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和《雨》#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t*k
1 楼
毛姆和《雨》
英国作家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名气不小,作品也不少,长
篇短篇都有,一般认为长篇《刀锋》是他的代表作。我读过,但现在已经差不多忘光了
,反而是他的一些短篇,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比如《雨》。
毛姆本来是学医的,后来当然成为专业作家,他还为英国的情报部门工作过,这在他的
小说中有所反映。毛姆出生在巴黎,也长期在国外及殖民地生活,他的一生可以说经历
了英国从极盛到普通,就是从日不落帝国到一个普通欧洲国家,这在《刀锋》可以看到
这一过程对英国人的冲击。本来吧,我们的制度优越,我们的历史和文明悠久,所以我
们的帝国世界第一,但是现在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自然要有些迷茫的。
虽然书中谈的是一个美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失望,但那时的美国人还在美国梦中,真正失
望是以后的事情,所以说是英国人大概不会错。还有人说书中主角的原型是维特根斯坦
,这就错得太远了。维特根斯坦绝不会认为有一种理论,或者文明能解释或者表达出这
个世界。他哲学的根本就是说:由于语言逻辑的限制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而书中的
主角却在东方找到了这个世界的真谛,这么幼稚怎么可能是维特根斯坦。
有些人认为他只能算一个二流作家,比他早一些的哈代才是真正一流;还有人认为从风
格上说,他其实要算法国作家,因为受莫泊桑影响太深,他的小说没有哈代那种英国味
道。这两点我都同意。他的短篇很有名,但就短篇小说来说,如果契科夫是一流,那就
不可能再有一流了,无人能与之相比。莫泊桑也是深受契科夫的影响,用一种旁观人的
身份冷冷静静地讲故事,不作任何评论,在说什么只有自己去体会。
我觉得《雨》有些啰嗦,如果是契科夫来写这种故事,估计会短一半都不止,总的说来
,毛姆的东西缺乏契科夫那种明快的风格,这个东西是天才的标志。鲁迅有些经典就非
常明快,一句废话都找不到。
《雨》的故事就发生在一个殖民地,一艘船上的乘客因为流行的疾病而被困在一个非常
偏远的小地方,这样一对传教士夫妇,医生夫妇,和一个美国妓女就被迫挤到了一个屋
檐下。人总是要干活来养活自己的,妓女更是如此,结果就是她的音乐和聚会严重地影
响到了其它人。
医生是那种英国绅士,不高兴是肯定的,但却不太愿意管别人的事。传教士就不光是不
能安静和休息的问题了,因为那涉及到了信仰。他认为那种生活方式是一种邪恶,是对
上帝的一种亵渎。而不管怎么说,妓女也是有灵魂的,那就是说可以用信仰去征服的。
读过《圣经》就知道,基督最早的追随者就是有妓女的,而且当有人要用石刑去处死一
个妓女的时候,基督说了那句惊天的名言:谁要自己认为自己没有罪,就可以去扔石头。
当然,没有人能扔。
传教士开始时是信心满满,认为凭借着自己的虔诚的信仰和能力,不过是小事一桩。但
是,显然他高估了自己,他的说教得到的不过妓女的嘲讽,还被人用酒瓶把头给砸了(
恐怕是坏了别人的好事)。估计他是恼羞成怒,于是就去找石头。这个石头就是当地的
总督,下令把这个妓女强行送回美国。不过这一过程并不顺利,总督开始时肯定不想管
这种破事,太多了,水手都是一些远离情人和家乡的倒霉蛋,谁没有生理需要或者渴望
女人的温柔呢,执政的人得考虑实际情况。
但是,那个传教士是一个成功人士,也就是说在虔诚信仰的支持下是非常固执的,虽然
不能够征服妓女,但战胜总督还是绰绰有余。小说并没有具体描述是怎么一回事,但我
们可以想象,只要传教士每天到总督那里去要求一起祈祷,总督大人就会受不了。传教
士是有身份,还有影响力的人士,而妓女算什么,往她们身上扔石头是最容易不过了的。
这个妓女是因为逃避感化院而到这里来的,回去就意味着进监狱。医生是一个相当世俗
而通情达理的人,估计就类似于毛姆。虽然被人闹得没有了安静,但并没有信仰执着,
因此对把人逼走还是有心理负担的,而且她已经答应了不再生事。就去找总督求情,但
总督是搞实际政治的,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决定。医生认为传教士有些过分,结果两人弄
得有些不高兴。
当然,谁不害怕石头,那个妓女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小可怜,接受了传教士的感化,经
常和他一起祈祷。那个妓女一天天在“变好”,开始感到了自己的罪恶深重,决定按照
上帝的教诲而重新开始,就像基督所说,最好的事情就是迷途的羔羊回来了。
但是有一天,传教士突然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自杀,妓女的音乐又回来了,医生去
找妓女,她充满轻蔑和鄙视地说:
“你们男人都是肮脏的猪!”
