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又见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侄女华裔女建筑师林璎获美国艺术大奖 (转载)
avatar
又见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侄女华裔女建筑师林璎获美国艺术大奖 (转载)#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R*k
1
据美国《侨报》报道,著名华裔建筑师林璎(Maya Lin)获得美国艺术大奖“多乐丝和
莉莉安吉施奖”(Dorothy and Lillian Gish Prize)。这一个享有很高声誉且奖金丰
厚的艺术奖,奖金30万美元。
华裔获奖者:梅开二度再获艺术大奖
林璎是第21位获奖人,此奖表彰她“对社会、对创造美的世界所做出的杰出艺术贡献”。
“多乐丝和莉莉安吉施奖”于1994年按照著名演员莉莉安吉施的遗嘱设立,被视为美国
艺术界最富有声誉的奖项之一,也是现金金额最高的大奖之一。曾经荣获此奖的名人有
建筑师弗兰克·盖里,摇滚明星鲍伯·迪伦,剧作家阿瑟·米勒等。
林璎表示,“获得如此殊荣让我深受感动,所有获奖人都在追求莉莉安吉施立下的一个
简单而强大的目标:表彰那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艺术家,并且鼓励其他人追随他们的足
迹。由于过去7年里我把很多时间投入到创作‘What Is Missing’项目中,这个奖对我
来说意义重大,可以让我继续把这个项目做下去。”
在其非凡的职业生涯中,林璎在艺术和建筑领域创作了一系列强大且富有影响力的作品
,包括大型固定地点装置,工作室艺术品,建筑作品和纪念碑,其1981年设计的越战纪
念碑在全美设计大赛中脱颖而出最终夺魁。
时隔近30年后,为表彰其作为建筑师、艺术家以及环保人士的卓著成就,美国白宫于
2010年2月25日授予美籍华裔建筑师林璎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奥巴马为她挂上
紫绶带的金质奖章时,司仪诵读奖状指出,此奖是表扬林璎作为建筑师、艺术家和环保
人士的卓著成就,她设计越战纪念碑的洞见,显示她深切了解人们对周遭世界的感受。
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颁奖典礼在白宫东厅举行,穿着黑色镶红边套装
的林璎,是获奖的唯一亚裔。
而林璎的另外一个身份就是著名建筑家林徽因的侄女。
林徽因侄女:而立之年探寻故土渊源
林璎的姑父、姑母: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
林璎出生于书香门第,曾祖父林孝恂是光绪己丑科(1889年)进士,历任浙江海宁、石门
、仁和各州县。他资助青年赴日留学的学生,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林璎的祖父
林长民曾赴日留学,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善诗文、工书法,回国后与同学刘崇佑创办福
州私立法政学堂,并任校长。林璎的父亲林桓精于陶瓷,曾任美国俄亥俄美术学院任院
长。母亲是一位诗人,曾任俄亥俄大学亚洲和英语文学教授。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
成和林徽因是林璎的姑父和姑母。脍炙人口的《与妻书》作者林觉民,亦是该家族中人。
林璎
林璎出生于俄亥俄州的阿萨森,是中国首位女建筑师林徽因的侄女。林璎曾就读于耶鲁
大学,1981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建筑学硕士学位。此外,她还被耶鲁、哈佛、
威廉姆斯学院以及史密斯学院授予荣誉博士学位。由于自小在白人环境中长大,她曾表
示直到很晚才意识到自己的华裔身份。直到30岁时,她才强烈地想去探求自己的文化背
景。在谈到自己设计位于纽约中国城附近的新美国华人博物馆时,林璎表示这是一个与
