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中国有钱人在海外的奢侈生活..# Midlife - 人到中年
g*s
1 楼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财富人群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据Wealth-X发布的《
2018亿万富豪普查报告》显示,仅仅是来自中国境内的亿万富翁数量,去年就已高达
338,占全球总数的12%,比上一年还增长了35.7%。
可当中国的有钱人日益增多之时,选择留在国内生活与工作的富豪却越来越少,胡润研
究院去年发布的另一份数据报告显示,收入在1000万至2亿元人民币之间的中国富豪有
超过46%的人正在考虑移民,财富研究机构New World Wealth通过调查发现,中国早已
成为富豪“流失”最严重的国度。
影响中国富豪“走出去”的因素当然有很多,教育质量和生活环境也许是其中最重要的
两个。不过我们可能从来没有细想过,那些远赴海外的中国富豪和他们的下一代,有着
怎样的生活方式与人生选择?他们的涌入,给当地带来的影响又是如何?在当地人眼中
的他们,又是一种怎样的形象呢?
1、提起中国富豪家庭, 无论他们在国内还是国外,通常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
壕”。
英国Channel 4频道前两年播出的一部专题记录片《中国富豪移民在英国》,就以独特
的视角展示了那些移居至英国的中国富豪和他们的子女,在当地隐秘而奢华的生活。
悉尼的Hurstville,墨尔本的Box Hill,旧金山的Richmond,还有温哥华的Richmond,
都是20年前的一名华裔Wei Li(现在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担任学者)口中所提到
的一个词
“华人区”新来的中国移民,在海外繁荣的城市,地区,占据了巨大的人口比重。
这些地区的发展,也指出了中国自身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多拥有资金实力的人,只要能
支付起出国居住的费用,似乎就会离开。
甚至中国官媒也承认了这一点:
“The passion shown by China’s super-rich for settling down abroad and
obtaining overseas passports has reached a record high(中国超级富豪移居海外
,以及获得海外护照的热情,已经达到了历史新高)”
对于中国富豪不断走向海外这个现象,很有意思的是,于同一年摄制的这两部纪录片,
几乎展现了当地人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应。
然而,无论是欣赏追捧,还是质疑鄙视,都只是中国富豪在海外给当地带来影响的缩影
。随着越来越多的富裕阶层走出去,相信这个话题仍会持续引起关注与争议。
2018亿万富豪普查报告》显示,仅仅是来自中国境内的亿万富翁数量,去年就已高达
338,占全球总数的12%,比上一年还增长了35.7%。
可当中国的有钱人日益增多之时,选择留在国内生活与工作的富豪却越来越少,胡润研
究院去年发布的另一份数据报告显示,收入在1000万至2亿元人民币之间的中国富豪有
超过46%的人正在考虑移民,财富研究机构New World Wealth通过调查发现,中国早已
成为富豪“流失”最严重的国度。
影响中国富豪“走出去”的因素当然有很多,教育质量和生活环境也许是其中最重要的
两个。不过我们可能从来没有细想过,那些远赴海外的中国富豪和他们的下一代,有着
怎样的生活方式与人生选择?他们的涌入,给当地带来的影响又是如何?在当地人眼中
的他们,又是一种怎样的形象呢?
1、提起中国富豪家庭, 无论他们在国内还是国外,通常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
壕”。
英国Channel 4频道前两年播出的一部专题记录片《中国富豪移民在英国》,就以独特
的视角展示了那些移居至英国的中国富豪和他们的子女,在当地隐秘而奢华的生活。
悉尼的Hurstville,墨尔本的Box Hill,旧金山的Richmond,还有温哥华的Richmond,
都是20年前的一名华裔Wei Li(现在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担任学者)口中所提到
的一个词
“华人区”新来的中国移民,在海外繁荣的城市,地区,占据了巨大的人口比重。
这些地区的发展,也指出了中国自身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多拥有资金实力的人,只要能
支付起出国居住的费用,似乎就会离开。
甚至中国官媒也承认了这一点:
“The passion shown by China’s super-rich for settling down abroad and
obtaining overseas passports has reached a record high(中国超级富豪移居海外
,以及获得海外护照的热情,已经达到了历史新高)”
对于中国富豪不断走向海外这个现象,很有意思的是,于同一年摄制的这两部纪录片,
几乎展现了当地人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应。
然而,无论是欣赏追捧,还是质疑鄙视,都只是中国富豪在海外给当地带来影响的缩影
。随着越来越多的富裕阶层走出去,相信这个话题仍会持续引起关注与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