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年总在回忆里#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L*h
1 楼
过年总在回忆里
2/16/2015
立了春没几天,就要过新年了。一提起过年,记忆中的一扇门仿佛蓦然而开,明亮的灯
光,缭绕的饭菜香,温热的气息,关切的问候声连同热闹的鞭炮声,都扑面而来。那灯
下笑脸相迎的仍是年轻挺拔的父母和慈祥怜爱的奶奶,令人心头暖意顿生之余,不禁泪
花涌动哽咽无语。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记得过年前几天,爸爸就开始张罗着写春联了
。买上撒金箔的大红纸,细细地研好一砚香墨。为了保证字间距均匀,一般按写的对联
字数把红纸虚折几下。略一沉吟后,就悬腕挥毫,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写完后贴将出
来,邻居路过总会连声叫好,于是也帮邻居写上几幅。后来,等爸爸教会我写毛笔字了
,就让我来写春联,颤颤巍巍,伸胳膊撂腿的,也能贴在门上,而且一挂就是一整年。
现在想想,爸爸一生酷爱书法,当年一片苦心,期望殷殷。可惜我那时年幼贪玩,缺乏
长性,不久就提出不想练书法了。他生性温和宽容,没有再勉强,但是心里一定是大为
失望了。每每想到这里,总是不由得心底生出无尽的惭愧。
在孩子看来,过年的最大亮点就是可以吃好多春节特有的小吃。妈妈和奶奶早几天就开
始忙碌起来了,做蛋饺,炸藕合子,炸馓子和麻花,炒米做欢团,蒸八宝饭,厨房里总
是香气氤氲的。印象最深的是南方特有的炸圆子,意在团团圆圆。就是把蒸熟的粘米和
煮熟的挂面,拌上各种作料和肉馅,搓成乒乓球大小的丸子,在油锅里炸得表面金黄酥
脆,里面软糯鲜香。那时常常馋得等不及奶奶吹凉,就忍不住咬上一口,结果被烫得龇
牙咧嘴的。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虽然不是农家,也没有腊酒,但是家里早已腌
制了香肠和鸡鸭鱼肉。这些年货晒干后,就会存放在一个口小肚大的竹篓子里,随时取
用。这篓子有个很有趣的名字,叫“猫叹气”,听起来和鲁迅小说里的豆腐西施顺走的
“狗气杀”是有同样功效的,就是让猫狗们闻得着吃不着,郁闷不已。这些腌肉都会以
各种最美味的形式出现在年夜饭里:蒸香肠,白切风鸡,鸭子煳黄豆,尤其是黄焖咸鱼
,听起来就让人口舌生津。
大年三十晚上,和爸爸放完鞭炮和焰火,带着一身的硝烟和压抑不住的亢奋,推开家门
,满满的一桌年夜饭就已经热气腾腾地摆在桌上了。年夜饭的菜式里一般要有全鱼的,
而且摆在桌子正中央,年三十时只可看不可吃,要余到来年初一,取“年年有余(鱼)
”之意。吃完后,碗里一定要有意剩下些米饭,表示粮仓仍有余粮。平时受的教育都是
,要把碗里的饭米粒都吃干净,怎么会到过年的时候,就要剩一些了呢。小脑瓜困惑之
余,常常一不小心就吃完了,奶奶只好再去盛点,算是我剩的。
想来这些都是爸爸老家南方一带的风俗吧。儿时有一年去西北姥姥家过年,姥姥
特意给我用面捏了几只小兔和小鱼,憨态可掬。还记得是红豆的眼睛,小鱼背上的鳞片
还是精心用梳子横一道竖一道压出来。我惊喜地捧着它们玩了许久,也不舍得吃。
吃完年夜饭,就一家人围坐着包饺子,这是切换到北方过年的风俗了。饺子的外型像元
宝,代表招财进宝之意。妈妈擀皮,爸爸包,我最初的光荣任务是按记儿。妈妈技艺高