中国有关的设计方案,这对于她个人来说意义非凡;因为她想让自己的两个女儿去“了
解一些她们自己的传统。”
21岁的林璎设计的越战纪念碑
1981年,当时21岁,仍就读本科专业的林璎在越战纪念碑全美设计大赛中击败其余1420
个设计方案,最终脱颖而出。这座黑色石制建筑表面镌刻着58261名阵亡士兵的名字,
该纪念碑于1982年10月底完工并于同年11月13日举行落成仪式。纪念碑取材自花岗岩,
呈V字造型,两端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
如今,林璎拥有并执掌着自己位于纽约的工作室,继续设计其他建筑。其中包括位于亚
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民权纪念博物馆(1989年)以及为密歇根大学设计的作品《浪涌》
(1995年)。 1994年,一部取材自她真实生活的纪录片《林马娅:清楚的幻想》夺得当
年的奥斯卡奖。片名取自她在耶鲁的一次关于纪念碑设计流程的演说。
设计师自述:社会性感知创作纯粹的艺术表现
林璎设计的耶鲁大学的“女子桌”纪念雕塑
我的每一个作品都来源于一个简单的愿望:让人们意识到自身周围的环境,这种认识不
仅仅是对我们生活中物质世界的认识,还有对我们精神世界的认识。
这一愿望时不时地让我介入到一些既基于美学、也受驱于政治的艺术品创作中。我的作
品趋向于反映当代的社会和政治思维。我的作品主题通常与我们的时代或者历史相关,
然而我不愿意称自己为“政治”艺术家;如一定要,我宁愿称自己为一个“非政治性”
(不关心政治)的艺术家。我不愿意将个人的评论强加于历史事实之上。
我感兴趣于展示事实性的资料,让观众有机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我创造思考的场所,而不试图指定思考的内容。我设计了社会性很强的作品,如阿拉巴
马州蒙哥马利市的民权运动纪念碑(Civil flightsMemorial)、耶鲁大学的“女子桌”(
Women’s Table),以及华盛顿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但更为典型的是那些注重纯粹审
美体验的作品,它们邀请观众参与体验,它们让观众去感知形状、颜色和光线上细微的
变化。
然而无论是以社会还是美学为基础的作品,我都寻求让其与观众进行亲密对话,让其营
造冥想空间。作品有时会与历史相融合,但更多时候是有关时间、记忆,一个过程或是
旅途。
艺术作品和观众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共鸣。这些作品依靠于本体的或通感的,而非后天的
反应,来让观众理解;或者更确切地说,“体会”。作品重触觉质量。水流经民权运动
纪念碑或耶鲁大学的“女子桌”纪念雕塑,当观众触摸光滑的水面,他们带来涟漪,也
与作品之间有了直接的交流互动。“波场”(Wavefield)和作品“地形”(TOPO)邀请
观众进入作品中就坐或穿行,直接参与其中,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我的作品中所体现的积极参与性,让观众能够与作品产生直接而亲密的对话。无论我的
作品有多么强的公共性,无论有多少人参与其中,我偏向于认为我的作品旨在构造与每
一个人的亲密对话。
我使用文字,无论是某一特定语言或是科学、数学符号,来邀请观众“阅读”作品。这
种阅读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私人行为,会因为我精心挑选的小字体而更有亲和力。因为
人们仿佛是在阅读一本书,而不是在看一个广告牌。这样,我赋予公共场所私密性的阅
读。尤其是纪念碑,更能捕捉这种亲密关系,而这一关系对于像纪念碑这样大尺度和公
共性的作品来说,是不期然的。
我认为写作是最纯粹的艺术形式。你的想法和意图尽可能直接地传达给另一个人,没有
翻译的必要。文字是传达我们思想最直接的方式。
这些实验性的作品同时也结合了时间因素。一些作品,如纪念碑,标志着某一特定的时
间段。华盛顿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就是一个封闭的时间段,始于1959年战争打响,止于
