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孩在美急诊治脱臼花费上万元 (转载)# Joke - 肚皮舞运动
d*f
1 楼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wjtuer (码农的小船说翻就翻),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中国男孩在美急诊治脱臼花费上万元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ug 27 13:58:21 2016, 美东)
新华网杭州8月27日新媒体专电 题:杭州一家庭美国“乐极生悲医院游”走红网
络,网民感慨对国内医生更多理解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黄筱 裘立华
近日,杭州一位自称“乐爸”的家长,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在美国旅
游,带孩子看急诊治脱臼的真实故事,短短两天时间文章的阅读量和转发量达数百万。
面对突如其来的“走红”,“乐爸”有些猝不及防,“只是一个英文不好的中国小
老百姓去美国自助旅行,突发意外去就医的真实记录,联想到国内目前的医患矛盾,发
出一些个人感慨,希望大家能对医生多些理解。”
1分钟、11块钱和4小时、11800元
“乐爸”名叫张敏,是杭州一所小学的校长,热爱旅游的他经常会带着孩子米乐旅
行。今年暑假张敏和妻子带着四岁半的米乐开始了第九次出国旅行——美国自驾游。当
地时间7月14日晚,儿子在屋里玩闹时不小心左手脱臼。
夫妻俩带着孩子到洛杉矶儿童医院挂急诊,没想到接下去的经历让他们体验到了真
实版的“人在囧途”——看病的人数寥寥,但还是等了半小时后才开始 办理登记手续
;第一位医生检查完,带入另一个诊室第二位医生检查;到达医院两个多小时后,第三
位医生开始询问检查,在问完孩子的用药史、过敏史、患病史、 家族遗传史后开始徒
手复位;等到医生写完长达四十多页的A4纸病历,与窗口工作人员反复交涉结账方式后
,历时四个多小时的诊治过程结束。
张敏说,这不是孩子第一次脱臼,前两次在国内脱臼也是晚上急诊,直奔诊室后医
生一分钟不到就搞定了,第一次仅支付了11块钱挂号费,第二次连挂号费都省了,“看
着孩子痛我们等得也很心急,但好在医务人员服务态度都挺好。”
11天后,张敏返回洛杉矶儿童医院结账,尽管几位熟知美国医疗情况的朋友提醒他
看账单前要做好强大的心理准备,“但数字账单出现在眼前时,我有 那么两分钟脑子
一片空白。”张敏回忆说,优惠打折后费用总计1767.6美元,约11800元人民币,“幸
好事先购买了旅游保险,全额赔付款已经到账。”
一石激起千层浪,两天阅读量超270万
张敏把这段美国就诊经历记录下来,8月23日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题为《
美西自驾游2:乐极生悲医院游!谨以此文向中国的医护工作者致敬!》的文章。
出乎张敏的意料之外,这篇长达6000多字的“日记”瞬间在朋友圈“走红”,短短
两天,阅读量超过了270万,有1570条留言,100多家公众号转载。
“听说在医学界已经转疯了,连海外的华人都在转,甚至在我们就医的洛杉矶儿童
医院实验室工作的华人也留言评论。”张敏感叹网络的力量之大超乎想象,同时他的公
众号也从原本粉丝不到一万人,一天涨粉1.3万。
在杭州一企业工作的白领妈妈陈洁是新粉丝之一,她说自己原本也打算带孩子出国
旅行,“乐爸”的这份美国就医全记录可以作为“攻略”参考。“也是给我们做家长的
提个醒,比如提前买好保险、了解国外看病过程等,如果也遇到类似的紧急情况,心里
有个底。”
而新粉丝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国内医务工作者,他们对张敏的“致敬”感到欣慰。浙
江省一三甲医院急诊科医生说,国内医院急诊科医生的忙碌程度排不到 第一名,也能
进入“前三甲”,不管白班还是夜班,连续八个小时、十个小时不休息、不喝水是经常
的事情,“希望患者和家属能体谅我们偶尔的‘不周到’”。
中外医疗差异大,网民感慨对国内医生多些理解
这次“乐爸”张敏的“乐极生悲医院游”引发网民广泛关注,网民的关注点集中在
国内外就医环境、诊疗技术、医患关系这三个问题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张茂说,国外的“天价”医疗费用跟
医生的准入门槛高和医疗资源稀缺有关系。据了解,美国医院急诊普遍 实行分级制度
,根据病患症状由重到轻,依次分为1到5级。比如像心跳骤停、大出血等严重危及生命
的急诊患者,就属于1级范畴,需要立刻进行急诊抢救。一些 不是非常紧急的病人,等
待一到两个小时比较正常。
而在国内多数患者挂了急诊后,一般都能得到医生及时的处理,张敏在文中就提到
,因为得不到及时的诊治,他差点网上搜索方法自学徒手复位了,在国内若等待四个小
时,估计医患关系就紧张了。
网民“良人若初”说平心而论换位思考,我觉得咱们的医生真心挺不容易,还是要
多一份理解。网民“fgit”说,中国医疗是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在医疗技术水平
等方面并不需要妄自菲薄,两个国家的就医环境与制度、文化习惯都有关系。
网民“小米”是一名医生,她说,“我也很想像美国医生那样笑着安慰病人,看完
病再送根冰棍安慰孩子,但估计后面排队的人会疯,我们只能尽自己所能在解除患者痛
苦的同时,尽量让他们觉得‘务’(服务)美价廉。”
张敏说自己把这次经历分享出来,并不是为了对比中国和美国的医疗体制孰优孰劣
