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谭盾的《女书》啦#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wh
1 楼
(参加西游记活动。)
缘分凑巧,写过好几个女书的帖子,昨天看到真家伙了。顾名思义,女书传女不传男,
是以前湘南江永的农村女人之间或写或唱的秘密文字,常为七字句歌谣,写或绣在纸
上、手帕上、衣带及扇子上,一字一叹女人的苦难生活。女书作为一种民俗已经灭绝—
—最后一个女书自然传人于2004年去世。灭绝之前幸被学者发现,现有标本保留:江永
有女书园、女书村、女书博物馆,有女人向旅游者表演女书;各地大学有女书研究专业
方向。
海外艺术人对女书尤其偏爱:美籍女作家邝丽莎(Lisa See)写过关于女书的畅销小说《
雪花秘扇》(Snow Flower and the Secret Fan, 2006),三年前由邓文迪制作、王颖执
导,拍成同名电影,虽被人批为西式猎奇视角,但昨天遇到的女书研究员说细节真实
,唱、念都很标准。长沙人氏谭盾用了五年的时间和自己的腰包——曾和妻子准备卖房
换钱——搞了个管弦乐+电影+一架竖琴的多媒体交响诗《女书》,去年十月在上海和波
士顿首演。昨天在我们村演出了一部分——管弦乐团缺席,请不起;有竖琴和13段微电
影中的9-10段。电影如诗如画,女书悲凉咏唱,竖琴似水流年——谭盾说电影展现的是
历史,交响乐表现的是未来,它们之间的对话则由竖琴来完成,这是谭盾心目中最动人
的女性的乐器(“the most beautiful women's instrument in my heart”)。
贴一些现场照片和电影画面,有条件的一定要去看现场,很有感染力。这是竖琴和电影
屏幕一起彩排:
电影开头,雪花秘扇,清水代墨,一只隐形的手抒写女书——女书无横笔,纤细柔顺:
电影第二段,母亲教女儿唱女书。妈妈表情深切,额头有深深的川字皱纹:
电影第三段,从前的江永女孩15岁成婚,出嫁是一生最美丽的日子。女眷及姐妹们为她
穿上嫁衣,连哭三日,称为“哭嫁”:
第四段的哭嫁我没拍好,镜头中央是一条宽长的布带,新娘手持一端哭,另一端大概是
妈妈。看不到人,只偶尔看到新娘的亮银头饰。哭唱如泣如诉,回旋反复,千秋万代,
共鸣江湖……我进门时正好听到这一段彩排,听了一句就悲从中来,立时想起《国家地
理》杂志拍摄的纪录片《哭泣的骆驼》(The Story of the Weeping Camel),那位蒙
古女人唱的蒙古长调在我听来就是:
“我们做女人的,
生来就是命苦啊;
你就认命罢,认命罢。”
女书的哭嫁曲则更激烈。竖琴交织入哭声,如源源不断的流水,应和、抚慰着人的哭唱:
下一段是两位结拜姐妹的终生情谊,那焦黄的皱纹如沟的手,对应着长椅另一端的金黄
灿烂的耳环:
每一个文明都有一条母亲河。下一段是方方笔下的逶逶迤迤的潇水,流经女书的发源地
——江永:
这座桥被翻译成Soul Bridge,女人坐在桥边千年等一回:
再引一段方方:“田野里随处可见拔地而起的小山,奇特而陡峭,颇有漓江一带山形的
韵味”。
电影的最后一段把我们带上江永女人的船,带进谭盾所说的女人的泪流成的河里:
河边有洗衣的女人和一双以水为鼓、击打水面的手,画面来回迅速切换,水花飞溅上镜
,历史溶入现在:
谭盾对水情有独钟,2011年在上海朱家角演出过《水乐堂•天顶上的一滴水》,
2012年在杭州演出过《西湖水摇滚》。可惜都没赶上。期盼下次能看一场完整的谭盾。
缘分凑巧,写过好几个女书的帖子,昨天看到真家伙了。顾名思义,女书传女不传男,
是以前湘南江永的农村女人之间或写或唱的秘密文字,常为七字句歌谣,写或绣在纸
上、手帕上、衣带及扇子上,一字一叹女人的苦难生活。女书作为一种民俗已经灭绝—
—最后一个女书自然传人于2004年去世。灭绝之前幸被学者发现,现有标本保留:江永
有女书园、女书村、女书博物馆,有女人向旅游者表演女书;各地大学有女书研究专业
方向。
海外艺术人对女书尤其偏爱:美籍女作家邝丽莎(Lisa See)写过关于女书的畅销小说《
雪花秘扇》(Snow Flower and the Secret Fan, 2006),三年前由邓文迪制作、王颖执
导,拍成同名电影,虽被人批为西式猎奇视角,但昨天遇到的女书研究员说细节真实
,唱、念都很标准。长沙人氏谭盾用了五年的时间和自己的腰包——曾和妻子准备卖房
换钱——搞了个管弦乐+电影+一架竖琴的多媒体交响诗《女书》,去年十月在上海和波
士顿首演。昨天在我们村演出了一部分——管弦乐团缺席,请不起;有竖琴和13段微电
影中的9-10段。电影如诗如画,女书悲凉咏唱,竖琴似水流年——谭盾说电影展现的是
历史,交响乐表现的是未来,它们之间的对话则由竖琴来完成,这是谭盾心目中最动人
的女性的乐器(“the most beautiful women's instrument in my heart”)。
贴一些现场照片和电影画面,有条件的一定要去看现场,很有感染力。这是竖琴和电影
屏幕一起彩排:
电影开头,雪花秘扇,清水代墨,一只隐形的手抒写女书——女书无横笔,纤细柔顺:
电影第二段,母亲教女儿唱女书。妈妈表情深切,额头有深深的川字皱纹:
电影第三段,从前的江永女孩15岁成婚,出嫁是一生最美丽的日子。女眷及姐妹们为她
穿上嫁衣,连哭三日,称为“哭嫁”:
第四段的哭嫁我没拍好,镜头中央是一条宽长的布带,新娘手持一端哭,另一端大概是
妈妈。看不到人,只偶尔看到新娘的亮银头饰。哭唱如泣如诉,回旋反复,千秋万代,
共鸣江湖……我进门时正好听到这一段彩排,听了一句就悲从中来,立时想起《国家地
理》杂志拍摄的纪录片《哭泣的骆驼》(The Story of the Weeping Camel),那位蒙
古女人唱的蒙古长调在我听来就是:
“我们做女人的,
生来就是命苦啊;
你就认命罢,认命罢。”
女书的哭嫁曲则更激烈。竖琴交织入哭声,如源源不断的流水,应和、抚慰着人的哭唱:
下一段是两位结拜姐妹的终生情谊,那焦黄的皱纹如沟的手,对应着长椅另一端的金黄
灿烂的耳环:
每一个文明都有一条母亲河。下一段是方方笔下的逶逶迤迤的潇水,流经女书的发源地
——江永:
这座桥被翻译成Soul Bridge,女人坐在桥边千年等一回:
再引一段方方:“田野里随处可见拔地而起的小山,奇特而陡峭,颇有漓江一带山形的
韵味”。
电影的最后一段把我们带上江永女人的船,带进谭盾所说的女人的泪流成的河里:
河边有洗衣的女人和一双以水为鼓、击打水面的手,画面来回迅速切换,水花飞溅上镜
,历史溶入现在:
谭盾对水情有独钟,2011年在上海朱家角演出过《水乐堂•天顶上的一滴水》,
2012年在杭州演出过《西湖水摇滚》。可惜都没赶上。期盼下次能看一场完整的谭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