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顺便说说罗辑思维和晓说#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S*E
1
这两天罗振宇因为多年前给金融诈骗站台以及在年度演讲上引用假鸡汤,站到了风口浪
尖。
这几年国内单人演讲类音频节目发展很快,是所谓知识付费的一种新形式。去年我写了
两篇短文,转载在这里。
谈谈《罗辑思维》
最近运动和旅途中听了些《罗辑思维》的音频,大概有二三十期节目。
这两年中国互联网的各个犄角旮旯都风生水起,包括这种脱口秀(其实都是有文案的)
演说节目。连马未都也搞了个观复嘟嘟。说实话都是钱在作怪,每个人都想把自己仅有
的一点东西变现,越快越好。《罗辑思维》早就听说过,只是到了最近才听。
《罗辑思维》是这样操作的,它本身不原创新知识和新观点,它把一些通俗社科图书(
甚至是专业/半专业图书)的内容糅杂起来,以帮你读书(即帮你提炼书中要点)的方
式,在互联网上做专题宣讲。它的主要对象是对新知识尚未丧失好奇心的中产阶级/准
中产阶级。它的卖点是的是多少有点反传统的新视角,新逻辑,给听众以新奇感。实际
上这种翻案文章在通俗社科书里面很常见。
主讲人罗振宇是我老乡(在老乡里面算是普通话比较好的了),也有博士学位,当过大
学讲师。但是这个节目本身在学术和通俗的边缘游走,并不真正引入深度学术探讨。节
目话题在社科领域无所不谈,从男女恋爱到历史大势,从经济管理到家长里短。主持人
最爱做的事情是“梳理内在逻辑”。这个节目的题材广泛,资料来源也庞杂,本质上来
说,是职业贩卖二手知识。这就出现不少问题。一是每期节目听起来似乎都挺有道理,
但是不同期节目的观点互相冲突。比如我就曾经刚刚听过“做大事者不拘小节”到“如
何保证做出正确道德选择”的跳跃。二是对于超出节目组知识范围的题材,深度和可信
度都大大降低。
罗辑思维的题材可以分为两类:历史和现在。相比来说,讲历史的要令人信服一些。这
主要是因为历史的研究已经有了大量的学术工作,就算做翻案文章也必须在大量的前人
研究基础上确立。而且历史研究的事实比较清楚。而对当下话题,连事实还繁杂不清,
遑论理论建立了。虽然不带有贬义,罗辑思维的制作组恐怕是典型的文科生团体,缺乏
对于科技的了解,特别是第一手的经验。一开始说3D打印、自动驾驶,这样的话题,破
绽就漏出来了。论据靠不住,逻辑也白搭。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出于商业目
的,大量羼入对于互联网新商业模式的鼓吹。一谈到互联网,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变成
了传销课堂。我越听越觉得不是认识不足,就是别有用心。读书需要平常心,而一谈到
互联网就失去平常心,正是标榜“为人读书”的大忌。
罗辑思维其实同其它的趣味科普没区别,主要是一档娱乐节目。而娱乐的主要效果之一
,是让听众获得汲取知识的虚假满足感。
最近听的时候留神一些,发现罗辑思维一些细节错误。比如他说小说《1984》写作时候
没有电视,但是1936年德国就每天直播八小时电视节目;1948年小说才定稿。还有比如
他说抗日战争,给人的印象是国民政府炸花园口是为了逼日本走东西方向攻击,而进一
步吸引日本决战淞沪战场。这两天正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才发现淞沪会战是1937年8
月,而于花园口决堤是1938年6月的事情。
再说说《晓说》和《罗辑思维》
最近在运动和开车的时候又听了相当多的这两个音频节目。多了些感想。
首先要赞扬一下罗振宇的口音。他和我是同乡,我们同乡里,除了特定学校出来的,普
通话是终生的难点。我娶了北京老婆,回北京也有被出租车司机误认为本地人的经历,
但是教女儿语文的时候,也往往为前后鼻音困扰。罗振宇在演讲里基本没有口音问题,
我觉得值得赞扬。当然他的大学的专业教育可能也帮了他很大忙。
另外我要赞扬的是罗振宇做节目的态度。他大概在某个时间段里把这个节目当成他的主
业来做(从他的谈话中我猜测他的野心远不止于做个念稿子的,而是想做一个能把知识
和职场术卖出价钱的商业模式)。他每次都很认真地做文稿,非常专业地念稿子。有的
网上播报节目,做了几百期,语音不标准就算了,连断句也常常念错,可见态度之粗糙
,赚快钱念头之强烈。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下面要到对《罗辑思维》的批评了。《罗辑思维》这个节目听多了,就产生出一种对套
路的厌倦感。有人在YouTube上评论得刻薄:最佩服的就是罗振宇任何话题最后都能扯
到互联网上去。这个有点道理,也有点尖刻。罗振宇的文稿设计,往往在结尾有意无意
要牵扯上他的互联网梦想,他“无远弗届”的互联网,似乎互联网不是万能药,也是九
千九百九十九能药。我觉得这很可能是罗振宇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缺陷造成的。罗振
宇不像高晓松,从不谈论文艺话题,总是说“逻辑”、“科技”,很对工科宅男的胃口
。但是我却感觉,罗振宇其实是个努力装作理科生的文科生。他是博士,但是受过的训
练完全是文科和社会科学那一套,对于自然科学没有一手经验,完全是纸上得来的。这
样才会产生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也就有了“无远弗届的互联网”崇拜。他没有做过技
