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瑜:那些逝去的岁月--回顾几部苏联卫国战争电影 (转载)# Movie - 无限影话
z*e
1 楼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2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ilitary2
标 题: 晓瑜:那些逝去的岁月--回顾几部苏联卫国战争电影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pr 18 22:23:08 2015, 美东)
http://hx.cnd.org/?p=109724
当我还是小学生时,有一天,帮助母亲摘菜。母亲一边摘菜一边讲她多年前看过的一个
苏联电影,那是关于一个复原军人和孤儿的故事:复原军人在战争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
,战后他当司机在车站遇到一个流浪的孤儿;孤儿惊喜地以为司机就是他的爸爸,终于
来接他了!
听到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我急切地追问母亲:“后来呢?”可惜母亲也忘了故事最后
的结局。那时我们中国电影总有光明的结局,既使英雄牺牲,银幕上有青松翠柏,随即
总是乌云散尽,碧洗蓝天。这个故事在我的儿时心中留下一种挥之不去的沉重和怅然。
我一直不能忘怀那个故事,担忧着司机和孤儿的命运……
多年后,我才知道这部电影是由肖洛霍夫的小说改编的《一个人的遭遇》,书中的结尾
写道:“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砂子……什么东西
在前面等着他们呢?我希望: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人,能经受一
切,而那个孩子,将在父亲的身边成长,等到他长大了,也能经受一切,并且克服自己
路上的各种障碍,如果祖国号召他这样做的话。”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突然入侵苏联,打碎了千千万万人和平的生活。俄罗斯人
从最初的惊慌失措,到攻克柏林,将苏军的旗帜插在柏林国会大厦的楼顶。打败德国法
西斯,赢得卫国战争的最终胜利至今仍是每一个俄罗斯人的骄傲。从莫斯科保卫战,斯
大林格勒保卫战,到严酷的列宁格勒围城站,最终攻克柏林,是四年惨烈的战争,这场
卫国战争的最后的胜利是以牺牲上千万俄罗斯人的生命为代价,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伤亡。
战争在人们心头留下悲伤的阴影,也在当时的苏联电影里留下了痕迹。本文回顾几部前
苏联拍摄的卫国战争电影:《一个人的遭遇》,《雁南飞》,《士兵之歌》,《合法婚
姻》,《战地浪漫曲》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些反映普通俄罗斯人和士兵在战争
中遭遇的电影曾深深打动感染我。我敬仰那些面对强敌绝不屈服的勇气,和为民族生存
而勇于牺牲的战士。在这些电影中,我看到战争的残酷,人类的不幸;也看到俄罗斯人
的英勇和对祖国的忠诚。
拍摄于1957的《雁南飞》,曾获金棕榈奖。电影中讲述了热恋中的一对情侣如何被战争
彻底摧毁。此片在国内很著名,其中的镜头画面常被影评专家们津津乐道。上世纪八十
年代,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播出时,总会提到男主角还曾出演《雁南飞》。多年
后,我慕名看到此片,却感觉整个影片很郁闷,并不如影评家们所说得那么吸引人。影
片开始,在克林姆林宫红墙外亚历山大花园,战前的薇罗尼卡和鲍里斯在热烈地相恋,
远处的天空有一排大雁飞过。在片尾,战争结束,天空又出现回飞的大雁,而相爱的人
却永远回不来了……
在所有卫国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我最喜欢的是一部拍摄于1959年的电影《士兵之歌》,
我在图书馆偶然借到。此片导演也是《第四十一》的导演。影片开始,一位母亲在村口
踟蹰。战争结束了,春天又来到,人们过上了和平的生活。农庄传来了孩子们的笑声,
村口又走过年轻恋人的身影……而她的孩子却没有回来,母亲眺望着伸向远方的小路,
似乎还在期盼着孩子的归来。那哀伤的眼神消瘦的脸庞立刻让人感受到战争给一个母亲
留下的永远无法愈合的创伤。而在俄罗斯的大地上,有多少这样的母亲?
