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出版的Cell research的一篇研究中,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课题组展示了一项非常 令人惊奇的发现----―植物的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可以通过日常食物摄取的方式 进入人体血液和组织器官。并且,一旦进入体内,它们将通过调控人体内靶基因表达的 方式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进而发挥生物学作用。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是一类长约19至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它通过 与靶基因的信使RNA(mRNA)结合的方式抑制相应的蛋白质翻译。该课题组之前的研究 成果表明微小核糖核酸可稳定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血清和血浆(循环微小核糖核酸)中, 是由组织和细胞主动分泌的(分泌型微小核糖核酸)。因此,循环微小核糖核酸是一类 新型的疾病标志物,可应用于疾病,如肿瘤的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的指证等方面,分 泌型微小核糖核酸也是新的一类重要的信号分子,调控细胞间和组织间的信号传递。 该课题组发现:外源性的植物微小核糖核酸可以在多种动物的血清和组织内检测到,并 且它们主要是通过进食的方式摄入体内的。这些发现证明食物中的外源性植物微小核糖 核酸可以通过调控哺乳动物体内靶基因表达的方式影响摄食者的生理功能。 该发现显然发人深省:比如,它表明除了吃“食物”(以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等的方式 )以外,您还在摄入“信息”(We are not only eating “materials”, we are also eating “information”。此信息即是微小核糖核酸的序列特征,因为来源于不 同食物的多种多样的微小核糖核酸一旦被人体吸收,将导致潜在的不同类型的靶基因的 调控以及对人体的生理状况产生不同的影响结果)。该发现从一种新的维度对于中国的 古语“吃什么补什么(You are what you eat)”进行了科学解释。 该发现的潜在意义还在于:它显着地扩展了微小核糖核酸的功能;提出了一个极其奇妙 并且创新的理念,该理念对于人类健康和代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理解跨“界” (比如动植物间)的相互作用甚至是共进化提供了新的线索,也为我们思考微小核糖核 酸的调控作用以及思考来源于食物、植物以及昆虫的外源性微小核糖核酸在猎物和捕食 者间的相互影响中的潜在作用开辟了新的道路;该研究证明植物微小核糖核酸可能是食 物中的“第七种营养成分”(其他六种分别是水、蛋白质、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维他 命和稀有元素);为代谢紊乱症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分子机制;对于中国人来说 ,还为在传统的中草药中发现一类全新的活性分子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