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音乐长驻-《The Music Never Stopped》
avatar
音乐长驻-《The Music Never Stopped》#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D3
1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父亲扼杀了儿子的音乐梦想,儿子(
Gabriel)离家出走后有了脑瘤,结果他的大脑记忆18年后仍然停留在17岁以前的日子里
。老爸找到儿子后经过一些小事终于意识到自己当年对音乐和战争看法的错误(儿子都
是对的),而努力研习儿子当年听的音乐并试图通过音乐疗法来拯救儿子的故事。
整部电影的电影语言运用略显生硬,但主线很清晰。电影的节奏不急不缓,通过一个个
的故事来推动剧情的发展。里面两个亲情片断的推演还是让俺不由自主地泪流不止,也
许是俺越来越脆弱了,或许更多的是在外漂泊时间长了,对亲情戏没有抵抗力了。
其实这部片子最让人引起共鸣的还是音乐,经典乐队如The grateful dead, Bob Dylan
, The rolling stones and The beatles的歌都在电影里出现(尤其是女治疗师一开始
想到的《all you need is love》),而Gabriel一听到这些音乐立刻变成正常人并深深
沉浸在音乐中那种陶醉的表情,不可避免地让人想到有类似的经历,即每个人脑海里都
有一些特定的音乐让人难以忘怀。老爸一直以为自己时代的音乐全家人都喜欢的,但后
来才发现儿子喜欢的音乐和自己的完全不同(“Loud”in his opinion).
Gabriel的身上还是带着典型的嬉皮士时代烙印,那一代人在很大程度上讲可以说是受
当时的音乐人的影响比较大,说起嬉皮士这个话题不由自主地想到李安的《Taking
Woodstock》和Steve Jobs,这个要展开讲话题就大得多了。
avatar
d*e
2
###此帖已应当事人要求删除###
avatar
D3
3
原来泳版有个西瓜妹,你这沙发一坐她西瓜,茶水之类的就递上来了,呵呵。

【在 d**e 的大作中提到】
: ###此帖已应当事人要求删除###
avatar
wh
4
递西瓜、递茶水……
电影看起来很不错。steve jobs和嬉皮士什么关系?我先看woodstock festival的录像
,很喜欢,写过帖子:
http://74.53.4.74/article_t/LeisureTime/119607.html
然后再看李安的taking woodstock,写过的帖子找不到了,想不起来当时的印象,记得
些零碎细节。在帐篷里嗑药出现美丽幻觉。一帮人住在barn里排演话剧,好像有人脱得
精光,哈哈不知道记错没有。这个犹太青年写的自传稍有不实,不过做事很认真,也很
抓住时机。他家很shabby的家庭旅馆突然爆满,床单都没有备用的,他爸妈高兴坏了,
哈哈。

【在 D3 的大作中提到】
: 原来泳版有个西瓜妹,你这沙发一坐她西瓜,茶水之类的就递上来了,呵呵。
avatar
b*n
5
Sigh,听起来很悲哀的故事啊~~
Gabriel原来也可以做男生的名字啊,desperate housewives里面那个名模也是这个名
字~~
avatar
b*s
6
圣经里面的是男的啊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Sigh,听起来很悲哀的故事啊~~
: Gabriel原来也可以做男生的名字啊,desperate housewives里面那个名模也是这个名
: 字~~

avatar
b*s
7
男名。housewife是Gabrielle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Sigh,听起来很悲哀的故事啊~~
: Gabriel原来也可以做男生的名字啊,desperate housewives里面那个名模也是这个名
: 字~~