,只是希望大家在抱怨中国看病难、看病贵的时候,能更多地尊重、理解我们的白衣天
使。
发信人: swjtuer (码农的小船说翻就翻),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中国男孩在美急诊治脱臼花费上万元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ug 27 13:58:21 2016, 美东)
新华网杭州8月27日新媒体专电 题:杭州一家庭美国“乐极生悲医院游”走红网
络,网民感慨对国内医生更多理解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黄筱 裘立华
近日,杭州一位自称“乐爸”的家长,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在美国旅
游,带孩子看急诊治脱臼的真实故事,短短两天时间文章的阅读量和转发量达数百万。
面对突如其来的“走红”,“乐爸”有些猝不及防,“只是一个英文不好的中国小
老百姓去美国自助旅行,突发意外去就医的真实记录,联想到国内目前的医患矛盾,发
出一些个人感慨,希望大家能对医生多些理解。”
1分钟、11块钱和4小时、11800元
“乐爸”名叫张敏,是杭州一所小学的校长,热爱旅游的他经常会带着孩子米乐旅
行。今年暑假张敏和妻子带着四岁半的米乐开始了第九次出国旅行——美国自驾游。当
地时间7月14日晚,儿子在屋里玩闹时不小心左手脱臼。
夫妻俩带着孩子到洛杉矶儿童医院挂急诊,没想到接下去的经历让他们体验到了真
实版的“人在囧途”——看病的人数寥寥,但还是等了半小时后才开始 办理登记手续
;第一位医生检查完,带入另一个诊室第二位医生检查;到达医院两个多小时后,第三
位医生开始询问检查,在问完孩子的用药史、过敏史、患病史、 家族遗传史后开始徒
手复位;等到医生写完长达四十多页的A4纸病历,与窗口工作人员反复交涉结账方式后
,历时四个多小时的诊治过程结束。
张敏说,这不是孩子第一次脱臼,前两次在国内脱臼也是晚上急诊,直奔诊室后医
生一分钟不到就搞定了,第一次仅支付了11块钱挂号费,第二次连挂号费都省了,“看
着孩子痛我们等得也很心急,但好在医务人员服务态度都挺好。”
11天后,张敏返回洛杉矶儿童医院结账,尽管几位熟知美国医疗情况的朋友提醒他
看账单前要做好强大的心理准备,“但数字账单出现在眼前时,我有 那么两分钟脑子
一片空白。”张敏回忆说,优惠打折后费用总计1767.6美元,约11800元人民币,“幸
好事先购买了旅游保险,全额赔付款已经到账。”
一石激起千层浪,两天阅读量超270万
张敏把这段美国就诊经历记录下来,8月23日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题为《
美西自驾游2:乐极生悲医院游!谨以此文向中国的医护工作者致敬!》的文章。
出乎张敏的意料之外,这篇长达6000多字的“日记”瞬间在朋友圈“走红”,短短
两天,阅读量超过了270万,有1570条留言,100多家公众号转载。
“听说在医学界已经转疯了,连海外的华人都在转,甚至在我们就医的洛杉矶儿童
医院实验室工作的华人也留言评论。”张敏感叹网络的力量之大超乎想象,同时他的公
众号也从原本粉丝不到一万人,一天涨粉1.3万。
在杭州一企业工作的白领妈妈陈洁是新粉丝之一,她说自己原本也打算带孩子出国
旅行,“乐爸”的这份美国就医全记录可以作为“攻略”参考。“也是给我们做家长的
提个醒,比如提前买好保险、了解国外看病过程等,如果也遇到类似的紧急情况,心里
有个底。”
而新粉丝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国内医务工作者,他们对张敏的“致敬”感到欣慰。浙
江省一三甲医院急诊科医生说,国内医院急诊科医生的忙碌程度排不到 第一名,也能
进入“前三甲”,不管白班还是夜班,连续八个小时、十个小时不休息、不喝水是经常
的事情,“希望患者和家属能体谅我们偶尔的‘不周到’”。
中外医疗差异大,网民感慨对国内医生多些理解
这次“乐爸”张敏的“乐极生悲医院游”引发网民广泛关注,网民的关注点集中在
国内外就医环境、诊疗技术、医患关系这三个问题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张茂说,国外的“天价”医疗费用跟
医生的准入门槛高和医疗资源稀缺有关系。据了解,美国医院急诊普遍 实行分级制度
,根据病患症状由重到轻,依次分为1到5级。比如像心跳骤停、大出血等严重危及生命
的急诊患者,就属于1级范畴,需要立刻进行急诊抢救。一些 不是非常紧急的病人,等
待一到两个小时比较正常。
而在国内多数患者挂了急诊后,一般都能得到医生及时的处理,张敏在文中就提到
,因为得不到及时的诊治,他差点网上搜索方法自学徒手复位了,在国内若等待四个小
时,估计医患关系就紧张了。
网民“良人若初”说平心而论换位思考,我觉得咱们的医生真心挺不容易,还是要
多一份理解。网民“fgit”说,中国医疗是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在医疗技术水平
等方面并不需要妄自菲薄,两个国家的就医环境与制度、文化习惯都有关系。
网民“小米”是一名医生,她说,“我也很想像美国医生那样笑着安慰病人,看完
病再送根冰棍安慰孩子,但估计后面排队的人会疯,我们只能尽自己所能在解除患者痛
苦的同时,尽量让他们觉得‘务’(服务)美价廉。”
张敏说自己把这次经历分享出来,并不是为了对比中国和美国的医疗体制孰优孰劣
,只是希望大家在抱怨中国看病难、看病贵的时候,能更多地尊重、理解我们的白衣天
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