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阎连科荣获2014年卡夫卡文学奖,这是他在颁奖典礼上的感言:
avatar
阎连科荣获2014年卡夫卡文学奖,这是他在颁奖典礼上的感言:#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s*w
1
阎连科荣获2014年卡夫卡文学奖,这是他在颁奖典礼上的感言:
上天和生活选定那个感受黑暗的人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和我尊敬的评委:
从某个角度说,作家是为人和人类的记忆与感受而活着。因此,记忆与感受,使我们成
了热爱写作的人。
也因此,当我站在这儿的时候,我想起了50多年前的1960到1962年间,出现的所谓“三
年自然灾害”,就在那次举世震惊的“人祸”后的一个黄昏,夕阳、秋风和我家那个在
中国中部、偏穷而又寂寥的村庄,还有,因为战争而围着村庄夯打起来的如城墙样的寨
墙。那时候,我只有几岁,随着母亲去寨墙下面倒垃圾,母亲拉着我的手,指着寨墙上
呈着瓣状的观音土和散粒状的黄土说:“孩子,你要记住,这种观音土和榆树皮,在人
饥饿煎熬到快要死的时候,是可以吃的,而那种黄土和别的树皮,人一吃就会更快的死
掉。”
说完,母亲回家烧饭去了。她走去的身影,如同随风而去的一片枯叶。而我,站在那可
以吃的粘土前,望着落日、村舍、田野和暮色,眼前慢慢走来巨大一片——幕布般的黑
暗。
从此,我成了一个最能感受黑暗的人。
从此,我过早的记住了一个词汇:熬煎——它的意思是,在黑暗中承受苦难的折磨。
那时候,每每因为饥饿,我拉着母亲的手讨要吃的时候,只要母亲说出这两个字来:熬
煎。我就会看到眼前一片模糊的黑暗。
那时候,中国的春节,是所有儿童的盛日,而我的父亲和许多父亲一样,每每看到我们
兄弟姐妹,因为春节将至,而愈发欢笑的脸庞时,也会低语出这两个字来:熬煎。而这
时,我就会悄悄地离开父亲,躲到无人的荒冷和内心模糊的黑暗里,不再为春节将至而
高兴。
那时候,生存与活着,不是中国人的第一要事;而革命,才是惟一国家之大事。可在革
命中,革命需要我的父亲、母亲都举着红旗,到街上高呼“毛主席万岁!”时,我的父
母和村人,大都会从革命中扭回头来,无奈自语地念出这两个字:熬煎。而我,当听到
这两个字的时候,眼前必就会有一道黑幕的降临,如同白日里黑夜的到来。
阎连科与卡夫卡奖协会成员
于是,我也过早地懂得了黑暗,不仅是一种颜色,而且就是生活的本身。是中国人无可
逃避的命运和承受命运的方法。之后,我当兵走了,离开了那一隅偏穷的村落,离开了
生我养我的那块土地,无论生活中发生怎样的事情,我的眼前都会有一道黑幕的降临。
而我,就在那一道幕布的后边,用承受黑暗,来对抗黑暗,如同用承受苦难的力量,来
对抗人的苦难。
当然,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昨天的中国,它变得富裕,并咄咄有力,因为解决了13亿
人口的温饱与零用,便像一道突来的强光,闪耀在了世界的东方。可在这道强光之下,
如同光线愈强,阴影愈浓;阴影愈浓,黑暗也随之产生并深厚一样,有人在这光芒里感
受温暖、明亮和美好,有人因为天然的忧郁、焦虑和不安,而感受到了光芒下的阴影、
寒凉和雾缠丝绕的灰暗。
而我,是那个命定感受黑暗的人。于是,我看到了当代的中国,它蓬勃而又扭曲,发展
而又变异,腐败、荒谬,混乱、无序,每天、每天所发生的事情,都超出人类的常情与
常理。人类用数千年建立起来的情感秩序、道德秩序和人的尊严的尺度,正在那阔大、
古老的土地上,解体、崩溃和消散,一如法律的准绳,正沦为孩童游戏中的跳绳和皮筋
。今天,以一个作家的目光,去讨论一个国家的现实,都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然
对于那个作家言,因为这些本无好转,却又不断恶化、加剧的无数无数——人们最具体
的饮、食、住、行和医、育、生、老的新的生存困境,使得那里芸芸众生者的人心、情
感、灵魂,在那个作家眼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焦虑和不安,恐惧而兴奋。他们等待
着什么,又惧怕着什么,如同一个垂危的病人,对一剂虚幻良药的期待,既渴望良药的
尽快到来,又担心在它到来之后,虚幻期待的最后破灭,而随之是死亡的降临。这样期
待的不安和恐惧,构成了一个民族前所未有的焦虑心。这颗民族的焦虑心,在那个作家
那儿,成了最为光明处的阴影;成了光明之下的一道巨大幕布的另一面——
没有人告诉那个作家,国家那列高速发展的经济列车,会把人们带到哪儿去。
也没人告诉那个作家,直至今天,百年来从未停止过的各种各样的革命和运动,在每个
人的头顶,酝酿的是乌云、惊雷、还是一片可能撕开乌云的闪电。
更是没人能够告诉那个作家,当金钱与权力取代了共产主义、资本主义,民主的理想之
后,人心、人性、人的尊严,应该用怎样的价格去兑换。
我记起了十余年前,我反复去过的那个艾滋病村。那个村庄一共有八百多口人,却有二
百余口都是艾滋病患者;而且在当年,他们大都是三十至四十五岁之间的劳动力。他们
之所以大批的感染艾滋病,是因为想要在改革中致富,过上美好的生活而有组织的去集
体卖血所致。在那个村庄,死亡像日落一样,必然和必定,黑暗就像太阳从天空永远消
失了一样,长久而永恒。而我在那儿的经历,每当回忆起来,每当我在现实中看到刺眼
的光芒和亮色,都会成为巨大的让我无法逃离的阴影和黑暗,把我笼罩其中,无处逃遁。
我知道,在那一片广袤而充满混乱和生机的土地上,我是一个多余的人。
我明白,在那一片广袤而充满混乱和生机的土地上,我是一个多余的作家。
但我也坚信,在那一片广袤而充满混乱和生机的土地上,我和我的写作,或多或少,将
会有它无可替代的意义。因为,在那儿——生活、命运和上天,选定了我是那个生来只
会、也只能感受黑暗的人——我像那个看见了皇帝没有穿衣的孩子,在阳光之下,我总
是会发现大树的影子;在欢乐颂的戏剧中,我总是站在幕布的另一边。人们都说温暖的
时候,我感到了寒冷;人们都说光明的时候,我看到了黑暗;人们在为幸福载歌载舞的
时候,我发现有人在他们脚下系绳,正要把人们集体绊倒并捆束。我看到了人的灵魂中
有不可思议的丑恶;看到了知识分子为了挺直脊梁和独立思考的屈辱与努力;看到了更
多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正在金钱和歌声中被权力掏空和瓦解。
我想到了我们村庄那个活了70岁的盲人,每天太阳出来的时候,他都会面对东山,望着
朝日,默默自语地说出这样一句话来:“日光原来是黑色的——倒也好!”
更为奇异的事情是,这位我同村的盲人,他从年轻的时候起,就有几个不同的手电筒,
每走夜路,都要在手里拿着打开的手电筒,天色愈黑,他手里的手电筒愈长,灯光也愈
发明亮。于是,他在夜晚漆黑的村街上走着,人们很远就看见了他,就不会撞在他的身
上。而且,在我们与他擦肩而过时,他还会用手电筒照着你前边的道路,让你顺利地走
出很远、很远。为了感念这位盲人和他手里的灯光,在他死去之后,他的家人和我们村
人,去为他致哀送礼时,都给他送了装满电池的各种手电筒。在他入殓下葬的棺材里,
几乎全部都是人们送的可以发光的手电筒。
从这位盲人的身上,我感悟到了一种写作——它愈是黑暗,也愈为光明;愈是寒凉,也
愈为温暖。它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了让人们躲避它的存在。而我和我的写作,就是
那个在黑暗中打开手电筒的盲人,行走在黑暗之中,用那有限的光亮,照着黑暗,尽量
让人们看见黑暗而有目标和目的闪开和躲避。
今天,在世界文学中,作为亚洲文学主要一片生态的中国文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
相遇过如此充满希望又充满绝望的现实和世界;从来没有相遇过,在如此丰富、荒谬、
怪异的现实中,有如此之多的传奇和故事——超现实的最日常;最真实的最灰暗。没有
一个历史阶段,东方的中国,能像当下这样,在无限的光明中,同时又有着无处不在的
遮蔽、阴影和模糊。今天的中国,似乎是整个世界的太阳和光明,可也有着让世界巨大
的忧虑和暗影。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每天,每时,都莫名的激情,莫名的不安,无由
来的胆怯和无来由的莽撞。
对历史回眸的恐惧和遗忘,对未来的憧憬和担忧,对现实——每天每时都惊心动魄、违
背常理、不合逻辑而又存在着一般人们看不到的内真实、内逻辑、神实主义的荒诞、复
杂、无序的真实和发生,构成了今日中国最为阳光下的阴影,最为明亮处的黑暗。而作
家、文学,在今日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看到伟大的光明,那是一种真实;听到悠扬的
歌声,也是一种真实;虚无、唯美,也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中国的真实,是一片巨大
的森林,阳光、茂绿、花草、鸟雀、溪水,一切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存在,几十上百的
优秀作家,都在这森林中感受着丰富而又扭曲、矛盾而又复杂、蓬勃而又撕裂的中国,
演义着自己真实的写作。而我,则因为是那个上天和生活选定的黑暗感受者,也注定我
看到的真实,和别人的不同。我看到了森林深处的雾障,感受到了雾障内部的混乱、毒
素和惊惧。或者说,很多人看到了白日的森林之美,而我,看到的是深夜中森林的黑暗
和恐惧。
我知道,黑暗不仅是时间、地点和事件,而且还是水、空气、人、人心和人们最日常的
存在和呼吸。如果仅仅把黑暗当做前者,那是巨大的狭隘,而真正幽深、无边的黑暗,
是所有的人,都看到了黑暗,却都说明亮而温暖。最大的黑暗,是人们对黑暗的适应;
最可怕的黑暗,是人们在黑暗中对光明的冷漠和淡忘。因此,文学在这儿就有了它的伟
大。因为只有文学,在黑暗中才能发现最微弱的光、美、温暖和诚实的爱。所以,我竭
尽全力,都试图从这黑暗中感受人的生命和呼吸,感受光、美和那种伟大的温暖与悲悯
;感受心灵饥饿的冷热与饱暖。
因为这样,穿过“时间、地点和事件”,我看见了今天现实中最为日常的黑暗——在有
数千年文明的中国,今天的人们,大都可以做到一个又一个老人倒在街上时,大家担心
