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龙应台:民主和爱一样,就在屎尿中
avatar
龙应台:民主和爱一样,就在屎尿中#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s*w
1
龙应台:民主和爱一样,就在屎尿中 (2015-01-27 16:57:29)
龙应台,作家,笔名胡美丽,首任文化局局长、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1991-1999年德
国海德堡大学研究员兼台湾文学讲师,2004-2012年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客座
教授及研究学者,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她对两岸三地人民观察细腻,以
此为材的名作有《野火集》、《请用文明来说服我》、《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等。
人物周刊:我们看台湾的民主,基本上是习自西方,它真的适用于台湾吗?
龙应台:民主本来就不是一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西方的民主之间,差距也
非常大。在对伊拉克、对中东的问题上,美国总统嘴里说出的话,在欧洲的知识分子听
来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任何地方的民主,没有一个可以脱离它的土壤。鸟衔来种子,落
在不同的泥土里,长出来的东西必然不同。
人物周刊:南橘北枳。
龙应台:对。所以,那个"民主本来应该怎样,这一个怎么跟那一个不同"的假设,我
觉得是错的。台湾的泥土跟大陆相近,所以台湾的民主实践──它做得好的,或者还比
较糟糕的部分,对大陆而言,都比欧美的民主更有关切。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民主政治
鼓励自下而上的力量,鼓励参与,而不是相反。比方城市中心有一块很大的废地,如果
没有民主政治,那么长官说派什么用场它就派什么用场。在民主政治里头,比较可能发
生的是,由城市里的人、草根,经过讨论辩论来决定这块地的用途,那会比较符合人的
情感和共同记忆。在参与型的政治体制里,历史教科书里的内容也不是长官想怎样写就
怎样写,不会定于一尊;想把"二二八"从民众记忆里抹去,这不行。我们付了这么多代
价,就是因为民主制度有这些好处。
人物周刊:如果大陆人总在电视里看到台湾"立法院"里上演的闹剧,漫骂、丢鞋子、打
架,还有大选前的子弹,也许会说:请用文明说服我,民主真的是可以陪我们走一段的
"最不坏的制度"。
龙应台:台湾现在是有一个危险,民众对于政府的信赖感在降低。2000年政党轮替,
人民是抱有较高的期待,以为民主会带来一个不同的台湾,然后陈水扁让大家失望。到
了2008年,民众又有一个期待。到现在,大家对政治好像淡漠了、心灰意冷了。回想台
湾自80年代走过的路,我觉得不是民主错了,而是知识分子,包括我自己,对于民主的
认知理解太浪漫太简单,有一种期待错置。我们都把民主当成一个现成的果实,以为摘
下来就能尝到甜美,没想到是酸的。我们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就认识到民主是一个过程
,一个不断摔跤再站起来的过程。
而且民主确实有用,比如说"立法院"的存在。虽然它给了我们行政部门极大的压力
,我常常觉得虚耗的时间太多──花7分的时间去耗,只为赚到3分的时间安静处理政务
。但我仍要说:如果没有"立法院"的监督,行政部门的滥权或怠惰是一定的。今天公务
员对编写预算都战战兢兢,每一分钱的去处都要交待得清清楚楚,就是因为有"立法院"
这个"找碴部队"在虎视眈眈。(附记:我也亲见一位市民手执家用摄像机,在车站广场
拦下交通部长,站在他的对面讲述自己被造路拆房的遭遇,同时对着部长拍摄。交通部
长站着听了5分钟,大致听完,交待秘书处理。)
美国现在对它自己的民主制度也有非常多的检讨。我们常常会搞混,检讨跟否定它
、不要它,是完全不同的事情。我们所遭遇的挫折,是这个制度不好,还是人没做好或
者做得不够好?
人物周刊:最近接受美国赫芬顿邮报专访,你讲到美国民主做得比台湾好,好在哪里?
龙应台:他们毕竟有两百年的经验。他们的选民比我们的成熟,尤其是他们的媒体比
我们的稳重。
人物周刊:你有一段"剥洋葱"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一开始,以为集权体制就是问题核
心所在,把这最外层剥掉以后,看到里头还有一层:行政体系的颟顸、贪腐、无效;把
这一层剥掉,发现里头还有东西:一个社会少了政治的控制,会变成由商业、由金钱利
益来控制;把这层再剥掉,又会发现,从前义正辞严的反对党、抗议政府的英雄们,都
变成了可怕的动物。你打倒了一个"敌人",马上就出现一个新的"敌人"。到最后,如果
反省能力够强的话,你会发现:自己就是洋葱的一部分。我猜,你是想说,身在其中,
个人其实无能为力。
龙应台:不是无能为力,而是我想,我们过去都把民主这个东西简化了,认为只要把
一个威权政府拔掉,民主的果实就能摘到手上,但其实民主是个不断发展、需要持续演
习的过程。以"权"逼人的威权政府拔掉了,有商业财团用钱来垄断;商业财团的问题若
解决了,你发现媒体本身的"正义"很有问题;媒体的问题若解决了,你发现公民团体本
身非常霸道,民粹主义横行……民主其实就在于实践,实践在于细节,细节使你无所遁
逃。我们需要走过这个艰难过程。
但民主制度成本很高,也会带来流弊,比如说鼓励短线操作。那还有什么可供选择
?最理想是开明专制,就是有一个英明得不得了的政策制定者带领大家前进,一做15年
、20年,能做一些扎根的、长远的规划。这看起来很理想,可是万一这个决策者做了坏
的计划,如何收拾?没办法,退而求其次。
人物周刊:套用您书里的一段话:人应该去看、去观察自己身处的那个大的集体的走向
,是不是你要的方向。想一想自己是否变成这个大集体之中一个盲目的东西(牺牲品)
,进而思考个人的位置。你对你现在所处的这个集体怎么看?
龙应台:我还在这里,表明我还在努力。我身体里有儒家的东西,所以在这个位子上
一天就会尽一天的职分,扮演一个"肝脑涂地"的苦工。可我骨子里还是文人,我身体里
同时存在虚无和怀疑。舞台上,镁光灯下,我再怎样微笑、活跃、进退,我心里有个东
西是冷到极点、空到极点的。
人物周刊:在安德烈那本书里,你写道:只有经受了权力考验的理想主义者才是真正的
。当权力在手,腐蚀你的机会多不多?