医生就什么都明白了,到这里小说也就完了。
医生明白了什么,传教士为什么自杀,小说都没有交代,但是,都是做了一些铺垫的。
传教士往往和妓女祈祷了以后,自己回来又独自祈祷,弄得整夜都不能睡,那是在向上
帝祈祷力量,抵挡尘世的诱惑。到最后仍然没有能抵挡得住,和她发生了亲密的接触。
我以为读懂此小说的关键是要理解到传教士并不那么虚伪,或者是妓女有意引诱他。那
个妓女是真正在忏悔,恐怕反而激起了传教士的欲望;他也并不是虚伪,开始时并非有
邪念,而是到后来没有能把持住自己而已,就像我们这样千千万万的凡人,是在道德,
信仰(等等)与本能之间挣扎的可怜虫而已。
不好说传教士虚伪,要是占尽了妓女的便宜,然后再把她送进监狱那才是虚伪。而传教
士却是自杀了事(基督教是极力反对自杀的,那就进不了天堂),是悔恨,信仰的破灭
,还是丢不起这个人,那就只有各人自己去说了。其实我是有几分同情那个传道士的,
他恐怕还是一个有些真诚的人。
古今中外,用宗教,大义,主义干这种事的多了去。比如读一读中国历史,就知道飞鸟
尽走狗烹是堂堂正正的帝王之术,有那个独裁者哪怕是想到了自杀?用一种信仰把人忽
悠住,用尽以后送进监狱,这就远远超过了那个传教士,现在这样的人还被许多中国人
看成是伟大领袖。
基督教的基本哲学理论是奥古斯丁建立的,他是北非柏柏尔人,后来那里基本上被伊斯
兰化了,现在最有名的柏柏尔人恐怕是那个法国世界级的球星。奥古斯丁肯定是一个很
有激情,又很有才华的人,早年的生活有些放荡,沉溺于性爱之中,突然有一天大彻大
悟,变得极为虔诚,成为一代宗师,因为被封圣,一般称为圣奥古斯丁。他的《忏悔录
》文采极佳,是公认的名著。罗素相当称赞他的哲学才能,由于罗素一向对基督教没有
什么好印象,当然认为如果他不是那么虔诚,他的哲学上的成就会大得多。
不过罗素指出的有一点却极有意思,“黑暗时期开始之前,最后几个杰出的知识分子,
不但不关心拯救文明,驱逐蛮族,以及改革政治弊端等等,反而大肆宣扬童贞的价值和
未受洗礼的婴孩所受的永劫惩罚,这当真是十分离奇的。但当我们了解这些便是教会传
给蛮族改宗者的一些偏见时,那末,我们对于下一时代在残酷与迷信方面几乎凌驾有史
以来所有时期的原因,就不难理解了。”对比一下中国的某些传统说法就能够品出味道
来了,比如说,好好的荡荡乾坤都是给淫妇给弄坏了的,国家也是她们给败了的,妲己
,褒姒是开始,以后就更多了。
与此类似,明末时期,国家是一塌糊涂,正在风雨飘摇之中,内有武装动乱,外有异族
的大兵压境,有些国家精英,朝廷重臣最关心的却是妇女的贞操,仿佛女人只要守节,
不和男人乱来,努尔哈赤就会给吓得不战自退。就像在中国很难找到历史纪念碑,但贞
节牌坊却到处都是。
罗素也讨论了基督教这种心态的来由,主要来自于犹太民族。关键是要处理这个矛盾:
既然我们是上帝的特选,照理说应该是无比强大,但为什么我们却总是倍受欺辱。那么
原因只有一个,我们背弃了上帝,所以理应遭受惩罚。那么当然,如果我们重新虔诚,
上帝必然会和我们站到一起,所以童贞和受洗就是无比重要。这种负罪感是《旧约》和
《新约》的显著区别。
鲁迅则对中国历史曾经说过,如果女人淫荡,那也是男人需要荡妇,因为是男人占有主
导权。现在在网上有时还可以看到此类认为女人的淫荡是万恶之源的言论,想想这些男