《士兵之歌》中,小通信兵阿廖沙击毁德军的两辆坦克受到嘉奖,有六天的假期回家帮
母亲修屋顶。电影就是在阿廖沙回家的路上展开的,让我们看到战争中的俄罗斯人:正
在渡河奔向前线的士兵,他要阿廖沙给妻子捎去一块肥皂;在战场失去一条腿,在车站
台上徘徊,不知如何面对妻子的伤残军人;在破旧的车站修战壕,忧心忡忡地聆听前线
战报人们,还有在被炸毁的瓦砾家中翻检的老妇人……电影里还有些并不正面不可爱的
人物:贪懒愚笨的哨兵,丈夫在前线,在后方变了心的妻子。阿廖沙只有短短六天的假
期,在途中为了陪伴不敢面对妻子的伤残军人,错过自己的火车。最后时刻,阿廖沙只
在田间匆匆与母亲告别,又返回前线。
《士兵之歌》电影风格非常质朴,人物感情真挚自然,毫无虚情与矫饰。比如小战士在
火车上,用奖状卷成烟卷让大家分享,后来又非常认真地为自己辩解,令观众感到阿廖
沙就是真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通的小兵。看过电影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在车厢之间阿廖沙
和梳着大辫子的舒拉四目相对的镜头,那种少男少女间真纯的爱情即清新又醇厚,打动
人心,令人难以忘怀。
拍摄于1986的《合法婚姻》,我在国内的电视里只看到影片的结尾,却留下很深的印象
。前两年,终于看到完整的电影。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演员伊戈尔为了帮助病弱的
奥丽迦回到莫斯科,办理假结婚手续。他们约定好一回到莫斯科就解除婚姻关系。然而
,在这有名无实的“婚姻”中,两颗心渐渐靠近。当他们终于明白彼此爱上对方时,分
别的时刻却来到,相爱的人甚至来不及度过最后一个夜晚。影片结尾是令人揪心的生死
离别:车站上两个相爱的人紧紧依偎,伴着战场刺耳轰鸣的枪炮爆炸声,隆隆驶来的电
车将伊戈尔带去战场。电影最后的字幕是:1944年7月2日伊戈尔在明斯克城郊阵亡。
这部电影特别之处在于流动着一种隽永的情韵,似清泉般滋润洗涤着观众的心灵。电影
画面和音乐都弥漫着对往日无限的眷恋,如女人隔窗向外张望离去的伊戈尔,还有两个
人在破旧屋前的闲谈的画面。这些画面令人想起俄罗斯充满诗意的油画,加上略带哀愁
的音乐更像是追忆往日时的悲伤叹息。在豆瓣,一位名为渡予的观众为这部电影写下这
段话:“谁在用一把沧桑的嗓音吟唱着人世的遗憾和悲凉?当所爱的人儿逐渐远去,我
们的手里还握着和谁一起拥有的记忆?男人和女人们沉郁的浅吟低唱,仿佛是静谧的安
抚,深入骨髓,令人难以忘怀。光与影的绝美结合带领我们追忆似水年华……”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里的男演员非常舒展潇洒,女主角初看并不漂亮,却有种雅致灵秀
的气质。上大学时曾看过这两位演员合演的《德黑兰1943》,当时只注意大明星阿兰德
龙。最近,再看那部电影的片段,才发现其实那两位俄罗斯演员才真是漂亮,阿兰德龙
则有些做作,有些故意摆出的“帅”的范儿。
电影《战地浪漫曲》拍摄于1984年,最令人难忘的是影片的开始:沉闷的行军中,突然
有姑娘的银铃般的笑声,英俊的营长和“战地皇后”卫生员柳芭策马而过。小列兵萨沙
探着头,流露出爱慕的眼神……
在进攻前夜的战壕里,从营长的防空洞传出姑娘的笑声。有段战士间的对话,意味深长:
“唉,我们的营长啊,可真是……”
“马上就要进攻了,还在搞什么恋爱。”
“恋爱,可是人生的大事啊!”
“唉,我是在可怜他们,多好看的女人啊!”