龙应台:呵,不多吧。腐蚀我的机会很少,催我走的机会比较多。你如果熟悉我的作
品,就能从字里行间读出我绝对不会腐败,因为我知道那里有一个"空"。
人物周刊:卸任之后会做什么?在北大演讲,被问梦想,你说找个情人去旅行。
龙应台:会去旅行,只是还没找到旅行的伴。
人物周刊:两个儿子长得那么英俊,跟他们走在一起什么感觉?
龙应台:就觉得上天待你很厚。他们爱你,虽然爱的方式很不一样。生下菲利普的时
候我38岁,是高龄妈妈,有一天在医院里被召集去开体重超过4000克新生儿的会,到那
里一看,天哪,我像祖母一样!那里都是二十多岁的妈妈。我哺乳整整两年。我觉得,
和民主一样,爱也在于实践,在于生活的细节。因为曾经做过蓬头垢面、把屎把尿的妈
妈,所以现在说爱,爱母亲也好,爱孩子、爱朋友、爱台湾也好,我是有底气的,扎实
的。
[ 打印 ] [ 加入书签 ]
阅读 (1808) ┆ 评论 (7)
评论
独上南岛 2015-01-28 02:55:07 回复 悄悄话 民主说起来真好听,做起来太丢人。
蒜茸老爹 2015-01-28 00:48:58 回复 悄悄话 总算写了点有意义的东西。说了半天就
是,世界很复杂,必须小心的处理,任何人说给你一颗灵丹妙药,那绝对是来骗你的。
看来以前的龙应台是简单的,幼稚的所以说了很多错话,但是她还是善良的有理智的,
所以经历了这么多,这些反思看起来还不错。
pc123 2015-01-27 22:30:25 回复 悄悄话 龙应台说的话常常软而有力,比大陆那些被
豢养的匪寨师爷伪“作家”有内容多感情
爱乱跑 2015-01-27 21:42:22 回复 悄悄话 英式民主道路也摸索了两千年从罗马上登
录 北欧海盗入侵 诺曼人征服 宗教改革 内战 启蒙人文主义 不断完善
但有一点是重要的~ '商议' 是核心 不一个人说了算 另外国民民主意识的培养 自已说
话也让别人说话
DD1122 2015-01-27 21:33:01 回复 悄悄话 支持中国民主
灜客 2015-01-27 19:03:31 回复 悄悄话 民主并不美好,也不可爱,它有数不清的缺
点。但它又是一条通往现代国家的必由之路。民主是一个过程,它无法一蹴而就。民主
是一个理论,更是一个实践,就像人学习游泳一样,没有到水里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
就如同有人告诉你,要等到会游泳之后才能下水,否则会呛水一样,如果要求国民要有
民主的素质才能实现民主一样,是绝对荒唐的。
是专制国家的国民素质高,还是民主国家的国民素质高,相比之下,应当是后者高,这
就是民主制度的一个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难能可贵的副产物。
xfhh 2015-01-27 17:37:03 回复 悄悄话 民主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摔跤再站起来的
过程!一个艰难的,懒人更想依赖明君的过程
avatar
a*o
2
那么共产主义和饭一样,就在佳肴中?
avatar
f*n
3
绝对不会腐败的牛人
福尔马林掺多了
avatar
y*i
4
说了半天,还是说不清楚啥是民主。
avatar
s*w
5
龙应台: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
来源: 阿黄007 于 2015-02-15 20:02:43
我今天想讲的是年轻人要有什么样的人文素养。我来的原因很明白,今天你们大概20岁
,你们将来很可能影响社会。25年之后,当你们之中的诸君变成社会的领导人进,我已
72岁,我还要被你们领导,受你们影响。所以“先下手为强”,今天先来影响你们。
人文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暂时接受一个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
,三个大方向。先谈谈文学。我说的文学,指的是最广义的文学,包括文学、艺术、美
学、广义的美学。
文学: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为什么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文学
有一百种所谓“功能”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
说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在我自己的体认中,这就是
文学跟艺术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
我不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熟不熟悉鲁迅的小说?他的作品对我们这一代人是禁书。鲁迅的
短篇《药》,讲的是一户人家的孩子生了痨病,民间的迷信是,馒头沾了鲜血给孩子吃
,他的病就会好。或者说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唠唠叨叨近乎疯狂的女人,她的孩子给
狼叨走了。让我们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鲁迅所描写的那个村子里头的人,那么我们
看见的、理解的,会是什么呢?祥林嫂,不过就是一个让我们视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的
疯子。而在《药》里,我们本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买馒头、等着人砍头的父亲或母亲
,就等着要把那个馒头泡在血里,来养自己的孩子。再不然,我们就是那小村子里头最
大的知识分子,一个口齿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对农民的迷信表达一点不满。
但是透过作家的眼光,我们和村子里的人生就有了艺术的距离。在《药》里头,你不仅
只看见愚昧,你同时也看见愚昧后面人的生存状态,看见人的生存状态中不可动摇的无
可奈何与悲伤。在祥林嫂里头,你不仅只看见贫穷粗鄙,你同时看见贫穷粗鄙下面“人
”作为一种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学,使你“看见”。
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种吧!坏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
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这是三个不同的层次。
文学与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活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
的深刻以外,还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美,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谁能够完整地背出一阙词?讲我最喜欢的词人苏东坡好了。谁今天晚上愿意为我们朗诵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短松岗。
你说这总共不到五十个字吧,它带给我们什么?它对我们的价值判断有什么作用?你说
没有,也不过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那欲言又止的文字,文字里幽渺的意象,意象所
激起的朦胧的感觉,使你停下来叹一口气,使你突然看向窗外倏然灭掉的路灯,使你久
久地坐在黑暗里,让孤独笼罩,与隐藏最深的自己素面相对。
但是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如果鲁迅的小说使你看了现实背后的纵深,那么,一首动人、
深刻的诗,我想,它提供了一种“空”的可能,“空”相对于“实”。空,是另一种现
实,我们平常看不见的、更贴近存在本质的现实。
假想有一个湖,湖里当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杨树,这一排白杨树当然是实体的世界
,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觉到它树干的凹凸的质地。这就是我们平常理性的现实的世界,
但事实上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不称它为“实”,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边的白杨树
,不可能没有倒影,只要白杨树长在水边就有倒影。而这个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树干,
而且它那么虚幻无常;风吹起的时候,或者今天有云,下小雨,或者满月的月光浮动,
或者水波如镜面,而使得白杨树的倒影永远以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质感出
现,它是破碎的,它是回旋的,它是若有若无的。但是你说,到底岸上的白杨树才是唯
一的现实,还是水里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事实上没有一个是完全的现实,两者
必须相互映照、同时存在,没有一个孤立的现实。然而在生活里,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个
现实里头,就是岸上的白杨树那个层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层面,而往往忽
略了水里头那个“空”的、那个随时千变万化的、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的倒影的
层面。
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
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我们如果只知道有岸上的白杨,而不知道有水里的白杨
树,那么做出来的价值判断很可能是一个片面的、单层次的、简单化了的价值判断。
哲学:迷宫中望见星空
哲学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哲学?
