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来是康姆去是谷"和“大大的有”
avatar
x*o
2
zt
文 | 郑子宁
近代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中曾产生过一些奇葩:比如“花姑娘的,大大的有”的东北协和
语和“来是康姆去是谷”的上海洋泾浜英语。“I want give you some colour see
see”也并非网友杜撰,而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语言。这些奇怪的混合语言到底是怎么
来的?
从《地道战》、《地雷战》到各种横店抗日神剧,几十年来日本人在中国银幕上都是这
样说话的:“你的,花姑娘的,哪里的有?”多数情况下,汉奸们会无障碍地听懂太君
们的意思:“太君,这里的,花姑娘的,大大的有!”。
日军真是这样跟中国人交流的吗?
中日杂交协和语
这种影视剧中常见的奇怪汉语并非没有来头,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和中国人之间的交
流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一种叫做协和语的中介语言。
汉语和日语相差较大,互通性极低。自1931年日军占领东北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其
间大量日本人来华,不可避免要和中国人打交道。高级官员有翻译,但普通日本军民显
然没有这个条件。
为了与中国人交流,日本人在占领区往往推行所谓的“皇民化教育”,日语教育是重点
内容。台湾就在几十年的日语教育后培养了大批会说日语的民众。但日军在中国大陆活
动的时间相当短,且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语言教育效果十分有限。
“皇民化运动”的第一项内容就是在台湾强制推行日语。许多商店门口都挂着“只用国
语(日语)买卖”的牌子
教中国人学日语不好办,让日本人学汉语是否可行呢?
侵略者被对方语言同化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入侵法国的法兰克日耳曼人最终改说了属于
罗曼语的法语。1066年入侵英格兰的诺曼人最终也改说了英语。在中国,明末入关的满
人经过三百多年的同化,也渐渐以汉语为母语。
但以上情形要么是被征服者的文明程度远远超过征服者,征服者觉得应该主动学习;要
么是征服者人口数量极少,在长期传承中慢慢同化。无论如何,改学被征服者的语言并
不会发生在征服过程中,一般要到第二代乃至第三代以后才会发生。
对于侵华日军,中国文化不值得学习。而在中国的日本军民绝大多数都是第一代
移民,相对集中地居住在军营、开垦团等地,无法指望他们能够有效学习汉语。即使日
本军方从甲午战争初期就开始编撰《兵要中国语》、《日清会话》、《速成满洲语自修
》之类的教材,绝大部分的日本军人汉语水平还是非常低下。
一本民国时期日本中小学辅助中文学习教材
在双方都不谙对方语言的情况下,说一种不中不日,又中又日的语言,就成了历史的选
择,即所谓的协和语。
作为一种两个人群临时的交流工具,协和语与一般语言相比特点十分鲜明。
首先是较低的词汇量。协和语前身是侵华日军所谓的“大兵中国语”,即临时用语,表
达上不会追求语言的丰富精确,对方能听懂就行。词汇往往局限于简单交流,如“要不
要”、“你的”、“我的”、“他的”、“买不买”、“多儿钱”、“干活计”、“来
”、“什么”、“王八”、“没有”之类。相应的,协和语在句式上也比较固定,方便
在不同场合机械套用。
作为汉语和日语混合的产物,协和语也会引入一些通俗易懂的日语词汇。中国人熟知的
“哟西(よし)”、“咪西(めし)”、“哈依(はい)”等日语词,很大程度上正是
拜协和语所赐。而诸如用“料理”表示“菜”、“便所”表示“厕所”、“料金”表示
“费”、“出荷”表示“交公粮”之类的日语汉字词就更常见了。
因为没有在中国打过仗就听不懂“军队支那语”,日本军人向同胞使用“军队支那语”
就可用来表示自己是“从中国归来的军人”
此外,协和语受日语影响,出现了谓语后置等一般在汉语中不会出现的语法特征。而由
于词汇和表达上的局限性,协和语中语词重复就有了重要的语法功能,如表示强调等等。
以上这些特征导致协和语与正常的汉语、日语差别都很大,如一句简单的“你把这个给
我”,协和语的表达则是“你的,这个,我的,进上”。而“我吃饭”则用中国人听来
非常奇怪的“我的,めしめし,干活计”来表达。
这两个短句颇能体现协和语的特征,词汇和句法都非常简单。谓语放在了句子最后,使
用了重复的日语借词めしめし(咪西咪西)。而滥用“的”这个受日语影响产生的习惯
正是中国人刻板印象中侵华日军说话的一大特征,所以各种抗日神剧中“大大的有”、
“你的”、“花姑娘的”之类的说法并非完全臆造。
来是“康姆”去是“谷”
协和语的怪模怪样正是皮钦语形成初期的典型特点。
首开近代规模化中外混搭语言先河的并不是协和语,而是皮钦语。皮钦语是英语Pidgin
的翻译,一般认为是Business被广州人讹读的产物。后来上海开埠,又出现了上海版的
皮钦语——洋泾浜英语。
英国和美国在东亚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后,在广州这样的大型口岸产生了中国人和外
国人生意往来上的交流需求。洋商来中国一般都是短期的商业行为,不会像传教士那样
苦学汉语以争取能在华传播福音。出于维稳考虑,清廷也不鼓励中国商人学习外语,更
忌讳他们教外国人汉语,甚至还出现过处死外商请来的汉语老师这样的恶性事件。于是
,用简单破碎的英语当作中介就成了唯一可行的选择。
在沙面广州英租界建造的沙面堂,是1864年英国圣公会在广州期间设立专供外侨礼拜的
与协和语类似,这种皮钦话同样是敷衍交流的产物,词汇和语法都较为简单,语音上也