进攻前的早晨,在阴郁的战壕里,列兵萨沙捧着一束野花,庄重地献给营长所爱的姑娘
:“我来向您告别,早晨要冲锋了。我非常爱您,可您的名字我还不知道……我叫萨沙
。我祝愿您和营长幸福。祝愿您的孩子能够很幸福。笑起来能和您一样。您的笑声太感
染人了”这样纯朴真挚,感人至深的情感似乎只有在俄罗斯的电影里才能看到。
我在大银幕上看过的苏联电影屈指可数:一部是童年时看过的《列宁在十月》,另一部
是在大学食堂看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苏关系回暖时,引
进一批苏联电影。此片拍摄于1972年,拍摄手法在当时算比较新颖,战前五彩缤纷的幸
福画面和残酷战争的黑白画面相间对照。(记得当时谢晋拍的《高山下的花环》与这种
电影手法似曾相识)。我高考那年夏天,在家等成绩时,曾在一本杂志上看过这部小说
。看到电影时,感觉电影并没有表现出一些特别感染人的细节,不如小说令人心灵震动。
多年后回国时,我在新华书店等同学见面,在花花绿绿的书籍中,抽出一本装帧朴素的
薄薄的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我随意翻到其中一页,正是丽达自杀的场面:
“吻我一下”,她突然说。
他笨拙地俯下身,拘谨地把嘴唇碰了碰她的额头。
“胡子真扎人……”她的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见。然后,闭上双眼,”去吧,用树枝把
我遮好,你就走吧。”泪珠沿着她那灰色,低陷的双颊缓缓流淌下来。……
这时从树枝深处发出一声微弱的枪响。这枪声,与其说是他听见的,毋宁说是他用心灵
感觉到的。……
丽达一枪打中自己的太阳穴,几乎没流一滴血。枪眼四周有一圈浓浓的蓝色粉。……
我的眼睛模糊了,这本算不得名著的薄薄的小说里的几段,那些有关勇敢,坚毅,忠诚
,祖国,牺牲这些久违的情感,令我泪流满面……
2001有一部讲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一个苏联狙击手的电影《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影片大概情况是德国出资,法国导演,英国演员,美国发行。导演是法国人
让-雅克·阿诺(也是《狼图腾》《情人》的导演)。电影从画面到故事情节都很讲究
,主演裘德·洛也很出彩。我曾非常欣赏此片,还曾向一位俄罗斯人推荐,他的祖父是
曾参加过卫国战争。令我意外的是那个年轻人非常不满此片,而且是hate the movie。
我一直不解其意,十年后再看《兵临城下》时,我终于明白那位俄罗斯人的“愤怒”:
这部西方影片的某些部分确实以明显的意识形态去演绎历史。比如,电影开始部分把苏
军士兵描绘得非常不堪,好像个个都是贪生怕死之徒,都是由长官的枪逼迫着往前冲的
。在战场上,任何国家的士兵中都有贪生怕死的胆小鬼。但我相信如果没有千千万万的
苏军士兵怀着绝不向德国法西斯屈服的决心,勇敢地前仆后继,绝不会有卫国战争的最
终胜利。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法国人,想想法国在二战时的表现,感觉很讽刺。
去年,还看过一部俄罗斯2013年拍摄的《斯大林格勒》,电影有些好莱坞战争大片的风
格,故事却有些莫名其妙:里面好像四五个苏军战士和一个俄罗斯少女都产生了感情,
可到影片结尾我也没明白少女到底和谁好,倒是那个德国军官的情感挺动人。据说这部
电影还创下俄罗斯国产电影最高票房纪录。
苏联时代诗人特瓦尔多夫斯基《在战争结束的那一天》写到:“排炮声静了,时间飞逝
。自从我们与他们告别之时,白桦、杨树、秸树、橡树,己经叶绿叶黄了多少次。树林
不断长出新叶。”今年是伟大的二战胜利70周年。我愿这篇小文作心香一柱,纪念在反
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那些勇士们,就如同红场边的无名烈士墓碑所刻:你的名字无人知
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
《士兵之歌》中的阿廖沙和舒拉
《合法婚姻》中伊戈尔和奥丽迦
《战地浪漫曲》中“战地皇后”柳芭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的女战士
□读者投稿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ilitary2
标 题: 晓瑜:那些逝去的岁月--回顾几部苏联卫国战争电影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pr 18 22:23:08 2015, 美东)
http://hx.cnd.org/?p=109724
当我还是小学生时,有一天,帮助母亲摘菜。母亲一边摘菜一边讲她多年前看过的一个
苏联电影,那是关于一个复原军人和孤儿的故事:复原军人在战争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
,战后他当司机在车站遇到一个流浪的孤儿;孤儿惊喜地以为司机就是他的爸爸,终于
来接他了!