欧洲有一种迷宫,是用树篱围成的、非常复杂的。你进去了就走不出来。不久前,我还
带着我的两个孩子在巴黎迪斯尼乐园里走那么一个迷宫;进去之后,足足有半小时出不
来,但是两个孩子倒是有一种奇怪的动物的本能,不知怎么地就出去了,站在高处看着
妈妈在里头转,就是转不出去。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处境,当然是一个迷宫,充满了迷惘和彷徨,没有人可以告诉你出路
何在。我们所处的社会,尤其是近些年来的台湾,价值颠倒混乱,何尝不是处在一个历
史的迷宫里,每一条路都不知最后通向哪里。
就我个人体认而言,哲学就是,我在绿色的迷宫里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晚上降临,星星
出来了,我从迷宫里抬头往上看,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斗;哲学,就是对于星斗的认识。
如果你认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宫,不为眼前障碍所惑,哲学就是你望着星空所发
出来的天问。今天晚上,我们就来读几行“天问”吧。
天何所沓 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 列星安陈
何阖而晦 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 曜灵安藏
两千多年以前,屈原站在他绿色的迷宫里,仰望满天星斗,脱口而出这样的问题。他问
的是,天为什么和地上下相合,十二个时辰怎样历志?日月附着在什么地方,二十八个
星宿根据什么排列,为什么天门关闭,为夜呢?为什么天门张开,为昼呢?角宿值夜,
天还没有亮,太阳在什么地方隐藏?
基本上,这是一个三岁的孩子,眼睛张开第一次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天上这些闪亮的碎石
子的时候所发出来的疑问,非常原始;因为原始,所以深刻而巨大,所以人,对这样的
问题,无可回避。
掌有权力的人,和我们一样在迷宫里头行走。但是权力很容易使他以为自己有能力选择
自己的路,而且还要带领群众往前走,而事实上,他可能既不知道他站在什么方位,也
不知道这个方位在大格局里有什么意义;他既不清楚来时走的是哪条路,也搞不明白前
面的路往哪里去;他既未发觉自己深处迷宫中,更没发觉,头上就有纵横的星图。这样
的人,要来领导我们的社会,实在令人害怕。其实,所谓走出思想的迷宫,走出历史的
迷宫,在西方的历史发展里头,已经有特定的名词,譬如说,“启蒙”,十八世纪的启
蒙。所谓启蒙,不过就是在绿色的迷宫里头,发觉星空的存在,发出天问,思索出路,
走出去。对于我,这就是启蒙。
所以,如果说文学使我们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那么哲学,使我们能藉着星光的照亮
,摸索着走出迷宫。
史学:沙漠玫瑰的开放
我把史学放在最后。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
能预测未来,这话
已经说烂了。我不太用成语,所以试试另外一个说法。
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了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字
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干的、死掉的草,这样一把,
很难看。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我,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针叶型
,有点像松枝的形状。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八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
又会渐渐干掉,枯干如沙。把它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
这就是沙漠玫瑰。
好,我就把这一团枯干的草,用一个大碗盛着,注满了清水,放在那儿。从那一天开始
,我跟我两个宝贝儿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么样了。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
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
头往外头,稍稍舒展松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
,虽然边缘还是干死的。它把自己张开,已经让我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每一
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扩展一寸,我们每天给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个绿已经渐
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层层舒展开来。
第八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的时候,刚好我们一个邻居也在,他就跟着我们一起到厨房里
去看。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我们疯狂
地大叫出声,因为太快乐了,我们看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这个邻居在旁
边很奇怪地说,这一把杂草,你们干嘛呀?
我愣住了。
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说,地衣美,美到哪里去呢?他看到
的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现象
的本身定在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
,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于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
荒初始的惊骇演出。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知
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
,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
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
对于历史我是一个非常愚笨的、非常晚熟的学生。四十岁之后,才发觉自己的不足。写
“野火”的时候我只看孤立的现象,就是说,沙漠玫瑰放在这里,很丑,我要改变你,
因为我要一朵真正的芬芳的玫瑰。四十岁之后,发现了历史,知道了沙漠玫瑰一路是怎
么过来的,我的兴趣不再是直接的批判,而在于:你给我一个东西、一个事件、一个现
象,我希望知道这个事情在更大的坐标里头,横的跟纵的,它到底是在哪一个位置上?
在我不知道这个横的跟纵的坐标之前,对不起,我不敢对这个事情批判。
了解这一点之后,对于这个社会的教育系统和传播媒体所给你的许许多多所谓的知识,
你发现,恐怕有百分之六十都是半真半假的东西。比如说,我们从小就认为所谓的西方
文化就是开放的、民主的、讲究个人价值反抗权威的文化,都说西方是自由主义的文化
。用自己的脑子去研究一下欧洲史以后,你就大吃一惊:哪有这回事啊?西方文艺复兴
之前是一回事,文艺复兴之后是一回事;启蒙主义之前是一回事,启蒙主义之后又是另
一回事。然后你也相信过,什么叫中国,什么叫中国国情,就是专制,两千年的专制。
你用自己的脑子研究一下中国历史就发现,咦,这也是一个半真半假的陈述。中国是专
制的吗?朱元璋之前的中国跟朱元璋之后的中国不是一回事的;雍正乾隆之前的中国,
跟雍正乾隆之后的中国又不是一回事的,那么你说“中国两千年专制”指的是哪一段呢
?这样的一个斩钉截铁的陈述有什么意义呢?自己进入历史之后,你纳闷:为什么这个
社会给了你那么多半真半假的“真理”,而且不告诉你他们是半真半假的东西?