讹诈而都不去搀扶,可那老人流出的血,原来也是红的和热点。
因为这样,一个产妇在医院死在手术台上,而所有的医务人员怕承担责任都逃之夭夭后
,留下的只有人性和灵魂在现实中最微弱的喘息与尖叫。
因为这样,在我自己家里遭遇强拆之后,我感受到了更为日常、普遍,也更为激烈的黑
暗。而我,当面对这些时,那些关于人、活着、现实和世界驱赶不散的黑暗,就会大雾
一般弥漫在我的内心、生活和我写作的笔端——我以我自己的方式感知那个世界——我
也只能用我自己最个人的方式,感知和书写那个世界。我没有能力推开窗子看到世界的
光明,没有能力从混乱、荒谬的现实和历史中,感受到秩序和人的存在的力量。我总是
被混乱的黑暗所包围,也只能从黑暗中感受世界的明亮与人的微弱的存在和未来。
甚至说,我就是一个黑暗的人。一个独立而黑暗的写作者和被光明讨厌并四处驱赶的写
作的幽灵。
到这儿,我想到了《旧约》中的约伯,他在经受了无数的苦难之后,对诅咒他的妻子说
:“难道我们从神的手里得福,不也受祸吗?”这最简单的一句答问,说明了约伯深知
他的苦难,是神对他试炼的一种选定;说明了光明与黑暗同在的一种必然。而我,不是
如约伯一样,是神选定的惟一试炼苦难的人。但我知道,我是上天和生活选定的那个特
定感受黑暗的人。我躲在光明边缘的灰暗之中。我在灰暗和黑暗里,感受世界,握笔写
作,并从这灰暗、黑暗里寻找亮光、月色和温暖,寻找爱、善和永远跳动的心灵;并试
图透过写作,走出黑暗,获求光明。
我——那个把文学作为最高理想和信仰的作家,无论是作为一个人的活着,还是作为一
个写作者的存在,都为自己天生注定在光明中感受黑暗而不安。也因此,我感谢我的血
脉祖国,感谢它允许一个注定只能感受黑暗的人的存在和写作;允许一个人,总是站在
大幕的背面来感知现实、历史和人与灵魂的存在。也因此,更加感谢卡夫卡文学奖的评
委们,今年把这个素洁、纯粹的文学奖授予了我。你们授予我的这个奖项,不是约伯在
历尽黑暗和苦难之后获得的光明和财富,而是送给了那个感受了苦难而惟一逃出来报信
的仆人——那个行走夜路的盲人——的一束灯光。因为这束灯光的存在,那个生来就是
为了感受黑暗的人就相信,他的前面是明亮的;因为这片儿明亮,人们就能看见黑暗的
存在,就可以更加有效地躲开黑暗与苦难。而那位仆人或盲人,也可以在他报信的夜路
上,人们与他擦肩而过时,去照亮前行者的一段——哪怕是短暂的路程。
avatar
r*e
2
not bad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阎连科荣获2014年卡夫卡文学奖,这是他在颁奖典礼上的感言:
: 上天和生活选定那个感受黑暗的人
: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和我尊敬的评委:
: 从某个角度说,作家是为人和人类的记忆与感受而活着。因此,记忆与感受,使我们成
: 了热爱写作的人。
: 也因此,当我站在这儿的时候,我想起了50多年前的1960到1962年间,出现的所谓“三
: 年自然灾害”,就在那次举世震惊的“人祸”后的一个黄昏,夕阳、秋风和我家那个在
: 中国中部、偏穷而又寂寥的村庄,还有,因为战争而围着村庄夯打起来的如城墙样的寨
: 墙。那时候,我只有几岁,随着母亲去寨墙下面倒垃圾,母亲拉着我的手,指着寨墙上
: 呈着瓣状的观音土和散粒状的黄土说:“孩子,你要记住,这种观音土和榆树皮,在人

avatar
b*r
3
对阎连科的印象还是有些特别的。可能他小时候吃的苦使他能更坚强。不然有些怀疑有
可能发疯的。
我哥在国内一所高校工作,前两天说起不少人有忧郁症。尤其有些"想法"的人。

【在 r****e 的大作中提到】
: not bad
avatar
s*w
4
阎连科和莫言一样
都是俺敬重的中国作家
avatar
x*a
5
爱看空的那半个杯子的人啊。刚刚去找他的作品,没找到。谁给个链接。说《最爱》是
根据他的作品《丁庄梦》改编的,这样就有点感觉了。
avatar
y*s
6
可以去新浪百度之类网盘搜

【在 x*******a 的大作中提到】
: 爱看空的那半个杯子的人啊。刚刚去找他的作品,没找到。谁给个链接。说《最爱》是
: 根据他的作品《丁庄梦》改编的,这样就有点感觉了。

avatar
s*w
7
阎连科荣获2014年卡夫卡文学奖,这是他在颁奖典礼上的感言:
上天和生活选定那个感受黑暗的人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和我尊敬的评委:
从某个角度说,作家是为人和人类的记忆与感受而活着。因此,记忆与感受,使我们成
了热爱写作的人。
也因此,当我站在这儿的时候,我想起了50多年前的1960到1962年间,出现的所谓“三
年自然灾害”,就在那次举世震惊的“人祸”后的一个黄昏,夕阳、秋风和我家那个在
中国中部、偏穷而又寂寥的村庄,还有,因为战争而围着村庄夯打起来的如城墙样的寨
墙。那时候,我只有几岁,随着母亲去寨墙下面倒垃圾,母亲拉着我的手,指着寨墙上
呈着瓣状的观音土和散粒状的黄土说:“孩子,你要记住,这种观音土和榆树皮,在人
饥饿煎熬到快要死的时候,是可以吃的,而那种黄土和别的树皮,人一吃就会更快的死
掉。”
说完,母亲回家烧饭去了。她走去的身影,如同随风而去的一片枯叶。而我,站在那可
以吃的粘土前,望着落日、村舍、田野和暮色,眼前慢慢走来巨大一片——幕布般的黑
暗。
从此,我成了一个最能感受黑暗的人。
从此,我过早的记住了一个词汇:熬煎——它的意思是,在黑暗中承受苦难的折磨。
那时候,每每因为饥饿,我拉着母亲的手讨要吃的时候,只要母亲说出这两个字来:熬
煎。我就会看到眼前一片模糊的黑暗。
那时候,中国的春节,是所有儿童的盛日,而我的父亲和许多父亲一样,每每看到我们
兄弟姐妹,因为春节将至,而愈发欢笑的脸庞时,也会低语出这两个字来:熬煎。而这
时,我就会悄悄地离开父亲,躲到无人的荒冷和内心模糊的黑暗里,不再为春节将至而
高兴。
那时候,生存与活着,不是中国人的第一要事;而革命,才是惟一国家之大事。可在革
命中,革命需要我的父亲、母亲都举着红旗,到街上高呼“毛主席万岁!”时,我的父
母和村人,大都会从革命中扭回头来,无奈自语地念出这两个字:熬煎。而我,当听到
这两个字的时候,眼前必就会有一道黑幕的降临,如同白日里黑夜的到来。
阎连科与卡夫卡奖协会成员
于是,我也过早地懂得了黑暗,不仅是一种颜色,而且就是生活的本身。是中国人无可
逃避的命运和承受命运的方法。之后,我当兵走了,离开了那一隅偏穷的村落,离开了
生我养我的那块土地,无论生活中发生怎样的事情,我的眼前都会有一道黑幕的降临。
而我,就在那一道幕布的后边,用承受黑暗,来对抗黑暗,如同用承受苦难的力量,来
对抗人的苦难。
当然,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昨天的中国,它变得富裕,并咄咄有力,因为解决了13亿
人口的温饱与零用,便像一道突来的强光,闪耀在了世界的东方。可在这道强光之下,
如同光线愈强,阴影愈浓;阴影愈浓,黑暗也随之产生并深厚一样,有人在这光芒里感
受温暖、明亮和美好,有人因为天然的忧郁、焦虑和不安,而感受到了光芒下的阴影、
寒凉和雾缠丝绕的灰暗。
而我,是那个命定感受黑暗的人。于是,我看到了当代的中国,它蓬勃而又扭曲,发展
而又变异,腐败、荒谬,混乱、无序,每天、每天所发生的事情,都超出人类的常情与
常理。人类用数千年建立起来的情感秩序、道德秩序和人的尊严的尺度,正在那阔大、
古老的土地上,解体、崩溃和消散,一如法律的准绳,正沦为孩童游戏中的跳绳和皮筋
。今天,以一个作家的目光,去讨论一个国家的现实,都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然
对于那个作家言,因为这些本无好转,却又不断恶化、加剧的无数无数——人们最具体
的饮、食、住、行和医、育、生、老的新的生存困境,使得那里芸芸众生者的人心、情
感、灵魂,在那个作家眼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焦虑和不安,恐惧而兴奋。他们等待
着什么,又惧怕着什么,如同一个垂危的病人,对一剂虚幻良药的期待,既渴望良药的
尽快到来,又担心在它到来之后,虚幻期待的最后破灭,而随之是死亡的降临。这样期
待的不安和恐惧,构成了一个民族前所未有的焦虑心。这颗民族的焦虑心,在那个作家
那儿,成了最为光明处的阴影;成了光明之下的一道巨大幕布的另一面——
没有人告诉那个作家,国家那列高速发展的经济列车,会把人们带到哪儿去。
也没人告诉那个作家,直至今天,百年来从未停止过的各种各样的革命和运动,在每个
人的头顶,酝酿的是乌云、惊雷、还是一片可能撕开乌云的闪电。
更是没人能够告诉那个作家,当金钱与权力取代了共产主义、资本主义,民主的理想之
后,人心、人性、人的尊严,应该用怎样的价格去兑换。
我记起了十余年前,我反复去过的那个艾滋病村。那个村庄一共有八百多口人,却有二
百余口都是艾滋病患者;而且在当年,他们大都是三十至四十五岁之间的劳动力。他们
之所以大批的感染艾滋病,是因为想要在改革中致富,过上美好的生活而有组织的去集
体卖血所致。在那个村庄,死亡像日落一样,必然和必定,黑暗就像太阳从天空永远消
失了一样,长久而永恒。而我在那儿的经历,每当回忆起来,每当我在现实中看到刺眼
的光芒和亮色,都会成为巨大的让我无法逃离的阴影和黑暗,把我笼罩其中,无处逃遁。
我知道,在那一片广袤而充满混乱和生机的土地上,我是一个多余的人。
我明白,在那一片广袤而充满混乱和生机的土地上,我是一个多余的作家。
但我也坚信,在那一片广袤而充满混乱和生机的土地上,我和我的写作,或多或少,将
会有它无可替代的意义。因为,在那儿——生活、命运和上天,选定了我是那个生来只
会、也只能感受黑暗的人——我像那个看见了皇帝没有穿衣的孩子,在阳光之下,我总
是会发现大树的影子;在欢乐颂的戏剧中,我总是站在幕布的另一边。人们都说温暖的
时候,我感到了寒冷;人们都说光明的时候,我看到了黑暗;人们在为幸福载歌载舞的
时候,我发现有人在他们脚下系绳,正要把人们集体绊倒并捆束。我看到了人的灵魂中
有不可思议的丑恶;看到了知识分子为了挺直脊梁和独立思考的屈辱与努力;看到了更
多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正在金钱和歌声中被权力掏空和瓦解。
我想到了我们村庄那个活了70岁的盲人,每天太阳出来的时候,他都会面对东山,望着
朝日,默默自语地说出这样一句话来:“日光原来是黑色的——倒也好!”