听到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我急切地追问母亲:“后来呢?”可惜母亲也忘了故事最后
的结局。那时我们中国电影总有光明的结局,既使英雄牺牲,银幕上有青松翠柏,随即
总是乌云散尽,碧洗蓝天。这个故事在我的儿时心中留下一种挥之不去的沉重和怅然。
我一直不能忘怀那个故事,担忧着司机和孤儿的命运……
多年后,我才知道这部电影是由肖洛霍夫的小说改编的《一个人的遭遇》,书中的结尾
写道:“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砂子……什么东西
在前面等着他们呢?我希望: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人,能经受一
切,而那个孩子,将在父亲的身边成长,等到他长大了,也能经受一切,并且克服自己
路上的各种障碍,如果祖国号召他这样做的话。”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突然入侵苏联,打碎了千千万万人和平的生活。俄罗斯人
从最初的惊慌失措,到攻克柏林,将苏军的旗帜插在柏林国会大厦的楼顶。打败德国法
西斯,赢得卫国战争的最终胜利至今仍是每一个俄罗斯人的骄傲。从莫斯科保卫战,斯
大林格勒保卫战,到严酷的列宁格勒围城站,最终攻克柏林,是四年惨烈的战争,这场
卫国战争的最后的胜利是以牺牲上千万俄罗斯人的生命为代价,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伤亡。
战争在人们心头留下悲伤的阴影,也在当时的苏联电影里留下了痕迹。本文回顾几部前
苏联拍摄的卫国战争电影:《一个人的遭遇》,《雁南飞》,《士兵之歌》,《合法婚
姻》,《战地浪漫曲》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些反映普通俄罗斯人和士兵在战争
中遭遇的电影曾深深打动感染我。我敬仰那些面对强敌绝不屈服的勇气,和为民族生存
而勇于牺牲的战士。在这些电影中,我看到战争的残酷,人类的不幸;也看到俄罗斯人
的英勇和对祖国的忠诚。
拍摄于1957的《雁南飞》,曾获金棕榈奖。电影中讲述了热恋中的一对情侣如何被战争
彻底摧毁。此片在国内很著名,其中的镜头画面常被影评专家们津津乐道。上世纪八十
年代,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播出时,总会提到男主角还曾出演《雁南飞》。多年
后,我慕名看到此片,却感觉整个影片很郁闷,并不如影评家们所说得那么吸引人。影
片开始,在克林姆林宫红墙外亚历山大花园,战前的薇罗尼卡和鲍里斯在热烈地相恋,
远处的天空有一排大雁飞过。在片尾,战争结束,天空又出现回飞的大雁,而相爱的人
却永远回不来了……
在所有卫国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我最喜欢的是一部拍摄于1959年的电影《士兵之歌》,
我在图书馆偶然借到。此片导演也是《第四十一》的导演。影片开始,一位母亲在村口
踟蹰。战争结束了,春天又来到,人们过上了和平的生活。农庄传来了孩子们的笑声,
村口又走过年轻恋人的身影……而她的孩子却没有回来,母亲眺望着伸向远方的小路,
似乎还在期盼着孩子的归来。那哀伤的眼神消瘦的脸庞立刻让人感受到战争给一个母亲
留下的永远无法愈合的创伤。而在俄罗斯的大地上,有多少这样的母亲?