深受当地语言的影响,如在早期的《红毛通用番话》中,给“一”标音“温”,“非常
”标音为“梭梭”,“医生”标音为“得打”,“酒杯”标音为“湾蛤”。“女人”标
音为“乌闻”,“买卖”标音为“非些淋”,词汇多为生意场上常用的,标音也是以广
州方言趋近英文原音。
上海开埠后,中外贸易迅速发展,交流需求也随之增加。相对排外情绪浓烈的广东人,
江浙人对洋人更友好,学习外语的热情也更高,渐渐形成了上海版的皮钦话——洋泾浜
英语。洋泾浜是上海苏州河的一条支流,1845年英租界建立以后,洋泾浜成为租界和华
界的分界线,是英语和汉语接触最频繁的地方。上海洋泾浜英语就在此处诞生。以吴音
标英语的《英字指南》也于1879年问世。
《英字指南》在修订多次之后,190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英字指南》的增订版,名
为《增广英字指南》
为了尽快学会洋泾浜英语和洋人交流,上海甚至出现了以歌谣学习的方式。
来时“康姆”(come)去是谷(go);
廿四铜钿“吞的福”(twenty-four);
是叫“也司”(yes)勿叫“诺”(no),
如此如此“沙咸鱼沙”(so and so);
真崭实货“佛立谷”(very good),
鞋叫“靴”(shoe),洋行买办“江摆渡”(comprador)。
小火轮叫“司汀巴”(steam-boat),
“翘梯翘梯”(chow tea)请吃茶;
“雪堂雪堂”(sit down)请侬坐,
烘洋山芋“扑铁秃”(potato)。
东洋车子“力克靴”(rickshaw),
打屁股叫“班蒲曲”(bamboo chop);
混账王八“蛋风炉”(damn fool)。
“麦克麦克”(mark)钞票多,
“毕的生司”(petty cents)当票多;
红头阿三“开波度”(keep door)。
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
爹要“发茶”(father)娘“卖茶”(mother);
丈人阿伯“发音落”(father-in-law)。
洋泾浜英语不但发音奇怪,语法上也深受汉语影响,如catch和belong出现的频率畸高
,近乎无所不能,而英语中各种复杂时态和人称体系也被彻底抛弃。“已经变冷”本应
说It has become cold.,但在洋泾浜英语中说成This thing hab catchee cold.。
have不但音讹了,而且也没有按照英语第三人称单数该有的形式变成has。名词不但单
复数混淆,而且引入了汉语使用量词的习惯,本应说成three streets的“三条街”在
洋泾浜英语中则是three piece streets。
在实际应用中,洋泾浜英语由于缺乏规范,不少词到底怎么来的已经失考,如“辣里龙
/la-li-lung(贼)”上海人以为是来自外国的洋词,洋人又觉得这是外国话。甚至会
出现真老外根本难以理解的情况,如洋泾浜英语“I want give you some colour see
see”是中文“我想给你一些颜色看看”的直译,但是洋大人们能不能理解那就天知道
了。
杂种话也可以作母语
协和语和洋泾浜英语在历史上都是昙花一现。前者在日本战败后很快消失,后者也在上
海失去“冒险家乐园”的魅力后自然消亡。只剩“拿摩温(number one)”等少数词至
今仍存留在方言之中。
消亡难道是这种混合语言的宿命吗?
倒也未必,混合语言虽然初期粗糙不堪,但假以时日功能也会逐渐完善,一定条件下,
甚至会变成一个人群的母语,形成所谓的“克里奥尔语现象”。
如元朝北方的汉语口语就受到蒙古语的严重影响。古本《老乞大》(朝鲜学习汉语的课
本)中就有大量当时受蒙古语影响的口语,如“死的后头,不拣甚么,都做不得主张有
”、“穿衣服呵,按四时穿衣服,每日出套换套有。”
《老乞大》18世纪后期的修订本《重刊老乞大》
这种奇怪的汉语非常重要。《老乞大》甚至这样说:“如今朝廷一统天下,世间用著的
是汉儿言语。咱这高丽语,只是高丽天地里行的,过的义州,汉儿田地里来,都是汉儿
言语。”而在公文中,更是出现了逐词硬译蒙古语的汉语。汉儿言语的影响一直持续到
了明朝早期。
更成功的是海地的克里奥尔语。海地旧时经济以蔗糖产业为主,劳动力需求非常大,因
此从非洲运来大批黑奴,这些黑奴占据了海地人口绝大部分。但是他们来自不同地方,
互相之间需要用殖民者的语言——法语交流,最终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规范的新语言“
海地克里奥尔语”,这种语言以法语为基础,对法语复杂的语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简化
,又引入了大量非洲原乡语言和其他语言的特征。
黑奴被西班牙人运送至海地后,成为了当地主要的劳动力。海地在1697年被割给了法国
,而到了1791年时,杜桑·卢维图尔已能组织率领黑奴进行起义
克里奥尔语不但成为海地土生黑人的母语,甚至为数不多的欧洲后裔也操起了这种语言
。由于其势力实在太大,1987年,这种起源和皮钦语、协和语差不多的语言被提升为海
地的官方语言,和法语并列。
事实上,协和语当时也已经有了去俚俗化的兆头。不但在口语中被广泛使用,甚至还进
入了书面语,而且已经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大兵话”的低级粗糙感,如民国20年(1931
年)8月14日的《关东报》中出现了这样一篇广告:
“梅雨时泼渐过、酷暑天气已来使至今日、为一年中皮肤生病发时之盛之际。故药物肤
法,莫逾于天恩水,因杀菌力破强富于深奥之理想,且毫无刺力痛苦之者而皮肤病竟得
豁然冰释、欲购虞请问日本东京芝区田村町东京药或各药房、订买定也!”
不难想象,假如日军侵华成功,东北人的母语很可能就是“协和语”。
avatar
c*t
3
hmm, apparently missed this one.
What's the other one company? You said 3?