更为奇异的事情是,这位我同村的盲人,他从年轻的时候起,就有几个不同的手电筒,
每走夜路,都要在手里拿着打开的手电筒,天色愈黑,他手里的手电筒愈长,灯光也愈
发明亮。于是,他在夜晚漆黑的村街上走着,人们很远就看见了他,就不会撞在他的身
上。而且,在我们与他擦肩而过时,他还会用手电筒照着你前边的道路,让你顺利地走
出很远、很远。为了感念这位盲人和他手里的灯光,在他死去之后,他的家人和我们村
人,去为他致哀送礼时,都给他送了装满电池的各种手电筒。在他入殓下葬的棺材里,
几乎全部都是人们送的可以发光的手电筒。
从这位盲人的身上,我感悟到了一种写作——它愈是黑暗,也愈为光明;愈是寒凉,也
愈为温暖。它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了让人们躲避它的存在。而我和我的写作,就是
那个在黑暗中打开手电筒的盲人,行走在黑暗之中,用那有限的光亮,照着黑暗,尽量
让人们看见黑暗而有目标和目的闪开和躲避。
今天,在世界文学中,作为亚洲文学主要一片生态的中国文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
相遇过如此充满希望又充满绝望的现实和世界;从来没有相遇过,在如此丰富、荒谬、
怪异的现实中,有如此之多的传奇和故事——超现实的最日常;最真实的最灰暗。没有
一个历史阶段,东方的中国,能像当下这样,在无限的光明中,同时又有着无处不在的
遮蔽、阴影和模糊。今天的中国,似乎是整个世界的太阳和光明,可也有着让世界巨大
的忧虑和暗影。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每天,每时,都莫名的激情,莫名的不安,无由
来的胆怯和无来由的莽撞。
对历史回眸的恐惧和遗忘,对未来的憧憬和担忧,对现实——每天每时都惊心动魄、违
背常理、不合逻辑而又存在着一般人们看不到的内真实、内逻辑、神实主义的荒诞、复
杂、无序的真实和发生,构成了今日中国最为阳光下的阴影,最为明亮处的黑暗。而作
家、文学,在今日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看到伟大的光明,那是一种真实;听到悠扬的
歌声,也是一种真实;虚无、唯美,也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中国的真实,是一片巨大
的森林,阳光、茂绿、花草、鸟雀、溪水,一切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存在,几十上百的
优秀作家,都在这森林中感受着丰富而又扭曲、矛盾而又复杂、蓬勃而又撕裂的中国,
演义着自己真实的写作。而我,则因为是那个上天和生活选定的黑暗感受者,也注定我
看到的真实,和别人的不同。我看到了森林深处的雾障,感受到了雾障内部的混乱、毒
素和惊惧。或者说,很多人看到了白日的森林之美,而我,看到的是深夜中森林的黑暗
和恐惧。
我知道,黑暗不仅是时间、地点和事件,而且还是水、空气、人、人心和人们最日常的
存在和呼吸。如果仅仅把黑暗当做前者,那是巨大的狭隘,而真正幽深、无边的黑暗,
是所有的人,都看到了黑暗,却都说明亮而温暖。最大的黑暗,是人们对黑暗的适应;
最可怕的黑暗,是人们在黑暗中对光明的冷漠和淡忘。因此,文学在这儿就有了它的伟
大。因为只有文学,在黑暗中才能发现最微弱的光、美、温暖和诚实的爱。所以,我竭
尽全力,都试图从这黑暗中感受人的生命和呼吸,感受光、美和那种伟大的温暖与悲悯
;感受心灵饥饿的冷热与饱暖。
因为这样,穿过“时间、地点和事件”,我看见了今天现实中最为日常的黑暗——在有
数千年文明的中国,今天的人们,大都可以做到一个又一个老人倒在街上时,大家担心
讹诈而都不去搀扶,可那老人流出的血,原来也是红的和热点。
因为这样,一个产妇在医院死在手术台上,而所有的医务人员怕承担责任都逃之夭夭后
,留下的只有人性和灵魂在现实中最微弱的喘息与尖叫。
因为这样,在我自己家里遭遇强拆之后,我感受到了更为日常、普遍,也更为激烈的黑
暗。而我,当面对这些时,那些关于人、活着、现实和世界驱赶不散的黑暗,就会大雾
一般弥漫在我的内心、生活和我写作的笔端——我以我自己的方式感知那个世界——我
也只能用我自己最个人的方式,感知和书写那个世界。我没有能力推开窗子看到世界的
光明,没有能力从混乱、荒谬的现实和历史中,感受到秩序和人的存在的力量。我总是
被混乱的黑暗所包围,也只能从黑暗中感受世界的明亮与人的微弱的存在和未来。
甚至说,我就是一个黑暗的人。一个独立而黑暗的写作者和被光明讨厌并四处驱赶的写
作的幽灵。
到这儿,我想到了《旧约》中的约伯,他在经受了无数的苦难之后,对诅咒他的妻子说
:“难道我们从神的手里得福,不也受祸吗?”这最简单的一句答问,说明了约伯深知
他的苦难,是神对他试炼的一种选定;说明了光明与黑暗同在的一种必然。而我,不是
如约伯一样,是神选定的惟一试炼苦难的人。但我知道,我是上天和生活选定的那个特
定感受黑暗的人。我躲在光明边缘的灰暗之中。我在灰暗和黑暗里,感受世界,握笔写
作,并从这灰暗、黑暗里寻找亮光、月色和温暖,寻找爱、善和永远跳动的心灵;并试
图透过写作,走出黑暗,获求光明。
我——那个把文学作为最高理想和信仰的作家,无论是作为一个人的活着,还是作为一
个写作者的存在,都为自己天生注定在光明中感受黑暗而不安。也因此,我感谢我的血
脉祖国,感谢它允许一个注定只能感受黑暗的人的存在和写作;允许一个人,总是站在
大幕的背面来感知现实、历史和人与灵魂的存在。也因此,更加感谢卡夫卡文学奖的评
委们,今年把这个素洁、纯粹的文学奖授予了我。你们授予我的这个奖项,不是约伯在
历尽黑暗和苦难之后获得的光明和财富,而是送给了那个感受了苦难而惟一逃出来报信
的仆人——那个行走夜路的盲人——的一束灯光。因为这束灯光的存在,那个生来就是
为了感受黑暗的人就相信,他的前面是明亮的;因为这片儿明亮,人们就能看见黑暗的
存在,就可以更加有效地躲开黑暗与苦难。而那位仆人或盲人,也可以在他报信的夜路
上,人们与他擦肩而过时,去照亮前行者的一段——哪怕是短暂的路程。
avatar
r*e
8
not bad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阎连科荣获2014年卡夫卡文学奖,这是他在颁奖典礼上的感言:
: 上天和生活选定那个感受黑暗的人
: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和我尊敬的评委:
: 从某个角度说,作家是为人和人类的记忆与感受而活着。因此,记忆与感受,使我们成
: 了热爱写作的人。
: 也因此,当我站在这儿的时候,我想起了50多年前的1960到1962年间,出现的所谓“三
: 年自然灾害”,就在那次举世震惊的“人祸”后的一个黄昏,夕阳、秋风和我家那个在
: 中国中部、偏穷而又寂寥的村庄,还有,因为战争而围着村庄夯打起来的如城墙样的寨
: 墙。那时候,我只有几岁,随着母亲去寨墙下面倒垃圾,母亲拉着我的手,指着寨墙上
: 呈着瓣状的观音土和散粒状的黄土说:“孩子,你要记住,这种观音土和榆树皮,在人

avatar
b*r
9
对阎连科的印象还是有些特别的。可能他小时候吃的苦使他能更坚强。不然有些怀疑有
可能发疯的。
我哥在国内一所高校工作,前两天说起不少人有忧郁症。尤其有些"想法"的人。

【在 r****e 的大作中提到】
: not bad
avatar
s*w
10
阎连科和莫言一样
都是俺敬重的中国作家
avatar
x*a
11
爱看空的那半个杯子的人啊。刚刚去找他的作品,没找到。谁给个链接。说《最爱》是
根据他的作品《丁庄梦》改编的,这样就有点感觉了。
avatar
y*s
12
可以去新浪百度之类网盘搜

【在 x*******a 的大作中提到】
: 爱看空的那半个杯子的人啊。刚刚去找他的作品,没找到。谁给个链接。说《最爱》是
: 根据他的作品《丁庄梦》改编的,这样就有点感觉了。

avatar
s*w
13
正在看阎连科的 《我与父辈》
很受感动。。。。
avatar
s*w
14
阎连科(1958年8月24日-),中国当代作家,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被文学界普
遍认为是莫言之后最有希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之一,被誉为“荒诞现实主义大
师”。
目录
1 略历
2 作品
3 参考文献
4 外部連結
4.1 訪談/演講錄
略历
1958年,阎连科出生于中国河南省嵩县。1978年入伍,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
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2013年,入围第五届布克国际奖终选名单。[1]
2014年5月,获得2014年度卡夫卡奖,成为继村上春树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作家。[
2]
作品
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 《情感狱》、《最后一个女知青》、《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
活》、《丁庄梦》、《风雅颂》、《四书》、《炸裂志》等。
中篇小说: 《艺妓芙蓉》《两程故里》、《横活》、《斗鸡》、《瑶沟人的梦》、《
夏日落》、《中士还乡》、《寻找土地》、《和平寓言》、《在和平的日子里》、《耙
耧山脉》、《和平战》、《四号禁区》、《天宫图》、《金莲,你好》、《黄金洞》、
《年月日》、《大校》、《朝着东南走》、《耙耧天歌》、《为人民服务》、《桃园春
醒》等。
自传体长篇散文《我与父辈》,散文《回望乡土》、《阎连科亲情散文》、《阎连科演
讲集》、《北京最后的纪念》
《黄金洞》(中篇小说)获第一届(1995—1996)鲁迅文学奖;
《年月日》(中篇小说)获第二届(1997—2000)鲁迅文学奖。
《受活》:2005年,以长篇小说《受活》分别获得第3届老舍文学奖优秀长篇小说
奖及第2届鼎钧双年文学奖;《南方周末》30年来10部最优秀作品之一。
《为人民服务》:是21世纪初中国大陆最具争议性的小说之一。
《丁庄梦》:-个关于河南省爱滋村的悲惨故事。被选为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
;台湾“读书人奖”;2007年日本网站评为翻译最佳作品。
《四书》:内容虚实交错。纪实的时间背景是大跃进大饥荒,虚构的地理空间则是
在「罪人育新区」。
2013年获得第十二届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该奖有马来西亚最高华人文学
奖的美誉。
2013年获布克国际奖提名,是继2011年苏童和王安忆之后第三位入围该奖项的中国作家
。布克国际奖是英国最负盛名的文学奖布克奖的补充。[26]
2013年12月20日获“影响中国2013年度文化人物”。
2014年5月27日,阎连科获得2014年度卡夫卡文学奖。[27]
参考文献
^ 阎连科入围布克国际奖 系第三位入围中国作家. 中国文明网(转自《新晚报》
). [2013-01-31].
