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改革远超外界了解,不大会产生低能领导人 联合早报
(于泽远报道)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维为前天在《人民日报》海
外版发表文章说,许多西方人只承认中国经济改革成功,而不满意政治改革。实际上,
中国各种政治改革已有相当的积累,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远比外界了解得要大。
张维为认为,在中国的特定环境下,走出旧的“政治挂帅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的过程只能是一个政治变革的过程,中国确实把许多政治改革的措施寓于经济改革之
中,并围绕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来推进。
文章指出,过去二三十年中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变革大致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
保守改革模式”,即政治体制完全不动,只对经济体制进行有限的改革;第二种是“激
进改革模式”,即对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都进行激烈的变革;第三种是“稳健改革模式
”,即中国模式,其特点是“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与相对较小规模的政治体制改革”
,而政治改革重点是为经济改革和民生改善铺平道路。这三种模式中,中国模式无疑是
最成功的。中国避免了大的动乱,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充满活力,人民生活水平获得了
空前的提高。
张维为说,一些人之所以对中国进行的政治改革视而不见,主要是因为这些人的视
野比较狭隘。“他们只认同西方政治模式,只要你的制度与西方所谓的民主体制不一样
,他们就认为你还没有进行政治改革。这些人如果眼界更开阔一些,除了西方的民主体
制之外,也允许探讨不同形式的、符合各国自己特点的民主体制,就能够以宽容、平和
甚至欣赏的心态看待中国的政治改革了。”
张维为日前在荷兰参议院演讲时总结了“中国模式”的八个方面,其中包括:稳定
优先、渐进改革、对外开放以及比较中性、开明、强势的政府。
他说,中国的民族、宗教、语言和区域的复杂性堪属世界之最。这种特点也形成了
中国人担心“乱”的一种集体心理。中国传统的观念是“太平盛世”,“盛世”与“太
平”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78年改革开放将近一个半世纪中,从外
国入侵、农民起义到军阀混战、意识形态疯狂使中国最长的太平年景没有超过八到九年
,中国现代化进程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断。过去的30多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跨长
度的持续稳定的发展,这才使中国奇迹成为可能。
同时,中国人没有传教的传统,但有很强的学习传统。在中国世俗文化的氛围中,
学习别人之长是备受赞誉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国家之
一。
张维为认为,中国政府能够实现比较艰巨的战略目标,如推动中国银行系统的改革
,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刺激经济以应对全球经济危机。这个特点源于中国源远流长的
儒家强势政府观,即政府是必要的善,政府组成的基础是“选贤任能”,毕竟中国在上
千年前就创立了文官考试制度。中国今天的政治体制虽有不足,但不大会产生低能的领
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