avatar
b*n
8
啊,原来不是一个啊~~晕啊~~还有,你竟然知道疯狂主妇~~

【在 b*s 的大作中提到】
: 男名。housewife是Gabrielle
avatar
b*s
9
绝望主妇吧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啊,原来不是一个啊~~晕啊~~还有,你竟然知道疯狂主妇~~
avatar
D3
10
Steve Jobs骨子里也是个嬉皮士。Water Isaacson的Jobs传写的比较滥,而且明显他不
是一个苹果用户。本来想好好写一写Jobs顺便批一下W. I., 题目都想好了,只不过工
程太大,一万字肯定打不住,一拖延最后竟没写成。
你写的那个贴子我有印象,呵呵。
李安拍的《Taking Woodstock》还是比较让人失望,前面小细节拍的有点过于繁琐,后
面最让大众期待的舞台现场却直接做了印象化处理,主要他本人也没有还原和掌控这个
场景的功力。
这个Woodstock算是偶得吧,本来想赚钱的是那些宣传公司,他一激动给说成了门票免
费,结果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的过去了,造就了永载史册的历史事件,呵呵。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递西瓜、递茶水……
: 电影看起来很不错。steve jobs和嬉皮士什么关系?我先看woodstock festival的录像
: ,很喜欢,写过帖子:
: http://74.53.4.74/article_t/LeisureTime/119607.html
: 然后再看李安的taking woodstock,写过的帖子找不到了,想不起来当时的印象,记得
: 些零碎细节。在帐篷里嗑药出现美丽幻觉。一帮人住在barn里排演话剧,好像有人脱得
: 精光,哈哈不知道记错没有。这个犹太青年写的自传稍有不实,不过做事很认真,也很
: 抓住时机。他家很shabby的家庭旅馆突然爆满,床单都没有备用的,他爸妈高兴坏了,
: 哈哈。

avatar
D3
11
是挺悲的,要不然俺也不会哭鼻子了。。
早期美国家庭和国内的很多家长教育也挺像的,嬉皮士文化的兴起除了主要是越战因素
外,可以说和当时的家庭背景也有相当关系。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Sigh,听起来很悲哀的故事啊~~
: Gabriel原来也可以做男生的名字啊,desperate housewives里面那个名模也是这个名
: 字~~

avatar
D3
12
嗯,最近刚知道Tony 是男名,Toni是女名,全的好像是Tonille

【在 b*s 的大作中提到】
: 男名。housewife是Gabrielle
avatar
D3
13
小碧同学疯了。。

【在 b*s 的大作中提到】
: 绝望主妇吧
avatar
wh
14
噢,一点不了解jobs。就听说他做的东西注重外表形式的简约,给我感觉挺商业取向的
。你可以写个简略版的批w.i.,bbs都是快餐,长篇等以后退休没事干的时候写一本出
版。然后送我一本,哈哈。
噢原来你很早就在这里潜水,呵呵。可能是那个帖子的跟帖里讨论taking woodstock,
我记得aixiaoke说她最喜欢结尾那个印象化的镜头,犹太青年坐在小土丘上俯视远处如
海市蜃楼般的音乐节,露出满意的微笑——好像是这样?哈哈。李安的确避实就虚了,
他本来也喜欢东方式的含蓄。可能张艺谋会拍个宏大的纪实场面,哈哈。犹太青年的确
是歪打正着,他自己没那么理想主义,他还是很想赚钱的,哈哈,结果成就了理想主义
的经典事件。

【在 D3 的大作中提到】
: Steve Jobs骨子里也是个嬉皮士。Water Isaacson的Jobs传写的比较滥,而且明显他不
: 是一个苹果用户。本来想好好写一写Jobs顺便批一下W. I., 题目都想好了,只不过工
: 程太大,一万字肯定打不住,一拖延最后竟没写成。
: 你写的那个贴子我有印象,呵呵。
: 李安拍的《Taking Woodstock》还是比较让人失望,前面小细节拍的有点过于繁琐,后
: 面最让大众期待的舞台现场却直接做了印象化处理,主要他本人也没有还原和掌控这个
: 场景的功力。
: 这个Woodstock算是偶得吧,本来想赚钱的是那些宣传公司,他一激动给说成了门票免
: 费,结果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的过去了,造就了永载史册的历史事件,呵呵。