对历史的探索势必要迫使你回头去重读原典,用你现在比较成熟的、参考系比较广阔的
眼光。重读原典使我对自己变得苛刻起来。有一个大陆作家在欧洲哪一个国家的餐厅里
吃饭,一群朋友高高兴兴地吃饭,喝了酒,拍拍屁股就走了。离开餐馆很远了,服务生
追出来说:“对不起,你们忘了付帐。”作家就写了一篇文章大大地赞美欧洲人民族性
多么的淳厚,没有人怀疑他们是故意白吃的。要是在咱们中国的话,吃饭忘了付钱人家
可能要拿着菜刀出来追你的。
我写了篇文章带点反驳的意思,就是说,对不起,这可不是民族性、道德水平或文化差
异的问题。这恐怕根本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比如说如果作家去的欧洲正好是二战后粮食
严重不足的德国,德国侍者恐怕也要拿着菜刀追出来的。这不是一个道德的问题,而是
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体制结构的问题。
写了那篇文章之后,我洋洋得意觉得自己很有见解。好好,有一天重读原典的时候,翻
到一个畅销作家在两千多年前写的文章,让我差点从椅子上一跤摔下来。我发现,我的
了不起的见解,人家两千年前就写过了,而且写得比我还好。这个人是谁呢?
韩非子要解释的是:我们中国人老是赞美尧舜禅让是多么道德高尚的一个事情,但是尧
舜“王天下”的时候,他们住的是茅屋,他们穿的是粗布衣服,他们吃的东西也很差,
也就是说,他们的享受跟最低级的人的享受是差不多的。然后禹当国王的时候他的劳苦
跟“臣虏之劳”也差不多。所以尧舜禹做政治领导人的时候,他们的待遇跟享受和最底
层的老百姓差别不大,“以是言之”,那个时候他们很容易禅让,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能
享受的东西很少,放弃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笑声)但是“今之县令”,在今天的体
制里,仅只是一个县令,跟老百姓比起来,他享受的权利非常大。用二十世纪的语言来
说,他有种种“官本位”所赋予的特权,他有终身俸、住房优惠、出国考察金、医疗保
险……因为权力带来的利益太大了,而且整个家族都要享受这个好处,谁肯让呢?“轻
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也”,原因,不是道德,不是文化,不是民族性,是什么
呢?“薄厚之实异也”,实际利益,经济问题,体制结构,造成今天完全不一样的行为。
看了韩非子的《五蠹篇》之后,我在想,算了,两千年之后你还在写一样的东西,而且
自以为见解独到。你,太可笑,太不懂自己的位置了。
这种衡量自己的“苛刻”,我认为其实应该是一个基本条件。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前人
走过的路,但是对于过去的路有所认识,至少是一个追求。讲到这里我想起艾略特很有
名的一篇文学评论,谈个人才气与传统,强调的也是:每一个个人创作成就必须放在文
学谱系里去评断才有意义。谱系,就是历史。然而这个标准对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毋宁是
困难的,因为长期政治动荡与分裂造成文化的严重断层,我们离我们的原典,我们的谱
系,我们的历史,非常、非常遥远。
文学、哲学跟史学,文学让你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哲学使你在思想的迷宫里认识星
座,从而有了走出迷宫的可能;那么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点,没
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素养跟知识有没有差别?当然有,而且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我们不要忘记,纳粹头子
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
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工具,是可
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谁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
。人文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
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道,不能有
人文素养。
对人文素养最可怕的讽刺莫过于:在集中营里,纳粹要犹太音乐家们拉着小提琴送他们
的同胞毒气室。一个会写诗、懂古典音乐、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见得不会妄自尊大
、草菅人命。但是一个真正认识人文价值而“真诚恻怛”的人,也就是一个真正有人文
素养的人,我相信,他不会违背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
25年之后,我们再来这里见面吧。那个时候我坐在台下,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
意气风发的你们坐在台上。我希望听到的是你们尽其所能读了原典之后对世界有什么自
己的心得,希望看见你们如何气魄开阔、眼光远大地把我们这个社会一叶障目,不见泰
山的迷宫——虽然我们永远在一个更大的迷宫里——认出下一个世纪星空的位置。
avatar
k*m
6
任何地方的民主,没有一个可以脱离它的土壤。鸟衔来种子,落
在不同的泥土里,长出来的东西必然不同。
avatar
s*w
7
龙应台:民主和爱一样,就在屎尿中 (2015-01-27 16:57:29)
龙应台,作家,笔名胡美丽,首任文化局局长、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1991-1999年德
国海德堡大学研究员兼台湾文学讲师,2004-2012年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客座
教授及研究学者,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她对两岸三地人民观察细腻,以
此为材的名作有《野火集》、《请用文明来说服我》、《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等。
人物周刊:我们看台湾的民主,基本上是习自西方,它真的适用于台湾吗?