1975年战争结束。民权运动纪念碑在1954年的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件和1968年马丁路德
金遇刺事件之间留下一段空白,来意味该纪念碑并未能涵盖的1954年之前和1959年之后
的时间段。耶鲁大学“女子桌”采用呈螺旋排列的数字,标明了起点,但没有终点。最
后一个数字标志着在雕塑建成之年1993年录取的女生人数。
这种对时间的使用将观众引入这些作品所纪念的真实时代,让他们能够参与互动,让纪
念的事件成为阅读作品活动的一部分。我一直觉得,当人们体验这些作品时,时间暂停
了。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一个人客观而中立地面对历史。当退伍老兵在越战阵
亡将士纪念碑上找到朋友的名字时,他们会重拾当年的记忆。
时间成为设计的内容;物质的形体消失了,当你接近它时,形式蜕化为表皮,而文字和
信息成为作品的实体。
林璎设计的长岛铁路纽约宾州车站的地下中央走廊
我也在其他作品中加入了时间的概念,如“消逝的岁月”(EclipsedTime),这是为长岛
铁路纽约宾州车站设计的地下中央走廊,通过日食的形式表现白天与黑夜的变化。中午
12时该圆盘是完全被照亮;在午夜12时玻璃盘的光完全消失,被移动铝盘取代。不同阶
段的光线,就如同月亮的变化,反映出时间的流逝。
时间也是我衡量自己建筑设计的关键因素。我不会认为我的建筑停留在某一个时刻,它
们是随着空间进行运动的。我将建筑作为能够进行体验的路径来设计,空间在时间中流
动,而不是一系列互相连接的封闭个体。
我的作品也创造了场所感,景观通常成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建筑和雕
塑,都是为特定场所设计的。我从现状场地中获取线索,以此来确定作品的品质或特征
。并不是去支配或覆盖土地现有的景观,而是试图与现状景观产生互动,来创造出新的
场所感或者场地结构。我的艺术和建筑作品都与环境息息相关,它们都营造环境并反映
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一种对于土地强烈的尊重和热爱贯穿于我的工作。我每时每刻都关心环境问题并且为美
丽的大自然所折服。
我不认为我可以创造可与自然世界相媲美的作品,我的作品是对美好事物的回应。
记得小时候,我的哥哥拥有一个晶球。我对这个晶球非常着迷,于是会常常跟哥哥借用
一下,但哥哥又会将它收回,晶球就在我俩的书桌之间来来回回。现在他仍然拥有它。
越战纪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就是这样一个晶球。在我看来,它并不是嵌
入到土地中的一个物体,而是土地本身的一部分。我的创作就是剖开土地,打磨土地的
表面,使岩石成为纯粹的表面,营造一个阴阳两界之间的联系点。
设计师简介
林璎,1959年10月5日生于美国,是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林徽因的侄女。林璎曾被
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
”, 她是美国“越战纪念碑”的设计者,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以绝对优势当选
了耶鲁大学新任校董。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表彰她作为建
筑师、艺术家环保人士的卓著成就。2010年2月2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亲自为她
颁奖。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的亚裔。
avatar
x*a
2
赞,林家真是一门文艺青年
avatar
s*l
3
谢谢介绍,否则还真的不知道那些建筑是她设计的。
我高中同班同学的哥哥也是名著名建筑设计师,前年荣获建筑学最高奖普利兹克奖,成
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大陆人士。

