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征文】读书系列三:丁韪良的中国人生 (转载)
avatar
【征文】读书系列三:丁韪良的中国人生 (转载)#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E*u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rustInJesus 讨论区 】
发信人: Esquimau (雪门院), 信区: TrustInJesus
标 题: 【征文】读书系列三:丁韪良的中国人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15 02:17:52 2012, 美东)
读书笔记:《丁韪良与中国》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年
丁韪良,字冠西,原名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是美北长老
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North])派遣到中国的传教士。丁韪良在中国
的生活长达62年(1850-1916,其中有不连续的四年返回美国休假),在华期间,他长
期担任北京同文馆的总教习,并在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第一任西学
总教习。虽然丁韪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庚子拳乱期间的行为有所争议,但是他为中国
当时的“西学东渐”文化运动做出了功勋卓越的成绩,值得肯定。
一、早年和宁波传教
丁韪良1846年毕业于Indiana州立大学,随后进入新奥尔良神学院接受Calvinism的《圣
经》解经培训。1849年5月,丁韪良发表毕业论文“The Uses of Physical Science
for a Missionary”,同年10月被美北长老会派遣前往中国浙江宁波传教,11月结婚,
十天后即踏上征途,经过134天的海上航行,于1850年4月抵达香港,随后游历广州。据
丁韪良回忆,他刚踏上广州港,就听到人们大喊“番鬼,番鬼!杀头,杀头!”极具象
征意义,代表着当时中国固有文化和西方传教士文化的冲突。
1850年6月,丁韪良抵达宁波,当时已经经历了五口通商,浙江的通商口岸宁波是美北
长老会的主要活动地点,丁韪良也在宁波居住传教长达十余年。在宁波,丁韪良首先学
习宁波方言,作为向当地人群传教的第一要务。随后为了和读书士人交流,他也跟着教
徒学习官话。在学习宁波话到达“如火纯青”的地步前后,丁韪良开始参与当地长老会
传教士把《圣经》翻译成宁波方言的工作,单独完成了《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的
翻译。丁韪良支持中国汉语文字的“拉丁化”,即用拉丁字母注音系统来学习、记录宁
波方言,并在中下层人群中普及推广。但是随后这种汉语拉丁化运动则遭到了另外的传
教士的反对。在宁波的大部分时间,除了传教和翻译圣经,丁韪良还撰写出版了宗教宣
传书籍《天道溯源》(1854)、《三要录》(1858)、《喻道传》(1858)、《保罗垂
训》、《公会政治》、《救世要论》(1860)等书。这些书大部分是用以宁波方言为基
础的拉丁字母拼音写成,其中以《天道溯源》的影响最大,随后还被翻译成官话汉语和
日语发行。丁韪良试图结合当时的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在科学的基础上“溯源”到天主
的存在。重视科学的风格贯穿了丁韪良的一生。
二、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丁韪良曾经以观察员的身份于1853年参观太平天国统治下的南京(天京)。基于西方在
华利益的考量,丁韪良曾强烈主张美国政府对华中立,希望出现清政府和太平天国“两
个中国”的局面。但是随着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的逐渐失利,尤其是1860年李秀成进
攻上海,丁韪良对太平军的态度有所转变,但是依旧不很明朗。
1858年至1859年,丁韪良以官话翻译的身份,随着美国使团北上,积极地参与了第二次
鸦片战争。1858年丁韪良参与起草签订《中美天津条约》,并经过几次反复,在其条约
中增加了“宗教宽容”的条款。随后丁韪良曾短期返回宁波继续传教生涯。1859年丁韪
良在英法联军和清廷作战的时候,再次以翻译身份进入北京交涉中美外交事务。丁韪良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充当翻译的行为一直遭到中国方面的诟病。
丁韪良的北方之行让他产生了北上传教的想法,而他的宁波宣教生涯也就此告一段落。
三、同文馆总教习
1859年《中美天津条约》换约后,丁韪良短期访问日本,并于1860到1862年回美国休假
。随后丁韪良返回中国,1863年6月来到北京,开始了北京的传教生涯。可是最初北京
的巡回传教并不理想。翻译官话本《圣经》,God的译名是沿用天主教的老译名“天主
”,还是用“上帝”,或是“神”,在新教传教士内也产生了大量的争执,丁韪良支持
用“天主”一词。
丁韪良在北京和清朝官员的往来起始于鸦片战争期间。1864年丁韪良翻译Henry
Wheaton的《万国公法》为自己在清廷赢来了一定的声誉,丁也因此结实了中国海关税
务司的赫德,还有总理衙门的各类清朝官员。不久后丁韪良得到了“同文馆英文教习”
的职位。同文馆是当时主持洋务的恭亲王奕主张建立的新式学校,一直受到守旧派官
员的诟病,并处在风雨飘摇中。1865年丁韪良进入同文馆担任英语教习,起先他并不喜
