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中美育儿习惯上的三大反差
avatar
中美育儿习惯上的三大反差# NextGeneration - 我爱宝宝
s*f
1
刚看到一篇文章写的是孩子如何坚持早睡,开始看题目还比较好奇心内容到底在说什么
,等看到内容不仅笑了。正如去年我在看《爸爸去哪儿》的时候一样,很是奇怪什么叫
起床气,为什么孩子会赖床?回想起看《爸爸去哪儿》的情形,再来看这篇文章,也就
开始明白为何文章的作者对自己孩子的早睡问题居然会洋洋得意?更可以了解为何还有
人会去看这个话题的文章。
想到这里,我开始想到其实中美育儿习惯上存在很多不同的教育方法,有些老美的育儿
习惯我未必喜欢甚至可以说是厌恶,比如说吃的习惯,整天和快餐打交道真的是很没有
营养。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我周围大部分老外父母都会给孩子玩
游戏,甚至会给孩子买掌上机,当然给孩子玩手机也很正常。我记得我回国的时候,每
逢朋友或者同学聚会,看到孩子们人手一个ipad或者手机在玩,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自顾
自玩着,很少与人交流,而我们也图个聊天方便,会在这个时候让孩子们在一旁玩电子
游戏。但美国父母正好相反,往往在聚会party 或者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几乎所有的
家长都不会给孩子们玩电子产品。这个算是一个非常大的反差。
在我们参加各种家庭聚会的时候,孩子们都会参与到我们的谈话中,象小大人一样认真
的听我们的对话或者享受他们的食物,可以说在美国人的餐桌上你几乎看不到电子产品
,更不会看到大人在吃饭,小孩在一旁玩手机的奇怪现象。在我看来,朋友们一起聚餐
,既然带了孩子们一起去,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可以互相认识,有一个沟通的时间段,彼
此交一个朋友。如果孩子们都各自玩自己的游戏,不如留在家中又何必带出来聚餐呢?
说到这里,不免又想到了好几个中美育儿习惯上的剧烈反差。
1,早睡早起和晚睡晚起。
美国人一直没有赖床的习惯,他们习惯早睡早起,对孩子的睡觉要求更是让孩子们早睡
早起。我至今记得以前有一个老外邻居,她有两个儿子,每晚7点后我就已经看不到她
家的灯光了。一向来我都觉得豪豪属于睡眠规律非常好的孩子,即使到现在,也极少有
超过9点睡觉的时候。但和邻居的美国孩子比,我们已经算晚了。后来就这个问题,我
还特别问了一些美国朋友,他们一致告诉我,孩子5岁之前必须8点睡下,超过5岁之后
可以推迟到9点睡下。因为曾经有不少中国朋友羡慕我说为何可以让豪豪这么早睡觉,
而他们的孩子最早也要等到10点才肯上床。然而美国的朋友却觉得豪豪这个时间睡觉已
经有点晚了。
我记得一个中国友人妈妈无奈的说,是因为孩子父亲下班晚,所以晚餐时间已经很晚,
感觉十点能够让孩子睡下已经是很赶时间。同样的情况,其实我的美国邻居也是一样,
她的先生下班到家差不多八点。她告诉我说,没有办法一起吃晚餐就一起吃早餐,把晚
上的父子时间移到早上。但是孩子的早睡眠习惯远比等父亲回来一起晚餐要重要的多。
2,享受亲子时光和带孩子很辛苦
美国人之所以喜欢多生孩子,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他们很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他
们认为陪着孩子成长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与之相反,我们会说,给孩子要一个弟弟妹
妹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伴,即使再辛苦为了孩子也心甘情愿。美国男人喜欢带孩子早已
不是什么秘密,而大部分美国父母陪伴孩子的时候,都喜欢带着孩子去做一些他们觉得
有趣好玩的事情,比如说他们会带着孩子出去爬山打球看球赛等等。
可是你如果问中国的父母,他们会告诉你带孩子很辛苦很累。我们的生儿育女似乎是一
种责任,一种义务,一个传宗接代的任务。即便是生二胎都源于伟大的母爱,可是我们
有多少父母真的想过我们生养孩子其实是为了享受参与孩子成长的乐趣呢?
3,让孩子自力更生和全身心照顾孩子
我真心觉得绝大多数的中国妈妈都很伟大,为了孩子牺牲了很多自我,我们可以为了孩
子一大早起来准备可口健康的早餐,我们可以为了孩子的一句话就费尽心机的让孩子开
心,我们可以为了孩子可以更好的学习而做到安静的陪伴一旁。还真的不觉得美国父母
可以做到这么细致。大部分时候我见到的是美国人早餐桌上是甜甜圈,孩子们自己装碗
泡牛奶吃,再不然就是自己做果酱面包吃。他们的早餐基本是孩子自己随意自己动手,
即使是一个两岁的小孩,也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周末的时候,可能会有一顿比较丰富的早餐,美国父母就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动手煎鸡蛋
煎肉肠之类的。当我们在害怕孩子会搞乱会影响我们做事情的时候,美国的父母却选择
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让他们学会自力更生。而我们却还在很细心的照顾着孩子们的生活
起居,让孩子成为了一个吃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
育儿习惯于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我们一直希望带给孩子的
,不是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方法。
avatar
x*9
2
孩子是一块橡皮泥,就看父母怎么塑造。不要怪孩子有问题,都是看父母怎么教育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