^ 阎连科获卡夫卡文学奖 将于10月26日赴捷克领奖. 新华网. [2014-05-29].
外部連結
訪談/演講錄
「我與父輩的故事」主講:閻連科,主辦: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 2012/03
/21
「想像的疆域」主講:閻連科,主辦: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協辦:康樂
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 2012/04/15
avatar
s*w
15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的阎连科,在文学界被普遍认为是继莫言之后最有希望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之一。阎连科于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县的一个偏穷小镇,
1978年应征入伍,1985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79年开始写作后其相继出版
了《受活》、《风雅颂》、《四书》、《丁庄梦》等代表作品。
邓一光是2009年移居深圳的当代著名作家,1956年生于重庆,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
副主席,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以来,共创作了长篇小说9部、中篇小说40余部
、短篇小说近百篇,总字数超过700万字,之外还有600万字的影视剧本。
尽管当天的深圳读书论坛活动在南山书城举行,而不像往常那样安排在市中心的深
圳图书馆,还是吸引了众多粉丝前往捧场。看着从各地陆续赶到的观众,阎连科打趣地
说“文学的意义可能就是很少人坐在一块可以知心地聊天。”阎连科说,这是一个蓬勃
向上的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谁也无法阻挡前行,他介绍:“我到世界各地,每个国家
都对我们中国羡慕不已,这些国家曾经努力改变中国,但现在多多少少都在被中国改变
,中国的发展确实让全世界刮目相看。”
阎连科也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丑恶现象表达了愤慨和无奈,他以近期发生的安徽男婴
“奇迹复活”事件为例说,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如果发
生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可以说那是个案,但是当发生10件、20件、100件的时候
,那一定是这个社会道德出现了问题。他分析是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他希望
作家不要回避社会现实,即使对这个世界认识有错误,但不能不去关注这个世界。
邓一光表示,因为热爱,所以会失望。作家和很多人一样对现实有种焦虑感,但任
何一个人不可能能给时代开出药方,这在任何时代都一样。作家可以以真诚的表达来体
现对时代的热爱,虽然不能创作一个现实,但是可以创作一个世界。作家要在感恩时代
的同时,也要保持批判和反思的能力,因为文学“重塑灵魂”的功能是这个时代必要的
前提。
谈文学:
我不喜欢路遥的写作
英国有一个评论家戴维·洛奇说过:“文学就像钟摆,总是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之间摆动。”阎连科在文学界有“荒诞现实主义大师”之称。在回答学术主持尹昌龙关
于对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以及神式主义的理解时,阎连科表示,中国作家已经失去
了对中国现实把握的能力。其实生活中任何一件事情都比一部小说的故事更传奇、更丰
富、更跌宕起伏。今天作家的写作方法需要作家用最现代性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创造出
一个东方现代化写作方法。虽然很多作品和作家都已经超越了现实,超越了现代派和后
现代派,但是这种超越没有人认同,或者说没有人把理出来。“我非常渴望神实主义能
帮自己的写作找到一条出路,既不是现实主义的,也不是西方后现代、现代的,而是阎
连科的写作方式。”
阎连科同时坦言,全世界的作家,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作家那样对权力敏感,文学
作品中对权力的敏感成为永恒的主题。阎连科的一番话也引起了邓一光的共鸣。邓一光
说,这是当代中国作家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对权力表示质疑,另一方面对权力充满
迷恋,并且身体力行去追求。
在回答现场观众关于路遥和贾平凹及其作品的评价时,阎连科说,“我必须非常诚
实地说我不喜欢路遥的写作,有一年从陕西到了甘肃,乃至到了甘肃和内蒙古那一块,
大西北走了七八个学校,很多学生告诉我如果中国有一个好作家就是路遥。说心里话我
不喜欢他。但不是我不喜欢,就不代表人家不伟大”。
而对贾平凹,阎连科给予极高评价:“贾平凹个子不高,但是他的创作高,在他的
《废都》今天去看,仍然是他的作品之一,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能坚持二十多
年年年作品不断,我想这是令人尊敬的,一般一个作家很少有像贾平凹每年都有新作品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他的作品中,我喜欢的还是《废都》。”(深圳商报记
者 袁长乔/ 文 韩墨/ 图)
avatar
M*c
16
看完觉得当作家是个很值得同情的行业。
avatar
s*w
17
阎连科:用冰镐凿碎心灵的作家
发表于 2014 年 12 月 22 日 由 lixindai
作者:蒋方舟
作家阎连科有个爱好,就是搜集名作家的小塑像,已经搜集了十几座,其中有一座
歌德的,其实是个装佐料的瓶子,能从歌德的头顶倒出胡椒粉来。“简直超乎想象。”
阎连科说。
令他失望的是,在布拉格,他只找到了卡夫卡的塑像——黑的、白的、青铜的、陶
瓷的,却没有找到其他优秀的捷克裔作家的纪念品,无论是还活着的伊凡•克里
玛、米兰•昆德拉,还是已经去世的赫拉巴尔、哈谢克。
记忆的残酷,胜过文学史的残酷。被写进历史及教科书的作家众多,然而,被长久
地记住,被反复以其作品中的古老怪诞的预言,去比对正在发生的现实的小说家,那些
“小说家中的小说家”,却只有寥寥而已。
阎连科算其中一个。
成为获得卡夫卡奖的首位中国作家,阎连科终于结束了他漫长的“陪榜”生涯。这
个延续了十四届的奖项,他之前从未入围过,捷克语的《四书》一经出版,即刻获奖。
上一个获此待遇的得奖者是英国作家品特。
《四书》讲述了黄河边一个右派劳改农场里的故事,这是一部仿圣经体的小说,所
有残酷,在腾空的语言里,都显得诗意和富有张力。在这本书里,他是逃兵,逃避现实
的书写;是叛徒,背叛了所有写作的规则;更是一个疯癫的预言家,呢喃着脑海中的图景。
“阎连科的写作,描述了无法描述的场景,以及知识分子无法回避的记忆。”卡夫
卡奖的授奖词中这样写道。
颁奖仪式在布拉格古老的市政大厅举行,这座尖顶的建筑外壁镶嵌着的星象钟,是
一个颇负盛名的旅游景点,因为它显示着巴比伦时间、古老的捷克时间和现代时间。这
座大钟目睹过这座城市里伟大的人物和澎湃的文化,血腥的历史与愤怒的时代,精确地
把一切记录下来,一如小说家所尽的职责。
颁奖那天下了雨,城市愈发地冷,却依然有很多市民穿着正装,自发地来见证典礼。
在刚刚开始朗读他的获奖演说时,阎连科的手不断地颤抖,原本以为他是出于紧张
,后来才知道,是灯光投射的阴影完全挡住了稿子,他什么也看不到。就像他的演说里
,把自己比作那个只能感受黑暗的人。
阎连科从来就不是在花团锦簇中歌颂光明的作家,也和文坛的热闹保持着距离。他
也能写温情脉脉,甚至把人感动得潸然泪下的书,例如他最畅销的书《我与父辈》,可
这种写作,因为难度低,而让他警惕。
简单地说,阎连科写不来那种让读者看了高兴的书。可是,正如卡夫卡20岁时在一
封信中写到的:
“那些使我们高兴的书,如果需要,我们自己也能写。但我们必须有的是这些书,
它们像厄运一样降临我们,让我们深感痛苦,像我们最心爱的人死去,像自杀。一本书
必须是一把冰镐,砍碎我们内心的冰海。”
阎连科小说之所以如冰镐一样凿碎我们的心,在于他并不是一个异想天开的幻想家
。众人皆残的受活村、人人都生了热病的丁庄、以难以控制的速度膨胀的炸裂乡,这些
都不是与现实世界相对的幻觉,也不是什么病态的梦境。小说里那些难以想象的罪恶,
以及毫无希望的规则,恰好构成了我们的现实。
任何伟大的作家,都会经历厌倦、自我怀疑和失望,而阎连科从来不掩饰他的挣扎
与患得患失,“有时会因为生活中很小的一件事情而沮丧十几天,导致对阅读和写作都
失去意义和追求。”他也不止一次地抱怨,上一部小说《炸裂志》的语言并无特色。
然而,对于写作,他一路丢弃又一路重拾,如今依然保持着每天几千字的创作量,
工作量超过一个壮年的作家。并且,还坚持手写——正如同他坚持不学英语的固执,把
手稿交给打字员,有时还会被过于负责任的打字员强行修改她认为不规范的词句。
相对于创作的深刻与严肃,阎连科在生活中却有一种不被岁月侵蚀的诙谐本能。仿
