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读后#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w*s
1 楼
曾在大都会博物馆见过一卷清代《黄河万里图》手卷。题目好大,一见之下大失所望:
不过是青绿山水加上地名,远近不知,比例可疑。再看宋代编纂的《历代地理指掌图》
,比如《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装饰图案比河道还要精致,且篇幅太小,很难想象有
什么实际用处。
(《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局部)
除此之外的其他典籍中,《山海经》这样描述地理位置:“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又
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
山。……又东三百里柢山。……”从头读到尾,也不知道它在讲什么,而那些细节琐碎
到了极致,实在也不像编造的。《水经注》少了怪力乱神,读来更枯燥,且摘第一卷看
看:
“昆仑墟在西北,三成为昆仑丘。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其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
东北陬,屈从其东南流,入于渤海。又出海外,南至积石山,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南
流。”
短短六十五个字,郦道元就注了近八千字。了不起!可读完还是不知道河在哪里、怎样
从昆仑丘流至渤海?再想下去就有点可怕了:是不是在中国上古历史上没有诞生过这种
智慧,用精确图表把地理记录下来。。。
所幸读了这本普及常识的小书。书不长,不到两百页,从原始地图讲起,直到清末、民
国。因为一向好读书不求甚解,又不做笔记,所以现在忘得差不多了,只好翻翻书粗略
总结一下。
先解答我自己的疑问:怎么会有《黄河万里图》这样缺乏使用价值的地图?书中讲到了
古代制图传统的变化:“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盛行逐渐影响到地图的绘制,形成
了一种山水画形式的地图。这种地图……对方位、距离、比例尺这些对地图 来说更重
要的因素却不重视,甚至完全不考虑。……从地图绘制的理论和实践来看,这种山水画
式地图的出现是一种倒退,……但这种地图比较直观,既容易绘制,又能为大多数非专
业人员所接受,所以长盛不衰,构成了中国古代地图的大部分。……”
原来是画士误我!
用图像记录地理本是先民的智慧。楚子问鼎,王孙满对曰:“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
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能够为行走川泽山林的百姓提供实际帮助,这也许就是早期的地图。这些地图流传下
来,被称为“山海图”,山海经也许就是它的说明文字。
早期的地图水平如何,很难得知,出土的不过是只鳞片爪。书里把许多古籍中的地图记
载拼凑整理,大致推断出两汉期间的地图水平已经相当高。所幸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地图
令人得窥那时地图的精彩: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地形图复原图)
到了西晋,裴秀却说,当时的国家机构所藏地图没有比例尺,又不考察修正相互间的位
置关系,连名山大川也不详细记载,虽然有大致的形状,但都不精确可靠,没有办法作
为依据。可见他已经看不到精彩的汉代地图。于是他提出“制图六体”,还绘制了中国
最早的古代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关于《禹贡地域图》的最后一次纪录出现在七世纪
初的隋朝,此后再无踪影,只有制图六体得以流传。
通观全书,到处是这样昙花一现的辉煌。马王堆地图是一例;唐代贾耽以毕生之力完成
的《海内华夷图》,三百年后即不可考;最早记载于西晋的《东岳真形图》和现代泰山
等高线图惊人相似,却是等高线法的孤证。目前最早的石刻地图来自宋代,“计里画方
”,终于有了坐标系统。
(宋代石刻地图《禹迹图》,现藏西安碑林)
读到这里,我觉得震撼又满足。下至元明清的发展也颇有精彩处,却没有那么震撼了。
按照葛剑雄在书中的说法,中国的制图学长期领先于世界,十六世纪后才被西方技术赶
超;到十八世纪吸纳西方方法之后再度领先,直到近代再次落后。
近代自然科学为什么没有产生在中国,这个题目太大;缩小范围到制图学来说,近代的
制图技术为什么没有产生在中国?书中提到了一些零星片断,比如等高线法、十字仪、
印刷地图,可惜这些都如流星掠过,难留痕迹。中国历史上的地图绘制,似乎是君王的
