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习惯了当美国农妇,再也不要浦西的一张床
avatar
习惯了当美国农妇,再也不要浦西的一张床# Midlife - 人到中年
d*0
1
☆─────────────────────────────────────☆
today2008 (today2008) 于 (Wed Jun 2 13:01:58 2010, 美东) 提到:
现在水版变成64版了!真希望喜欢讨论64的到一个帖子去聊。
认识一个去过天安门的64文科青年,现在中年,每次都跟我们炫耀这歌经历,他其实
什么民主都没有干,就是去泡妞了。不喜欢讨论这些人和这歌事。
就因为64,害得我们那儿连上高中都要军训了,大学又被训了一次。
有没有人也是我这样的?
☆─────────────────────────────────────☆
fendou8 (奋斗大叔) 于 (Wed Jun 2 13:14:24 2010, 美东) 提到:
你们两次加起来也就一个多月吧, 我军训了一年. 吃的太好了, 长胖了25斤, 感谢党

☆─────────────────────────────────────☆
fireworksess (烟火) 于 (Wed Jun 2 14:12:50 2010, 美东) 提到:
64时还是小学生的飘过.
avatar
m*D
2
太太喜欢看国内的一个城市旧房改造的电视节目。昨天我正上网玩呢,就听见电视里传
来熟悉的上海话,抬头问她:哦,这次是上海的?
她笑着说:是,还是江西中路,我妈以前上班的地方呢。房子看起来不记得了,是五层
的老洋房,上海保护的旧房,只能改,不能拆。五十来户人家,有得扯皮了。。。
中间就看住户们拿着卷尺量公用厨房,记录每家的尺寸。。。我笑说:寸土必争啊!
太太笑说:没见过吧?哪是寸啊,毫米级别的。我们上海人的性格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看起来很亲切。我那会每年从西北回来看外婆,阿哥是外婆的宝贝,我就住亭子间的。
。。
外婆在旧上海是作生意的,在八仙桥有很大的店铺,日进斗金。等解放军进了城,随后
开始了公私合营,识时务的老人家马上转过弯了,成了“积极分子”:店铺充公,家里
的金银财宝交出来,连初中毕业的女儿也送到了大西北支边。。。换来了安稳的生活:
大洋房里分得一席安身之地,西北出生的外孙换得上海户口。。。太太说,小时候回上
海探亲,阿哥给小朋友们介绍都是:阿拉乡哈头妹妹回来了。。。
我认识太太的时候,阿哥和丈母娘已经住在了肇家浜路的一个小小公寓里了。公寓不大
,60平房米,一个大房间,一个小房间,一个厨房一个厕所,还有一间小小的dining
room--八仙桌不能放开,一面靠墙,三面坐人。真有客人多的时候,八仙桌是搬到作卧
室的大房间里的。那里空间大,除了两面墙的壁柜,书桌,大床外,还有一张沙发,八
仙桌放进去,四面还能坐人。
太太说,80年代初政府终于同意早期支边的上海人回城了。妈妈是去得最早的那批,回
来也是最早。在上海住宅总公司上班,很快就分到了新建高楼里的公寓。外婆老了,不
肯离开住了多年的洋房和老邻居,是相依为命的外孙好说歹说才从市中心搬到“乡下”
的肇家浜路公寓的。太太那时在昆山上班,周末回来不方便,都是我去,经常被从英国
回来的老板笑话“去乡下度周末”,英国有钱人的生活呢。。。
阿哥结婚后单位终于给分了房,浦东德州新村。一室带厨房卫生间,象美国的studio,
在一楼,还有一个围起来的天井呢。上海人90年代初谁肯去浦东啊,房子基本空着。只
有太太回来休长假,我们才会去住几天。我师兄结婚,上海没有房子,我还从阿哥那里
借过来,让师兄师嫂度蜜月。。。
等到2000年前后,岳父母从美国探亲回去,卖了浦东的小房子,开始买大点的房子,浦
东也终于不归到“乡下”的级别了。两套浦东的房子,阿哥一套,岳父母一套。每次太
太探亲回来就笑话我:嗯,爸爸妈妈就说你没眼光,当时买房子的时候,让你出点钱,
现在不知值几百万了呢。。。肇家浜路的房子倒没人住了--房子老了,又朝北,冬天阴
冷,不合适老人家住。岳父母一直说:我和太太要回去的话,那套肇家浜路的房子就给
我们住。那里离中科院近,走路就可以上下班。。。
今年夏天太太回去看望父母,终于给父母阿哥交待清楚:肇家浜路的房子归侄女,他们
自己装修好,明年结婚时作为新房用。等女儿回来,我们再开她玩笑:那肇家浜路的房
子也没你的份了,你去找外公外婆吵架吧。。。在我们初来美国的日子里,她在那里住
了快两年。
我问太太:现在让你选择江西中路的两室一厅和昆山的四室两厅,你选哪个?太太大笑
:住惯了美国农村,谁还要浦西的一张床啊。。。
(二0一八年十二月三日)
avatar
j*6
3
连初中毕业的女儿也送到了大西北支边
呵呵
我想起我的上海亲戚,大女儿去边疆插队,二女儿就得以留沪安排了个好工作,然后儿
子(老三)又必须下乡当知青了,虽然最后都回沪了,但老妈总觉得二女儿坑了儿子,一
辈子和她不和。
avatar
m*D
4
家里成份高,无奈的选择。比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还早很多年。