欢这份同文馆的职务,还想回归到正式的传教生涯。但是随后他逐渐改变主意,并形成
了“教育为传教第一要务”的理念。他所持有的这种理念和他所归属的美北长老会产生
了不可协调的矛盾。长老会认为丁韪良同文馆的世俗工作对传教无益,而丁韪良坚持认
为同文馆的职位“完全符合神的感召”。1869年丁韪良从长老会辞职,全职进入同文馆
。同年11月丁韪良升任同文馆总教习,并在此任上长达二十五年,成为了同文馆的中坚
力量和象征。
丁韪良在同文馆主持管务,强化了教学和考试制度,把同文馆从简单的“翻译学校”成
为了学习各类西学的一个中心,为“西学东渐”做出了卓越贡献。丁韪良主持翻译、编
写的书籍有主要以下几类。公法类:《万国公法》(Henry Wheaton)、《星鉊指掌》
(Martens)、《公法便览》(Woolsey)、《公法会通》(Bluntschli)、《陆地战例
新选》;格物历法类:《格物入门》、《格物测算》、《中西合历》;政治经济类:《
富国策》(Henry Fawcett);历史类:《各国史略》;心理学类:《性学举隅》。19
世纪70年年代开始,丁韪良开办了科普杂志《中西见闻录》,并撰写了很多科普文章,
在文章中可以看到1870年代丁韪良就已经清楚地看到日本的前景。丁韪良积极推行世俗
学问,认为要以教育为主,福音为次要,只有让中国人学习了西方近代文化而开心智,
才能最终传福音让中国人信主。这样的认识是和另外一些单纯要求传基督福音而不须世
俗学问的传教士(杨格非为代表)的观点格格不入的,却与(未来的合和版翻译总负责
)狄考文相同。
四、京师大学堂西学总教习和晚年
1898年戊戌变法开办京师大学堂,丁韪良被任命为西学总教习,授二品顶戴花翎,达到
了他人生的最高峰。(中学总教习为许景澄)。丁韪良不顾争议,朝孔子像跪拜,并为
自己的跪拜不是“偶像崇拜”做了详细的辩解。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京师大学堂依旧运
行;然而随后的义和团运动,导致了京师大学堂的停办。许景澄因为反对义和团和对列
强用兵,被慈禧太后斩首,京师大学堂遭到重创。
在义和团运动期间,72岁的丁韪良曾在东交民巷避难,在避难的公使馆担任门卫工作。
八国联军入北京时,丁韪良一度参加了抢劫活动。据丁韪良辩解说,这是“为了为被围
困多时的教友找寻食物,但是没有找到食物店店主,倘若找到店主,一定付钱”。拳乱
平息后,丁韪良再度短暂返回美国,并在美国发表《北京被围记》,并鼓动美国割占海
南岛。义和团运动期间的丁韪良的某些行动也遭到后来一些中国人的指责。
1902年京师大学堂复课,但是丁韪良却已经被解聘。随后他来到张之洞的湖北武汉担任
“济美学堂”的教习直到1905年。1906年开始,79岁的丁韪良在北京恢复了传道人的身
份,参加教会各类活动,并写下回忆录《花甲记忆》,作品《觉醒的中国》、《高厚论
》、《革命史》等。1916年丁韪良在北京去世,享年89岁。
五、简评
从主观上来讲,丁韪良首先作为一个宣教士,第一目标自然是在中国宣传基督福音。但
是他看到在当时中国传统社会直接宣传福音的困难,所以主张以教育为主,按照他的观
点,“用先进的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知识,打掉中国人的傲气,让中国人来做西方人的学
生,从而最终接受基督福音。”从这点上来说,丁韪良自然是有着信仰和知识上的“西
方优越论”的主观感觉的。在鸦片战争、庚子拳乱这样的危机时刻,丁韪良的西方优越
感则更加明显地表现了出来。然而正是这种优越感,早就了丁韪良的坚定信心,而这种
信心又恰好是他能够在中国坚持常驻60多年,而且在年俞八旬也不肯在美国养老,依旧
万里越海返回中国老死中国的基本动力。
从客观上来讲,丁韪良这六十年多来,在传教时的圣经翻译、汉语拉丁化的工作,还有
在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几十年的的“西学东渐”的具体翻译西方书籍、介绍西方科学文
化知识,以及建立高等教学模式,培养西学人才,对于中国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
作用。他主持的同文馆也成为洋务运动中教育界的一面旗帜。这些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丁韪良在宁波期间的辛苦劳动和基督教宣传结果不成比例,这完全是因为当时中国传统
民间的排外性和读书人只以科举为主要任务导致的。丁韪良的最后目标恐怕也没能达成
——也就是从教育入手,让中国人“文明开化”而后接受基督教。恰恰如另一个传教士
杨格非担心的一样,“文明开化”反而让不少中国人视基督信仰为“迷信”,只接受西
方科学文化知识而排斥西方宗教。在同文馆的几十年里,没有迹象表明丁韪良在教学的
同时还有传教行为。事实上,没有(或者极少?)同文馆的学生最后成为了基督徒。
总之,丁韪良作为清朝末年东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有着极大的功绩,将被历史记住。
【附图】
1. 三传教士老人像:1905年汉口。左起:丁韪良(William A. P. Martin, 1827-1916)
,杨格非(Griffith John, 1831-1912),戴德生(Hudson Taylor, 1832-1905)。其中杨
格非和丁韪良曾在“传福音优先”和“教育优先”的问题上有过大辩论。
2. 丁韪良夫妇画像
3. 京师大学堂发考题,1898年,第一排中个子最高的洋人就是丁韪良。许景澄是哪一
位?
avatar
e*c
2
W.a.p.m很不错。补充一点,长老会吧,还是哪的,在北京开的学校叫汇文,有汇文大
学也有汇文中学。wapm曾经做过汇文大学的校长,而汇文英文名就是pku,所以他一度
官方头衔即president of p.k.u,在今天看起来实在是很帅。