人简直ws到了极点,自己没有办法留住女人,就去找所谓道德来做石头。比那时的犹太
人差远了,他们好歹还有负罪感,而这种男人永远光正大,有错也是女人的。
基督教关于性的基本观点就是来自于奥古斯丁。简单地说,他认为性生活并不是罪恶,
但是,如果从性生活中得到快感和幸福那就是错误的。这个很好理解,性生活是人类繁
衍的必须,如果是罪恶而得要禁止的话,那人类既不是灭绝了,基督教哪里能存在呢。
但是,人的激情,快乐,幸福等等等这些好东西,精神上的享受却一定是从信仰中来,
上帝才能赐予,从别处得到就必然不是真的,因而也就是错误。从开始起,人类就是因
为性中的乐趣而被逐出伊甸园的,所以说,性没有问题,乐趣就是原罪了。
我以为今天很多人并不相信这个理论,起码是私底下认为两性之间是有很多快乐和幸福
的,把肉体和精神完全分离可不是什么好主意。但是,唱高调仍然大有人在,比如有一
个精英就断言:中国年轻人喜欢性生活是西方的阴谋。顿时网上一片哗然,我只想引用
罗素的话,这样的人真是虚伪得让人发抖。当然,罗素哪里知道此人,这是他评价另一
个人的,但罗素会这样说的,因为他在自传中认为性生活给他了很多快乐和幸福。
当然,这人和奥古斯丁的出发点是一样的,不过稍微要改一点,幸福和快乐应该要建立
在革命理想,或者对党和国家的奉献之上。认真想一想,其实是一样的东西。此人是不
读书的,要是知道了将近二千年之前就有基督教的圣人说过类似的话,就不应该说了。
但是也不见得,因为古今中外都是这样忽悠人,这是最好的办法。
不过还是有一个关键的区别,奥古斯丁是真正虔诚,不能说是在忽悠,所以他是圣人。
但是,说类似话的人,我总是有些怀疑有几个是真正内心相信的。这个世界真正的圣人
是极少的,而且他们是肯定不会做国家精英的。虽然我不能肯定圣人多了这个世界是会
变好或者变坏,但能断定肯定会和现在不一样。
要是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那就更不得了。人不过是基因的表达,基因能够延续下去的
必要条件就是要有下一代,那么人对异性的追求和渴望一定是非常强烈,深深埋藏在基
因之中,左右着人的行为。所以说,人感到异性的引诱不是错,当然有信仰也不是错。
更进一步说,那个传教士企图用宗教来让妓女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恐怕也不能说错,但
认为信仰总是可以战胜本能就有些和科学不相容了。他错就错在太相信自己的信仰了,
以为无所不能,没料到自己不是那块料,也不够黑,结果除了自杀无路可走。所谓悲剧
都是自导自演,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
其实无有独偶,中国历史上的正统道德也是排斥性乐趣的,虽然私底下有,但登不得大
堂,性和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宗接代。我原以为在今天没有人还会这样来扯淡,但
历史这个东西真是太强大了。
当然,我并不主张性开放。我想说的是对人个性的压制总是从性开始的,那么当人要求
个性解放的时候,传统的性的正统观念也往往是第一个受到冲击。比如说文艺复兴时的
那些意大利城市是有些淫荡的,读了《十日谈》就会知道,那是对奥古斯丁正统的教义
