力生起。
诸法因缘生的道理,在许多经论中阐述得很详细,《释量论》中说: “诸因聚合时,
其果怎不生?”一切事物显现生起的原因就是因缘聚合具足,如果进一步去追溯根源,
就会象《圆觉经》中所说那样“宛如空花,从空而有......",根本找不到实有的本体
、来源。
在山谷中可以听到回音,这种空谷音其本身并不会自动自主的出现,只有依赖因缘
的聚合。而且只要因缘条件具足,它必然会不由自主的出现,让我们听到,这 个道理
,我想大家都会明白。观察世间上的一切法,无不与空谷回音一般,它们都不能独立自
主,只有依缘种种外力才可出现。在自然界,大至宇宙天体,小至分子、原子,要找到
一个完全独立存在的法,根本不可能,详细的思维观察,这些道理并不太难明白。在嗔
害的事件显现时,只要我们能了知它是缘起法,嗔害法与嗔 害者都是如此,根本无有
自主,那就会平静地安忍他人的嗔害。正如甲操杰大师在讲义中所说:“思维此理,故
应破除嗔恚,如于水之往下流不应嗔恨也。”
彼等众缘聚,不思将生嗔,
所生诸嗔恼,亦无已生想。
那些聚合在一起引生嗔恼的众多因缘,没有“要生嗔恨”的动机;而因缘所生的嗔
等烦恼,也没有“我已产生”之类的主体执着念。
如上所述,在遭受他人伤害时,不能嗔怪他人,但是不是可以另外找出一个罪魁祸
首呢?否则有些人一肚子不满意,无处发泄,会乱生嗔恼。此偈继续剖析:生 起嗔害
法的因缘,是不是该负责任呢?不应怪因缘,因为“彼等众缘聚,不思将生嗔”,生起
嗔害烦恼的种种因缘,也是没有主体的,它们并没有主动生起嗔害的意 念。人们要生
起嗔恼,一般来说需要外境,也需要感受外境的色根,其次还需要有意识。举个例子,
我们看见一个人而生气,这个事件中先有生气的对境存在;然后以眼耳色根见闻感受到
;再产生分别心念,由不满而生嗔恨等。这个嗔恨心到底由谁主动生起呢?外境、眼耳
诸根自然是无法生起嗔恨,那么是不是意根呢?也不 是,如果意根能独立自主地生嗔
,那在外境、色根不具时,为何不生嗔恨呢?那是不是三个因缘聚在一起,经过一场会
议商量去制造嗔恨心呢?这也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就如冷热空气不均而产生风,这根
本不是哪一个因缘主动、有意去制造。而且各个因缘本身,亦是依缘而起,并没有一个
有意的操纵者。
从嗔恨等烦恼产生后去观察,“所生诸嗔恼”,因缘聚合所生起的嗔恼果,它也只
是一个暂时的缘起现象而已,没有独立自主的本体,就象是一堆建筑材料聚合而有了房
子的显现。房子只不过是我们安立的一种假名,并非有它实存的主体,它自己也不会有
“我是已修好的房子”之类主体观念;嗔恼果也如是,“亦无已生 想”,它不会有自
我主体的观念,不会有“我已产生出来了”之类有自我主体的意念。任何一个法,都不
是有意而生,生亦无意,都仅仅是依各种条件具足后而现。《稻秆经》中说:“彼无明
不念,我从行起,行亦不念,我从无明得起......。”构成生命轮回整个世间的基本规
律之十二缘起,都是依缘而生,只要前面的 条件具足,后者就毫无自主的产生了。要
去找它的主人,找它的负责人,永远无法找得。其因无主,其产生过程无主,其果也无
主,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对受到的嗔害该找谁去负责,该怨恨谁呢?“诸法缘起生,
此乃佛所说”,佛早就把真相告诉了后人,而我们却是无明覆心,积习难返,盲目地生
起怨恨,这只有找自己的无 明为此负责任了。
纵许有主物,施设所谓我,
主我不故思,将生而生起。
虽然数论外道主张有所谓的“主物”,而且也施设了所谓的“我”,但是“主”和
“我”都不会自主地去作意:“我将要生起某种法”而产生诸法。
在前面数偈中,分析了嗔害与嗔者不是独立自主而生起的法,但在数论外道中,他
们主张诸法都有自主的因,在此作者特加以破斥。
数论外道的观点,在《七宝藏》、《澄清宝珠论》、《入中论善解密意疏》等论典
中,都有过较详介绍破斥,在此我们对这种邪见不作广泛的介绍,只结合颂义 而直解
。数论外道归纳一切所知为二十五谛,其中神我能享受一切法,而非作者;情、尘、暗
三德平衡时的“自性”(主物)为神我的一切行境之因。神我为意识, 其余皆无情法
,神我与自性是常有法。
分析他们的观点,神我、自性为常有法,神我可享受乐苦等非异体之实有法,这种
观点是无法成立的。因为主、我是常有不变的法,既然为常有不变的法,如同 虚空,
恒无变动,那怎么又会有种种作用与觉受呢?常有的主我如果能有种种作用与觉受产生
,那就已经变成非常有不变的法了。因此常有的主我,不可能去自主地作意“我要生起
嗔贪”,由此而导致贪嗔等法产生。再者,他们承认自性是无情法,不可能有作意生起
的功能;神我又是无所作的法,既无所作,也不会有作意生起嗔恼的功能。
不生故无果,常我欲享果,
于境则恒散,彼执永不息。
既许主物(自性)是常而不生,那么它就没有所生的果;想要享受生果的我,也是
常有不变的法,因此它将永远散乱地执着于境,而这种执着也将永远不会止息。
上偈已分析了数论外道所建立的主物、神我都没有自主生法的功能,以此而破除嗔
恼有自主因的邪见。此偈再分别破斥主物、神我。数论外道许主物(自性)是 常有法
,又许从它生起其余二十三种现象,这种观点其实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不生的常有法是
不会有生灭变异的法,既无生灭变异,怎么会有所生的果呢?