【在 E******u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rustInJesus 讨论区 】
: 发信人: Esquimau (雪门院), 信区: TrustInJesus
: 标 题: 【征文】读书系列三:丁韪良的中国人生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15 02:17:52 2012, 美东)
: 读书笔记:《丁韪良与中国》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年
: 丁韪良,字冠西,原名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是美北长老
: 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North])派遣到中国的传教士。丁韪良在中国
: 的生活长达62年(1850-1916,其中有不连续的四年返回美国休假),在华期间,他长
: 期担任北京同文馆的总教习,并在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第一任西学
: 总教习。虽然丁韪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庚子拳乱期间的行为有所争议,但是他为中国

avatar
l*a
3
这人很有意思。73岁还参加抢劫,身体挺不错的。
最后一段,前句说“在同文馆的几十年里,没有迹象表明丁韪良在教学的同时还有传
教行为”,接着后句说“事实上,没有(或者极少?)同文馆的学生最后成为了基督徒
。”
说明他25年的“文明开化”导致那学生没有变成基督徒?

【在 E******u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rustInJesus 讨论区 】
: 发信人: Esquimau (雪门院), 信区: TrustInJesus
: 标 题: 【征文】读书系列三:丁韪良的中国人生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15 02:17:52 2012, 美东)
: 读书笔记:《丁韪良与中国》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年
: 丁韪良,字冠西,原名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是美北长老
: 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North])派遣到中国的传教士。丁韪良在中国
: 的生活长达62年(1850-1916,其中有不连续的四年返回美国休假),在华期间,他长
: 期担任北京同文馆的总教习,并在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第一任西学
: 总教习。虽然丁韪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庚子拳乱期间的行为有所争议,但是他为中国

avatar
e*c
4
关于您说丁'抢劫'的事,我发现沈弘教授一个颇有意思的解释,或可一读?
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9-01/24/content_17
"一个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例子就是丁韪良在《北京被围目击记》(1900)这本回忆录
中曾经坦白地承认,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后,自己也参加了抢劫。
顾长声先生也许是最初提出这一观点的,他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1981)销量达数
万册,流传甚广。由于一般的读者很难查阅到丁韪良的原著,所以一般都把顾长声的说
法和引文视为权威的根据。然而上面所引这段文字中的问题很多,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
造成了误读和以讹传讹。
作者观点的一大问题是断章取义,割裂了原文中的上下文。丁韪良原著的第131页在讲
述慈禧太后和一大半北京居民逃走之后,丢下了大量的皮货、绸缎和银锭之后,接下来
写的是八国联军中英国和日本士兵的抢劫。但是顾长声大笔一挥,就变成了“于是基督
教传教士们也开始抢劫起来”。其结果就造成了上下文不对接:明明前面说有大量遗弃
的皮货、绸缎和银锭,为何丁韪良和其他传教士们对于身边的财宝竟视若无睹,反而去
抢劫远处的一个粮店。再说丁韪良在1900年已经是一个74岁的老人,而且作为京师大学
堂总教习,他有二品顶戴的官衔,即相当于如今的北京大学校长,是个副部级的高干。
有这样的身份,又不愁吃喝(因为当时他寄住在长老会传教使团的驻地,由女传教士们
负责照顾他的日常生活),况且还有自己的好几个仆人伺候,他干吗还要亲自去外面抢
粮店,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丁韪良再傻,也犯不着硬要把强盗的罪名往自己头上扣,
这根本就不合乎逻辑嘛。
原来在这件事前面也缺了一段引子:这天下午,其他的传教士都出去了,丁韪良独自留
守宽敞的传教使团驻地。忽然有仆人来报,说有位洋人没递名片,就擅自闯进了传教使
团的驻地。丁韪良出门去看,正好撞见一位白人从怀定牧师的卧室里出来,一手提着怀
定牧师的来福枪,另一只手里则拿着怀定牧师的转轮手枪。丁韪良大吃一惊,喝令对方
放下武器。经过一番盘问,才发现对方也是个美国传教士。原来在京外国人被围困在英
国公使馆的时候,院子里还有三千名避难的中国基督徒,他们虽然跟那些外国人一起得
到了解救,但是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已经处于快要饿死的边缘,这就是那位陌生的美国传
教士显得惊慌失措的原因。丁韪良得知真相之后,便自告奋勇地为其他传教士带路,去
上述粮店运粮食。我认为这件事反而衬托出丁韪良等美国传教士们以人为本和珍视生命
,跟所谓的“强盗”和“抢劫”完全不是一码事。顾长声等国内的学者过去受极左思想
的影响太深,根本不把几千名中国基督徒的生命当做一回事。这种观念现在应当有所改
变,尤其是在去年中国经历了汶川大地震之后。"