龙应台:民主本来就不是一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西方的民主之间,差距也
非常大。在对伊拉克、对中东的问题上,美国总统嘴里说出的话,在欧洲的知识分子听
来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任何地方的民主,没有一个可以脱离它的土壤。鸟衔来种子,落
在不同的泥土里,长出来的东西必然不同。
人物周刊:南橘北枳。
龙应台:对。所以,那个"民主本来应该怎样,这一个怎么跟那一个不同"的假设,我
觉得是错的。台湾的泥土跟大陆相近,所以台湾的民主实践──它做得好的,或者还比
较糟糕的部分,对大陆而言,都比欧美的民主更有关切。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民主政治
鼓励自下而上的力量,鼓励参与,而不是相反。比方城市中心有一块很大的废地,如果
没有民主政治,那么长官说派什么用场它就派什么用场。在民主政治里头,比较可能发
生的是,由城市里的人、草根,经过讨论辩论来决定这块地的用途,那会比较符合人的
情感和共同记忆。在参与型的政治体制里,历史教科书里的内容也不是长官想怎样写就
怎样写,不会定于一尊;想把"二二八"从民众记忆里抹去,这不行。我们付了这么多代
价,就是因为民主制度有这些好处。
人物周刊:如果大陆人总在电视里看到台湾"立法院"里上演的闹剧,漫骂、丢鞋子、打
架,还有大选前的子弹,也许会说:请用文明说服我,民主真的是可以陪我们走一段的
"最不坏的制度"。
龙应台:台湾现在是有一个危险,民众对于政府的信赖感在降低。2000年政党轮替,
人民是抱有较高的期待,以为民主会带来一个不同的台湾,然后陈水扁让大家失望。到
了2008年,民众又有一个期待。到现在,大家对政治好像淡漠了、心灰意冷了。回想台
湾自80年代走过的路,我觉得不是民主错了,而是知识分子,包括我自己,对于民主的
认知理解太浪漫太简单,有一种期待错置。我们都把民主当成一个现成的果实,以为摘
下来就能尝到甜美,没想到是酸的。我们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就认识到民主是一个过程
,一个不断摔跤再站起来的过程。
而且民主确实有用,比如说"立法院"的存在。虽然它给了我们行政部门极大的压力
,我常常觉得虚耗的时间太多──花7分的时间去耗,只为赚到3分的时间安静处理政务
。但我仍要说:如果没有"立法院"的监督,行政部门的滥权或怠惰是一定的。今天公务
员对编写预算都战战兢兢,每一分钱的去处都要交待得清清楚楚,就是因为有"立法院"
这个"找碴部队"在虎视眈眈。(附记:我也亲见一位市民手执家用摄像机,在车站广场
拦下交通部长,站在他的对面讲述自己被造路拆房的遭遇,同时对着部长拍摄。交通部
长站着听了5分钟,大致听完,交待秘书处理。)
美国现在对它自己的民主制度也有非常多的检讨。我们常常会搞混,检讨跟否定它
、不要它,是完全不同的事情。我们所遭遇的挫折,是这个制度不好,还是人没做好或
者做得不够好?
人物周刊:最近接受美国赫芬顿邮报专访,你讲到美国民主做得比台湾好,好在哪里?
龙应台:他们毕竟有两百年的经验。他们的选民比我们的成熟,尤其是他们的媒体比
我们的稳重。
人物周刊:你有一段"剥洋葱"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一开始,以为集权体制就是问题核
心所在,把这最外层剥掉以后,看到里头还有一层:行政体系的颟顸、贪腐、无效;把
这一层剥掉,发现里头还有东西:一个社会少了政治的控制,会变成由商业、由金钱利
益来控制;把这层再剥掉,又会发现,从前义正辞严的反对党、抗议政府的英雄们,都
变成了可怕的动物。你打倒了一个"敌人",马上就出现一个新的"敌人"。到最后,如果
反省能力够强的话,你会发现:自己就是洋葱的一部分。我猜,你是想说,身在其中,
个人其实无能为力。
龙应台:不是无能为力,而是我想,我们过去都把民主这个东西简化了,认为只要把
一个威权政府拔掉,民主的果实就能摘到手上,但其实民主是个不断发展、需要持续演
习的过程。以"权"逼人的威权政府拔掉了,有商业财团用钱来垄断;商业财团的问题若
解决了,你发现媒体本身的"正义"很有问题;媒体的问题若解决了,你发现公民团体本
身非常霸道,民粹主义横行……民主其实就在于实践,实践在于细节,细节使你无所遁
逃。我们需要走过这个艰难过程。
但民主制度成本很高,也会带来流弊,比如说鼓励短线操作。那还有什么可供选择
?最理想是开明专制,就是有一个英明得不得了的政策制定者带领大家前进,一做15年
、20年,能做一些扎根的、长远的规划。这看起来很理想,可是万一这个决策者做了坏
的计划,如何收拾?没办法,退而求其次。
人物周刊:套用您书里的一段话:人应该去看、去观察自己身处的那个大的集体的走向
,是不是你要的方向。想一想自己是否变成这个大集体之中一个盲目的东西(牺牲品)
,进而思考个人的位置。你对你现在所处的这个集体怎么看?
龙应台:我还在这里,表明我还在努力。我身体里有儒家的东西,所以在这个位子上
一天就会尽一天的职分,扮演一个"肝脑涂地"的苦工。可我骨子里还是文人,我身体里
同时存在虚无和怀疑。舞台上,镁光灯下,我再怎样微笑、活跃、进退,我心里有个东
西是冷到极点、空到极点的。
人物周刊:在安德烈那本书里,你写道:只有经受了权力考验的理想主义者才是真正的
。当权力在手,腐蚀你的机会多不多?
龙应台:呵,不多吧。腐蚀我的机会很少,催我走的机会比较多。你如果熟悉我的作
品,就能从字里行间读出我绝对不会腐败,因为我知道那里有一个"空"。
人物周刊:卸任之后会做什么?在北大演讲,被问梦想,你说找个情人去旅行。
龙应台:会去旅行,只是还没找到旅行的伴。
人物周刊:两个儿子长得那么英俊,跟他们走在一起什么感觉?
龙应台:就觉得上天待你很厚。他们爱你,虽然爱的方式很不一样。生下菲利普的时
候我38岁,是高龄妈妈,有一天在医院里被召集去开体重超过4000克新生儿的会,到那
里一看,天哪,我像祖母一样!那里都是二十多岁的妈妈。我哺乳整整两年。我觉得,
和民主一样,爱也在于实践,在于生活的细节。因为曾经做过蓬头垢面、把屎把尿的妈
妈,所以现在说爱,爱母亲也好,爱孩子、爱朋友、爱台湾也好,我是有底气的,扎实
的。
[ 打印 ] [ 加入书签 ]
阅读 (1808) ┆ 评论 (7)
评论
独上南岛 2015-01-28 02:55:07 回复 悄悄话 民主说起来真好听,做起来太丢人。
蒜茸老爹 2015-01-28 00:48:58 回复 悄悄话 总算写了点有意义的东西。说了半天就
是,世界很复杂,必须小心的处理,任何人说给你一颗灵丹妙药,那绝对是来骗你的。
看来以前的龙应台是简单的,幼稚的所以说了很多错话,但是她还是善良的有理智的,
所以经历了这么多,这些反思看起来还不错。
pc123 2015-01-27 22:30:25 回复 悄悄话 龙应台说的话常常软而有力,比大陆那些被
豢养的匪寨师爷伪“作家”有内容多感情
爱乱跑 2015-01-27 21:42:22 回复 悄悄话 英式民主道路也摸索了两千年从罗马上登
录 北欧海盗入侵 诺曼人征服 宗教改革 内战 启蒙人文主义 不断完善
但有一点是重要的~ '商议' 是核心 不一个人说了算 另外国民民主意识的培养 自已说
话也让别人说话
DD1122 2015-01-27 21:33:01 回复 悄悄话 支持中国民主
灜客 2015-01-27 19:03:31 回复 悄悄话 民主并不美好,也不可爱,它有数不清的缺
点。但它又是一条通往现代国家的必由之路。民主是一个过程,它无法一蹴而就。民主
是一个理论,更是一个实践,就像人学习游泳一样,没有到水里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
就如同有人告诉你,要等到会游泳之后才能下水,否则会呛水一样,如果要求国民要有
民主的素质才能实现民主一样,是绝对荒唐的。
是专制国家的国民素质高,还是民主国家的国民素质高,相比之下,应当是后者高,这
就是民主制度的一个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难能可贵的副产物。
xfhh 2015-01-27 17:37:03 回复 悄悄话 民主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摔跤再站起来的
过程!一个艰难的,懒人更想依赖明君的过程
avatar
a*o
8
那么共产主义和饭一样,就在佳肴中?