数论外道又许有神我的意识法,能享用一切现象,遍于一切法,且是常有法。既是
常有不变,又是能遍享一切法,则它应恒常不变散乱地执着外境,永远地陷于 “享受
外境”之中,而且应永远执着同样的外境,因为是常有法,是不变的法。而实际上,某
种外境存在时,眼耳等意识才缘之而执着;外境灭了后,眼识等也就随之而灭,这些都
说明意识是很明显的无常法,其中怎会有常而不变的神我意识存在呢?
彼我若是常,无作如虚空,
纵遇他缘时,不动无变异。
如果胜论派所许的“我”真正是常恒不变的,那么它就应象虚空一样毫无作用;纵
然遇到其他外缘,也不会影响它的不变异性。
在种种外道邪见中,数论派与胜论派可以说是两大主派,而其它的外道宗派都是以
此二为基础建立的。在前面破斥了数论外道许嗔等诸法有主因的观点,现在开始破胜论
外道的观点。
胜论外道也建立一个“常我”,他们所谓的常我有几种特点:我是万法的作者,是
无情法,是恒常不变的法,可以享用万法。按他们的观点,苦乐贪嗔等法是由 “我”
自主产生的内无情法。他们所许的“我”既然为常有法,那就决定不能有任何作用,这
个道理前面也作过讲解。如果承认“我”有生起嗔恨损恼的作用,则 “我”为恒常的
观点就无法成立。如果许“我”为常有法,则决定会如无为法的虚空一样,不可能有任
何能作所作,也不可能有任何享受。胜论外道为了弥补这个漏洞,又自圆其说,许“我
”虽然是恒常不变的无情法,但它借助俱生缘时,就可以生起种种外境法等等。这也是
很明显的谬论,如果“我”真正是恒常实有不变,那 就不会因遇上俱生缘而有变动;
如果有变动,那所谓的“常”又怎么能成立呢?因缘不具时,他们的“我”是常有不变
法;而因缘具足时,又马上成为了可以变动的无常法,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作时亦如前,则作有何用,
谓作用即此,我作何相干!
如果在遇缘发生作用的时候,“我”仍和从前一样,那么这种作用对它又有什么功
用呢?如果说它的作用就是如此,那么“我”和“作”又有什么关系呢?
胜论外道说“我”遇缘而起作用生起外境诸法时,仍和从前一样,亦是保持着常恒
自性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种缘又怎么对“我”发生作用,而让“我”生起诸法呢?
因为“我”仍为无有变动的常法,既为常法,则无作如虚空,纵然千万种缘与虚空般的
常法相遇,也不能对虚空常法起到作用。所以,胜论外道所许的 “我”无变动,而遇
俱生缘能生诸法的观点也无法成立,如果承认有不变的常有“我”,遇缘仍保持不变,
同时又会有“作用”,就如同说“石女遇缘也不变其石女之自相(仍是石女),同时又
会遇缘而生儿子”一样可笑!
胜论外道又强辩说,常我所遵循的是不可思议的“大道”,它的作用本来就是这样
的不可思议。既然如此,那么你们这种不可思议的作用与“我”又有何关系呢?因为你
们许“我”无有变动,保持着“常有”自性,如此则如虚空般无知无变动,任何法对它
无有作用,也不会有任何关系。既然作用与我无关系,则怎么能说 “我”能自主生起
嗔等诸法呢?这种“谓作用即此”的说法,其实质上不过是自圆其说的臆造,或毫无根
据的胡言而已!
