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游:故旧之宫,雍和欢喜,老舍茶馆,天坛地坛#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wh
1 楼
去北京本来是给孩子长点见识,结果自己也颇有收获。
正值开春,先发现北京的柳枝比江南的黄。去年春天在北方的小城市也有此感,以为是
当地灰尘多引起的,出门一圈衣领就落一层灰。北京的大马路都很干净,柳条却也绿中
泛黄,想是水土的缘故了。
我好几个在北京定居的朋友都未去过故宫,畏其名声之大。我原也没抱希望,没想到却
看得津津有味。本以为尽是雕栏玉砌、富贵华丽,触目的却是彩绘剥落、肌理毕露的朽
梁旧柱,很有历史的本真。毕竟是那么多人住过的地方,充满人的痕迹。匾额楹联诸多
名家手笔,最让我一见心喜的却是慈禧,“体顺堂”三字很宽正敦厚。皇宫浩荡,只是
现在好荒凉,即使游人如织,也只能在各屋外面徘徊,屋里都是冷清清空荡荡的。
Yeats写过一个诗剧叫《The Words Upon the Window Pane》,在他的爱尔兰同胞作家
Swift的故居想象Swift鬼魂归来,与妻子拌嘴,与红颜知己倾诉,栩栩如生前。故宫若
有灵,该有多少游魂飘荡在屋瓦之间,诉说着生生不尽的人间故事;这些空房便也不再
寂寞。
雍和宫是我一直向往的。以前去过西藏内蒙的喇嘛教寺庙,但凡男女双修的欢喜佛像,
下半身都用布幔围系。在雍和宫的所有殿堂寻觅一遍,也都是遮住的。不过有一偏殿展
出历任达赖班禅收到的礼品,其中有很多双修的小佛像,都是大大方方不遮不栏的,心
中大慰,十分好看。旅游景点的导游素质很不错,我们的蒙族女向导眼睛细长,英语顺
溜,介绍宗教有分有寸,不夸张不耸人听闻。她说雍和宫虽供参观,主要还是个佛学院
,分显宗院与密宗院,学生多为蒙族,以修习多少经书为进度标准。我们除了看见几个
坐守佛像、念念有词的僧人,倒没看到其他游闲者,不像有些寺院的和尚进出活跃。
回国前一位网友推荐去茶馆听戏听相声。我从没进过茶馆,这次赶了个新鲜,看了老舍
茶馆的晚场演出,一个半小时内有京剧、相声、变脸、茶艺、民乐、魔术、武术等十来
个节目,都是很好的传统民间文艺。有个含灯大鼓,演员用嘴叼着沉重的烛台还能清晰
吐字唱戏,了不起。还有个长嘴壶茶艺,我正抱怨男人手势翩跹地沏茶颇为娘娘腔,倏
忽间以壶为剑,刀光壶影,表演起敬酒不吃吃罚酒的武术来。随后又刀光尽敛,重回细
斟满酌,隐喻中华民族文武有道,不卑不亢,倒也别致。唯可惜节目众多,时间短促,
不及展开,质量也参差。朋友说茶馆就是俗文化,不求优质。可现在的茶馆不是以前那
样地道的民俗文化,是用钱包装了的:几百元的门票不是普通人日常消费得起的。看《
闹天宫》京剧时从头到尾没人叫好,只有鼓掌。可能演得一般,更可能底下就没有戏迷
票友,都是来看西洋镜、附庸“俗文化”的门外汉,不知如何叫好。雅俗原无严格之分
,玩得好才重要。看完演出只觉得不过瘾,很想好好听一出完整漂亮的京剧和话剧,才
对得起北京文化。
最后一天去了天坛地坛。天坛大,门票贵,游人多,台阶高,祈年殿前的风刮得人站不
住脚。皇帝原来不好当,大冬天凌晨四点一刻开始顶风摸黑祭天祭祖,会不会冻出病。
地坛小而冷清,门票两元。虽然便宜,还是让我吃了一惊:从前史铁生天天去地坛时买
门票么?有更便宜的六元的月票,但仍觉得因为史铁生,地坛应该不收票(中心地带还
要买一次票,这个可以保持,用以维护古迹)。里面倒是很亲切,甚至像个老式居委会
,路边有宣传栏,橱窗里贴着近日的报纸。有人在看报,有人在扫地。有锻炼身体的器
