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耶鲁教授:为何美国职场更偏爱印度人而非华人 (转载)
avatar
耶鲁教授:为何美国职场更偏爱印度人而非华人 (转载)# JobHunting - 待字闺中
f*e
1
请pm一下,有偿帮忙。
avatar
f*t
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Bifujian (哈哈儿),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耶鲁教授:为何美国职场更偏爱印度人而非华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12 20:20:05 2016, 美东)
一家硅谷公司招来三个实习生,分别是中国人、印度人和美国人。美国实习生只求把事
情做完就好,一到下班立马走人。他对一些问题尽管一知半解但也能侃侃而谈,一分钟
可以讲完的问题,能讲五分钟。中国实习生很努力,活干得最多最好,但不爱多说话。
印度实习生工作做得没有中国实习生精细,但也不差。虽然讲话带有口音,但最爱发问
,擅长表达自己。在实习期间,学到东西最多的是中国实习生,但是,最后人们最能记
住的是那位印度学生。
这个故事当然是中国人喜欢讲的,因为中国人看重「硬本事」、看轻「软本事」;按照
这种我们熟悉的价值观,这个故事实际是想抬高中国人、贬低印度人,也包括贬低美国
人,很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因为我们这种看重「硬本事」的文化取向造就了中国人只能干
苦力活、不能像印度人那样在硅谷和美国大学等领域成为领袖人物;也正因为美国和印
度社会既看重「硬本事」也看重「软本事」,所以,反馈到文化和教育领域,就变成了
不只是要强调数理化,也要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在判断人才时不只是看他的硬技能,也
看他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看他是否是一个风趣的人。
比较极端的是,不少中国父母在子女好不容易到美国大学读书后,又偏偏要他们花大学
四年学会计,这些朋友说,他们担心子女毕业后不好找工作,会计好找工作。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实际上中国会计规则跟美国不完全相同,学完美国会计规则,到
了国内还要补课才能做会计。而且像会计这种职业性这么强的专业,根本不需要到美国
大学去花钱学四年,在国内的技校就可以学到,然后在国内考会计资格,那样既省钱又
更实用。
这里关键还是在于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问题。教育有两项主要功能:一是为了职业
,另一个是为了做人,尤其是为了做一个有意思、有趣味、有意义的人。教育不单培养
人的职业素养,它更培养人格。
许多朋友一听到自己子女想学历史、文学、艺术,或者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就很
生气,认为这些「软本事」是无用功,不便于找工作等等。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
软本事」恰恰是使一个人更加有意思、有趣味的基础。
世界需要「硬本事」的人,但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能说会道、知识渊博的人领导
的。即使我们走出企业领导、政府领导阶层,在社会生活中,那些除了职业以外还了解
我们历史、社会、政治和经济是怎么来的人也是更加有趣的人,同时更可能是社会中的
成功人士。
随着互联网资源的丰富膨胀,各类专业技术通过谷歌随时随地可以查到,获得「硬本事
」的方式可以是技校、大学,也可以通过网络。所以「硬本事」的相对价值在降低。但
全球一体化的社会对于「软知识」、「软本事」的需求比以前大增。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中国人不在「软本事」方面追赶美国和印度,我们可能只能继续
以苦力活、低利润活为主,把需要领导软实力的高利润、高收入的工作交给美国和印度
人来做。
就每个人的生活而言,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和大学都应该强化通识教育,也是为了让
自己能活到老幸福到老。通识教育不仅能让一个人增加「软本事」,而且还会让你接触
了解各种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与研究,激发你方方面面的好奇心和兴趣。
一旦你对许多东西有好奇和兴趣后,一辈子中的不同时段总会有让你感兴趣、让你激动
的追求和话题,不会过得枯燥,更会充实生命中每个阶段的生活内容,最大化一辈子的
幸福感。
之所以中国人跟美国人、印度人的差别这么大,也当然跟中庸和孝道文化紧密相关。在
中国长大的过程中,父母等周边的人都教你「要听话」、听长辈的话。不管走到哪里,
只要见到比自己年长的,都要小声讲话,顺从听话,不能挑战长者和权威的言论。
正因为从出生开始,二三十年之内,周边大多数人都比自己年长,都是自己必须要顺从
听话的对象,所以,每个人在成长的二三十年里都会被一定程度地驯化,鲜有机会锻炼
讲话辩论,长大后即使想学习辩论、学习作报告演讲技巧,也很难改变从小被迫养成的
「听话不作声」的习惯。
在中国,别人说「你的孩子好听话」是对你子女的表扬,父母也会因此而欣慰。而我在
美国生活的 30 年里,从来没有听到美国人以这种话去夸奖人家孩子的,因为美国人会
认为「听话」「顺从」是贬义,是没有个性的表现,因此,没有人愿意被这样评价的。
由于三纲五常,长辈、年龄是中国社会名分等级秩序最重要的组织维度,这种等级秩序
压制个性的表达,使我们长大后本能地安静、讲话谨慎又谨慎。美国社会是另一极端,
没有鲜明的基于年龄、长幼的等级秩序,大家以理服人,而非以年龄大小压人,所以,
就更加促成美国人辩论能力、表达能力的发展。
印度则是介于中国和美国之间,他们对长辈也会敬重,但不像中国社会那么绝对,再加
上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 100 多年,多少也淡化了印度人对长者的顺从程度,不再像原
来那么论年龄,而是更加讲理,以理服人。这些文化特点是上面三个硅谷实习生故事背
后的重要原因。
中庸逻辑要求你不能声张,不能过多表达自己,什么都要适度。即使是讲道理、辩论,
也不要那么认真,不要那么「打破沙锅问到底」,什么事情「差不多」就行了。这种文
化熏陶出来的人,当然倾向于不会表达,即使表达或者争辩,也不会太激烈,否则,内
心会感到不自在,会内疚。
再者,这些年在中国,许多做母亲的不知道溺爱会害了孩子,让自己孩子永远长不大。
比如,在我原来任教的一个大学里,一位中国教授已经 30 岁出头,没有结婚成家。尽
管他已经拿到终身教授职位,但还是不成熟,因为他母亲还是每天跟着他、盯着管着他
的一举一动,这就让她的儿子一直没有机会长大成人。
根据六年前我女儿用的一本美国中学教材的一些研究估算,中国大学生的成熟度平均比
美国同龄人要低 3.5 年左右,原因就在于儒家文化和中国父母育子方式,在该放手的
时候不能放手让孩子独立。
而成熟度跟领导力又高度关联,没有成熟就无法有领导力,就难以竞争谷歌、微软、花
旗等公司的 CEO 岗位。
许多人在解释为什么中国学生在美国不能更成功、中国人不如印度人那么突出的时候,
都喜欢以中国人英语差、印度人英语好作为主要理由。
语言当然是中国人的弱项,但实际上更根本的原因不是语言,而是儒家的名分等级秩序
,这个秩序使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持续不断地压抑,任何有个性的表达和质疑都
会招致重罚,以至于等我们长大成型时,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成了只会做事、不会
作声的人,只有干苦力的「硬本事」,缺少「软本事」。
今天的世界已经高度一体化了,为了让我们的后代有机会在国际竞争中更能胜出,一方
面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把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重点放在「做人」的通识与思
辨训练上;另一方面要走出儒家名分等级秩序的文化制约,不能再把「顺从听话」机器
人作为我们教育的楷模。
本文作者陈志武,耶鲁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
avatar
c*0
3
Staples manager is very bad there
avatar
k*i
4
顶,好文章,已收藏,谢谢楼主分享。
avatar
j*t
5
good
avatar
C*n
6
说白了美国还是世界老大他才敢这么说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