avatar
f*n
9
绝对不会腐败的牛人
福尔马林掺多了
avatar
y*i
10
说了半天,还是说不清楚啥是民主。
avatar
s*w
11
龙应台: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
来源: 阿黄007 于 2015-02-15 20:02:43
我今天想讲的是年轻人要有什么样的人文素养。我来的原因很明白,今天你们大概20岁
,你们将来很可能影响社会。25年之后,当你们之中的诸君变成社会的领导人进,我已
72岁,我还要被你们领导,受你们影响。所以“先下手为强”,今天先来影响你们。
人文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暂时接受一个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
,三个大方向。先谈谈文学。我说的文学,指的是最广义的文学,包括文学、艺术、美
学、广义的美学。
文学: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为什么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文学
有一百种所谓“功能”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
说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在我自己的体认中,这就是
文学跟艺术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
我不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熟不熟悉鲁迅的小说?他的作品对我们这一代人是禁书。鲁迅的
短篇《药》,讲的是一户人家的孩子生了痨病,民间的迷信是,馒头沾了鲜血给孩子吃
,他的病就会好。或者说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唠唠叨叨近乎疯狂的女人,她的孩子给
狼叨走了。让我们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鲁迅所描写的那个村子里头的人,那么我们
看见的、理解的,会是什么呢?祥林嫂,不过就是一个让我们视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的
疯子。而在《药》里,我们本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买馒头、等着人砍头的父亲或母亲
,就等着要把那个馒头泡在血里,来养自己的孩子。再不然,我们就是那小村子里头最
大的知识分子,一个口齿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对农民的迷信表达一点不满。
但是透过作家的眼光,我们和村子里的人生就有了艺术的距离。在《药》里头,你不仅
只看见愚昧,你同时也看见愚昧后面人的生存状态,看见人的生存状态中不可动摇的无
可奈何与悲伤。在祥林嫂里头,你不仅只看见贫穷粗鄙,你同时看见贫穷粗鄙下面“人
”作为一种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学,使你“看见”。
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种吧!坏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
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这是三个不同的层次。
文学与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活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
的深刻以外,还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美,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谁能够完整地背出一阙词?讲我最喜欢的词人苏东坡好了。谁今天晚上愿意为我们朗诵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短松岗。
你说这总共不到五十个字吧,它带给我们什么?它对我们的价值判断有什么作用?你说
没有,也不过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那欲言又止的文字,文字里幽渺的意象,意象所
激起的朦胧的感觉,使你停下来叹一口气,使你突然看向窗外倏然灭掉的路灯,使你久
久地坐在黑暗里,让孤独笼罩,与隐藏最深的自己素面相对。
但是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如果鲁迅的小说使你看了现实背后的纵深,那么,一首动人、
深刻的诗,我想,它提供了一种“空”的可能,“空”相对于“实”。空,是另一种现
实,我们平常看不见的、更贴近存在本质的现实。
假想有一个湖,湖里当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杨树,这一排白杨树当然是实体的世界
,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觉到它树干的凹凸的质地。这就是我们平常理性的现实的世界,
但事实上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不称它为“实”,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边的白杨树
,不可能没有倒影,只要白杨树长在水边就有倒影。而这个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树干,
而且它那么虚幻无常;风吹起的时候,或者今天有云,下小雨,或者满月的月光浮动,
或者水波如镜面,而使得白杨树的倒影永远以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质感出
现,它是破碎的,它是回旋的,它是若有若无的。但是你说,到底岸上的白杨树才是唯
一的现实,还是水里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事实上没有一个是完全的现实,两者
必须相互映照、同时存在,没有一个孤立的现实。然而在生活里,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个
现实里头,就是岸上的白杨树那个层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层面,而往往忽
略了水里头那个“空”的、那个随时千变万化的、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的倒影的
层面。
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
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我们如果只知道有岸上的白杨,而不知道有水里的白杨
树,那么做出来的价值判断很可能是一个片面的、单层次的、简单化了的价值判断。
哲学:迷宫中望见星空
哲学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哲学?
欧洲有一种迷宫,是用树篱围成的、非常复杂的。你进去了就走不出来。不久前,我还
带着我的两个孩子在巴黎迪斯尼乐园里走那么一个迷宫;进去之后,足足有半小时出不
来,但是两个孩子倒是有一种奇怪的动物的本能,不知怎么地就出去了,站在高处看着
妈妈在里头转,就是转不出去。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处境,当然是一个迷宫,充满了迷惘和彷徨,没有人可以告诉你出路
何在。我们所处的社会,尤其是近些年来的台湾,价值颠倒混乱,何尝不是处在一个历
史的迷宫里,每一条路都不知最后通向哪里。
就我个人体认而言,哲学就是,我在绿色的迷宫里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晚上降临,星星
出来了,我从迷宫里抬头往上看,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斗;哲学,就是对于星斗的认识。
如果你认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宫,不为眼前障碍所惑,哲学就是你望着星空所发
出来的天问。今天晚上,我们就来读几行“天问”吧。
天何所沓 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 列星安陈
何阖而晦 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 曜灵安藏
两千多年以前,屈原站在他绿色的迷宫里,仰望满天星斗,脱口而出这样的问题。他问
的是,天为什么和地上下相合,十二个时辰怎样历志?日月附着在什么地方,二十八个
星宿根据什么排列,为什么天门关闭,为夜呢?为什么天门张开,为昼呢?角宿值夜,
天还没有亮,太阳在什么地方隐藏?