的一种反抗;同样,中国二,三年代那些新文化的达人在性上面也是很开放的,这就是
对中国过去那种传统道德的反抗。
自从读了《雨》以后,但凡看到了那些在道德上高谈阔论,甚至对人横加指责的的精英
,我就会想又多了一个那种传教士。我多半也不会认为他们虚伪,因为怎么来找到自大
,清高,认为自己一贯正确与虚伪之间的界线,我以为做不到,太模糊不清了。
当然,科学并不能比较本能和信仰哪一个更强大,这是因为科学不能对信仰进行研究,
或者说,信仰就不是一个科学的东西。所以说,说信仰强大或者不强大都是没有意思的
话题,因为我们不能用科学得出一个大家都能同意的结论。
我以为大致可以这样说,放纵本能肯定要不得,不然人与禽兽就没有区别了;但是,扭
曲本能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历史就是这样说的。那么到底应该怎么样,我哪里知道,
我只能说大致这样的废话,主意大家自己拿。
《圣经》中有一些非常深邃的格言,比如罗素最喜欢的就是:不可跟随众人去做恶,其
实就是说,要随时当心被人忽悠;只有没有罪的人才能处死妓女,其实用今天的网络语
言就是,不要去装B。
不管在什么位置,什么情况下,唱高调都是一种挺无聊的事情,而且让人恶心。其实大
家都差不多,往妓女这种最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人身上扔石头,并不能证明自己有多高
尚,而只能是怯弱和残酷。
但人性就是如此,所以那些光正大的东西就永远有市场。
英国作家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名气不小,作品也不少,长
篇短篇都有,一般认为长篇《刀锋》是他的代表作。我读过,但现在已经差不多忘光了
,反而是他的一些短篇,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比如《雨》。
毛姆本来是学医的,后来当然成为专业作家,他还为英国的情报部门工作过,这在他的
小说中有所反映。毛姆出生在巴黎,也长期在国外及殖民地生活,他的一生可以说经历
了英国从极盛到普通,就是从日不落帝国到一个普通欧洲国家,这在《刀锋》可以看到
这一过程对英国人的冲击。本来吧,我们的制度优越,我们的历史和文明悠久,所以我
们的帝国世界第一,但是现在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自然要有些迷茫的。
虽然书中谈的是一个美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失望,但那时的美国人还在美国梦中,真正失
望是以后的事情,所以说是英国人大概不会错。还有人说书中主角的原型是维特根斯坦
,这就错得太远了。维特根斯坦绝不会认为有一种理论,或者文明能解释或者表达出这
个世界。他哲学的根本就是说:由于语言逻辑的限制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而书中的
主角却在东方找到了这个世界的真谛,这么幼稚怎么可能是维特根斯坦。
有些人认为他只能算一个二流作家,比他早一些的哈代才是真正一流;还有人认为从风