佛是一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预言,当他写了几十年的荒诞,生活中的荒诞便如
约而至。例如,通知他得卡夫卡奖的邮件,因为他不懂英文,而被遗忘了好多天;领完
奖之后,他带领着陪同领奖的朋友和捷克文翻译,饥肠辘辘地寻找一个温暖的餐馆,如
同领着羊群的牧羊犬,却几乎没有一个餐馆能容纳这个浩浩荡荡的队伍;他懊悔没有戴
着领奖的一条漂亮的红围巾,第二天就永远地遗失了。
阎连科总爱调侃自己的河南口音,还有白得不够彻底、不够漂亮的头发。按照米兰
•昆德拉的说法,幽默最大的功能,是让所有被它接触到的变得模棱两可,而阎
连科的幽默,也让他所经历的坎坷与苦难,争议与荣耀,都变成了漫长的路上模糊不清
的影子。
来源:南方周末
附:上天和生活选定那个感受黑暗的人——阎连科卡夫卡奖受奖演说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和我尊敬的评委:
从某个角度说,作家是为人和人类的记忆与感受而活着。因此,记忆与感受,使我们成
了热爱写作的人。
也因此,当我站在这儿的时候,我想起了50多年前的1960到1962年间,出现的所谓“三
年自然灾害”,就在那次举世震惊的“人祸”后的一个黄昏,夕阳、秋风和我家那个在
中国中部、偏穷而又寂寥的村庄,还有,因为战争而围着村庄夯打起来的如城墙样的寨
墙。那时候,我只有几岁,随着母亲去寨墙下面倒垃圾,母亲拉着我的手,指着寨墙上
呈着瓣状的观音土和散粒状的黄土说:“孩子,你要记住,这种观音土和榆树皮,在人
饥饿煎熬到快要死的时候,是可以吃的,而那种黄土和别的树皮,人一吃就会更快的死
掉。”
说完,母亲回家烧饭去了。她走去的身影,如同随风而去的一片枯叶。而我,站在那可
以吃的粘土前,望着落日、村舍、田野和暮色,眼前慢慢走来巨大一片——幕布般的黑
暗。
从此,我成了一个最能感受黑暗的人。
从此,我过早的记住了一个词汇:熬煎——它的意思是,在黑暗中承受苦难的折磨。
那时候,每每因为饥饿,我拉着母亲的手讨要吃的时候,只要母亲说出这两个字来:熬
煎。我就会看到眼前一片模糊的黑暗。
那时候,中国的春节,是所有儿童的盛日,而我的父亲和许多父亲一样,每每看到我们
兄弟姐妹,因为春节将至,而愈发欢笑的脸庞时,也会低语出这两个字来:熬煎。而这
时,我就会悄悄地离开父亲,躲到无人的荒冷和内心模糊的黑暗里,不再为春节将至而
高兴。
那时候,生存与活着,不是中国人的第一要事;而革命,才是惟一国家之大事。可在革
命中,革命需要我的父亲、母亲都举着红旗,到街上高呼“毛主席万岁!”时,我的父
母和村人,大都会从革命中扭回头来,无奈自语地念出这两个字:熬煎。而我,当听到
这两个字的时候,眼前必就会有一道黑幕的降临,如同白日里黑夜的到来。
于是,我也过早地懂得了黑暗,不仅是一种颜色,而且就是生活的本身。是中国人无可
逃避的命运和承受命运的方法。之后,我当兵走了,离开了那一隅偏穷的村落,离开了
生我养我的那块土地,无论生活中发生怎样的事情,我的眼前都会有一道黑幕的降临。
而我,就在那一道幕布的后边,用承受黑暗,来对抗黑暗,如同用承受苦难的力量,来
对抗人的苦难。
当然,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昨天的中国,它变得富裕,并咄咄有力,因为解决了13亿
人口的温饱与零用,便像一道突来的强光,闪耀在了世界的东方。可在这道强光之下,
如同光线愈强,阴影愈浓;阴影愈浓,黑暗也随之产生并深厚一样,有人在这光芒里感
受温暖、明亮和美好,有人因为天然的忧郁、焦虑和不安,而感受到了光芒下的阴影、
寒凉和雾缠丝绕的灰暗。
而我,是那个命定感受黑暗的人。于是,我看到了当代的中国,它蓬勃而又扭曲,发展
而又变异,腐败、荒谬,混乱、无序,每天、每天所发生的事情,都超出人类的常情与
常理。人类用数千年建立起来的情感秩序、道德秩序和人的尊严的尺度,正在那阔大、
古老的土地上,解体、崩溃和消散,一如法律的准绳,正沦为孩童游戏中的跳绳和皮筋
。今天,以一个作家的目光,去讨论一个国家的现实,都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然
对于那个作家言,因为这些本无好转,却又不断恶化、加剧的无数无数——人们最具体
的饮、食、住、行和医、育、生、老的新的生存困境,使得那里芸芸众生者的人心、情
感、灵魂,在那个作家眼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焦虑和不安,恐惧而兴奋。他们等待
着什么,又惧怕着什么,如同一个垂危的病人,对一剂虚幻良药的期待,既渴望良药的
尽快到来,又担心在它到来之后,虚幻期待的最后破灭,而随之是死亡的降临。这样期
待的不安和恐惧,构成了一个民族前所未有的焦虑心。这颗民族的焦虑心,在那个作家
那儿,成了最为光明处的阴影;成了光明之下的一道巨大幕布的另一面——
没有人告诉那个作家,国家那列高速发展的经济列车,会把人们带到哪儿去。
也没人告诉那个作家,直至今天,百年来从未停止过的各种各样的革命和运动,在每个
人的头顶,酝酿的是乌云、惊雷、还是一片可能撕开乌云的闪电。
更是没人能够告诉那个作家,当金钱与权力取代了共产主义、资本主义,民主的理想之
后,人心、人性、人的尊严,应该用怎样的价格去兑换。
我记起了十余年前,我反复去过的那个艾滋病村。那个村庄一共有八百多口人,却有二
百余口都是艾滋病患者;而且在当年,他们大都是三十至四十五岁之间的劳动力。他们
之所以大批的感染艾滋病,是因为想要在改革中致富,过上美好的生活而有组织的去集
体卖血所致。在那个村庄,死亡像日落一样,必然和必定,黑暗就像太阳从天空永远消
失了一样,长久而永恒。而我在那儿的经历,每当回忆起来,每当我在现实中看到刺眼
的光芒和亮色,都会成为巨大的让我无法逃离的阴影和黑暗,把我笼罩其中,无处逃遁。
我知道,在那一片广袤而充满混乱和生机的土地上,我是一个多余的人。
我明白,在那一片广袤而充满混乱和生机的土地上,我是一个多余的作家。
但我也坚信,在那一片广袤而充满混乱和生机的土地上,我和我的写作,或多或少,将
会有它无可替代的意义。因为,在那儿——生活、命运和上天,选定了我是那个生来只
会、也只能感受黑暗的人——我像那个看见了皇帝没有穿衣的孩子,在阳光之下,我总
是会发现大树的影子;在欢乐颂的戏剧中,我总是站在幕布的另一边。人们都说温暖的
时候,我感到了寒冷;人们都说光明的时候,我看到了黑暗;人们在为幸福载歌载舞的
时候,我发现有人在他们脚下系绳,正要把人们集体绊倒并捆束。我看到了人的灵魂中
有不可思议的丑恶;看到了知识分子为了挺直脊梁和独立思考的屈辱与努力;看到了更
多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正在金钱和歌声中被权力掏空和瓦解。
我想到了我们村庄那个活了70岁的盲人,每天太阳出来的时候,他都会面对东山,望着
朝日,默默自语地说出这样一句话来:“日光原来是黑色的——倒也好!”
更为奇异的事情是,这位我同村的盲人,他从年轻的时候起,就有几个不同的手电筒,
每走夜路,都要在手里拿着打开的手电筒,天色愈黑,他手里的手电筒愈长,灯光也愈
发明亮。于是,他在夜晚漆黑的村街上走着,人们很远就看见了他,就不会撞在他的身
上。而且,在我们与他擦肩而过时,他还会用手电筒照着你前边的道路,让你顺利地走
出很远、很远。为了感念这位盲人和他手里的灯光,在他死去之后,他的家人和我们村
人,去为他致哀送礼时,都给他送了装满电池的各种手电筒。在他入殓下葬的棺材里,
几乎全部都是人们送的可以发光的手电筒。
从这位盲人的身上,我感悟到了一种写作——它愈是黑暗,也愈为光明;愈是寒凉,也
愈为温暖。它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了让人们躲避它的存在。而我和我的写作,就是
那个在黑暗中打开手电筒的盲人,行走在黑暗之中,用那有限的光亮,照着黑暗,尽量
让人们看见黑暗而有目标和目的闪开和躲避。
今天,在世界文学中,作为亚洲文学主要一片生态的中国文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
相遇过如此充满希望又充满绝望的现实和世界;从来没有相遇过,在如此丰富、荒谬、
怪异的现实中,有如此之多的传奇和故事——超现实的最日常;最真实的最灰暗。没有
一个历史阶段,东方的中国,能像当下这样,在无限的光明中,同时又有着无处不在的
遮蔽、阴影和模糊。今天的中国,似乎是整个世界的太阳和光明,可也有着让世界巨大
的忧虑和暗影。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每天,每时,都莫名的激情,莫名的不安,无由
来的胆怯和无来由的莽撞。
对历史回眸的恐惧和遗忘,对未来的憧憬和担忧,对现实——每天每时都惊心动魄、违
背常理、不合逻辑而又存在着一般人们看不到的内真实、内逻辑、神实主义的荒诞、复
杂、无序的真实和发生,构成了今日中国最为阳光下的阴影,最为明亮处的黑暗。而作
家、文学,在今日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看到伟大的光明,那是一种真实;听到悠扬的
歌声,也是一种真实;虚无、唯美,也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中国的真实,是一片巨大
的森林,阳光、茂绿、花草、鸟雀、溪水,一切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存在,几十上百的
优秀作家,都在这森林中感受着丰富而又扭曲、矛盾而又复杂、蓬勃而又撕裂的中国,
演义着自己真实的写作。而我,则因为是那个上天和生活选定的黑暗感受者,也注定我
