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了老电影 -《活着》#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x*a
1 楼
“《活着》(To Live,1994),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执导, 葛优、巩俐
主演。此片获得1994年第47届戛纳电影节大奖和最佳男演员奖。” - 百科
《活着》是余华的作品。大学的时候,老妈给的生活费不少,我就乱七八糟买了好些书
,毕业的时候整整攒了三、五箱的闲书。记得是在三折出售书籍的地摊上,买了《活着
》和《许三观买血记》,那时候盗版书还不猖獗,能有便宜的书买,不容易。
有点儿黑色幽默感的愤青文人,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他的书不厚,作品也不多,所以
欣赏之余,特别希望他可以多写一些大部头,不光做一个鲁迅这样的愤青,更能在文学
泰斗的道路上多走几步。但是多年过去了,除了一本《兄弟》,就是听到是他出走的消
息。叹息之余,也不禁感慨,喏大一个中国,却容不下一两个发出不同声音的愤青文人。
不谈政治。余华的小说写得好,所以我对电影的期待就没那么高。特别是老谋子近些年
的《英雄》、《黄金甲》、《三枪》、各种《印象》,让我对他从《红高粱》、《黄土
地》(张是摄影导演陈凯歌)、《秋菊》所建立起来的印象逐年崩溃。但是老片子果然不
同。一直以来我的观点是改编的电影永远赶不上小说,但这次不一样。看完以后,感觉
《活着》的电影减少了书中黑色幽默的成分,却加了些直指人心的脉脉温情,这一种诠
释手段,更适合大众的口味,那一种笑中有泪的感觉,更能打动人心,而葛优靠这个角
色拿了戛纳影帝,也是实至名归。
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或多或少都会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我为什么活着?我
该怎样活着”。书中,作为旧社会败家子儿典型的福贵忙着败家,没有时间问这些问题
;侥幸在新社会过上平凡日子的福贵忙着老婆孩子热炕头,没有时间问这些问题;而一
次次在人祸中承受打击的福贵忙于生存,还是没有时间问这些问题。
至始至终,影片和小说似乎都没能回答“人为什么活着,该怎样活着”等等这些围绕着
“活着”的问题,没有树立起一个主旋律影片中常见的英雄个体或群体,而着力于描写
小人物在社会的跌宕起伏中拼命为自己为亲人求生的挣扎,以及在这挣扎中人性偶尔的
善良闪光,让观众对于“人”不至于失去希望。
看完电影,我脑子里的一幕场景是一只小小的黑蚂蚁,攀附在一片浮在水面的树叶上,
用尽全力去避免那近在咫尺的灭顶之灾。对于它而言,没有时间问自己为什么活着,或
象哈姆雷特一样叹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而就是简单地为了
生存的本能挣扎。
记得童年时,姥爷教我背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这诗里描述的,大概就是这样
一种生活,和诗人代表努力求生的人民对于“明君”的渴望。
这些年,战火燃烧运动频发的动荡年代仿佛很遥远了,那些似乎荒诞不经的故事,只能
在父辈或者爷爷奶奶的回忆中偶然听说了。但今天我们的社会和政府,应当为子民们做
什么?是提供一个可以安享天伦的田园,却虚其心而实其腹?还是或艳阳高照或狂风暴
雨,让他们在颠沛流离中惶然? 还是让人人丰衣足食后,可以有空思考围绕着“活着”
的这些个无解的问题?
IMDB 评分 8.1
我的:8.5
主演。此片获得1994年第47届戛纳电影节大奖和最佳男演员奖。” - 百科
《活着》是余华的作品。大学的时候,老妈给的生活费不少,我就乱七八糟买了好些书
,毕业的时候整整攒了三、五箱的闲书。记得是在三折出售书籍的地摊上,买了《活着
》和《许三观买血记》,那时候盗版书还不猖獗,能有便宜的书买,不容易。
有点儿黑色幽默感的愤青文人,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他的书不厚,作品也不多,所以
欣赏之余,特别希望他可以多写一些大部头,不光做一个鲁迅这样的愤青,更能在文学
泰斗的道路上多走几步。但是多年过去了,除了一本《兄弟》,就是听到是他出走的消
息。叹息之余,也不禁感慨,喏大一个中国,却容不下一两个发出不同声音的愤青文人。
不谈政治。余华的小说写得好,所以我对电影的期待就没那么高。特别是老谋子近些年
的《英雄》、《黄金甲》、《三枪》、各种《印象》,让我对他从《红高粱》、《黄土
地》(张是摄影导演陈凯歌)、《秋菊》所建立起来的印象逐年崩溃。但是老片子果然不
同。一直以来我的观点是改编的电影永远赶不上小说,但这次不一样。看完以后,感觉
《活着》的电影减少了书中黑色幽默的成分,却加了些直指人心的脉脉温情,这一种诠
释手段,更适合大众的口味,那一种笑中有泪的感觉,更能打动人心,而葛优靠这个角
色拿了戛纳影帝,也是实至名归。
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或多或少都会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我为什么活着?我
该怎样活着”。书中,作为旧社会败家子儿典型的福贵忙着败家,没有时间问这些问题
;侥幸在新社会过上平凡日子的福贵忙着老婆孩子热炕头,没有时间问这些问题;而一
次次在人祸中承受打击的福贵忙于生存,还是没有时间问这些问题。
至始至终,影片和小说似乎都没能回答“人为什么活着,该怎样活着”等等这些围绕着
“活着”的问题,没有树立起一个主旋律影片中常见的英雄个体或群体,而着力于描写
小人物在社会的跌宕起伏中拼命为自己为亲人求生的挣扎,以及在这挣扎中人性偶尔的
善良闪光,让观众对于“人”不至于失去希望。
看完电影,我脑子里的一幕场景是一只小小的黑蚂蚁,攀附在一片浮在水面的树叶上,
用尽全力去避免那近在咫尺的灭顶之灾。对于它而言,没有时间问自己为什么活着,或
象哈姆雷特一样叹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而就是简单地为了
生存的本能挣扎。
记得童年时,姥爷教我背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这诗里描述的,大概就是这样
一种生活,和诗人代表努力求生的人民对于“明君”的渴望。
这些年,战火燃烧运动频发的动荡年代仿佛很遥远了,那些似乎荒诞不经的故事,只能
在父辈或者爷爷奶奶的回忆中偶然听说了。但今天我们的社会和政府,应当为子民们做
什么?是提供一个可以安享天伦的田园,却虚其心而实其腹?还是或艳阳高照或狂风暴
雨,让他们在颠沛流离中惶然? 还是让人人丰衣足食后,可以有空思考围绕着“活着”
的这些个无解的问题?
IMDB 评分 8.1
我的: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