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2014书单]《留学生活》#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S*E
1
《留学生活》,周作人等作,张耀宗等编,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8月1版2印本。
这书是三联的“中学生图书馆”中的一本,是和套书一起买回来的。所以买之前根本
不知道是什么书。
读了以后,才知道这是一本“做”出来的书。三联书店说得明白,在2012年看见中国
新一代留学大潮兴起,所以搜罗旧文,从留学先贤的回忆录里面撷取关于留学生活的片
段,一共找到25篇文章,编成了这本书。文章作者的留学生活早至1906年的周作人,晚
到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宋明炜,整整跨越了100年。书编辑起来应该说难度不大,属
于剪刀浆糊就能干的活。
三联的本意,大概是想在留学大潮里从老留小留的兜里分一杯羹,这从编者前言就可
以看出来。我记得十多年前我在江城准备考研之前,就买了中国大学生杂志编的考研励
志书里面寻找正能量。那本书和这本《留学生活》走的一样的路子。 遗憾的是我看本
书没达到这个目标。原因如下。
一是作者的选取。三联编书,总脱不了它的“文化味”。如果说在休闲书上说文化味
是好事,在这里就有点束手束脚。书里面的前辈先贤,大多离现在时代已远。首先在时
代上就隔膜着。而这本书的前辈先贤还大多是在欧美名校里面读到PhD,回国引领风气
做学术大师的。所以这书简直就是一本“学霸回忆录”,都是前辈们怎么披荆斩棘,勇
拔头筹的。学霸的成功无法复制。如果对于出国读PhD的人说还勉强有点借鉴(其实对
于这些人,励志故事已经在高中大学发酵过了,这个时候补充正能量已经晚了);对于
出国混经历的学渣来说,简直就是鸡同鸭讲,毫无意义了。
二是内容。书里面的作者,百分百都是读文科的(三联本来就是文科生大本营),而
最近二十年出国的PhD们,绝大多数都是读理工的。文科生的学习方法和理工科尽管有
相通之处,但毕竟不一样。两弹元勋那批学霸们的求学经历可能更让理工生们景行行止
。这一点,编者在后记里面也有提及。
如果当故事书读,书里面的故事,倒颇有几个引起我的想法。
蒋梦麟赵元任的故事,颇能反映早期留美学生的生活。那批留学生,出国早而同胞少
。这样反而让他们体会美国生活更加深入,而对于学习内容和人生道路更加主动。
徐志摩的康桥故事,整个是个诗人的散文。文字固然秀美,内容上却很空洞。
常书鸿庞薰琹的故事,让人看见很少见的艺术留学生活,这两人也是画画的学霸。
周枏学习似乎和别人不一样。虽说他口口声声说家里穷,不过很可以看出来他家家境
还是殷实的,能每年拿出600-800银元。当然他能够不负胡适的期望,放弃了实用的商
科而成为罗马法专家,个人努力也是巨大的。
费孝通此人从文字上看颇为世故,回国后能当大官也是有原因的。对于留学经历,每
多世俗评论。他的PhD答辩是最为轻松的:导师找了个人喝了酒就算完了。此人和导师
大概是相处最easy的了。
季羡林留学的时代和地点很特殊:二战德国。他师从德国吐火罗文大师一对一学习的
描述,让人印象深刻。
夏志清的文字有点佻达:好听点说他直率。这是全书少数几篇我读不下去的文字。
作为最出名的海归之一,胡适有不少回忆留学生活的鲜活文字。同样还有学霸何炳棣也
留下了厚厚的回忆录。不知道为什么这两人没有入选。
这书所选虽然跨越百年,但是前五十年就占了80%还多。60-80年代闭关锁国,留学几
乎完全断绝。这本书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如果要吸引当代的留学生活,恐怕还是找当代人写回忆更有用:当然三联未必愿意做
这个工作。小留学生的生活我不了解,但是老留学生(考G考T读PhD者)的生活,有这
样一部小说。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4120464/
虽然夸张,却有几分苦涩的真实。
avatar
s*t
2
你的豆瓣链接里的小说,我记得最早是在买买提读到的,还有后续,从老张老婆角度写
的,还有番外篇什么的。作者ID貌似叫youaremine?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