看到的真实,和别人的不同。我看到了森林深处的雾障,感受到了雾障内部的混乱、毒
素和惊惧。或者说,很多人看到了白日的森林之美,而我,看到的是深夜中森林的黑暗
和恐惧。
我知道,黑暗不仅是时间、地点和事件,而且还是水、空气、人、人心和人们最日常的
存在和呼吸。如果仅仅把黑暗当做前者,那是巨大的狭隘,而真正幽深、无边的黑暗,
是所有的人,都看到了黑暗,却都说明亮而温暖。最大的黑暗,是人们对黑暗的适应;
最可怕的黑暗,是人们在黑暗中对光明的冷漠和淡忘。因此,文学在这儿就有了它的伟
大。因为只有文学,在黑暗中才能发现最微弱的光、美、温暖和诚实的爱。所以,我竭
尽全力,都试图从这黑暗中感受人的生命和呼吸,感受光、美和那种伟大的温暖与悲悯
;感受心灵饥饿的冷热与饱暖。
因为这样,穿过“时间、地点和事件”,我看见了今天现实中最为日常的黑暗——在有
数千年文明的中国,今天的人们,大都可以做到一个又一个老人倒在街上时,大家担心
讹诈而都不去搀扶,可那老人流出的血,原来也是红的和热点。
因为这样,一个产妇在医院死在手术台上,而所有的医务人员怕承担责任都逃之夭夭后
,留下的只有人性和灵魂在现实中最微弱的喘息与尖叫。
因为这样,在我自己家里遭遇强拆之后,我感受到了更为日常、普遍,也更为激烈的黑
暗。而我,当面对这些时,那些关于人、活着、现实和世界驱赶不散的黑暗,就会大雾
一般弥漫在我的内心、生活和我写作的笔端——我以我自己的方式感知那个世界——我
也只能用我自己最个人的方式,感知和书写那个世界。我没有能力推开窗子看到世界的
光明,没有能力从混乱、荒谬的现实和历史中,感受到秩序和人的存在的力量。我总是
被混乱的黑暗所包围,也只能从黑暗中感受世界的明亮与人的微弱的存在和未来。
甚至说,我就是一个黑暗的人。一个独立而黑暗的写作者和被光明讨厌并四处驱赶的写
作的幽灵。
到这儿,我想到了《旧约》中的约伯,他在经受了无数的苦难之后,对诅咒他的妻子说
:“难道我们从神的手里得福,不也受祸吗?”这最简单的一句答问,说明了约伯深知
他的苦难,是神对他试炼的一种选定;说明了光明与黑暗同在的一种必然。而我,不是
如约伯一样,是神选定的惟一试炼苦难的人。但我知道,我是上天和生活选定的那个特
定感受黑暗的人。我躲在光明边缘的灰暗之中。我在灰暗和黑暗里,感受世界,握笔写
作,并从这灰暗、黑暗里寻找亮光、月色和温暖,寻找爱、善和永远跳动的心灵;并试
图透过写作,走出黑暗,获求光明。
我——那个把文学作为最高理想和信仰的作家,无论是作为一个人的活着,还是作为一
个写作者的存在,都为自己天生注定在光明中感受黑暗而不安。也因此,我感谢我的血
脉祖国,感谢它允许一个注定只能感受黑暗的人的存在和写作;允许一个人,总是站在
大幕的背面来感知现实、历史和人与灵魂的存在。也因此,更加感谢卡夫卡文学奖的评
委们,今年把这个素洁、纯粹的文学奖授予了我。你们授予我的这个奖项,不是约伯在
历尽黑暗和苦难之后获得的光明和财富,而是送给了那个感受了苦难而惟一逃出来报信
的仆人——那个行走夜路的盲人——的一束灯光。因为这束灯光的存在,那个生来就是
为了感受黑暗的人就相信,他的前面是明亮的;因为这片儿明亮,人们就能看见黑暗的
存在,就可以更加有效地躲开黑暗与苦难。而那位仆人或盲人,也可以在他报信的夜路
上,人们与他擦肩而过时,去照亮前行者的一段——哪怕是短暂的路程。
来源:腾讯文化
avatar
s*w
18
阎连科:这个村庄是最现实的中国
发表于 2015 年 01 月 01 日 由 lixindai
[原编者按:当地时间2014年10月23日晚6点,在卡夫卡协会的安排下,2014年卡夫
卡文学奖获得者阎连科来到位于布拉格老城广场的最繁华的巴黎大街上的图书俱乐部,
举行了文学座谈会,做了一场文学演讲,以下是演讲全文。思想潮根据腾讯文化发布的
讲稿编辑整理,题目为编者所拟。]
一个村庄的地理
有一个村庄,那儿住着我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还有我的哥嫂和姐姐们,一
如荒原的哪儿生长着一片和其它野草毫无二致的草,也如沙漠的瀚海里有几粒一片和其
它沙粒毫无二致的沙。我记事的时候,那儿是个大村庄,接近两千人,现在那儿是个特
大级的村庄,五千多口人。村庄的膨胀,不仅是人口出生(引起的),还有移民的汹涌。
如同全中国的人都想涌向北京和上海,全世界的人都想涌向美国和欧洲,那个村庄四边
的村落、山丘间的人,都渴望涌向我家乡的那个村。
几十年前,这个村庄有条街是商业街,方圆几十里的人,五日一赶集,都要到这条
街上买买和卖卖。现在这条街成了一个乡间最为繁华的商业大道了,如同北京的王府井
,上海的南京路,香港的中环,纽约的百老汇,经济、文化、政治与民间艺术,都要在
这条大道和我们的村落酝酿、展开和实施。这个村在中国狂飙式的城镇建设中,已经成
为一个镇——这个村,是镇的首府所在地,相当于中国的首都在北京,日本的首都在东
京,英国的首都在伦敦,法国的首都在巴黎。所以,那个村庄的繁华、膨胀和现代,也
就不难理解了。
我多次写过、谈到过,中国之所以叫中国,是在古代中国人以为中国是世界之中心
,因此才叫了中国的。而中国的河南省原来不叫河南,叫中原,那是因它是中国的中心
才叫中原的。我们县恰好在河南的中心位置上,我们村又恰在我们县的中心位置上。如
此看来,我家乡的这个村,也就是河南、中国,乃至世界的中心了。这是上天赐予我的
最大的礼物,如同上帝给了我一把开启世界大门的钥匙,使我坚信我只要认识了这个村
庄,就认识了中国,乃至于认识了整个世界。
少年时候某一天的夜里,我意识到我们村就是中国的中心、而中国又是世界的中心
时,我内心有种天真而实在的激动,因为我清晰、明确地感到,我是生活在世界最中心
的那个坐标上。也因此,我想要找到这个村庄的最中心,如同想要找到世界上最大的那
个圆的圆心点。于是,(我)就借着月光,独自在村庄走来走去,从傍晚走到深夜,一遍
一遍去核算村庄东西南北彼此的距离与远近。那时,我家住在那个村的最西端,可因为
村落膨胀,有很多人家划宅基地,盖房又都在我家更西的村外,如此一计算,原来我们
村的中心就在我家院落里,就在我家门口上。我们村是世界的最中心,而我家院落、门
前又是村落的最中心,这不就等于我家就是世界的最最中心吗?不就是世界这个巨圆的
圆心座标吗?
意识到我们家、我家门前和邻居以及只有我熟悉而外人完全不知的村落就是世界的
中心时,我的内心激动而不安,兴奋而悲凉。我激动,是因为我发现了世界的中心在哪
儿;我不安,是我隐隐的感觉到,生活在世界中心的人,冥冥之中会因为是中心而比全
世界的人有更多的承担、责任与经历,可能会是一种苦难、黑暗与荣誉,如同火山焰浆
的中心必然有更为热烈的煮沸样,大海最深处的中心,也最为冷寒和寂寞样,而我家这
个世界之中心,也必将有更为不凡的经历和担当。
说到兴奋,那是因为我那时太为年幼无知。当我这个孩子发现了世界的中心在哪时
,无法承受、也不敢相信世界的中心是我发现的。我担心人们不仅不相信还会藐视、嘲
讽我的发现与秘密。
说到悲凉,是因为除了我,全世界还没人知道我们村就是世界之中心。我为我们村
庄而悲哀,一如皇帝沦落民间而无人知晓样;我为世界上所有的地方和人种而悲哀,他
们生活、工作、孕育、世袭了数千年,却不知道他们生活的世界的中心在那儿,就如他
们每天从他们家的屋门、大门进进和出出,却不知道他们家的大门、屋门是朝东还是朝
西样。
那一夜,我大约十几岁,夜深人静,月光如水,我站在空寂的我家门口——世界的
最中心,望着满天星斗、宇宙辰光,一如《小王子》中的小王子,站在他的星球上,望
着星系的天宇般。为不知该怎样向世界宣布,并使世人相信我家的那个村庄就是世界的
中心而苦恼、而孤独,而有一种无法扼制的要保守秘密的悲苦与悲凉。
村庄里的百姓日常
当我发现并认定,我家乡的那个村庄就是世界的中心后,有一串不一样的事情发生
了。我发现我们村庄的任何事情都充满着日常的奇特和异常,连它周围小村庄里的事,
都变得神奇、传奇和神话。
比如说,善良与质朴,这本是中国所有乡村共有的美德和品质,可在我们村,它就
到了一种极致和经典——在我八、九岁的时候吧,那时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饥饿
和革命是真正压在人民头上的两座山。可这时,我们村去了一个逃荒要饭的年轻女人,
因为她是哑巴,也多少有点智障,因此,她到谁家要饭,大家都把最好吃的端给她。
因为她是个讨荒者,走过千村万户,哪里的人最善良和质朴,她最可以体会和感受
。当她发现我们村对她最好时,她就在我们村——我们那个生产队——今天叫村民小组
的打麦场上的屋里住下了。这时候,我们村就把她视为同村人或者邻居乃至亲戚了,谁
家有红白喜事,都不忘给她留一晚肉菜、拿一个很大很大的白馒头。到了下雪天,谁家
改善生活,还会把好吃的端到村外,送到她住的麦场屋。
天冷有人给她送被子,天热有人给她送布衫,还有人洗衣服时会顺便把她的衣服洗
一洗。不知道她怎样感受我们村——这个世界中心的人们的质朴与善良——但是我觉得
,我们村人的美德,可以成为全世界人的镜子或教课书。她就这样在这个村落住下来,
一住好几年,直到某一天,人们发现她怀孕了。人们不知那个男的是谁,有一群叔叔、
伯伯和婶婶们,拿着棍棒、铁镐在村街上大喊大骂,要寻找和打死那个十恶不赦的奸夫。
当然,寻找奸夫的结局是失败的。
可从此,村人对她就更呵护了,完全像照顾自己家的孕妇一样照顾她,送鸡蛋,送
白面,快产时帮他找产婆,一直到她顺利产下一个小姑娘,把这个她亲生的骨肉养到一
岁多,有一天她突然不辞而别,半个村人都围着那两间空房子,感叹和唏嘘,像自己的
亲人丢了样。
这是个世界上最平凡而伟大的故事,是人类最质朴的情感和善良。唯一遗憾的,是
我们村人忘记了她那时还年轻,她也需要爱、情感和男性。也许她的孩子,也正是情感
和爱的结晶呢。在我长大后,我常常很遗憾,那时的村人们,为什么没有想起给她介绍
一个男人让她在村里彻底落户,成为我们村人真正的一员呢?
