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一位老人死了,她的死讯如风般刮到了小村的每个角落,成了人们茶余饭后
的谈资,不是因为她的葬礼多么隆重,不是因为她的子孙葬礼上表现的多么孝顺,而是
她凄凉的晚年生活。她是个哑巴,膝下只有一子,丈夫去世的早,为了儿子她没有再嫁
,一个人靠四处捡破烂,打零工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成人,不料,儿子成家后,“娶了
媳妇忘了娘”,把她丢掉一边不管不问不说,还整天指桑骂槐地指责老人,由于土地全
都给了儿子,再加上年老体弱完全没有了生活来源,一天,饥饿难耐的老人只好拿着拐
杖打蛇充饥,因为吃蛇,村民看她的眼光有些异样,老人在受儿子虐待的同时,精神上
也更加孤单、凄苦,终于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因为取暖不慎老人被火烧死在破旧不堪的茅
草屋里,冲天火光夹杂着凛冽的寒风烧了三天三夜,风声如泣如诉,似乎在悲愤地诉说
着什么……
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却是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的故事。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
,打蛇吃的老人已经过世了,可环顾四周,农村依然存在这么一个奇特的现象:劳作一
生的老人住的是大都是低矮、破旧的房子,里面的陈设简单的可怜,老两口若是身体壮
实,相互之间能有个照应,日子苦点也没什么,若是没了老伴,孤单一人,有个头疼脑
热的,连个端水喂药的人都没有,更不说细心照料了。与年迈的父母低矮的房子形成鲜
明对照的是年轻的夫妇们住的一幢幢越来越宽敞、气派的新房,而且小辈们住在宽敞的
新房里似乎没有一丝愧疚之心。这样的情形常令我痛心不已!不到二十的时光,我看见
不少曾经住在宽敞新房的年轻父母搬到了父母居住过的破旧的小屋,这种轮回恐怕很多
人没有想过,却瞬间现成了现实,或许当他们慢慢老去时才体会到生活跟他们开了一个
玩笑:昔日,父母生活过的破旧不堪的小屋有朝一日会成为自己的住所,父母过去贫困
交加的生活就是他们未来的影子!如同一则故事中讲述:为父母准备的吃饭木碗,最终
会流传到自己的手中!为儿女操劳一生的父母老了,却成了不受儿女欢迎的“累赘”,
被扫地出门,到破旧的、儿女很少光顾的房子里生活,这样的情形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
哀!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思来想去,觉得不外乎有三种原因:
首先,传统道德力量的弱化。在农村,传统道德的力量曾经占据主导地位,尊老爱
老是社会大力提倡的道德标准,强大的传统道德令人畏惧,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
村文化建设基本处于一片空白,致使部分年轻人尊老、爱老的思想意识淡薄,加之农村
相对松散的管理,道德建设缺乏惩恶扬善的机制,不尊老的不文明行为有所抬头。
其次,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占全国人口64%的广大农村,目前实施的社会保障措施
仅有合作医疗、五保老人救助两项,尽管其标准也比城市居民低了许多,但也是一个很
大的进步,农村老人的养老还没有纳入社会保障的范畴,完全依靠自己。在农村,供养
孩子上学、盖房、娶媳妇、发送过世的老人是家里的几件大事,也是农村父母的“政治
任务”,农村收入普遍不高,完成这几项任务,做父母的基本就进入了老年人的行列,
没有独立、可靠的经济收入,完全靠子女抚养,加之年轻人尊老、爱老、敬老等传统道
德的淡化,看子女脸色生活的现象时有发生。
再次,农村生活水平不高。在农村,人均一两亩地的收成顶多维持温饱,家庭收入
基本靠外出打工,起早贪黑出卖苦力的打工生涯十分艰辛,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挣
钱的艰辛,导致年轻人在赡养老人问题上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惜钱的倾向,如果兄弟之
间不和,在养老问题上斤斤计较,那么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就可想而知了。但是不管什么
原因,父母为子女操劳了一生,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赡养失去劳动能力的父母是应
尽的义务,更是做儿女的福分。孝顺,不一定非要给老人买奢侈的吃喝穿戴,只要用心
去尊重他,爱护他,那怕是粗茶淡饭,足矣。
孔子曰:子欲养而亲不待。但愿天下的年轻人孝字为先,让操劳一生的天下父母有
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