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的「六识论」思想
关於佛法是六识、七识或是八识,在佛教界一直是一个讨论的议题,我们今天将藉由印
顺法师所主张的「六识论」,来讨论佛法中所讲的,有情眾生的心中,到底是有六个识
、七个识还是八个识。
印顺法师在他的《佛法概论》第八章「佛法的心理观」中说:「佛教后期,发展為七识
说,八识说,九识说。佛的区别识类,本以六根為主要根据,唯有眼等六根,那裡会有
七识、八识?大乘学者所说的第七识、第八识,都不过是意识的细分。…意识又向内而
执取根身。这向内而执取根身的,即等於一般所说的阿陀那识。此意识為本的意识,应
為从意而生的意识,不只是六识中的意识。」又说:「从有情為本的立埸说,有情為六
处和合的存在,意处為身心交感、认识活动的源泉。意根与身根的交感,即有情身心的
统一。佛说『依意生识』,应以与根身相依存的『意』為根源。…意与这身根相应而生
起的觉了,或触对外境,从意起身识;或执取身根,执取身心自体,从意生(细)意识
,这二者,无论如何微昧,微昧到不易理会,但是一切有情所必具的。此(细)意识為
『名色缘识,识缘名色』的有取识,即与极微细的我见、我爱、我慢相应的染识。像人
类,意根与根身相应而生的觉了,外缘即明确的五识。如定中根身所起的内触识,及内
取根身,执取自体的──细意识,也是极微昧的。此外,有高度明确的意识,承受五识
外缘的落谢影像,承受(细)意识内取的积集餘势,承受前念意识的活动形态,发為一
般明确的意识。重视佛陀『依意生识』的教义,『六处和合』的立埸,应从根身与意识
的交感处,说明一切有情共有的微细身识与意识,到达人类特有的明确意识。」
以上印顺法师的说法,我们来看看是否和经典所说的相符。在 佛陀初转法轮的《杂阿
含经》中卷九, 世尊开示如下:「佛告比丘:『眼因缘色,眼识生。所以者何?若眼
识生,一切眼色因缘故。耳声因缘、鼻香因缘、舌味因缘、意法因缘意识生。所以者何
?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是名比丘眼识因缘生,乃至意识因缘生。』」
这一段经文,很明确地说明「诸所有意识」,无论是印顺所说的「细意识」或是「明
确意识」,都是藉意根和法尘的因缘所生的意识,不是印顺法师所说的:「应為从意而
生的意识,不只是六识中的意识。」误会说还另外有一个从意根所出生的意识,有别於
六识中的意识。另外佛所说的六根中,前五根是眼、耳等身体的器官,但是意根,祂所
接触的是法尘,祂是心法,不是物质的色法。印顺法师把这个心法的意根归类為物质法
,才会说:「唯有眼等六根,那裡会有七识、八识?」这个心法的意根,正是印顺法师
所否认的第七识。
另外有关阿陀那识, 世尊在《解深密经》卷第一中说:「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
?由此识於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於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
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广慧,阿陀那识為依止,為建立
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以上经文的意思,是说阿陀那识又称為阿赖耶
识,又称為心,而最后又说,这阿陀那识作為依止,作為建立,才有六识身的运转,也
就是眼、耳、鼻、舌、身识和意识的运作现行。而印顺法师却说:「意识又向内而执取
根身。这向内而执取根身的,即等於一般所说的阿陀那识。」也就是印顺法师认為阿陀
那识就是意识,和 世尊所开示的阿陀那识建立了六识身──包含意识──的运转完全
不同。是阿陀那识建立了意识,而不是意识就是阿陀那识。印顺法师对於阿陀那识──
或称為阿赖耶识──的认知实在错得离谱,就好像说母亲就等同於儿子一样。
另外印顺法师所说的「意处為身心交感、认识活动的源泉。意根与身根的交感,即有情
身心的统一。佛说『依意生识』,应以与根身相依存的『意』為根源。」印顺法师这一
段话的意思是说因為意根与身根的交感,与身根相依存,才会有意识的出生。这种需要
身根才能產生意识的逻辑对於无色界的有情眾生,他们完全没有身根却还有意识存在,
就完全说不通了。这种「应从根身与意识的交感处,说明一切有情共有的微细身识与意
识,到达人类特有的明确意识。」之逻辑,完全和无色界有情眾生的实际现象背离,也
因此证明印顺法师的说法错误,无法禁得起事实的考验。
关於佛法中,有情眾生的心到底有几个识,我们依照经文,来算算看。前五识及意识,
这在经文中,以及印顺法师的书中都有提到,没有争议。但是除了这六个识以外,《杂
阿含经》中又说:「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也就是意识是由意根和法
尘的因缘所生。印顺法师也说:「从意而生的意识。」所以意识是由意根藉法尘之缘而
出生。这能生意识的意根,祂不是物质的色法,因為色法无法接触法尘,也无法生出心
法,只有心法才能出生心法。也就是说,在初转法轮的《杂阿含经》中, 世尊已经明
确开示:「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也就是说除了包含意识的六个识之
外,还有一个意根,也就是第七个识,祂能够藉由法尘的因缘而出生眼、耳乃至意识的
六个识。任何一个会算数的小学生,这样用手指一算,就知道 世尊在初转法轮就提到
至少七个识,而不是印顺法师所说的六个识。
另外,在初转法轮的《杂阿含经》卷第三中, 世尊开示:「我说识不住东方、南、西
、北方、四维、上、下,除欲见法,涅槃、灭尽、寂静、清凉。」这段经文的意思是
佛开示说,有一个识祂不住在东、西、南、北方及四维上下,除去了所有的五欲就会看
到祂,在阿罗汉捨寿后灭尽五阴十八界,进入了无餘涅槃,祂在这无餘涅槃的境界中,
一直保持著寂静和清凉的状态。 世尊在这裡所开示的,一个不住在任何地方的识,和
前面所提的「意法因缘生」的意根又完全不同,在人间,意根必需要住在胜意根所在的
大脑才能够领纳法尘,出生意识。这一个不住在任何地方的识就是《解深密经》所说的
「阿陀那识」,又称為「阿赖耶识」,或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
那个不住在色声香味触法尘中的心。在其他的经典中又称為「如来藏」。
从以上简单的算术,眼、耳等乃至意识总共有六个识,加上意根第七个识,以及《解深
密经》所说的「阿陀那识」或称「阿赖耶识」或称「如来藏」,总共就有八个识。这是
世尊在初转法轮的阿含经中就已经提到的,绝对不是印顺法师所说的:在「佛教后期
,发展為七识说,八识说,九识说。」初转法轮经典所说总共就只有八个识,不多也不
少,没有印顺法师所说的九个识、六个识或七个识。除了初转法轮以外,第二及第三转
法轮经典中所说的,也都是八个识,可以说佛法中就是「八识论」,不多也不少。因此
印顺法师所宣称的「六识论」,完全是他忽略了经典中的说明,硬把「意法因缘生」的
第七识意根,以及「於身随逐执持」的第八识阿陀那识(或称阿赖耶识或如来藏),全部
归类為意识中的细意识,昧於经典开示而说只有六个识。印顺法师这样的「六识论」立
论,如果不是完全不懂佛法,就是别有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