关于外道宗派的破斥,我们在此大略地宣说了一些。讲解这些是为了破除思想中的
遍计执着(通过学习外道观点而生起的执着),也是为了我们日后容易去判 断、破斥
种种无明邪说,对现在这种时代来说,这点有很大的必要。现在与数论外道或胜论外道
相似的宗派,以及其它外道的种种邪说倒见,到处都在蛊惑欺骗世人,我们如果能熟悉
地掌握一些剖析、分辨乃至破斥的方法,对利益众生的事业是极有裨益的!
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
知已不应嗔,如幻如化事。
因此一切法都是由于他缘聚合而生,并非独立自主自成。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该嗔
恨这一切如幻如化的人事了。
上面的偈句中,已破除了种种具代表性的邪见,现在再从正面去观察、辩析,就可
得出正确的结论:一切法依他缘假合而有,并非独立自主自成。月称论师在 《入中论
》中以甚深智慧去观察诸法,不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观待世间众生的无明习
气,可以无误地承认一种缘起生,仁达瓦大师也说:“不能承认四 生,应当承认第五
生——缘起生。”然而这种缘起生在本质上也只是无生大空的幻化而已。
嗔害损恼诸法也不例外,它不能独立自主的产生,也非无因无缘而生,只有在某些
特定的因缘聚合时,它才会显现。我们大部分人都听闻过《入中论》和《中 论》,学
过抉择法无我的中观理论,大家应以“金刚屑因”的理论,去观察它的显现是否自生、
他生、共生、无因生,反复思维分析后,对嗔害的本体就会有清醒的 认识,对如梦如
幻缘起诸法也就会断除实执。
知道了缘起性空道理后,在我们境界中,虽然嗔恼等法仍会不断地显现,但此时已
了知这些法无有实质,如同幻术变化一样,只是一种以缘起力而显现的幻相而 已,那
又有什么可值得生起嗔恨之处呢!大空的缘起幻现中,嗔害者与被害者、嗔害本身,这
些都无有主体,那你应去嗔恼谁呢?愚昧的实执习气支配下,许多人为损恼苦受而生嗔
,实际上就如同盲人攀抓虚空一样,唯有徒然造业而已。
《经观庄严论》中说:“诸法知如幻,投生观花园,兴盛衰败时,不畏烦恼苦。”
在生活修行中,兴盛衰败之变化可以说是谁也避免不了,但我们如果不能象菩萨那样,
“诸法知如幻,投生观花园”,那就要虚枉的经受种种折磨,恒时陷于烦恼之中。因此
,了知诸法如幻化的智慧,非常重要。我们虽然暂时无法象登地菩萨 那样,恒时安住
于观轮回如花园境界,但相似地了知并安住这种境界,只要努力还是能够的。
我经常想:修行人虽然有种种层次的不同,但在遇到违缘苦难衰败时,不能有怯弱
畏惧;在遇到安乐兴盛顺缘时,不能忘乎所以,过于傲慢,这一点每一个修行 人都应
做到。保持一种较平稳的心境,不得意忘形,也不怯弱痛苦,安住如幻如梦如化的境界
中,则能稳重地把握自己,渡过平静的河面、渡过激流险滩。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在《信心铭》中说:“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修行人如能安住
于平直的心性中,则一切业境泯然自尽,无踪无迹。无垢光尊者在阐述安忍的修法时说
:“观察皆如虚空性,喜忧失耗胜劣无,虽执彼二亦无义,当勤一切平等性。”修行人
应努力祈求上师三宝的加持,尽快地证悟安住于这种平怀、平等性之 中,则一切外境
显现都见为如梦如幻,此时苦乐喜忧的种种分别念自然平息下来,任何苦恼损害之境也
就能泰然的安忍。
http://www.douban.com/note/223047621/

【在 d********i 的大作中提到】
: 道家追求身心和谐 身心愉悦放松 身心平静
: 但是佛家说要忍辱 这个不免有时候内心不能平静
: 关于这个矛盾 我想到一个办法 就是 避
: 道家说伴君如伴虎 很多人都避开功名利禄 因为看到背后的不利
: 佛家也说遇辱 需忍 避 不理睬
: 所以 “避” 可解决遭遇羞辱的问题
: =========
: 大家有别的办法 请发表

avatar
h*i
12
末学的理解:佛的开示自然是最圆满的,菩萨所造的论是对佛经的具体解释,让学人能够
正确地了解佛经的真实意趣。

【在 P******n 的大作中提到】
: 上面SeeU贴了佛陀的金口开示,还有哪位大德的开示比佛陀的开示还好?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