格上说,他其实要算法国作家,因为受莫泊桑影响太深,他的小说没有哈代那种英国味
道。这两点我都同意。他的短篇很有名,但就短篇小说来说,如果契科夫是一流,那就
不可能再有一流了,无人能与之相比。莫泊桑也是深受契科夫的影响,用一种旁观人的
身份冷冷静静地讲故事,不作任何评论,在说什么只有自己去体会。
我觉得《雨》有些啰嗦,如果是契科夫来写这种故事,估计会短一半都不止,总的说来
,毛姆的东西缺乏契科夫那种明快的风格,这个东西是天才的标志。鲁迅有些经典就非
常明快,一句废话都找不到。
《雨》的故事就发生在一个殖民地,一艘船上的乘客因为流行的疾病而被困在一个非常
偏远的小地方,这样一对传教士夫妇,医生夫妇,和一个美国妓女就被迫挤到了一个屋
檐下。人总是要干活来养活自己的,妓女更是如此,结果就是她的音乐和聚会严重地影
响到了其它人。
医生是那种英国绅士,不高兴是肯定的,但却不太愿意管别人的事。传教士就不光是不
能安静和休息的问题了,因为那涉及到了信仰。他认为那种生活方式是一种邪恶,是对
上帝的一种亵渎。而不管怎么说,妓女也是有灵魂的,那就是说可以用信仰去征服的。
读过《圣经》就知道,基督最早的追随者就是有妓女的,而且当有人要用石刑去处死一
个妓女的时候,基督说了那句惊天的名言:谁要自己认为自己没有罪,就可以去扔石头。
当然,没有人能扔。
传教士开始时是信心满满,认为凭借着自己的虔诚的信仰和能力,不过是小事一桩。但
是,显然他高估了自己,他的说教得到的不过妓女的嘲讽,还被人用酒瓶把头给砸了(
恐怕是坏了别人的好事)。估计他是恼羞成怒,于是就去找石头。这个石头就是当地的
总督,下令把这个妓女强行送回美国。不过这一过程并不顺利,总督开始时肯定不想管
这种破事,太多了,水手都是一些远离情人和家乡的倒霉蛋,谁没有生理需要或者渴望
女人的温柔呢,执政的人得考虑实际情况。
但是,那个传教士是一个成功人士,也就是说在虔诚信仰的支持下是非常固执的,虽然
不能够征服妓女,但战胜总督还是绰绰有余。小说并没有具体描述是怎么一回事,但我
们可以想象,只要传教士每天到总督那里去要求一起祈祷,总督大人就会受不了。传教
士是有身份,还有影响力的人士,而妓女算什么,往她们身上扔石头是最容易不过了的。
这个妓女是因为逃避感化院而到这里来的,回去就意味着进监狱。医生是一个相当世俗
而通情达理的人,估计就类似于毛姆。虽然被人闹得没有了安静,但并没有信仰执着,
因此对把人逼走还是有心理负担的,而且她已经答应了不再生事。就去找总督求情,但
总督是搞实际政治的,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决定。医生认为传教士有些过分,结果两人弄
得有些不高兴。
当然,谁不害怕石头,那个妓女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小可怜,接受了传教士的感化,经
常和他一起祈祷。那个妓女一天天在“变好”,开始感到了自己的罪恶深重,决定按照
上帝的教诲而重新开始,就像基督所说,最好的事情就是迷途的羔羊回来了。
但是有一天,传教士突然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自杀,妓女的音乐又回来了,医生去
找妓女,她充满轻蔑和鄙视地说:
“你们男人都是肮脏的猪!”