”。

【在 R******k 的大作中提到】
: 据美国《侨报》报道,著名华裔建筑师林璎(Maya Lin)获得美国艺术大奖“多乐丝和
: 莉莉安吉施奖”(Dorothy and Lillian Gish Prize)。这一个享有很高声誉且奖金丰
: 厚的艺术奖,奖金30万美元。
: 华裔获奖者:梅开二度再获艺术大奖
: 林璎是第21位获奖人,此奖表彰她“对社会、对创造美的世界所做出的杰出艺术贡献”。
: “多乐丝和莉莉安吉施奖”于1994年按照著名演员莉莉安吉施的遗嘱设立,被视为美国
: 艺术界最富有声誉的奖项之一,也是现金金额最高的大奖之一。曾经荣获此奖的名人有
: 建筑师弗兰克·盖里,摇滚明星鲍伯·迪伦,剧作家阿瑟·米勒等。
: 林璎表示,“获得如此殊荣让我深受感动,所有获奖人都在追求莉莉安吉施立下的一个
: 简单而强大的目标:表彰那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艺术家,并且鼓励其他人追随他们的足

avatar
wh
4
赞,你提过他很傲是吧。方便说他的建筑吗?

【在 s*l 的大作中提到】
: 谢谢介绍,否则还真的不知道那些建筑是她设计的。
: 我高中同班同学的哥哥也是名著名建筑设计师,前年荣获建筑学最高奖普利兹克奖,成
: 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大陆人士。
:
: ”。

avatar
l*u
5
这个奖今年的 chairman of the selection committee 也是华人大牛艺术家,David H
enry Hwang, 呵呵
http://artsbeat.blogs.nytimes.com/2014/10/07/maya-lin-wins-3000
/?_php=true&_type=blogs&_r=0
我记得David Henry Hwang给写的序

”。

【在 R******k 的大作中提到】
: 据美国《侨报》报道,著名华裔建筑师林璎(Maya Lin)获得美国艺术大奖“多乐丝和
: 莉莉安吉施奖”(Dorothy and Lillian Gish Prize)。这一个享有很高声誉且奖金丰
: 厚的艺术奖,奖金30万美元。
: 华裔获奖者:梅开二度再获艺术大奖
: 林璎是第21位获奖人,此奖表彰她“对社会、对创造美的世界所做出的杰出艺术贡献”。
: “多乐丝和莉莉安吉施奖”于1994年按照著名演员莉莉安吉施的遗嘱设立,被视为美国
: 艺术界最富有声誉的奖项之一,也是现金金额最高的大奖之一。曾经荣获此奖的名人有
: 建筑师弗兰克·盖里,摇滚明星鲍伯·迪伦,剧作家阿瑟·米勒等。
: 林璎表示,“获得如此殊荣让我深受感动,所有获奖人都在追求莉莉安吉施立下的一个
: 简单而强大的目标:表彰那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艺术家,并且鼓励其他人追随他们的足

avatar
wh
6
你看过这本红领巾吗?

H

【在 l****u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奖今年的 chairman of the selection committee 也是华人大牛艺术家,David H
: enry Hwang, 呵呵
: http://artsbeat.blogs.nytimes.com/2014/10/07/maya-lin-wins-3000
: /?_php=true&_type=blogs&_r=0
: 我记得David Henry Hwang给写的序
:
: ”。

avatar
l*u
7
看过
作者蒋吉丽的回忆录,回忆了1966年文革开始以后一年多的经历
作者出身于上海富裕家庭,少年队大队长,老师眼里的好孩子,父亲是剧院的演员,和
睦,幸福的大家庭。66年文革风暴降临,因为早已去世的爷爷是所谓地主,作者家里被
抄,父亲被关押审查,作者自己和弟弟妹妹的学业中断,被指为出身不好的黑五类,遭
受种种苦难和屈辱。
网上很多地方有全文,貌似是很多美国中小学的指定读物
因为是中国人写的,英语很流畅也很好懂,把一个文革风暴中12岁女孩的心理写的入木
三分。
可能因为作者和我父母同年,我父母也是那一年小学毕业遭遇文革,我读起来很有共鸣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你看过这本红领巾吗?
:
: H

avatar
wh
8
多谢!有机会找来看。你好年轻,打着罗大佑的招牌充老……哈哈。要不要开个新帖,
我算到天下客的活动里去?

【在 l****u 的大作中提到】
: 看过
: 作者蒋吉丽的回忆录,回忆了1966年文革开始以后一年多的经历
: 作者出身于上海富裕家庭,少年队大队长,老师眼里的好孩子,父亲是剧院的演员,和
: 睦,幸福的大家庭。66年文革风暴降临,因为早已去世的爷爷是所谓地主,作者家里被
: 抄,父亲被关押审查,作者自己和弟弟妹妹的学业中断,被指为出身不好的黑五类,遭
: 受种种苦难和屈辱。
: 网上很多地方有全文,貌似是很多美国中小学的指定读物
: 因为是中国人写的,英语很流畅也很好懂,把一个文革风暴中12岁女孩的心理写的入木
: 三分。
: 可能因为作者和我父母同年,我父母也是那一年小学毕业遭遇文革,我读起来很有共鸣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