超,常常一根擀面杖使出花来,一次能擀两张皮。爸爸手很灵巧,包出来的饺子总是如
月牙般玲珑匀称。后来,我也跟爸爸学会包了。我的独门绝活是不管放了多少的馅,都
能包进去,还形状秀气,百煮不破。
饺子包得极富成就感,初一早上就吃得更开心了。一般会在一个饺子馅里包上花生米,
谁吃到了,就会在新年里有好运。偶尔咬到硬硬的一颗,真是眉欢眼笑得意极了。大人
们吃到了,也总是会捡出来,再塞到我嘴里,于是大家都很开心。我吃完后,爸爸总是
会问,吃了几个。六个。那再来俩,凑个八,要“发”。如果说八个,就会说,再来俩
,要十全十美。真是每个偶数都有好彩头呀。
看春晚守岁也是儿时三十晚上的保留节目。过了半夜,确信了岁已经守住了以后,就可
以放心地去睡觉。这时妈妈早已把一套新衣服放在床边。奶奶也千针万线地做好了一双
新棉鞋。怕脚大不好看,新棉鞋总是尺寸略小,棉花又絮得厚,刚穿的那几天挤得走起
路来总是翻蹄亮掌的。过年孩子一定要穿一身新衣服,这该是我妈妈自己的一个坚持吧
,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我出国去上学。记得小时有一年随奶奶年前回农村老家,没想到
遇上大雪封路,过年也赶不回家了。视我为己出的伯母不顾生活拮据,执意找村头裁缝
给我做了一身新袄裤。一水的红底小碎花,非常契合我那时原生态的审美观。于是过完
年美滋滋地穿回来,那小村姑的打扮,把邻居看到给乐坏了。
而今我已在异乡扎根,奶奶过世多年,爸爸妈妈也已日渐衰老,年三十也没有精力和兴
致再包饺子守岁了,儿时记忆的故乡是怎么也回不去了。然而像新春集市上那一串串红
彤彤亮晶晶的冰糖葫芦,往日过年的每一点一滴的喜悦和感动总是定格在最美好的一瞬
,如那一颗颗酸甜香脆的果子包裹在琥珀蜜汁里,让人总也忍不住会回味流连,暖意
萦怀。
2/16/2015
立了春没几天,就要过新年了。一提起过年,记忆中的一扇门仿佛蓦然而开,明亮的灯
光,缭绕的饭菜香,温热的气息,关切的问候声连同热闹的鞭炮声,都扑面而来。那灯
下笑脸相迎的仍是年轻挺拔的父母和慈祥怜爱的奶奶,令人心头暖意顿生之余,不禁泪
花涌动哽咽无语。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记得过年前几天,爸爸就开始张罗着写春联了
。买上撒金箔的大红纸,细细地研好一砚香墨。为了保证字间距均匀,一般按写的对联
字数把红纸虚折几下。略一沉吟后,就悬腕挥毫,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写完后贴将出
来,邻居路过总会连声叫好,于是也帮邻居写上几幅。后来,等爸爸教会我写毛笔字了
,就让我来写春联,颤颤巍巍,伸胳膊撂腿的,也能贴在门上,而且一挂就是一整年。
现在想想,爸爸一生酷爱书法,当年一片苦心,期望殷殷。可惜我那时年幼贪玩,缺乏
长性,不久就提出不想练书法了。他生性温和宽容,没有再勉强,但是心里一定是大为
失望了。每每想到这里,总是不由得心底生出无尽的惭愧。
在孩子看来,过年的最大亮点就是可以吃好多春节特有的小吃。妈妈和奶奶早几天就开
始忙碌起来了,做蛋饺,炸藕合子,炸馓子和麻花,炒米做欢团,蒸八宝饭,厨房里总
是香气氤氲的。印象最深的是南方特有的炸圆子,意在团团圆圆。就是把蒸熟的粘米和
煮熟的挂面,拌上各种作料和肉馅,搓成乒乓球大小的丸子,在油锅里炸得表面金黄酥
脆,里面软糯鲜香。那时常常馋得等不及奶奶吹凉,就忍不住咬上一口,结果被烫得龇
