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了】俗的沉沦与雅的挣扎—从私人订制说开去#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i*a
1 楼
《俗的沉沦与雅的挣扎—从私人订制说开去》
在这个炒作高于事实、包装迷惑内在的网络时代,我也不能免俗的看
了《私人订制》。
这部电影基本不属于我喜爱的影视类别。王朔和冯小刚的风格,于我
也略显陌生,据说他们在玩世不恭中体现出对社会和世俗的嘲讽。
然而,电影中有个亮点,导演的故事所映射出的艺术争论------
什么是俗?什么是雅?
电影需要迎合市场吗?艺术需要迎合大众吗?
1、 电影是“俗”还是“雅”?
这本身是个深刻的审美争论。
导演的故事开篇有句台词,葛优说“电影它就是俗的,从走马灯时代
就开始了”。
错了吗?
很不幸,电影从产生、发展、到今天,它的主流定义是“通俗”艺术
,直接面向通俗大众 (mass market audience)。走马灯,就是在用中式的语言比拟了
moving image。
那么电影到底属于艺术还是娱乐呢?Is film art or entertainment?
长期以来的传统批判观念认为,电影无非是移动的图像,在记录的过
程中也更casual,更mechanical. 英国美学家Roger Scruton系统论述过这一观点,他认
为电影拍摄的是已经在那里的表象(record what is already there),缺乏表达和意
图(lack capacity of representation and intentionality)。
换句话说,艺术的存在形式更自由,可以写实或不写实、摆拍或不摆
拍、表演或不表演。而传统观点认为电影的自我挑战,应该是艺术中真正的创造性、唯
一性、和部分叛逆精神。
于是,电影是艺术还是娱乐的争辩此起彼伏,不少电影人都希望能撕
掉“俗”的传统标签,贴上“雅”的真目。
于是,电影一直试图打破“大众”视觉传媒这个“通俗”的框架,向
high arts发展。面向特殊观众的小规模艺术电影(art film)也逐步出现。
2. 电影需要迎合市场吗?艺术需要迎合大众吗?
“艺术是否需要迎合大众” 不难回答,不少艺术家们都穷死饿死了。
大众审美与艺术审美不同,而艺术本身就反映出自我的审美和表达。
梵高,生前在弟弟的艺术店里卖不掉一副作品。 伦勃朗,为阿姆斯
特丹射击手公会画的群像画《夜巡》表达了审美和技巧,却为集体定制者们不满, 贵
族更希望看到的是类似集体照的摆拍,惊讶于他为何分了前后次序,有的显在前,有的
隐在后,于是他声败名裂,走向诉讼和破产。
通俗与艺术审美的不同。
再比如,中国画多喜欢梅兰竹菊,而世俗则更多的是喜欢富贵牡丹。
吴昌硕是清末书画篆刻大师,卖画为生。他在为市场画牡丹时,总会
在繁枝旁点缀些枯枝兰草,意味脱俗。
齐白石在早年学习八大山人技法,屡败屡困,直到近60岁时, 听从
陈师曾的建议, 开始衰年变法 。“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
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事也。“这里的大变,就是指决定效法
吴昌硕,从此他经济才略有好转
“电影需要迎合市场吗?”--- 这个问题却不好回答 。
事实上,大部分电影最终仍然选择了迎合市场,因为电影具有更浓厚
的商业性。不迎合市场的, 收不回成本,卖不了票房,为市场所淘汰。你追求票房、
迎合市场,那你还力证自己是high arts吗?你不迎合市场,那你还用明星演员作甚?
于是,第二个争论又回到了第一个美学俗雅的问题上。
在这个炒作高于事实、包装迷惑内在的网络时代,我也不能免俗的看
了《私人订制》。
这部电影基本不属于我喜爱的影视类别。王朔和冯小刚的风格,于我
也略显陌生,据说他们在玩世不恭中体现出对社会和世俗的嘲讽。
然而,电影中有个亮点,导演的故事所映射出的艺术争论------
什么是俗?什么是雅?
电影需要迎合市场吗?艺术需要迎合大众吗?
1、 电影是“俗”还是“雅”?
这本身是个深刻的审美争论。
导演的故事开篇有句台词,葛优说“电影它就是俗的,从走马灯时代
就开始了”。
错了吗?
很不幸,电影从产生、发展、到今天,它的主流定义是“通俗”艺术
,直接面向通俗大众 (mass market audience)。走马灯,就是在用中式的语言比拟了
moving image。
那么电影到底属于艺术还是娱乐呢?Is film art or entertainment?
长期以来的传统批判观念认为,电影无非是移动的图像,在记录的过
程中也更casual,更mechanical. 英国美学家Roger Scruton系统论述过这一观点,他认
为电影拍摄的是已经在那里的表象(record what is already there),缺乏表达和意
图(lack capacity of representation and intentionality)。
换句话说,艺术的存在形式更自由,可以写实或不写实、摆拍或不摆
拍、表演或不表演。而传统观点认为电影的自我挑战,应该是艺术中真正的创造性、唯
一性、和部分叛逆精神。
于是,电影是艺术还是娱乐的争辩此起彼伏,不少电影人都希望能撕
掉“俗”的传统标签,贴上“雅”的真目。
于是,电影一直试图打破“大众”视觉传媒这个“通俗”的框架,向
high arts发展。面向特殊观众的小规模艺术电影(art film)也逐步出现。
2. 电影需要迎合市场吗?艺术需要迎合大众吗?
“艺术是否需要迎合大众” 不难回答,不少艺术家们都穷死饿死了。
大众审美与艺术审美不同,而艺术本身就反映出自我的审美和表达。
梵高,生前在弟弟的艺术店里卖不掉一副作品。 伦勃朗,为阿姆斯
特丹射击手公会画的群像画《夜巡》表达了审美和技巧,却为集体定制者们不满, 贵
族更希望看到的是类似集体照的摆拍,惊讶于他为何分了前后次序,有的显在前,有的
隐在后,于是他声败名裂,走向诉讼和破产。
通俗与艺术审美的不同。
再比如,中国画多喜欢梅兰竹菊,而世俗则更多的是喜欢富贵牡丹。
吴昌硕是清末书画篆刻大师,卖画为生。他在为市场画牡丹时,总会
在繁枝旁点缀些枯枝兰草,意味脱俗。
齐白石在早年学习八大山人技法,屡败屡困,直到近60岁时, 听从
陈师曾的建议, 开始衰年变法 。“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
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事也。“这里的大变,就是指决定效法
吴昌硕,从此他经济才略有好转
“电影需要迎合市场吗?”--- 这个问题却不好回答 。
事实上,大部分电影最终仍然选择了迎合市场,因为电影具有更浓厚
的商业性。不迎合市场的, 收不回成本,卖不了票房,为市场所淘汰。你追求票房、
迎合市场,那你还力证自己是high arts吗?你不迎合市场,那你还用明星演员作甚?
于是,第二个争论又回到了第一个美学俗雅的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