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Uber“血拼”Lyft上市,网约车融资大战的明天?
avatar
Uber“血拼”Lyft上市,网约车融资大战的明天?# Money - 海外理财
h*0
1
在网约车行业,风靡国内的当属“滴滴”,以独一无二的巨头地位垄断经营。而在大洋
的彼岸的另一侧,网约车之战在美国弥漫起浓浓的硝烟。
同为打车软件的Lyft、 Uber,在今年3月、5月分别成功上市,这一前一后如此贴合的
上市时间,并非是不期而遇的缘分,而是不言而喻的较量。
在上市的博弈中,他们还好么?
5月10号, Uber正式登陆纽交所,每股定价45美元,公司估值约为824亿美元。
然而交易首日,Uber的股价下跌了约7.6%,至41. 57美元。Uber在第二个交易日股价再
次暴跌超过10%。
3月份上市的Lyft同样遭遇了股价大幅下跌的困境。 截至5月14日,Lyft股价为50.52美
元,远低于其路演时每股72美元的定价。
可见,“流血上市”的Uber与股价下跌困境的Lyft,昭示了二者在上市后股价的疲软姿
态。
而在两家公司股价的大幅下跌后,引发了对整体市场疲软的担忧。
5月13日,Uber首席执行官在发给员工的邮件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虽然到目前为止市场对Uber的股票估值较低,但员工应该对该公司的长期前景充满信
心。Facebook和亚马逊 (Amazon)是美国上市公司中IPO首日跌幅最大的两家独角兽公司
,然而现在上述两家公司的成功故事已经家喻户晓。”
Uber首席执行官 达拉•科斯罗沙希,摄影:Getty,Spencer Platt
虽说投资者应该更加注重长期估值,要对两家网约车抱有美好的期冀。
但目前,市场总体对Uber与Lyft这两家网约车巨头的前景呈谨慎态度。
Uber与Lyft,目前面对哪些困境呢?
01 股价困境
在争夺美国市场份额的过程中,Uber与Lyft都面临着投资者对其盈利能力的质疑。
Lyft自上市至5月中旬以来,下跌近35%。
Uber股价的大幅下跌对部分入场较晚的投资者来说是个十分不利的消息。
沙特阿拉伯共同基金以35亿美元(约7,180万股)投资了Uber的股票 ,而目前该笔投资
的价值仅约27亿美元,亏损额达到了约8亿美金左右。
另外,Uber最大的投资者之一软银持该公司近13%的股份,而就在Uber股价下跌后,软
银股价在5月13日随之下跌逾3%。
02 盈利能力困境
Uber在创立之初的目标明确--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逼迫竞争对手退出市场!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呢?
Uber必须为司机和乘客提供额外补贴,在IPO的前几个月里,Uber每月向司机支付约1亿
美元的额外补贴,为吸引司机和乘客,成本大幅增加。因此Uber也必须不断进行融资以
获得新鲜血液。
在过去的10年中,Uber已筹集了惊人的250亿美元资金,其中包括本月首次公开发行筹
集的81亿美元资本。
Uber确实吸引到了更多的乘客和司机,然而代价是盈利空间被削弱,并且陷入恶性循环

即使作为一家前景广阔的科技型初创企业,每年亏损近20亿美元的现象也并不常见。更
令投资者担心的是,在近期举行的投资者会议上,Uber的管理层并没有透露该公司何时
能够盈利的时间表。雪上加霜的是,作为主导中国市场的网约车企业滴滴也已经与Uber
在拉美市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我们不妨看一组数据,来感受一下Uber近几年的业务水平。
自2017年至2018年,Uber业务季度环比增长率从20%降低至6%到7%之间。2018年第四季
度更是跌至1%到3%左右。
以上数据暴露了Uber业务模式的弱点,Uber并不应该被视为一家网络 “平台” 公司,
这样一来为了保住 “平台” 商业模式Uber必须同时补贴乘客和司机, Uber的亏损会
随着其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而继续攀升。
作为一个网络平台,Uber的商业模式基础是随着平台用户的增加而促使公司价值上升,
然而目前来看这一“网络效应”并没有像该公司管理层期望的那样有效。
现今像Uber和Lyft这样的网约车平台都需要面对的是,司机与乘客可以同时使用多个应
用程序,这使得任何一个公司都很难获得 “网络效应” 优势。
即使其中任何一家公司最终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在大多数城市人们依旧可以选择
其他出行方式(如公共交通、共享自行车等),市场竞争将始终存在,这使得Uber等网
约车公司很难在短时间内以提高车费的方式来增加利润。
03 共享经济的困境
Lyft和Uber作为共享经济的代表,都面临着盈利能力不足的困境。
在过去的5到10年里,共享经济公司从风险投资家和其他私人投资者那里获得了巨额的
资本,众多的投资者和机构都将赌注押到了这些独角兽公司身上。
这部分看似无穷尽的资本让这些企业不计成本的拓展市场,并以较低的费用来吸引消费
者,以达到培养出一种“共享经济生态”的目的。然而市场的恶性竞争进一步加剧了这
些企业的亏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在不断发生。
当企业走过了初创道路,逐渐步入了资本市场的“熔炉”,盈利能力将是考验共享经济
公司的第一道考题。
尤其是对于像Uber和Lyft这样的上市公司,投资人与监管将会密切关注着公司的财务状
况,迫于多方面的压力,公司将不得不选择以提高费率或降低成本的方式来增加利润,
哪怕这样会伤害到此前苦苦经营成型的市场生态。
目前摆在Uber和Lyft面前有两个最简单的选择,要么尽快使用无人驾驶技术替代不断上
涨的人工成本,要么提高价格将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但由于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普及仍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提高服务价格的可能性将会非常
的大。
屋漏偏逢连夜雨, 5月10号之前,全球各地的Uber司机举行了罢工示威,抗议Uber在此
前的商业模式——以合同工身份为Uber跑单的司机并不能享受到全职员工的福利。
为了缓和与司机的关系,Uber在2019年第一季度继续向司机提供额外激励,而这将进一
步影响公司的利润。
在此之后,Uber也曾公开表示其下一步的目标是减少对司机激励,以改善目前的财务业
绩。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压缩成本以实现盈利的方式将带来更多的问题,预计跑单司机对
Uber的不满情绪将会继续增加。
对于华尔街和投资者来说,Uber的盈利之路漫长而且不确定,目前很难判断投资者是否
有足够的耐心等到公司盈利那一刻的到来。
总结
Uber和Lyft在股市上举步维艰,其背后最大的原因就是盈利能力的不足。
即使在不远的将来无人驾驶技术获得了普及,上述两家公司还需要应付其他自动驾驶开
发公司带来潜在威胁,以及高昂的技术开发成本和车辆维护成本。
对上市公司来说克服IPO首日的困境往往并不困难,但对于投资者和市场来说,如何解
决盈利能力不足这个顽疾或许才是真正重要的问题。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