【在 l**a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人很有意思。73岁还参加抢劫,身体挺不错的。
: 最后一段,前句说“在同文馆的几十年里,没有迹象表明丁韪良在教学的同时还有传
: 教行为”,接着后句说“事实上,没有(或者极少?)同文馆的学生最后成为了基督徒
: 。”
: 说明他25年的“文明开化”导致那学生没有变成基督徒?

avatar
E*u
5
呵呵,丁韪良在战争中的行为明显是被政治性放大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丁韪良是美
国代表团的翻译之一,那是因为美国当时没有足够的懂汉语的人才,大多只在传教士里
选。在义和团运动后他去抢粮食是为了那些围困了很久快要饿死的教民。

【在 e*******c 的大作中提到】
: 关于您说丁'抢劫'的事,我发现沈弘教授一个颇有意思的解释,或可一读?
: 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9-01/24/content_17
: "一个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例子就是丁韪良在《北京被围目击记》(1900)这本回忆录
: 中曾经坦白地承认,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后,自己也参加了抢劫。
: 顾长声先生也许是最初提出这一观点的,他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1981)销量达数
: 万册,流传甚广。由于一般的读者很难查阅到丁韪良的原著,所以一般都把顾长声的说
: 法和引文视为权威的根据。然而上面所引这段文字中的问题很多,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
: 造成了误读和以讹传讹。
: 作者观点的一大问题是断章取义,割裂了原文中的上下文。丁韪良原著的第131页在讲
: 述慈禧太后和一大半北京居民逃走之后,丢下了大量的皮货、绸缎和银锭之后,接下来

avatar
E*u
6
此人身体超好,义和团运动后七十好几还来回美国中国两次,最后活到89岁。那个时代
是超级老寿星了。
丁韪良是教育型人才,过去在宁波的时候主要传教,到了北京以后主要搞教育了。

【在 l**a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人很有意思。73岁还参加抢劫,身体挺不错的。
: 最后一段,前句说“在同文馆的几十年里,没有迹象表明丁韪良在教学的同时还有传
: 教行为”,接着后句说“事实上,没有(或者极少?)同文馆的学生最后成为了基督徒
: 。”
: 说明他25年的“文明开化”导致那学生没有变成基督徒?

avatar
wh
7
他们夫妇的照片,嘴都有点歪似的……看着有点怪。

【在 E******u 的大作中提到】
: 此人身体超好,义和团运动后七十好几还来回美国中国两次,最后活到89岁。那个时代
: 是超级老寿星了。
: 丁韪良是教育型人才,过去在宁波的时候主要传教,到了北京以后主要搞教育了。

avatar
E*u
8
我猜这只是画像,估计当地请不起好画匠,结果,呵呵,就只能画这样了。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他们夫妇的照片,嘴都有点歪似的……看着有点怪。
avatar
l*a
9
原文的确说他后来多搞教育,估计这版上很多人应该听说过他吧。在高龄的时候头脑
还非常活跃的人,身体似乎都还不错。革命的本钱啊。

【在 E******u 的大作中提到】
: 此人身体超好,义和团运动后七十好几还来回美国中国两次,最后活到89岁。那个时代
: 是超级老寿星了。
: 丁韪良是教育型人才,过去在宁波的时候主要传教,到了北京以后主要搞教育了。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