医生就什么都明白了,到这里小说也就完了。
医生明白了什么,传教士为什么自杀,小说都没有交代,但是,都是做了一些铺垫的。
传教士往往和妓女祈祷了以后,自己回来又独自祈祷,弄得整夜都不能睡,那是在向上
帝祈祷力量,抵挡尘世的诱惑。到最后仍然没有能抵挡得住,和她发生了亲密的接触。
我以为读懂此小说的关键是要理解到传教士并不那么虚伪,或者是妓女有意引诱他。那
个妓女是真正在忏悔,恐怕反而激起了传教士的欲望;他也并不是虚伪,开始时并非有
邪念,而是到后来没有能把持住自己而已,就像我们这样千千万万的凡人,是在道德,
信仰(等等)与本能之间挣扎的可怜虫而已。
不好说传教士虚伪,要是占尽了妓女的便宜,然后再把她送进监狱那才是虚伪。而传教
士却是自杀了事(基督教是极力反对自杀的,那就进不了天堂),是悔恨,信仰的破灭
,还是丢不起这个人,那就只有各人自己去说了。其实我是有几分同情那个传道士的,
他恐怕还是一个有些真诚的人。
古今中外,用宗教,大义,主义干这种事的多了去。比如读一读中国历史,就知道飞鸟
尽走狗烹是堂堂正正的帝王之术,有那个独裁者哪怕是想到了自杀?用一种信仰把人忽
悠住,用尽以后送进监狱,这就远远超过了那个传教士,现在这样的人还被许多中国人
看成是伟大领袖。
基督教的基本哲学理论是奥古斯丁建立的,他是北非柏柏尔人,后来那里基本上被伊斯
兰化了,现在最有名的柏柏尔人恐怕是那个法国世界级的球星。奥古斯丁肯定是一个很
有激情,又很有才华的人,早年的生活有些放荡,沉溺于性爱之中,突然有一天大彻大
悟,变得极为虔诚,成为一代宗师,因为被封圣,一般称为圣奥古斯丁。他的《忏悔录
》文采极佳,是公认的名著。罗素相当称赞他的哲学才能,由于罗素一向对基督教没有
什么好印象,当然认为如果他不是那么虔诚,他的哲学上的成就会大得多。
不过罗素指出的有一点却极有意思,“黑暗时期开始之前,最后几个杰出的知识分子,
不但不关心拯救文明,驱逐蛮族,以及改革政治弊端等等,反而大肆宣扬童贞的价值和
未受洗礼的婴孩所受的永劫惩罚,这当真是十分离奇的。但当我们了解这些便是教会传
给蛮族改宗者的一些偏见时,那末,我们对于下一时代在残酷与迷信方面几乎凌驾有史
以来所有时期的原因,就不难理解了。”对比一下中国的某些传统说法就能够品出味道
来了,比如说,好好的荡荡乾坤都是给淫妇给弄坏了的,国家也是她们给败了的,妲己
,褒姒是开始,以后就更多了。
与此类似,明末时期,国家是一塌糊涂,正在风雨飘摇之中,内有武装动乱,外有异族
的大兵压境,有些国家精英,朝廷重臣最关心的却是妇女的贞操,仿佛女人只要守节,
不和男人乱来,努尔哈赤就会给吓得不战自退。就像在中国很难找到历史纪念碑,但贞
节牌坊却到处都是。
罗素也讨论了基督教这种心态的来由,主要来自于犹太民族。关键是要处理这个矛盾:
既然我们是上帝的特选,照理说应该是无比强大,但为什么我们却总是倍受欺辱。那么
原因只有一个,我们背弃了上帝,所以理应遭受惩罚。那么当然,如果我们重新虔诚,
上帝必然会和我们站到一起,所以童贞和受洗就是无比重要。这种负罪感是《旧约》和
《新约》的显著区别。
鲁迅则对中国历史曾经说过,如果女人淫荡,那也是男人需要荡妇,因为是男人占有主
导权。现在在网上有时还可以看到此类认为女人的淫荡是万恶之源的言论,想想这些男
人简直ws到了极点,自己没有办法留住女人,就去找所谓道德来做石头。比那时的犹太
人差远了,他们好歹还有负罪感,而这种男人永远光正大,有错也是女人的。
基督教关于性的基本观点就是来自于奥古斯丁。简单地说,他认为性生活并不是罪恶,
但是,如果从性生活中得到快感和幸福那就是错误的。这个很好理解,性生活是人类繁
衍的必须,如果是罪恶而得要禁止的话,那人类既不是灭绝了,基督教哪里能存在呢。
但是,人的激情,快乐,幸福等等等这些好东西,精神上的享受却一定是从信仰中来,
上帝才能赐予,从别处得到就必然不是真的,因而也就是错误。从开始起,人类就是因
为性中的乐趣而被逐出伊甸园的,所以说,性没有问题,乐趣就是原罪了。
我以为今天很多人并不相信这个理论,起码是私底下认为两性之间是有很多快乐和幸福
的,把肉体和精神完全分离可不是什么好主意。但是,唱高调仍然大有人在,比如有一