基本上,这是一个三岁的孩子,眼睛张开第一次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天上这些闪亮的碎石
子的时候所发出来的疑问,非常原始;因为原始,所以深刻而巨大,所以人,对这样的
问题,无可回避。
掌有权力的人,和我们一样在迷宫里头行走。但是权力很容易使他以为自己有能力选择
自己的路,而且还要带领群众往前走,而事实上,他可能既不知道他站在什么方位,也
不知道这个方位在大格局里有什么意义;他既不清楚来时走的是哪条路,也搞不明白前
面的路往哪里去;他既未发觉自己深处迷宫中,更没发觉,头上就有纵横的星图。这样
的人,要来领导我们的社会,实在令人害怕。其实,所谓走出思想的迷宫,走出历史的
迷宫,在西方的历史发展里头,已经有特定的名词,譬如说,“启蒙”,十八世纪的启
蒙。所谓启蒙,不过就是在绿色的迷宫里头,发觉星空的存在,发出天问,思索出路,
走出去。对于我,这就是启蒙。
所以,如果说文学使我们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那么哲学,使我们能藉着星光的照亮
,摸索着走出迷宫。
史学:沙漠玫瑰的开放
我把史学放在最后。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
能预测未来,这话
已经说烂了。我不太用成语,所以试试另外一个说法。
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了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字
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干的、死掉的草,这样一把,
很难看。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我,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针叶型
,有点像松枝的形状。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八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
又会渐渐干掉,枯干如沙。把它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
这就是沙漠玫瑰。
好,我就把这一团枯干的草,用一个大碗盛着,注满了清水,放在那儿。从那一天开始
,我跟我两个宝贝儿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么样了。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
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
头往外头,稍稍舒展松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
,虽然边缘还是干死的。它把自己张开,已经让我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每一
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扩展一寸,我们每天给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个绿已经渐
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层层舒展开来。
第八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的时候,刚好我们一个邻居也在,他就跟着我们一起到厨房里
去看。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我们疯狂
地大叫出声,因为太快乐了,我们看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这个邻居在旁
边很奇怪地说,这一把杂草,你们干嘛呀?
我愣住了。
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说,地衣美,美到哪里去呢?他看到
的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现象
的本身定在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
,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于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
荒初始的惊骇演出。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知
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
,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
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
对于历史我是一个非常愚笨的、非常晚熟的学生。四十岁之后,才发觉自己的不足。写
“野火”的时候我只看孤立的现象,就是说,沙漠玫瑰放在这里,很丑,我要改变你,
因为我要一朵真正的芬芳的玫瑰。四十岁之后,发现了历史,知道了沙漠玫瑰一路是怎
么过来的,我的兴趣不再是直接的批判,而在于:你给我一个东西、一个事件、一个现
象,我希望知道这个事情在更大的坐标里头,横的跟纵的,它到底是在哪一个位置上?
在我不知道这个横的跟纵的坐标之前,对不起,我不敢对这个事情批判。
了解这一点之后,对于这个社会的教育系统和传播媒体所给你的许许多多所谓的知识,
你发现,恐怕有百分之六十都是半真半假的东西。比如说,我们从小就认为所谓的西方
文化就是开放的、民主的、讲究个人价值反抗权威的文化,都说西方是自由主义的文化
。用自己的脑子去研究一下欧洲史以后,你就大吃一惊:哪有这回事啊?西方文艺复兴
之前是一回事,文艺复兴之后是一回事;启蒙主义之前是一回事,启蒙主义之后又是另
一回事。然后你也相信过,什么叫中国,什么叫中国国情,就是专制,两千年的专制。
你用自己的脑子研究一下中国历史就发现,咦,这也是一个半真半假的陈述。中国是专
制的吗?朱元璋之前的中国跟朱元璋之后的中国不是一回事的;雍正乾隆之前的中国,
跟雍正乾隆之后的中国又不是一回事的,那么你说“中国两千年专制”指的是哪一段呢
?这样的一个斩钉截铁的陈述有什么意义呢?自己进入历史之后,你纳闷:为什么这个
社会给了你那么多半真半假的“真理”,而且不告诉你他们是半真半假的东西?
对历史的探索势必要迫使你回头去重读原典,用你现在比较成熟的、参考系比较广阔的
眼光。重读原典使我对自己变得苛刻起来。有一个大陆作家在欧洲哪一个国家的餐厅里
吃饭,一群朋友高高兴兴地吃饭,喝了酒,拍拍屁股就走了。离开餐馆很远了,服务生
追出来说:“对不起,你们忘了付帐。”作家就写了一篇文章大大地赞美欧洲人民族性
多么的淳厚,没有人怀疑他们是故意白吃的。要是在咱们中国的话,吃饭忘了付钱人家
可能要拿着菜刀出来追你的。
我写了篇文章带点反驳的意思,就是说,对不起,这可不是民族性、道德水平或文化差
异的问题。这恐怕根本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比如说如果作家去的欧洲正好是二战后粮食
严重不足的德国,德国侍者恐怕也要拿着菜刀追出来的。这不是一个道德的问题,而是
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体制结构的问题。
写了那篇文章之后,我洋洋得意觉得自己很有见解。好好,有一天重读原典的时候,翻
到一个畅销作家在两千多年前写的文章,让我差点从椅子上一跤摔下来。我发现,我的
了不起的见解,人家两千年前就写过了,而且写得比我还好。这个人是谁呢?