械,有不少老人闲聚。临出地坛前看到两个坐轮椅的人先后而来,心里一酸。
照片太多,只能分两个帖。
正值开春,先发现北京的柳枝比江南的黄。去年春天在北方的小城市也有此感,以为是
当地灰尘多引起的,出门一圈衣领就落一层灰。北京的大马路都很干净,柳条却也绿中
泛黄,想是水土的缘故了。
我好几个在北京定居的朋友都未去过故宫,畏其名声之大。我原也没抱希望,没想到却
看得津津有味。本以为尽是雕栏玉砌、富贵华丽,触目的却是彩绘剥落、肌理毕露的朽
梁旧柱,很有历史的本真。毕竟是那么多人住过的地方,充满人的痕迹。匾额楹联诸多
名家手笔,最让我一见心喜的却是慈禧,“体顺堂”三字很宽正敦厚。皇宫浩荡,只是
现在好荒凉,即使游人如织,也只能在各屋外面徘徊,屋里都是冷清清空荡荡的。
Yeats写过一个诗剧叫《The Words Upon the Window Pane》,在他的爱尔兰同胞作家
Swift的故居想象Swift鬼魂归来,与妻子拌嘴,与红颜知己倾诉,栩栩如生前。故宫若
有灵,该有多少游魂飘荡在屋瓦之间,诉说着生生不尽的人间故事;这些空房便也不再
寂寞。
雍和宫是我一直向往的。以前去过西藏内蒙的喇嘛教寺庙,但凡男女双修的欢喜佛像,
下半身都用布幔围系。在雍和宫的所有殿堂寻觅一遍,也都是遮住的。不过有一偏殿展
出历任达赖班禅收到的礼品,其中有很多双修的小佛像,都是大大方方不遮不栏的,心
中大慰,十分好看。旅游景点的导游素质很不错,我们的蒙族女向导眼睛细长,英语顺
溜,介绍宗教有分有寸,不夸张不耸人听闻。她说雍和宫虽供参观,主要还是个佛学院
,分显宗院与密宗院,学生多为蒙族,以修习多少经书为进度标准。我们除了看见几个
坐守佛像、念念有词的僧人,倒没看到其他游闲者,不像有些寺院的和尚进出活跃。
回国前一位网友推荐去茶馆听戏听相声。我从没进过茶馆,这次赶了个新鲜,看了老舍
茶馆的晚场演出,一个半小时内有京剧、相声、变脸、茶艺、民乐、魔术、武术等十来
个节目,都是很好的传统民间文艺。有个含灯大鼓,演员用嘴叼着沉重的烛台还能清晰
吐字唱戏,了不起。还有个长嘴壶茶艺,我正抱怨男人手势翩跹地沏茶颇为娘娘腔,倏
忽间以壶为剑,刀光壶影,表演起敬酒不吃吃罚酒的武术来。随后又刀光尽敛,重回细
斟满酌,隐喻中华民族文武有道,不卑不亢,倒也别致。唯可惜节目众多,时间短促,
不及展开,质量也参差。朋友说茶馆就是俗文化,不求优质。可现在的茶馆不是以前那
样地道的民俗文化,是用钱包装了的:几百元的门票不是普通人日常消费得起的。看《
闹天宫》京剧时从头到尾没人叫好,只有鼓掌。可能演得一般,更可能底下就没有戏迷
票友,都是来看西洋镜、附庸“俗文化”的门外汉,不知如何叫好。雅俗原无严格之分
,玩得好才重要。看完演出只觉得不过瘾,很想好好听一出完整漂亮的京剧和话剧,才
对得起北京文化。
最后一天去了天坛地坛。天坛大,门票贵,游人多,台阶高,祈年殿前的风刮得人站不
住脚。皇帝原来不好当,大冬天凌晨四点一刻开始顶风摸黑祭天祭祖,会不会冻出病。
地坛小而冷清,门票两元。虽然便宜,还是让我吃了一惊:从前史铁生天天去地坛时买
门票么?有更便宜的六元的月票,但仍觉得因为史铁生,地坛应该不收票(中心地带还
要买一次票,这个可以保持,用以维护古迹)。里面倒是很亲切,甚至像个老式居委会
,路边有宣传栏,橱窗里贴着近日的报纸。有人在看报,有人在扫地。有锻炼身体的器
械,有不少老人闲聚。临出地坛前看到两个坐轮椅的人先后而来,心里一酸。
照片太多,只能分两个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