【在 j***6 的大作中提到】
: 连初中毕业的女儿也送到了大西北支边
: 呵呵
: 我想起我的上海亲戚,大女儿去边疆插队,二女儿就得以留沪安排了个好工作,然后儿
: 子(老三)又必须下乡当知青了,虽然最后都回沪了,但老妈总觉得二女儿坑了儿子,一
: 辈子和她不和。

avatar
w*2
5
住惯了大农村,确实喜欢大农村。
我一直不喜欢大城市。乱糟糟的。太喧嚣了。我觉得自己的理想就一直是大农村式的。
一直记得一个人说的晚年幸福,就是在房子前面的走廊上,朝阳和夕阳静静地洒在肩膀
上,一只鸟飞过来,停在肩上。

【在 m*********D 的大作中提到】
: 太太喜欢看国内的一个城市旧房改造的电视节目。昨天我正上网玩呢,就听见电视里传
: 来熟悉的上海话,抬头问她:哦,这次是上海的?
: 她笑着说:是,还是江西中路,我妈以前上班的地方呢。房子看起来不记得了,是五层
: 的老洋房,上海保护的旧房,只能改,不能拆。五十来户人家,有得扯皮了。。。
: 中间就看住户们拿着卷尺量公用厨房,记录每家的尺寸。。。我笑说:寸土必争啊!
: 太太笑说:没见过吧?哪是寸啊,毫米级别的。我们上海人的性格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 看起来很亲切。我那会每年从西北回来看外婆,阿哥是外婆的宝贝,我就住亭子间的。
: 。。
: 外婆在旧上海是作生意的,在八仙桥有很大的店铺,日进斗金。等解放军进了城,随后
: 开始了公私合营,识时务的老人家马上转过弯了,成了“积极分子”:店铺充公,家里

avatar
m*D
6
喜欢吃零食的,农村刨个坑就可以藏起来,劳工找不到。。。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住惯了大农村,确实喜欢大农村。
: 我一直不喜欢大城市。乱糟糟的。太喧嚣了。我觉得自己的理想就一直是大农村式的。
: 一直记得一个人说的晚年幸福,就是在房子前面的走廊上,朝阳和夕阳静静地洒在肩膀
: 上,一只鸟飞过来,停在肩上。