术工作,只看见技术的果实诱人,不知道实际技术工作中的难度、以及工程师的妥协和
挫折感。一些小错误就算作无伤大雅吧。比如他说林则徐的那一集,“一硫二硝三木炭
”,生生说成“一磺二硫三木炭”,还说了好几遍,这当然都是枝节,更重要的是思维
方式。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只要公理确定,逻辑自洽,一切都在合理之中,毫无意外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而他的采自各类杂书的观点,却不少都是喜欢标新立异的。初听
起来有道理,仔细一想却经不起推敲。罗振宇最爱说“内在逻辑”,但自己往往犯主观
错误。比如他说王安石变法那一集,先说王安石并非古人书上说的坏人,本是个正人君
子,所有批评他的当时文人都是以立场来否定人格。但是说到党争的时候,又是王安石
把反对新法的人都罢黜,只好用支持新法的小人。王安石自己是新法第一号人物,不因
为他提倡新法就否定他的操行人格,为什么后来说到罢黜的都是君子,支持新法提拔上
来的都是小人呢?完全无法逻辑自洽。这种逻辑冲突在他头头是道的论述中比比皆是,
这也是我最近听不下他的节目的主要原因。
罗振宇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几乎所有知识都是二手和二+手知识。虽然他很明白地给自己
节目定义为“帮你读书”,但纸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深刻也缺乏细节。这样他宣传的
东西往往缺乏打动人的力量,说得再高大上,也不免沦为谈资和调料。按理说他在央视
做过记者,打交道的人也很多,生活经历却仿佛过于单一,也没有反映在他的节目中。
再说说高晓松。高晓松出身上层家庭,本人又够聪明,有才气,读过清华和北影,在娱
乐圈混迹多年,也不吝于谈论自己的生活经历,所以节目要活泼、有料得多。一个人聪
明和装聪明大不同,很多人努力地吸收别人的知识,但是却无法产生自己的灵感,只能
努力地装聪明,做科学和做综艺的都有这样的现象。而真正能做出自己点评的聪明人是
很少的,我想高晓松还算聪明人,对一些话题的评论非常精到。高晓松演讲的几个优势
:作为北京人没有语音障碍是一个;见多识广是一个;乐于基于自己的经历聊大天是一
个;知识光谱广是一个。特别是高晓松作为娱乐圈的资深制作人,谈论他的本行的时候
,还是给看局外人足够的知识密度。作为文艺青年,他谈文艺,比如《金瓶梅》的时候
,又能够画龙点睛地做评论。而他谈论一些他本行和生活之外的,也是从书上读来的知
识的时候,比如航母,就仿佛念书,乏善可陈。
高晓松的马脚却正是他在讨论唱片业的时候暴露出来的。他评论人和事,最爱说“很好
”,仿佛很阳光很正面的中年男人的形象。但是他那一期说李宇春,最后的时候坚持为
曾轶可辩白。让我忽然想起他多年前当超女评委,收了主办方黑钱而自食其言颠倒黑白
的历史。他在那一次节目把自己的专业性卖了,不知道价钱好不好,遗憾的是这一辈子
只能卖一次。回看他在“晓说”中的评论,会发现他表现出的阳光更像是圆滑的伪装。
他生活顺风顺水,在娱乐圈摸爬滚打,早就成了个见风使舵的高手。你会发现他说过的
话,很多都只是拣好的半边,而赞美都变得廉价,这下他的评论的可信度一下子崩塌了
,比如他评论吴亦凡的音乐。这下反而那些他不怎么做评论的,贩卖的二手知识,比如
军事知识,变得更加中立而可信了。
avatar
y*i
2
这种节目,看看就得了,借用网络用语评价“当真,你就输了”。
avatar
v*r
3
罗辑思维不好,有点硬掰,我看了半集就弃疗了
晓说不错
avatar
wh
4
晓说我只看过一次说林语堂和南洋大学的,完全没有做研究的严谨态度,道听途说,以
讹传讹,夸张偏激,自以为是。
前两年同学还介绍我去做一个叫得到的知识收费节目。国内人多,这些节目即便质量参
差,牌子做起来了就能赚一大票。

【在 S***E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两天罗振宇因为多年前给金融诈骗站台以及在年度演讲上引用假鸡汤,站到了风口浪
: 尖。
: 这几年国内单人演讲类音频节目发展很快,是所谓知识付费的一种新形式。去年我写了
: 两篇短文,转载在这里。
: 谈谈《罗辑思维》
: 最近运动和旅途中听了些《罗辑思维》的音频,大概有二三十期节目。
: 这两年中国互联网的各个犄角旮旯都风生水起,包括这种脱口秀(其实都是有文案的)
: 演说节目。连马未都也搞了个观复嘟嘟。说实话都是钱在作怪,每个人都想把自己仅有
: 的一点东西变现,越快越好。《罗辑思维》早就听说过,只是到了最近才听。
: 《罗辑思维》是这样操作的,它本身不原创新知识和新观点,它把一些通俗社科图书(

avatar
v*r
5
我看的晓说也不多,评罗大佑,鲁迅,金庸,游希腊,俄罗斯,质量都很不错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晓说我只看过一次说林语堂和南洋大学的,完全没有做研究的严谨态度,道听途说,以
: 讹传讹,夸张偏激,自以为是。
: 前两年同学还介绍我去做一个叫得到的知识收费节目。国内人多,这些节目即便质量参
: 差,牌子做起来了就能赚一大票。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