特权,旁人无从染指,成品也多藏之高阁,知者既少,传承也难。那些不世出的天才作
品,也许都随着君王墓葬永埋地下,或者被纷飞战火摧毁了罢。
不过是青绿山水加上地名,远近不知,比例可疑。再看宋代编纂的《历代地理指掌图》
,比如《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装饰图案比河道还要精致,且篇幅太小,很难想象有
什么实际用处。
(《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局部)
除此之外的其他典籍中,《山海经》这样描述地理位置:“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又
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
山。……又东三百里柢山。……”从头读到尾,也不知道它在讲什么,而那些细节琐碎
到了极致,实在也不像编造的。《水经注》少了怪力乱神,读来更枯燥,且摘第一卷看
看:
“昆仑墟在西北,三成为昆仑丘。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其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
东北陬,屈从其东南流,入于渤海。又出海外,南至积石山,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南
流。”
短短六十五个字,郦道元就注了近八千字。了不起!可读完还是不知道河在哪里、怎样
从昆仑丘流至渤海?再想下去就有点可怕了:是不是在中国上古历史上没有诞生过这种
智慧,用精确图表把地理记录下来。。。
所幸读了这本普及常识的小书。书不长,不到两百页,从原始地图讲起,直到清末、民
国。因为一向好读书不求甚解,又不做笔记,所以现在忘得差不多了,只好翻翻书粗略
总结一下。
先解答我自己的疑问:怎么会有《黄河万里图》这样缺乏使用价值的地图?书中讲到了
古代制图传统的变化:“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盛行逐渐影响到地图的绘制,形成
了一种山水画形式的地图。这种地图……对方位、距离、比例尺这些对地图 来说更重
要的因素却不重视,甚至完全不考虑。……从地图绘制的理论和实践来看,这种山水画
式地图的出现是一种倒退,……但这种地图比较直观,既容易绘制,又能为大多数非专
业人员所接受,所以长盛不衰,构成了中国古代地图的大部分。……”
原来是画士误我!
用图像记录地理本是先民的智慧。楚子问鼎,王孙满对曰:“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
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能够为行走川泽山林的百姓提供实际帮助,这也许就是早期的地图。这些地图流传下
来,被称为“山海图”,山海经也许就是它的说明文字。
早期的地图水平如何,很难得知,出土的不过是只鳞片爪。书里把许多古籍中的地图记
载拼凑整理,大致推断出两汉期间的地图水平已经相当高。所幸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地图
令人得窥那时地图的精彩: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地形图复原图)
到了西晋,裴秀却说,当时的国家机构所藏地图没有比例尺,又不考察修正相互间的位
置关系,连名山大川也不详细记载,虽然有大致的形状,但都不精确可靠,没有办法作
为依据。可见他已经看不到精彩的汉代地图。于是他提出“制图六体”,还绘制了中国
最早的古代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关于《禹贡地域图》的最后一次纪录出现在七世纪
初的隋朝,此后再无踪影,只有制图六体得以流传。
通观全书,到处是这样昙花一现的辉煌。马王堆地图是一例;唐代贾耽以毕生之力完成
的《海内华夷图》,三百年后即不可考;最早记载于西晋的《东岳真形图》和现代泰山
等高线图惊人相似,却是等高线法的孤证。目前最早的石刻地图来自宋代,“计里画方
”,终于有了坐标系统。
(宋代石刻地图《禹迹图》,现藏西安碑林)
读到这里,我觉得震撼又满足。下至元明清的发展也颇有精彩处,却没有那么震撼了。
按照葛剑雄在书中的说法,中国的制图学长期领先于世界,十六世纪后才被西方技术赶
超;到十八世纪吸纳西方方法之后再度领先,直到近代再次落后。
近代自然科学为什么没有产生在中国,这个题目太大;缩小范围到制图学来说,近代的
制图技术为什么没有产生在中国?书中提到了一些零星片断,比如等高线法、十字仪、
印刷地图,可惜这些都如流星掠过,难留痕迹。中国历史上的地图绘制,似乎是君王的
特权,旁人无从染指,成品也多藏之高阁,知者既少,传承也难。那些不世出的天才作
品,也许都随着君王墓葬永埋地下,或者被纷飞战火摧毁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