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屠呦呦本人多年从事中药和中医药结合研究的背景(一开始是西医药学研究),加
上是从传统植物中提取,不少人都认为这次诺奖的颁发就等同于中医的胜利。研究显示
,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都是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所获得,遵循科学的标准所确立其效果,
是一种传统医学现代化的表现。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
中文名 双氢青蒿素 英文名 Dihydroartemisinin 分子式 C15H24O5 分子量 284.3
5,片剂,西药,非医保。
有些人认为下面这段话是作为中医发现青蒿素的佐证:
屠呦呦在葛洪的《肘后方》中发现是这样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尽服之。”才意识到青蒿的作用,再加上之前传统中医一直用高温提取,很可能破坏了
有效成分,因此改用乙醚提取,于1972年成功地发现了青蒿素。
然而首先青蒿包括两个品种,学名为黄花蒿的具有抗疟作用,而学名为青蒿的没有任何
抗疟作用,传统中医用的是青蒿。其次绝大多数中药用煎熬等高温方法配制,青蒿素在
温度高于60度时就完全分解了,而且青蒿素几乎不溶于水,这样不可能对疟疾有任何治
疗作用。屠呦呦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在摄氏60度的温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
,她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所以某种程度上青蒿
素一直因为错误的使用方法被中医作为垃圾被遗弃,直到使用了现代医学的植物提取方
法,才把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其中所记载的所谓”青蒿一握”,含有的青蒿素是非常有
限的,青蒿素在肠胃中易被分解,吸收较差。因此直接用青蒿对付疟疾显然不行,药效
不够,新鲜的也不便保存,运输。对青蒿素进行化学结构的确定,是天然药物化学中十
分重要的一环,「提纯——再试验——测定化学结构——分析毒性药效——动物试验—
—临床试验——提取工艺的优化——生产工艺」,一直到作成药片摆到柜台上。
当然在中国古老药方里留下的“青蒿”,“一握”不可否认地促成青蒿素提炼成功的关
键提示,根据一些医生长期治疗某种疾病总结出来的方子,与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复
方配伍的理论关系不大,但也可以理解为证明了传统中医在现代医疗中的一定作用。同
理也许认真的再研究一下其它传统中药的成分或许可以发掘到更多的作用,所以这次屠
呦呦女士获得诺奖有传统中医的一定作用但是更多的是现代医学进步的胜利。
青蒿素发现于大型研究抗疟疾药物的“523任务”中,是“文革”期间集中全国力量用人
海战 术研发出来的。动用了数十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
种化合物和草药,最后才发现了青蒿素。当时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从中药古方里找,在
成百上千种中药里,青蒿一直表现不好,一直就不是首选。后来屠呦呦率先想到是提取
方法错了,改用乙醚,结果用乙醚得到的青蒿提取物抗疟性超强,几乎达到100%。屠呦
呦组里的一个人1972年底率先得到了“青蒿素II”结晶,另外有云南和山东省药物研究
所分别在1973年4月和12月得到“黄蒿素”(云南)和“黄花蒿素”(山东)。后来197
4年鉴定,认为这三种东西都是一个物质,都叫青蒿素了。发现是许多人分工合作,相互
竞争的结果,究竟是谁的功劳,至今仍然争论不休。但是无论按照方法还是纯化,屠呦
呦小组都是最早的。
在颁奖现场稍后的记者发布会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
,「 我们不是给传统医学颁奖,我们是给在这个领域有突破创新(inspire)的人颁奖
,是因为这个药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所以这和中医还是西医的胜利并无关系,中
西医在现代医学环境下并无优劣之分,而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
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成为人类利用现代医学对抗病魔与死亡的
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
当大家都在讨论中西医贡献的时候,也许更该关注到八旬的老太太进行了大半辈子的研
究,为让世界更加美好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但是却在国内既不是科学院或者工程院院
士,也没获得国内大型的奖项,到底有多少从事研究却没能获得相匹配荣誉的科研人员
被埋没,更值得我们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