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松尾芭蕉 03/16/09# Literature - 文海拾贝
s*a
1
很喜欢松尾芭蕉的俳句,他1644年生,1694年卒,生活于日本江户幕府时代,创作年代
大致在中国康熙年间。
一生劳役游历,他自己说,“一度曾欣慕仕宦之途,有时又思遁入佛篱祖室之门”,但
更多是一个云游劳作之人。
Susan Sontag曾经说,任何阅读都是在想象作者。中国儒家艺术评判,更是把阅读文本
后面的人,看作是最高标准,文人文人,文和人不可分(说明这个道理很生动的一个例
子,见史记孔子世家)。松尾芭蕉的俳句,正是映射出一个清亮的灵魂。
我先贴一首:
古池碧水深,
青蛙“扑通”跃其身,
突发一清音。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读到这首,都觉得那声扑通就在我头顶上,眼光前,久久不去。
以后有时间,我争取每天都来贴一首。很可惜并不懂日语,翻译都是抄自陆坚和閔森胜
夫所著日本俳句和中国诗歌,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avatar
M*m
2
以前有一个日本同学,也是如此,谈到诗歌,他就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日本的和歌俳句就是我们的短歌行,也是在短小的篇章里构成波折。
另外,好多人同学都没有参与呢?大家都可以试试,尝试以前没有尝试过的,那种新奇
的感受,应该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以前读过川端康成的《美丽的日本和我》,转在下面。文章虽短,但是浸透了日本的美
学思想。如果只是从美学的标准来评价,还是值得借鉴的。
《美丽的日本和我》
春花秋月杜鹃夏
冬雪皑皑寒意加
这是道元禅师〔道元禅师:即希玄道元,镰仓(1192—1333)初期的禅师,日本曹洞宗
的始祖,曾到中国学习佛法,著有和歌集《伞松道咏》等。〕(1200—1252)作的一首
和歌,题名《本来面目》。
冬月拨云相伴随
更怜风雪浸月身
这是明惠上人(1172—1232)作的一首和歌。当别人索书时,我曾书录这两首诗相赠。
明惠在这首和歌前面还详细地写了一段可说是叙述这首和歌的故事的长序,以阐明诗的
意境。
元仁元年(1224)12月12日晚,天阴月暗,我进花宫殿坐禅,及至夜半,禅毕,我自峰
房回至下房,月亮从云缝间露出,月光洒满雪地。山谷里传来阵阵狼嗥,但因有月亮陪
avatar
l*r
3
看看据说最早的汉徘,赵朴初写的三首:
1. 上憶土岐翁, 囊書相贈許相從, 遺愛綠蔭濃。
2. 幽谷發蘭馨, 上有黃鸝深樹鳴, 喜氣迓俳人。
3. 綠蔭今雨來, 山花枝接海花開, 和風起漢俳。
格律汉徘参照日文十七音,定为十七字,又引入律诗格律,我倒是觉得完全变了味道。
第一,字数短小我觉得是俳句最主要的特点。汉徘字数变多,就少了简洁灵动的特点,
常常絮言过多,反倒少了那种瞬间感悟的感觉。第二,引入格律平仄压韵,似乎有走回
了五七杂言的感觉。本来不少日文俳句就脱胎于唐诗汉诗,现在这样译回来,岂不是直
接把原来的唐诗拿回来就好了?第三,这样平仄仄实在书生气太重,完全没有俳句通俗
新颖的感觉。所以我觉得自由律汉徘更接近日文俳句的感觉,简短通俗新颖触动人心,
基本是短小新诗的感觉。这首古池蛙飞,不如就直接拣认识的汉字:
古池
蛙飛

斗胆胡言几句,顶锅盖去也。。。。
avatar
a*e
4
啊,看到你这个,说点不相关的。
留白也不是越白越好啊。就说松尾芭蕉,如果你对他的生平没有了解,单纯读这些短诗
,未必就会体会到所谓的禅机禅意吧。就好象赵丽华那个田纳西馅饼,她要是也修禅,
馅饼说不定也承载禅意了。
从创作动机出发,要是面向大众,留白就得少而精;面向特定观众,留白可增多;面对
自己,可以全白了,沉默是金,天地万物尽在不言中。

【在 s**a 的大作中提到】
: 很喜欢松尾芭蕉的俳句,他1644年生,1694年卒,生活于日本江户幕府时代,创作年代
: 大致在中国康熙年间。
: 一生劳役游历,他自己说,“一度曾欣慕仕宦之途,有时又思遁入佛篱祖室之门”,但
: 更多是一个云游劳作之人。
: Susan Sontag曾经说,任何阅读都是在想象作者。中国儒家艺术评判,更是把阅读文本
: 后面的人,看作是最高标准,文人文人,文和人不可分(说明这个道理很生动的一个例
: 子,见史记孔子世家)。松尾芭蕉的俳句,正是映射出一个清亮的灵魂。
: 我先贴一首:
: 古池碧水深,
: 青蛙“扑通”跃其身,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