《士兵之歌》中,小通信兵阿廖沙击毁德军的两辆坦克受到嘉奖,有六天的假期回家帮
母亲修屋顶。电影就是在阿廖沙回家的路上展开的,让我们看到战争中的俄罗斯人:正
在渡河奔向前线的士兵,他要阿廖沙给妻子捎去一块肥皂;在战场失去一条腿,在车站
台上徘徊,不知如何面对妻子的伤残军人;在破旧的车站修战壕,忧心忡忡地聆听前线
战报人们,还有在被炸毁的瓦砾家中翻检的老妇人……电影里还有些并不正面不可爱的
人物:贪懒愚笨的哨兵,丈夫在前线,在后方变了心的妻子。阿廖沙只有短短六天的假
期,在途中为了陪伴不敢面对妻子的伤残军人,错过自己的火车。最后时刻,阿廖沙只
在田间匆匆与母亲告别,又返回前线。
《士兵之歌》电影风格非常质朴,人物感情真挚自然,毫无虚情与矫饰。比如小战士在
火车上,用奖状卷成烟卷让大家分享,后来又非常认真地为自己辩解,令观众感到阿廖
沙就是真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通的小兵。看过电影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在车厢之间阿廖沙
和梳着大辫子的舒拉四目相对的镜头,那种少男少女间真纯的爱情即清新又醇厚,打动
人心,令人难以忘怀。
拍摄于1986的《合法婚姻》,我在国内的电视里只看到影片的结尾,却留下很深的印象
。前两年,终于看到完整的电影。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演员伊戈尔为了帮助病弱的
奥丽迦回到莫斯科,办理假结婚手续。他们约定好一回到莫斯科就解除婚姻关系。然而
,在这有名无实的“婚姻”中,两颗心渐渐靠近。当他们终于明白彼此爱上对方时,分
别的时刻却来到,相爱的人甚至来不及度过最后一个夜晚。影片结尾是令人揪心的生死
离别:车站上两个相爱的人紧紧依偎,伴着战场刺耳轰鸣的枪炮爆炸声,隆隆驶来的电
车将伊戈尔带去战场。电影最后的字幕是:1944年7月2日伊戈尔在明斯克城郊阵亡。
这部电影特别之处在于流动着一种隽永的情韵,似清泉般滋润洗涤着观众的心灵。电影
画面和音乐都弥漫着对往日无限的眷恋,如女人隔窗向外张望离去的伊戈尔,还有两个
人在破旧屋前的闲谈的画面。这些画面令人想起俄罗斯充满诗意的油画,加上略带哀愁
的音乐更像是追忆往日时的悲伤叹息。在豆瓣,一位名为渡予的观众为这部电影写下这
段话:“谁在用一把沧桑的嗓音吟唱着人世的遗憾和悲凉?当所爱的人儿逐渐远去,我
们的手里还握着和谁一起拥有的记忆?男人和女人们沉郁的浅吟低唱,仿佛是静谧的安
抚,深入骨髓,令人难以忘怀。光与影的绝美结合带领我们追忆似水年华……”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里的男演员非常舒展潇洒,女主角初看并不漂亮,却有种雅致灵秀
的气质。上大学时曾看过这两位演员合演的《德黑兰1943》,当时只注意大明星阿兰德
龙。最近,再看那部电影的片段,才发现其实那两位俄罗斯演员才真是漂亮,阿兰德龙
则有些做作,有些故意摆出的“帅”的范儿。
电影《战地浪漫曲》拍摄于1984年,最令人难忘的是影片的开始:沉闷的行军中,突然
有姑娘的银铃般的笑声,英俊的营长和“战地皇后”卫生员柳芭策马而过。小列兵萨沙
探着头,流露出爱慕的眼神……
在进攻前夜的战壕里,从营长的防空洞传出姑娘的笑声。有段战士间的对话,意味深长:
“唉,我们的营长啊,可真是……”
“马上就要进攻了,还在搞什么恋爱。”
“恋爱,可是人生的大事啊!”
“唉,我是在可怜他们,多好看的女人啊!”