牙咧嘴的。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虽然不是农家,也没有腊酒,但是家里早已腌
制了香肠和鸡鸭鱼肉。这些年货晒干后,就会存放在一个口小肚大的竹篓子里,随时取
用。这篓子有个很有趣的名字,叫“猫叹气”,听起来和鲁迅小说里的豆腐西施顺走的
“狗气杀”是有同样功效的,就是让猫狗们闻得着吃不着,郁闷不已。这些腌肉都会以
各种最美味的形式出现在年夜饭里:蒸香肠,白切风鸡,鸭子煳黄豆,尤其是黄焖咸鱼
,听起来就让人口舌生津。
大年三十晚上,和爸爸放完鞭炮和焰火,带着一身的硝烟和压抑不住的亢奋,推开家门
,满满的一桌年夜饭就已经热气腾腾地摆在桌上了。年夜饭的菜式里一般要有全鱼的,
而且摆在桌子正中央,年三十时只可看不可吃,要余到来年初一,取“年年有余(鱼)
”之意。吃完后,碗里一定要有意剩下些米饭,表示粮仓仍有余粮。平时受的教育都是
,要把碗里的饭米粒都吃干净,怎么会到过年的时候,就要剩一些了呢。小脑瓜困惑之
余,常常一不小心就吃完了,奶奶只好再去盛点,算是我剩的。
想来这些都是爸爸老家南方一带的风俗吧。儿时有一年去西北姥姥家过年,姥姥
特意给我用面捏了几只小兔和小鱼,憨态可掬。还记得是红豆的眼睛,小鱼背上的鳞片
还是精心用梳子横一道竖一道压出来。我惊喜地捧着它们玩了许久,也不舍得吃。
吃完年夜饭,就一家人围坐着包饺子,这是切换到北方过年的风俗了。饺子的外型像元
宝,代表招财进宝之意。妈妈擀皮,爸爸包,我最初的光荣任务是按记儿。妈妈技艺高
超,常常一根擀面杖使出花来,一次能擀两张皮。爸爸手很灵巧,包出来的饺子总是如
月牙般玲珑匀称。后来,我也跟爸爸学会包了。我的独门绝活是不管放了多少的馅,都
能包进去,还形状秀气,百煮不破。
饺子包得极富成就感,初一早上就吃得更开心了。一般会在一个饺子馅里包上花生米,
谁吃到了,就会在新年里有好运。偶尔咬到硬硬的一颗,真是眉欢眼笑得意极了。大人
们吃到了,也总是会捡出来,再塞到我嘴里,于是大家都很开心。我吃完后,爸爸总是
会问,吃了几个。六个。那再来俩,凑个八,要“发”。如果说八个,就会说,再来俩
,要十全十美。真是每个偶数都有好彩头呀。
看春晚守岁也是儿时三十晚上的保留节目。过了半夜,确信了岁已经守住了以后,就可
以放心地去睡觉。这时妈妈早已把一套新衣服放在床边。奶奶也千针万线地做好了一双
新棉鞋。怕脚大不好看,新棉鞋总是尺寸略小,棉花又絮得厚,刚穿的那几天挤得走起
路来总是翻蹄亮掌的。过年孩子一定要穿一身新衣服,这该是我妈妈自己的一个坚持吧
,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我出国去上学。记得小时有一年随奶奶年前回农村老家,没想到
遇上大雪封路,过年也赶不回家了。视我为己出的伯母不顾生活拮据,执意找村头裁缝
给我做了一身新袄裤。一水的红底小碎花,非常契合我那时原生态的审美观。于是过完
年美滋滋地穿回来,那小村姑的打扮,把邻居看到给乐坏了。
而今我已在异乡扎根,奶奶过世多年,爸爸妈妈也已日渐衰老,年三十也没有精力和兴
致再包饺子守岁了,儿时记忆的故乡是怎么也回不去了。然而像新春集市上那一串串红
彤彤亮晶晶的冰糖葫芦,往日过年的每一点一滴的喜悦和感动总是定格在最美好的一瞬
,如那一颗颗酸甜香脆的果子包裹在琥珀蜜汁里,让人总也忍不住会回味流连,暖意
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