韩非子要解释的是:我们中国人老是赞美尧舜禅让是多么道德高尚的一个事情,但是尧
舜“王天下”的时候,他们住的是茅屋,他们穿的是粗布衣服,他们吃的东西也很差,
也就是说,他们的享受跟最低级的人的享受是差不多的。然后禹当国王的时候他的劳苦
跟“臣虏之劳”也差不多。所以尧舜禹做政治领导人的时候,他们的待遇跟享受和最底
层的老百姓差别不大,“以是言之”,那个时候他们很容易禅让,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能
享受的东西很少,放弃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笑声)但是“今之县令”,在今天的体
制里,仅只是一个县令,跟老百姓比起来,他享受的权利非常大。用二十世纪的语言来
说,他有种种“官本位”所赋予的特权,他有终身俸、住房优惠、出国考察金、医疗保
险……因为权力带来的利益太大了,而且整个家族都要享受这个好处,谁肯让呢?“轻
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也”,原因,不是道德,不是文化,不是民族性,是什么
呢?“薄厚之实异也”,实际利益,经济问题,体制结构,造成今天完全不一样的行为。
看了韩非子的《五蠹篇》之后,我在想,算了,两千年之后你还在写一样的东西,而且
自以为见解独到。你,太可笑,太不懂自己的位置了。
这种衡量自己的“苛刻”,我认为其实应该是一个基本条件。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前人
走过的路,但是对于过去的路有所认识,至少是一个追求。讲到这里我想起艾略特很有
名的一篇文学评论,谈个人才气与传统,强调的也是:每一个个人创作成就必须放在文
学谱系里去评断才有意义。谱系,就是历史。然而这个标准对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毋宁是
困难的,因为长期政治动荡与分裂造成文化的严重断层,我们离我们的原典,我们的谱
系,我们的历史,非常、非常遥远。
文学、哲学跟史学,文学让你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哲学使你在思想的迷宫里认识星
座,从而有了走出迷宫的可能;那么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点,没
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素养跟知识有没有差别?当然有,而且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我们不要忘记,纳粹头子
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
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工具,是可
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谁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
。人文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
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道,不能有
人文素养。
对人文素养最可怕的讽刺莫过于:在集中营里,纳粹要犹太音乐家们拉着小提琴送他们
的同胞毒气室。一个会写诗、懂古典音乐、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见得不会妄自尊大
、草菅人命。但是一个真正认识人文价值而“真诚恻怛”的人,也就是一个真正有人文
素养的人,我相信,他不会违背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
25年之后,我们再来这里见面吧。那个时候我坐在台下,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
意气风发的你们坐在台上。我希望听到的是你们尽其所能读了原典之后对世界有什么自
己的心得,希望看见你们如何气魄开阔、眼光远大地把我们这个社会一叶障目,不见泰
山的迷宫——虽然我们永远在一个更大的迷宫里——认出下一个世纪星空的位置。
avatar
k*m
12
任何地方的民主,没有一个可以脱离它的土壤。鸟衔来种子,落
在不同的泥土里,长出来的东西必然不同。
avatar
s*w
13
龙应台:做父母的有效期,不该偷懒那十年
2015-04-13 13:08:41
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在孩子最依赖的十年里用心教养,提供依靠,一
旦孩子长到青春期,父母再怎么努力,也再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影响。在龙应台看来,如
果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父母忽略了教养,将来孩子再怎么叛逆,父母也只有摇头、叹息的
作用了。
最近去拜访了朋友,当我们都坐在朋友家的后院吃东西聊天时,他们的大女儿回家了。
大女儿今年18岁,已经不住在家里了。她跟着她的同居男友一起走了进来,两个人手上
都各拿着一支烟;穿着很新潮,露着小肚子,后面露出腰的部分还有一个刺青。
那个男孩子的手腕跟手臂上也有刺青。两个人互相窃窃私语,有说有笑,但对外人都露
出很不屑的眼神。
这让我蛮感慨的,我突然领悟到一件事,那就是其实父母跟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期
限”的。
我第一次见到这女孩时,她才8岁,跟我老大现在一样大。10年前我去她家时,她可以
在短短时间内,把我送的一瓶清酒上的字和图,都一模一样地画出来。
一个中国小女孩,居然可以把“日本清泉清酒”和酒牌上的樱花,三两下就轻松地描绘
出来。我好惊讶,自从那次以后,我经常怂恿她的父母带她去拜师学艺。但他们永远都
可以找出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来搪塞我。
奇怪的是她的父母一面搪塞我,却又可以一面跟我炫耀她女儿最近又画了什么。突然惊
觉10年过得好快,好像才昨天的事情,现在已经是10年后了。
我不认为她的父母现在有资格去批评他们的女儿,因为一直以来,她的父母只顾着自己
,从没重视过她的教育问题。现在再想教育已经不可能了,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因为父
母的教育功效已经“过期”了。而且她的父母在“有效期限”内也没努力过。
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
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该说的,该教的,该做的,都应该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验收的时候了。这验收的是父
母的教育方针,也是孩子对外界的应变能力。“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
10年前来得有效了。
我突然很感叹,我告诉我自己,我必须要在黄金时期内帮我的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
。因为时间真的过得很快,一转眼就过了。我不想将来只有叹气、摇头的份儿。
是呀!父母是有有效期限的。小孩儿是老天爷(或上帝)给我们的礼物,当你不珍惜的时
候,老天爷(或上帝)就把这份甜蜜的礼物收回了。
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县,现代作家、前“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代表作品:
《目送》《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百年思索》《野火集》《人在欧洲》
《这个动荡的世界》《我的不安》《女子与小人》。创作特色:温柔纤细,深情动人,
其《孩子你慢慢来》与《目送》均是以温柔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亲爱的安德
烈》是数封写给儿子的坦率的几乎痛楚的信。
avatar
x*i
14
很喜欢你的贴子。谢谢。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龙应台:做父母的有效期,不该偷懒那十年
: 2015-04-13 13:08:41
: 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在孩子最依赖的十年里用心教养,提供依靠,一
: 旦孩子长到青春期,父母再怎么努力,也再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影响。在龙应台看来,如
: 果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父母忽略了教养,将来孩子再怎么叛逆,父母也只有摇头、叹息的
: 作用了。
: 最近去拜访了朋友,当我们都坐在朋友家的后院吃东西聊天时,他们的大女儿回家了。
: 大女儿今年18岁,已经不住在家里了。她跟着她的同居男友一起走了进来,两个人手上
: 都各拿着一支烟;穿着很新潮,露着小肚子,后面露出腰的部分还有一个刺青。
: 那个男孩子的手腕跟手臂上也有刺青。两个人互相窃窃私语,有说有笑,但对外人都露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