个精英就断言:中国年轻人喜欢性生活是西方的阴谋。顿时网上一片哗然,我只想引用
罗素的话,这样的人真是虚伪得让人发抖。当然,罗素哪里知道此人,这是他评价另一
个人的,但罗素会这样说的,因为他在自传中认为性生活给他了很多快乐和幸福。
当然,这人和奥古斯丁的出发点是一样的,不过稍微要改一点,幸福和快乐应该要建立
在革命理想,或者对党和国家的奉献之上。认真想一想,其实是一样的东西。此人是不
读书的,要是知道了将近二千年之前就有基督教的圣人说过类似的话,就不应该说了。
但是也不见得,因为古今中外都是这样忽悠人,这是最好的办法。
不过还是有一个关键的区别,奥古斯丁是真正虔诚,不能说是在忽悠,所以他是圣人。
但是,说类似话的人,我总是有些怀疑有几个是真正内心相信的。这个世界真正的圣人
是极少的,而且他们是肯定不会做国家精英的。虽然我不能肯定圣人多了这个世界是会
变好或者变坏,但能断定肯定会和现在不一样。
要是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那就更不得了。人不过是基因的表达,基因能够延续下去的
必要条件就是要有下一代,那么人对异性的追求和渴望一定是非常强烈,深深埋藏在基
因之中,左右着人的行为。所以说,人感到异性的引诱不是错,当然有信仰也不是错。
更进一步说,那个传教士企图用宗教来让妓女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恐怕也不能说错,但
认为信仰总是可以战胜本能就有些和科学不相容了。他错就错在太相信自己的信仰了,
以为无所不能,没料到自己不是那块料,也不够黑,结果除了自杀无路可走。所谓悲剧
都是自导自演,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
其实无有独偶,中国历史上的正统道德也是排斥性乐趣的,虽然私底下有,但登不得大
堂,性和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宗接代。我原以为在今天没有人还会这样来扯淡,但
历史这个东西真是太强大了。
当然,我并不主张性开放。我想说的是对人个性的压制总是从性开始的,那么当人要求
个性解放的时候,传统的性的正统观念也往往是第一个受到冲击。比如说文艺复兴时的
那些意大利城市是有些淫荡的,读了《十日谈》就会知道,那是对奥古斯丁正统的教义
的一种反抗;同样,中国二,三年代那些新文化的达人在性上面也是很开放的,这就是
对中国过去那种传统道德的反抗。
自从读了《雨》以后,但凡看到了那些在道德上高谈阔论,甚至对人横加指责的的精英
,我就会想又多了一个那种传教士。我多半也不会认为他们虚伪,因为怎么来找到自大
,清高,认为自己一贯正确与虚伪之间的界线,我以为做不到,太模糊不清了。
当然,科学并不能比较本能和信仰哪一个更强大,这是因为科学不能对信仰进行研究,
或者说,信仰就不是一个科学的东西。所以说,说信仰强大或者不强大都是没有意思的
话题,因为我们不能用科学得出一个大家都能同意的结论。
我以为大致可以这样说,放纵本能肯定要不得,不然人与禽兽就没有区别了;但是,扭
曲本能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历史就是这样说的。那么到底应该怎么样,我哪里知道,
我只能说大致这样的废话,主意大家自己拿。
《圣经》中有一些非常深邃的格言,比如罗素最喜欢的就是:不可跟随众人去做恶,其
实就是说,要随时当心被人忽悠;只有没有罪的人才能处死妓女,其实用今天的网络语
言就是,不要去装B。
不管在什么位置,什么情况下,唱高调都是一种挺无聊的事情,而且让人恶心。其实大
家都差不多,往妓女这种最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人身上扔石头,并不能证明自己有多高
尚,而只能是怯弱和残酷。
但人性就是如此,所以那些光正大的东西就永远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