善、美、爱,这是人类赖以存在的最大的根本,可这种高楼地基般的根本,在世界
中心的那个村庄,比比皆是,遍地开花,普遍、普通到如家常便饭,每每回忆起来,我
都会从梦中笑醒,仿佛我轻易就碰到了我人生中最中意、漂亮、贤淑、慧心的姑娘样。
当然,那个村庄——那一片土地,它是世界的中心,它所发生的一切都不能也不会
和世界上其它地方一样,一如一个来自星外的人的举止言行,决然不会和我们一模样。
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了,乡村富裕了,在那块土地上,最先富起来的人,想
要拥有一辆小轿车,就去中国的上海买了一辆桑塔纳,一天一夜从上海开到了我们家—
—要知道,那时县长才有轿车坐,而这农民就有了。他把轿车开回来,停在他家院落里
,全村人、邻村人,都到他家参观看热闹,宛若村人们那时第一次见到电视机——可在
那一天,我们那儿下了一场雨。雨似乎有些大。下了一夜后,这轿车的主人第二天起床
一看,他家门前的路被冲垮了,桥被雨水冲到了沟底去。从此后,这辆桑塔那,就再也
没有离开过那个村落和院子,永远停在了那家院落内,成了时代和生活长久不变的展品
、纪念品。
时代总是发展的,一如河流总是日夜不息的流。在那片土地上——我们村边上的另
外一个村,不知为什么就富裕起来了,成了省里扶贫致富的典型。省长、省委书记还隔
三差五去视察、关心和讲话,因此银行的贷款也就源源不断地来。为了富上加富,为了
让天下人都知道这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这个村庄自己出钱拍电视剧,还上了中央一
套的黄金档(顺便说一下,我是编剧)。
为了证明他们确实富,为我们县和全省乃至全国争了光,这个村贷款买了两个小飞
机——飞机的俗名叫做小蜜蜂,准备让去村庄参观的人都坐在飞机上绕着天空飞一圈,
看看伟大的社会主义就是好。而那想坐飞机的老百姓,只要交上一百元,就可以实现一
生坐过飞机遨游天空的中国梦——多么美好的愿景和生活,可那两只小蜜蜂,用汽车运
到我们那儿后,组装、试飞,一上天,有一架飞机的翅膀断下来,从此那两架飞机就用
帆布永远遮盖起来了。
从此,那个村庄又变得贫穷了。
现实生活中,总是有超现实的事情发生着。而最庸俗的日常中,总是有最为惊人的
深刻与人性。村人们终归是那世界中心的中心,人心和人性巨大的变化,才真正如山火
岩浆最深处的沸腾。
几年前,我回到了那个村,回到了我们家,我有一个弟弟去看我,他非常悲伤地告
诉我说,村人都在致富的道路上阔步向前了,而他的命运之路总是那么不平坦,多灾多
难,有崖无路,有河无桥。他说他好不容易赚钱买了一个大卡车,跑运输刚刚挣了一些
钱,却一不小心开车碰到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这骑车的人是妇女,车后边还有个五岁的
小男孩。小男孩从车上掉下来,未及送到医院就死了。
我这个弟弟说,没有谁比他更为倒霉和苦闷,因为在那片土地上,这些年发生这样
死人的事情时,一般是赔几千元或者一万元,事故也就了结了——毕竟出事故谁都不是
故意的,毕竟都是那一片土地上的人,都善良,都理解,还有撞死了人不仅不赔钱,两
家反而成了亲戚,成了好朋友。可是他,撞到的这妇女——那个五岁的孩子——一个鲜
活生命的母亲,没有那么善良和讲理,硬生生让他赔了三万元。
一个生命的消失,三万元的私议赔偿,我弟弟为此的感叹和伤悲,这让我无言到几
年时间都不知道该怎样来理解那儿的日常发生和变化。
我知道,那个世界的中心已经不是昨日的那个中心了。它随着中国的变化而变化,
与时俱进,人心不古,人们为了钱、欲望而正在快速地丢失着美好的伦理、道德与理性
。人们往日纯朴的精神正在被快速地掏空和瓦解。而这样的变化,却又在牢牢地巩固着
它——一个村落乃中国的中心,世界之中心的地位。因为,整个中国也和我们村一样,
都已经没有精神生活,正在被疯狂的物欲、金钱所左右。似乎全世界也都是这样子,物
质高于一切,大于一切,等同于一切了。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精神沦丧和流失,已经成为了那儿人们生活的新日常,成为
了最日常中的日出和日落,成为了习俗、习惯和血液般的地域文化了。比如,为了致富
,那儿村落丰富的树木都被偷盗砍光了,为此,林业部门又培育了一种转基因的新树种
——二年时间就可以长成材料的新杨树。当原来数十种乡村树种都被这一种树木取代时
,如同世界上成千上万种的动物都已不存在,还有只需两个月就可以长成出栏的转基因
的猪——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种日常啊!
比如说,为了金钱和欲望,现在人们又喜欢偷盗了。有一年——因为我是作家,人
家以为我家里有钱,一年内我们家的门被撬过四次。在那个村,被撬门偷盗的不是我一
家,而是几乎所有被认为富裕的家庭,门锁大都被人撬开过——这也许是中国的一种打
富济贫吧。总之,过去被人们最为不齿的偷盗,也多少成为那儿的新日常。
日常的巨变,才是一种最深刻的变化,也才最有中国中心的代表性。
村庄里的中国
如果一个村庄里的吃喝拉撒、柴米油盐、家长里短,还不能说它最为中国的话,那
我们来看看这个村庄里的大事情。什么是国家之大事?无非是政治、权利、外交、战争
等等吧。
先说政治和民主。
早些年,中国农村的基层干部实行民主选举了,老百姓可以投票选村长。有一年,
这个中国的中心村落要选村长,有两个竞选者,其中一个挨家串户去拜票,到哪一家都
提着礼品问寒问暖,许下许多愿;另一个索性早上在大街上包下了两家专做牛肉、羊肉
汤的饭店——我们那儿的村人早上爱吃牛羊肉——让村人到街上随便吃,随便喝,还随
便往家里端。结果是,后者比前者更大方,花钱更多,他就当上村长了。情况和我在《
炸裂志》中写的一模样。
现在,村里的村支书也要(通过)村里党员选举了。我哥哥是党员,每到选举的时候
,他都吓得不敢回家,因为想当村支书的人都要找他、缠他,请他喝酒吃饭,希望他投
一票。结果只要到投票选举的时候了,他就要躲到外边不回家,躲开这场民主的事,有
事不得不回家的话,就半夜偷偷溜回家去。我哥对我说:“要民主干啥呀,民主把我变
成了一个贼,让我连人都不敢再见了。”
说说政治学习吧。
政治学习是中国的大事情,目的不仅是让你有政治觉醒,更重要的是让你和中央高
度保持一致。
不久前,我回了我们家,走在村街上,我们村长老远跑过来,我以为是迎接我,谁
知他见了我,说了这样一句话:
“回来了?回来回家吧!我得抓紧去学习总书记联系群众路线的文件哪,要抓紧和中
央保持一致呢,一天都不能和中央分开来。”
我愕然。我想笑。我也有一种深深的惊惧感。
政治学习这件大事情,从“文化大革命”到现在,几乎从来都没放松过——哪怕是
在偏远的乡村。
第三,看看我们村庄的战争观——战争是一个国家权力、政治与外交最极端的形式
。从我们村庄对战争的大略认识,正可以体味许多国之大事、重事与核心。
我们那个村,从我记事起,见过世面的人,最关心的国家大事就是战争了:一是关
心什么时候解放台湾;二是关心中国到底能不能打败美国。几年前,我大伯、我叔叔他
们还活着,每年回家我都提着补养品坐在他们的病床边,他们都拉着我的手,让我替他
们分析国家大事和国际形势,问我到底什么时候解放台湾,能不能打败美国。我当然告
诉他们,很快就要解放台湾了,也一定能够打败美国。我解释说,很快解放台湾而没有
去解放,是因为台湾人毕竟是同胞,真打过去得打死多少同胞啊,所以迟迟未解放,还
是以为和平解放好。说对付美国也不难,中国有原子弹,打不过、逼急了,就发射几枚
原子弹,也就把美国问题解决了。
我伯伯、叔叔、村人们都相信我的话,我这样说完他们就对民族、国家更充满信心
了。
现在,我们那个村,全村人都关心钓鱼岛,都骂中国领导人胆小、笨蛋、腰不硬。
他们说:“日本人算什么,往他们日本放两颗原子弹,不就一了百了,一清百清了。”
这就是我们村的政治观、战争观、权力观、外交观和民主自由人权观。把我们村庄
的事情放大一点点,它就是整个中国的;把中国的事情缩小一点点,它就变成我们村庄
的事情了。所以说,这个村庄就是最现实的中国;而最当下的中国,也就是最当下的我
们的村落。
村庄里的文学
这样一个居于世界中心,又近乎等于中国的村庄里,有没有文学存在呢?有。当然
有。不仅有,而且它的文学无与伦比、经典伟大,艺术价值之高,堪为空前绝后。
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的作品放到那个村都显得轻微、渺小,不值一提;世界上多么
现代、前沿、探索的作品,放到那个村,都显得陈腐,旧败、传统和落伍;而世界上古
老、经典如《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神曲》、《唐吉诃德》、莎士比亚戏剧
等伟大的传统精华,放在这个村庄,却不仅不显得传统和落后,反而会显得现代和超前。
比如说,现代之父卡夫卡让二十世纪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感叹和敬重。可在那个村庄
里,上千年前就传说人生转世、脱胎换骨,如果你应该变为猪、变为狗,但因为走错了
门,结果成了人;有一天你正睡着时,神还会把你从人变为猪,变为马。这比格里高尔
一夜醒来变为甲虫早了一千年。
我小的时候就知道,那个村庄里有个村人有一双“猫鹰眼”,白天什么都看不清,
可晚上什么都能看得到,天色愈黑,他看得愈远。所以谁家的秘密,男人女人的龌龊事
,村里的贼又偷村里谁家什么东西了,他心里一清二楚,那双眼宛若村里黑暗秘密的探
照灯,这神奇、这魔幻,比马尔克斯的神奇、魔幻不知真实了多少倍。
但丁的地狱、炼狱够传统经典吧,可我们村庄流传的地狱篇、炼狱篇比但丁的还早
两千年,比《神曲》中的描绘的情节、细节更为惊心动魄,有教化意义。
《唐吉诃德》中的风车大战,形象生动,是西班牙最为形象的精神象征。可在我们
那个村庄的传说中(早就有)推磨人与磨盘的战斗——他要用他的力气、韧性和毅力,推
着石磨不停地走,不歇地转,直到把石磨的牙子磨平,把石磨的石头磨得消失,让石磨
和又粗又大的磨棍一起说话,唤着认输才肯停下推磨走动的脚。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有一个神父布道的情节,在那个情节中,
耶稣本人就假扮成最普通的教民在那儿听神父布道,看信徒忏悔。我读读到这儿有一种
颤栗感。可后来,我看见我们村的人,他们最微不足道的宗教行为,都比这伟大的文学
情节更为动人和震撼——
我们村有个七十几岁的老奶奶,她不识字,从未去过教堂,也从未去过什么神庙烧
香或磕头。她一生未婚无子,一生默默无闻,种地、拔草、养鸡、种菜、扫院子、打秋
果。她活着就如在世界上不曾存在样,她一生最惊天动地的事,人们也不曾记住过。可
是,无论是在中国绝对“无神论”时期的“文化大革命”时,还是开始物欲横流的改革
开放时,她每天一早一晚,只要起床、出门,都要站在她家上房屋的窗台前——那窗台