【在 w******s 的大作中提到】

avatar
R*a
4
原来交公粮是出荷啊

【在 x****o 的大作中提到】
: zt
: 文 | 郑子宁
: 近代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中曾产生过一些奇葩:比如“花姑娘的,大大的有”的东北协和
: 语和“来是康姆去是谷”的上海洋泾浜英语。“I want give you some colour see
: see”也并非网友杜撰,而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语言。这些奇怪的混合语言到底是怎么
: 来的?
: 从《地道战》、《地雷战》到各种横店抗日神剧,几十年来日本人在中国银幕上都是这
: 样说话的:“你的,花姑娘的,哪里的有?”多数情况下,汉奸们会无障碍地听懂太君
: 们的意思:“太君,这里的,花姑娘的,大大的有!”。
: 日军真是这样跟中国人交流的吗?

avatar
w*s
5
I missed..
i think some components related.

【在 c********t 的大作中提到】
: hmm, apparently missed this one.
: What's the other one company? You said 3?

avatar
H*g
6
有意思
avatar
w*s
7
they er today?
japanese impact already priced in? seems didn't drop after hour.

【在 c********t 的大作中提到】
: hmm, apparently missed this one.
: What's the other one company? You said 3?

avatar
D*g
8

到你嘴里味道就变了。

【在 R***a 的大作中提到】
: 原来交公粮是出荷啊
avatar
c*t
9
ADBE er today, I was hinting it early on about the ER play.

【在 w******s 的大作中提到】
: they er today?
: japanese impact already priced in? seems didn't drop after hour.

avatar
R*a
10
http://www.kuwo.cn/geci/l_277524
便所不是山东方言么?

【在 x****o 的大作中提到】
: zt
: 文 | 郑子宁
: 近代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中曾产生过一些奇葩:比如“花姑娘的,大大的有”的东北协和
: 语和“来是康姆去是谷”的上海洋泾浜英语。“I want give you some colour see
: see”也并非网友杜撰,而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语言。这些奇怪的混合语言到底是怎么
: 来的?
: 从《地道战》、《地雷战》到各种横店抗日神剧,几十年来日本人在中国银幕上都是这
: 样说话的:“你的,花姑娘的,哪里的有?”多数情况下,汉奸们会无障碍地听懂太君
: 们的意思:“太君,这里的,花姑娘的,大大的有!”。
: 日军真是这样跟中国人交流的吗?

avatar
w*s
11
hehe.. watered too much and plyed a lot of games this morning, missed these
play.

【在 c********t 的大作中提到】
: ADBE er today, I was hinting it early on about the ER play.
avatar
H*g
12
可能是被日本人学去了。另外山东有个日照,日本有个天照大神,不会是日照的一个神
仙吧?

【在 R***a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www.kuwo.cn/geci/l_277524
: 便所不是山东方言么?

avatar
R*a
13
看来是武大郎带过去的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可能是被日本人学去了。另外山东有个日照,日本有个天照大神,不会是日照的一个神
: 仙吧?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