avatar
d*p
7
年纪就有这么厉害,到级别了随便把包袱一抖就是故事。。。
期待继续分享

【在 m*********D 的大作中提到】
: 太太喜欢看国内的一个城市旧房改造的电视节目。昨天我正上网玩呢,就听见电视里传
: 来熟悉的上海话,抬头问她:哦,这次是上海的?
: 她笑着说:是,还是江西中路,我妈以前上班的地方呢。房子看起来不记得了,是五层
: 的老洋房,上海保护的旧房,只能改,不能拆。五十来户人家,有得扯皮了。。。
: 中间就看住户们拿着卷尺量公用厨房,记录每家的尺寸。。。我笑说:寸土必争啊!
: 太太笑说:没见过吧?哪是寸啊,毫米级别的。我们上海人的性格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 看起来很亲切。我那会每年从西北回来看外婆,阿哥是外婆的宝贝,我就住亭子间的。
: 。。
: 外婆在旧上海是作生意的,在八仙桥有很大的店铺,日进斗金。等解放军进了城,随后
: 开始了公私合营,识时务的老人家马上转过弯了,成了“积极分子”:店铺充公,家里

avatar
m*D
8
呵呵,冬天没鱼钓了,就上网瞎玩。

【在 d*******p 的大作中提到】
: 年纪就有这么厉害,到级别了随便把包袱一抖就是故事。。。
: 期待继续分享

avatar
b*t
9
这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阿拉乡哈头妹妹很形象。在上海的时候很为上海姑娘的这种种风
情倾倒,很独特。

【在 m*********D 的大作中提到】
: 太太喜欢看国内的一个城市旧房改造的电视节目。昨天我正上网玩呢,就听见电视里传
: 来熟悉的上海话,抬头问她:哦,这次是上海的?
: 她笑着说:是,还是江西中路,我妈以前上班的地方呢。房子看起来不记得了,是五层
: 的老洋房,上海保护的旧房,只能改,不能拆。五十来户人家,有得扯皮了。。。
: 中间就看住户们拿着卷尺量公用厨房,记录每家的尺寸。。。我笑说:寸土必争啊!
: 太太笑说:没见过吧?哪是寸啊,毫米级别的。我们上海人的性格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 看起来很亲切。我那会每年从西北回来看外婆,阿哥是外婆的宝贝,我就住亭子间的。
: 。。
: 外婆在旧上海是作生意的,在八仙桥有很大的店铺,日进斗金。等解放军进了城,随后
: 开始了公私合营,识时务的老人家马上转过弯了,成了“积极分子”:店铺充公,家里

avatar
d*p
10
现在不是流行滑雪吗?

【在 m*********D 的大作中提到】
: 呵呵,冬天没鱼钓了,就上网瞎玩。
avatar
s*1
11
中西心态很好,很会过日子,朴实真实
avatar
b*t
12
而且很有上海男人的味道,不知道是被上海太太调教好了,还是本身就带上海基因。

【在 s**********1 的大作中提到】
: 中西心态很好,很会过日子,朴实真实
avatar
j*g
13
看了那么多文章今天才知道老大是上海人。
现在回想小时候真难以想象那么多家那么多人怎么能住在一个弄堂里,可是当时一点都
没有觉得痛苦。

【在 m*********D 的大作中提到】
: 太太喜欢看国内的一个城市旧房改造的电视节目。昨天我正上网玩呢,就听见电视里传
: 来熟悉的上海话,抬头问她:哦,这次是上海的?
: 她笑着说:是,还是江西中路,我妈以前上班的地方呢。房子看起来不记得了,是五层
: 的老洋房,上海保护的旧房,只能改,不能拆。五十来户人家,有得扯皮了。。。
: 中间就看住户们拿着卷尺量公用厨房,记录每家的尺寸。。。我笑说:寸土必争啊!
: 太太笑说:没见过吧?哪是寸啊,毫米级别的。我们上海人的性格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 看起来很亲切。我那会每年从西北回来看外婆,阿哥是外婆的宝贝,我就住亭子间的。
: 。。
: 外婆在旧上海是作生意的,在八仙桥有很大的店铺,日进斗金。等解放军进了城,随后
: 开始了公私合营,识时务的老人家马上转过弯了,成了“积极分子”:店铺充公,家里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