avatar
D3
15
我可没那文笔写书,哈哈,你看我写的这点东西都是干巴巴的概括,实际上每段都可以
拉出来大大骚情一番,但我知道我一写的话就会变得没味了。
W.I. 原来写过政客,写过科学家而且名声在外,只不过写科技界的领军人物Jobs就差
远了,不但是从一个不了解苹果产品的文人角度写,而且完全是一些美国人那种狂妄自
大的视角来看别人,以贬低别人为乐事。大家都知道Jobs在个人品行上是Asshole,就没
必要每章都长篇累牍地阐述Jobs是asshole了。而大众比较关心的苹果发展经历及整个
成长过程却整理的支离破碎,不少地方断层,这个要细一点的批起来就多了去了。看完
感觉W.I. 的个人素质真比一般娱乐记者强不到哪儿去,虽然他的文笔和用词的确有一
定功力。
说严重一点,Jobs选用W.I.写他传记这个错误和当年请John Sculley帮他忙有一比了。
我看了他Stanford的演讲,虽然朴实但相当棒,这也是当时他请WSJ还是Time的名记行
不通的情况下自己写的稿子,感觉这个传记如果他自己写会强很多,只不过他没有这个
时间。
你说的跟帖讨论我没注意。李安的视角比较细腻,偏女性化。他对文学应该有相当的造
诣,但对音乐的理解感觉明显就差了一些,尤其在表现西文音乐上。Woodstock是音乐
的号召力把嬉皮士聚集在一起并完成了一次和平梦想的乌托邦(参加人数最多却最有秩
序,50万人在一起疯狂却没造成意外),这个李安表达的非常弱化。他注重的是这个音
乐节的筹划及一些典型人物的情感变化,让人看完感觉叫《the preparation of
Woodstock》更合适。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噢,一点不了解jobs。就听说他做的东西注重外表形式的简约,给我感觉挺商业取向的
: 。你可以写个简略版的批w.i.,bbs都是快餐,长篇等以后退休没事干的时候写一本出
: 版。然后送我一本,哈哈。
: 噢原来你很早就在这里潜水,呵呵。可能是那个帖子的跟帖里讨论taking woodstock,
: 我记得aixiaoke说她最喜欢结尾那个印象化的镜头,犹太青年坐在小土丘上俯视远处如
: 海市蜃楼般的音乐节,露出满意的微笑——好像是这样?哈哈。李安的确避实就虚了,
: 他本来也喜欢东方式的含蓄。可能张艺谋会拍个宏大的纪实场面,哈哈。犹太青年的确
: 是歪打正着,他自己没那么理想主义,他还是很想赚钱的,哈哈,结果成就了理想主义
: 的经典事件。

avatar
wh
16
嗯,哈哈,preparing woodstock这个片名很符合。
这个传记那么差啊?看别人写的评论说还公允,不拔高但也没太贬低,就是很啰嗦。

【在 D3 的大作中提到】
: 我可没那文笔写书,哈哈,你看我写的这点东西都是干巴巴的概括,实际上每段都可以
: 拉出来大大骚情一番,但我知道我一写的话就会变得没味了。
: W.I. 原来写过政客,写过科学家而且名声在外,只不过写科技界的领军人物Jobs就差
: 远了,不但是从一个不了解苹果产品的文人角度写,而且完全是一些美国人那种狂妄自
: 大的视角来看别人,以贬低别人为乐事。大家都知道Jobs在个人品行上是Asshole,就没
: 必要每章都长篇累牍地阐述Jobs是asshole了。而大众比较关心的苹果发展经历及整个
: 成长过程却整理的支离破碎,不少地方断层,这个要细一点的批起来就多了去了。看完
: 感觉W.I. 的个人素质真比一般娱乐记者强不到哪儿去,虽然他的文笔和用词的确有一
: 定功力。
: 说严重一点,Jobs选用W.I.写他传记这个错误和当年请John Sculley帮他忙有一比了。

avatar
D3
17
对对苹果不了解但又想知道一些趣事的大众来说足够了,但如果说从客观的人物传记角
度来讲差的的确挺多。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嗯,哈哈,preparing woodstock这个片名很符合。
: 这个传记那么差啊?看别人写的评论说还公允,不拔高但也没太贬低,就是很啰嗦。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