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儿子对我说:“家里那本《危机四伏》我看了,和你的风格倒是蛮像的。”说
实话,我也有这种感觉,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吧,这本书我读起来感觉十分亲切。这
种亲切除了因为在其中能看到同自己作品异途同归的东西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在
写《十面埋伏》前,曾采访过许多公安系统的人和事。在《危机四伏》中的许多细节和
环境都是我所熟悉的,我所感念的。
认识胡玥是在1996年的张家界笔会上,听说她是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但她给我的
第一印象并不像一个主持人,因为她很少有某些节目主持人那种矫揉造作的言行举止。
接触多了,才知道她的人生阅历其实很丰富,她当过教师、记者、编辑,甚至是警官。
现在想起来,也许正因为她有如此多的生活积淀,才能写出《危机四伏》这样的小说。
其实《危机四伏》所表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主要是讲我们的公安民警如何将杀了三
个警察,抢了两支手枪,继而又抢了银行的一名超级罪犯抓获归案的整个过程。之所以
说这名罪犯是超级罪犯,就因为他是一个“优秀”刑警。在这一破案过程中,作者又同
时拓展了多条副线,这些副线交织在一起,推动故事情节不断向前发展。在推动故事情
节的同时,还向观众展示了公安民警及其家属多层面的生活。所以这部小说在让人惊心
动魄的同时,还会让人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可以看出胡玥对警察生活是非常熟悉
的,也是非常有感情的。她不仅善于观察生活,而且善于表现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么多
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在《危机四伏》中我们就不可能见到那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和故事。
我印象里的胡玥举止得体而又温文尔雅,有时候甚至显得有些不爱说话。看她的作
品时,我渐渐明白这是因为她喜欢思考,经常思考的缘故。其实她想说的东西很多,而
这些东西大都从她的笔下平和而有序地涌出,犹如泉水一样,看上去似乎并不显得沉重
,但时间久了,亦可滴水穿石。在这本《危机四伏》里,胡玥以她独特的体验和她与众
不同的观察角度,面对着这么一个惊心动魄的案件,仅仅是由于嫌疑人是一个刑警,就
使得案件如此扑朔迷离,破案时间如此之久,公安人员又是如此谨慎,这是值得人深思
的,也是令人警省的。由此会让我们进一步叩问,如果嫌疑人是一个普通百姓,情况又
会怎样?
前几天,我又翻了翻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其中所阐述的“介入文学”观,我印
象很深。他认为作家要投身到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对各种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发表自
己的见解,文学作品要干预社会。所以今天我在阅读胡玥的作品时,便有这样的感觉。
假如一个直面现实的作家的作品中能力争做到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她)的作
品首先就成功了一大半。而那些所谓的技巧,所谓的文本意义,也就变成退而求其次的
东西了。就像鲁迅一样,他能始终保持着那种作家特有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是值得每
一个作家深思学习的。
胡玥的小说表面上看起来像是一部推理侦破小说,但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东西却是厚
重而深刻的。“不论无辜的人看起来多像有罪的人最终还是无辜的,而有罪的人看起来
多像无辜的而最终仍是有罪,一个有罪的人无论在面对的过程中做多少伪饰、消弭和抵
赖,你自己又怎能把你自己的灵魂从罪恶中救赎出来呢?”这段话是《危机四伏》里的
话,我想还有一句话作者没有说出来,那就是:只是无辜的人和有罪的人原形毕露的时
间让人觉得太久了而已,可能这才是《危机四伏》真正想要说的。
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这部作品之所以这样撼人心魄,发人深省,从根本上讲,还是
因为它来源于生活。这一点从小说人物所说的话里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整个小说从
头到尾几乎没有一句说教的言语,从中看不到脸谱化的人物,甚至像市委书记这样容易
概念化、模式化的人物也一样让读者觉得可信可亲。我想这些除了与她丰厚的生活积累
有关外,还与胡玥平时的为人是分不开的。生活中的她朴实,谦和,还有一个最大的特
点就是真诚。俗话说:“文如其人”,正因为她是一个真诚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真实的
作品。
这是胡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时间几乎与这本书的出版不分先后。
对于改编的速度,我并不觉得惊讶,原因很简单,在阅读《危机四伏》的时候,我的眼
前始终流动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但我又不得不惊讶,甚至有些惶恐,胡玥事实上并非
一个专职作家,但她却写出了这样出色的东西,不由不让我们这些专业作家感到汗颜。
想了想,想说的话还有很多,唯一的希望就是祝愿胡玥能这样坚持写下去,也希望
有更多的人能看到胡玥的这本《危机四伏》。
(《危机四伏》胡玥著作家出版社2001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