上永远摆着用两根筷子绑起来的十字架,她就在那筷子绑的十字架前默默的祈祷和“阿
门”。
两根筷子捆绑的十字架,几十年从未间断的每天的祈祷和祝福,一生未见过教堂是
什么样的人——这位老人,她的虔诚心、朴素心,远比《卡拉马诺夫兄弟》、《红字》
等经典作品中有关信仰的情节、场景更为动人和震撼,我每每想起来,心里都止不住的
跳动和哆嗦。
一切伟大、丰富、悲痛和欢乐的文学故事和情节,凡我从书上看到的,仔细一回忆
,那个村庄都有过、发生过,都比我小说中的描写更为真实和震撼,只是我的愚笨使我
不能从那个村庄发现和感知。
在那个村庄,我看到了太多的街道、房舍、庄稼、四季和人的吃喝拉撒、生老病死
,我被那个村庄日常的、中国的物质、物理、生理的生活所淹没,疏忽了那个村庄超越
物质、物理的精神和艺术。直到现在,我写作三十余年,才逐渐感悟到,原来我家乡的
那个村庄,本身就是一部世界上最为伟大的作品,是世界上自有文学以来,所有作品的
成就加在一起都无法超越的作品。
中国的伟大小说《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那建筑、那奢糜,我们村庄是没有,可《红
楼梦》中的人物我们村里全都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刘姥姥……全都
活在我们村庄里;《山海经》的传说和《西游记》中的花果山即使不在我们村庄,也与
我们那儿那块土地相联系;李白坐在我家门口的山上写过好多诗,白居易和范仲淹觉得
我家那儿山水好,风水好,就埋在我家乡那块土地上。
那儿实在是一块文学天堂的百花园,天下文学人物与故事的大观园,可是我不仅没
有能力把它们写出来,甚至没有能去发现、去感觉、去想象。我一切的无知都源于对那
个村庄和那片土地认识的不足,如同我们看到一切沙漠的干旱,都在于我们内心没有绿
洲。
而现在,当我意识到我的村庄正是沙漠中的一片文学的绿洲时,我的年龄、我的生
命和力不从心的命定的限度和烦恼,也正在限制着我穿越沙漠走进这片绿洲的脚步。但
我已经知道那个村庄是一部最伟大的作品,是一片瀚海中的岛屿,沙漠间的草原,我也
正跋涉在朝那儿行进的途道上。
村庄里的读者们
有文学,必然就有读者;有艺术,必然就有欣赏者。这个村庄因为它的日常和超日
常,行为的个人性和国家性,日常所思和灵魂所虑,不仅都是文学的,而且还是严肃文
学和阳春白雪的纯文学,决然不是外来者走马观花看到的大众文学和俗文学。只有那些
庸俗的作家和艺术家,才会从他们身上看到大众、滑稽与无意义。
中国伟大的作家鲁迅是从这样的村庄看到和感悟最多、也最为深刻的,沈从文和萧
红也是对这样的村庄最有感悟的。正因为如此,这个村庄的人,作为为读者时,也就懒
得去看鲁迅、沈从文和萧红了。
你们说《阿Q正传》好,他们觉得这有什么好,我的邻居不就和阿Q一模一样嘛。你
们觉得祥林嫂是世界上最值得同情的人,他们觉得对门那大嫂比祥林嫂更为祥林嫂,更
为值得可怜、帮助与同情。百年来,华老栓、孔乙己在我们村庄就没绝断过。小翠和那
条澈清的河流是美的,那我们村头的河流与洗衣捶布的姑娘就不美了吗?《呼兰河传》
里的街道、水塘、花园和芸芸众生的人,有什么值得去看呢?哪个村、哪户人家不是世
世代代、年年月月都是这样吗?
一切抱怨农民或说那个村庄没文化、不读书的声音都是错的偏颇的,他们不是不读
书,而是不读我们说的阳春白雪纯文学。之所以不读纯文学,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日常
、行为无不都是纯文学。
他们为什么爱看《三国演义》、《水浒传》?因为这两部小说和他们的生活、精神
正相反,故事有很大的庸俗性和通俗性。为什么爱看《西游记》?因为《西游记》中的
情节、细节离他们遥远和永远的十万八千里,永远不会发生在他们村庄里。
正如绝多的读者喜欢阅读他们陌生的或在陌生中似曾相识的,再或是阅读一种熟悉
的陌,如我们阅读福克纳、加缪、海明威、罗布格里耶、卡尔维诺、克鲁亚克等,还有
昆德拉、罗斯、《米格尔大街》、《雪》、《亡军的将领》等,之所以要阅读,是因为
熟悉而陌生。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村的人识字、有文化,但他们不读鲁迅、沈从文和萧红的书,
因为他们太熟悉那些人物和情节了。他们读古典武侠和金庸,是因为他们身边和生活中
完全没有这样的故事和情节。他们看《还珠格格》和宫廷电影与电视剧,是因为他们做
梦都梦不出那样的场景和情节。
熟悉与陌生的阅读效应,在这个村庄和他们身上起着决定作用了。
除此之外,最令人想不到的事情是,他们不读鲁迅、沈从文,却很热爱阅读托尔斯
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喜欢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八十年代中期——那时我当兵离开
村庄几年——我回去发现我们村有两本伟大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和《巴黎圣母院
》。那两本书在村庄中的年轻人手里传来传去,被看得陈旧破烂,后来他们用牛皮纸把
小说的封面完全包起来。他们看完这两本书后感叹说:“啊,原来外国人都是这样活着
啊!”
对于这个村庄的读者而言,真正直接写了他们和他们灵魂的,他们是不肖去看的。
从这个层面说,每一个伟大而拥有自己的一片土地和一个(一片)村庄的写作者,想让那
个村庄和土地上的人普遍阅读你的小说都是枉然和不可能。美国南部“邮票之乡”的乡
民没有必要去读《喧哗与骚动》,他们宁可去读《飘》和观看西部牛仔片;加勒比海岸
的人,也无须知道有个作家叫马尔克斯,无须知道有个叫格雷厄姆•格林的英国
作家早就把他们写入很严肃的故事了。
中国的作家赵树理一生最大的失败,就是他希望他家乡那块土地上的人都来读他的
小说,他要为他们而写作,而赵树理一生最大的成功,就是他没有完成自己的夙愿。那
块土地上的人,不愿看赵树理的小说,才是赵树理的成功之处,一如鲁镇——今日绍兴
的百姓,只为鲁迅骄傲,而不阅读、理解鲁迅样。
被剖了灵魂的人,不会去看自己的灵魂血——这是文学最基本的规律。《延安文艺
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文艺去写工农兵,还要工农兵去阅读写了他们的书,最后的结局必
然是烟云的运动和声息浪止的口号,真实发生和文学并无真正的关系。所以,土地上的
村人不读赵树理,才是对赵树理的奖赏和爱戴。那个村里的人,那个村里的读者们,他
们是世界上最好的读者和真正文学的试金石——因为他们是最明白文学的本质与他们是
何样关系的人。
这个村庄与我的关系
在那个村庄里,我是很有名的人,可谓家喻户晓吧。我有名不是因为我写了什么小
说和散文,而是因为他们都知道我是作家,能挣稿费,这稿费能让我母亲和生活在那个
村庄的两个姐姐过得较为体面。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我有名,我们县里的县长、书记和
镇上的镇长和书记——他们都是大学生和硕士及博士,他们是非常明白的读书人——觉
得我给家乡争了光,我回家时他们会去我家看我或请我吃顿饭,并且在我家和我告别时
,会当着我们村人唤:“连科,有什么事要办了说一声!”
就这样,我在我们村成为了大名人,连县长、镇长都去我们家看望的人。而对我们
村的人而言,我写过什么作品,哪些好,哪些不太好,对他们不重要。但这对我很重要
。这就把我和这个村庄构成了这样一种关系,我源源不断地去那个村庄索取和偷盗,而
那个村庄对此近乎一无所知。那儿是我写作取之不尽的一眼泉,我从那井泉中挑走一担
水、十担水、百担水,对那眼泉来说都无所谓,因为它常流不息、日夜流淌,你不挑走
那些水,那泉水也会自然漫溢,流走而消失。
我成了那个村庄无穷无尽的索取者,成了那块土地不需要给它们任何回报的后人。
那么,那块土地究竟要让我(为他们)做些什么呢?父母把我出生在那儿,养育在那
儿,让我少年时和他们一样经受了太多的苦难、记忆和欢乐。直到现在,为了让我写作
,他们还日复一日地供给养着我的心灵、头脑,和笔端所需要的一切情感、烦恼、痛苦
、欢乐和忧愁。他们供给我所需的一切故事、情节、细节和牙牙学语的语言和感觉,乃
至我在世界各地走来走去,连所谓演讲、讨论的题目和内容,都要从那个村庄去无偿的
领取和挑选。
他们究竟要我为他们做些什么、回报一些什么呢?千百年来,他们有无数的苦难,
家家、人人都历经沧桑,可他们不需要有一个人替他们代言写出来。因为,他们认为经
历苦难是人生之必然,不经历苦难还怎么叫人生与活着呢?他们有无数的有意义与无意
义的欢乐,也不需要有人替他们描绘与表达,因为他们知道,那欢乐是苦难的回报,是
他们战胜苦难的必然,如桃李走春,到了秋天或多或少都会有果实样。
如此,我不断地写作、写作、再写作,从这个村庄讲述、讲述、再讲述,就真的是
为了名利和成为一个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有些名声的作家吗?如果是这样,那个村庄供
给我了三十余年的故事、情节与细节,它到底要我做些什么呢?而且这些不一样的故事
、情节、细节,历史与现实、生老与病死、时间与土地,一切的一切像只朝我一人敞开
大门的文学的库藏,像只朝我一人敞开胸怀供我奶汁的母亲,甚至是经过千年万年,千
里万里,经过很多思虑和波折的藏传佛教,最终选定那个转世活佛样,来选定我成为那
个村庄和那片土地上的一个写作者,让我经历、感受、感悟、思考,以我最个人的方式
去讲述永远也无法离开那村庄和那片土地的各种各样的故事、人物和人们内心的喜悦与
痛苦。
他们,那个村庄和那片土地,到底是为了什么、图报什么呢?
到现在,经过三十余年的写作,我才知道那村庄、土地、人们是为了什么、图报什
么,他们其实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图报,仅仅是选定我来写作后,要求我证明那个村
庄、那片土地是中国和世界之中心这个道理与存在,选定我为它们才一文学的名誉,来
作他们是世界中心的证明人。
我的全部写作,都是一种文学的证据和见证材料与资料。我写得越好,这种见证就
越有力、越有个人性和艺术性,这种见证就越有历史性和永恒性。如此而已吧!因为它
们为如此一件小事,都历尽苦难来选定我,那么我也将用毕生精力的写作,来一再一再
证明这一点。
来源:腾讯文化2014年10月22日
参加论坛上关于本文的讨论
此条目发表在 华夏快递, 文学天地, 社会纪实 分类目录,贴了 HXKD 标签。将固定链
接加入收藏夹。
← 李新纪:福德沃斯马拉松谢祥京:杨虎城之死冤不冤? →
本文短链接为 http://hx.cnd.org/?p=106526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