进攻前的早晨,在阴郁的战壕里,列兵萨沙捧着一束野花,庄重地献给营长所爱的姑娘
:“我来向您告别,早晨要冲锋了。我非常爱您,可您的名字我还不知道……我叫萨沙
。我祝愿您和营长幸福。祝愿您的孩子能够很幸福。笑起来能和您一样。您的笑声太感
染人了”这样纯朴真挚,感人至深的情感似乎只有在俄罗斯的电影里才能看到。
我在大银幕上看过的苏联电影屈指可数:一部是童年时看过的《列宁在十月》,另一部
是在大学食堂看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苏关系回暖时,引
进一批苏联电影。此片拍摄于1972年,拍摄手法在当时算比较新颖,战前五彩缤纷的幸
福画面和残酷战争的黑白画面相间对照。(记得当时谢晋拍的《高山下的花环》与这种
电影手法似曾相识)。我高考那年夏天,在家等成绩时,曾在一本杂志上看过这部小说
。看到电影时,感觉电影并没有表现出一些特别感染人的细节,不如小说令人心灵震动。
多年后回国时,我在新华书店等同学见面,在花花绿绿的书籍中,抽出一本装帧朴素的
薄薄的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我随意翻到其中一页,正是丽达自杀的场面:
“吻我一下”,她突然说。
他笨拙地俯下身,拘谨地把嘴唇碰了碰她的额头。
“胡子真扎人……”她的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见。然后,闭上双眼,”去吧,用树枝把
我遮好,你就走吧。”泪珠沿着她那灰色,低陷的双颊缓缓流淌下来。……
这时从树枝深处发出一声微弱的枪响。这枪声,与其说是他听见的,毋宁说是他用心灵
感觉到的。……
丽达一枪打中自己的太阳穴,几乎没流一滴血。枪眼四周有一圈浓浓的蓝色粉。……
我的眼睛模糊了,这本算不得名著的薄薄的小说里的几段,那些有关勇敢,坚毅,忠诚
,祖国,牺牲这些久违的情感,令我泪流满面……
2001有一部讲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一个苏联狙击手的电影《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影片大概情况是德国出资,法国导演,英国演员,美国发行。导演是法国人
让-雅克·阿诺(也是《狼图腾》《情人》的导演)。电影从画面到故事情节都很讲究
,主演裘德·洛也很出彩。我曾非常欣赏此片,还曾向一位俄罗斯人推荐,他的祖父是
曾参加过卫国战争。令我意外的是那个年轻人非常不满此片,而且是hate the movie。
我一直不解其意,十年后再看《兵临城下》时,我终于明白那位俄罗斯人的“愤怒”:
这部西方影片的某些部分确实以明显的意识形态去演绎历史。比如,电影开始部分把苏
军士兵描绘得非常不堪,好像个个都是贪生怕死之徒,都是由长官的枪逼迫着往前冲的
。在战场上,任何国家的士兵中都有贪生怕死的胆小鬼。但我相信如果没有千千万万的
苏军士兵怀着绝不向德国法西斯屈服的决心,勇敢地前仆后继,绝不会有卫国战争的最
终胜利。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法国人,想想法国在二战时的表现,感觉很讽刺。
去年,还看过一部俄罗斯2013年拍摄的《斯大林格勒》,电影有些好莱坞战争大片的风
格,故事却有些莫名其妙:里面好像四五个苏军战士和一个俄罗斯少女都产生了感情,
可到影片结尾我也没明白少女到底和谁好,倒是那个德国军官的情感挺动人。据说这部
电影还创下俄罗斯国产电影最高票房纪录。
苏联时代诗人特瓦尔多夫斯基《在战争结束的那一天》写到:“排炮声静了,时间飞逝
。自从我们与他们告别之时,白桦、杨树、秸树、橡树,己经叶绿叶黄了多少次。树林
不断长出新叶。”今年是伟大的二战胜利70周年。我愿这篇小文作心香一柱,纪念在反
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那些勇士们,就如同红场边的无名烈士墓碑所刻:你的名字无人知
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
《士兵之歌》中的阿廖沙和舒拉
《合法婚姻》中伊戈尔和奥丽迦
《战地浪漫曲》中“战地皇后”柳芭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的女战士
□读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