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这下真抓到了! 韩寒和鲁迅一个都跑不了
avatar
这下真抓到了! 韩寒和鲁迅一个都跑不了# PhotoGear - 摄影器材
y*g
1
《质疑鲁迅》,作者方尺规
睿智的方舟子先生:
看到您在博客里质疑韩寒造假的博文,我感到无比的激动,万分的崇拜。从您的文
章里,我看到了您的敏锐的观察,严密的推理,犀利的言辞和不屈的斗志。
受您的启发,我想到“抄袭”在文坛中是一种普遍现象,造假者绝不止韩寒一个。
于是我努力的向您学习,对我国历史上的大文学家们进行质疑。令我心惊胆颤的是,我
也许一不小心揭破了中国文学史的一个惊天大骗局——人造鲁迅!请原谅我有自己的工
作和生活,无法向您一样没日没夜的查找别人所有文字记录中的每一处疏漏和不合常理
的地方。我 对鲁迅的了解也主要来自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本,但仅从这区区几篇文
章中,我就找到了十大疑点。听说您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曾在多个场合表示鲁迅
对您 的重大影响。但是,正直如您,一定不会因为个人好恶,而放弃对真相的执着追
求。希望您再接再厉,翻遍鲁迅所有的作品,各类鲁迅的传记和研究资料,还我们一
个历史真相。
疑点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于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段描写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
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但在鲁迅的另一篇《少年闰土》(节选自《故乡》)中“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
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
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都是描写的鲁迅童年在故乡的生活,都是冬天,活动的鸟类何以如此不同?两篇文
章的作者的童年是否生活在一处?
疑点2:
小学课本(人教版某册,请专业打假人员考证)的课文《三味书屋》中记载了鲁迅
在三味书屋读书期间在课桌上刻“早”字的故事。应当不是杜撰,有鲁迅纪念馆的书桌
为证。文中记载: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 第二天,他(方尺规按:鲁迅)早早来到学校,在书
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
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
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
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
,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可是在鲁迅自己撰写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自己上课的情景: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像
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
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看到这些我不禁要问,一个在家庭的重担下,仍旧每天坚持读书不迟到的“优秀学
生”,却在课堂上“画画”,而且画了不只一大本,符合常理吗?如果我们取信刻“早
” 的故事,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谁? 如果我们取信鲁迅自己所写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么鲁迅么又是凭什进入江南水师学堂的,难道是艺术特招生
吗?
疑点3:
作家萧红 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写道:
“周先生病了,气喘……喘得厉害,在楼上靠在躺椅上。”
“许先生看周先生说话吃力,赶快接着说周先生是怎样气喘的。”
“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18日,终日喘着。”
而鲁迅的侄女周晔却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道:
“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写文章写到深夜。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
地咳嗽,真替他难受。”
两位作家都是鲁迅亲近的人,但是描述鲁迅临终前生病的症状却相互矛盾,相信凭
两位作家的中文水平,绝不至于分不清“气喘”和“咳嗽”。我们是否有理由怀疑,这
两个鲁迅其实并非同一人?
方舟子先生擅长“读文诊病”,是否可以对两位鲁迅的病情作出诊断?
疑点4:
在鲁迅的散文诗《秋夜》(选自散文诗集《野草》)中,有一句话,我的中学老师曾
反复称赞:“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然而,我的一位朋友私下里告诉我,鲁迅(周树人)在北京的居所外根本没有枣树
,只有梧桐树。我有理由质疑,《秋夜》很可能不是鲁迅(周树人)本人所写。
另外在《秋夜》中,还有这样的话:“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
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
短短的一句话居然就自相矛盾,鲁迅先生家的窗上究竟是玻璃呢,还是窗纸? 最
大的可能是团队创作,文章先后经两个不同的人手,却没想到留下了这样的破绽。
疑点5:
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鲁迅写道: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
!……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孔乙己是个小说人物,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的正是鲁迅先生。可是周树人有可
能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吗? 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知道鲁迅
在私塾中读书并不认真,而私塾也不太可能讲“回”字的四种写法,鲁迅去江南水师学
堂后 以西学为主,去日本留学读的是医学,更不可能学习这些,倒是鲁迅的父亲为正
牌秀才,极有可能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 鲁迅每日读书,不会长时间泡在咸亨酒
店,对酒店中形形色色的人有那样详细全面的认识。 而且,如果没有亲身的体会,很
难将孔乙己这样一个落魄文人的行为举止甚至心理状态刻画得那样深刻。 而鲁迅的父
亲周伯宜,秀才出身,家道中落,很有可能整日在咸亨酒店以酒消愁(周伯宜生病并不
能证明其没有去过咸亨酒店)。所以,最可能的真相是,鲁迅的父亲,清末秀才周伯宜
,自知重病在身,命不久矣,为了照顾儿子今后的生活,决心帮助其成名,早早留下了
这篇小说。
疑点6: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时,在东京学了两年日语,却没有留在学术水平相对较高,中国
留学生集中的东京,而选择去了仙台。事实上,鲁迅是当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这对一
个仅仅学了两年日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相当的不便。那鲁迅为什么要选择仙台呢?
在藤野严九郎(即鲁迅提到过的藤野先生)所写的《谨忆周树人君》中提到:“周
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
我们看过许多鲁迅的画像和照片,鲁迅的脸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圆圆的”。日本二
战时期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为1.60米,百度百科记录鲁迅身高1.61米,在日本当时成年
男子平均身高以上,何以会被评价为“身材不够高”?难道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24、
5岁)与后来的相貌身材差别这么大么?还是在仙台读医学的鲁迅并非后来的文豪鲁迅
先生? 鲁迅的学历造假的问题也值得研究。
疑点7:
鲁迅的文风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均是现实主义题
材,但晚期的《故事新编》却是神话故事等浪漫主义题材,语言风格也大有不同。利用
统计软件SPSS(我只会用这个)分析三本小说中历史人物名出现的频率(不是次数,我
智商过百了),可以发现明显的不同,统计检验的显著度达到6个9(即来自同一样本的
概率不超过0.0001%)。(方舟子先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我们可以据此质疑:
《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并非一人所作。
另一个证据来自百度百科,以下为百度百科截图:
百度百科中,《故事新编》创作出版于1918到1926年间。 而据我所知,《故事新
编》初版于1936年。为何百度百科上详细介绍了鲁迅生平,却会连鲁迅作品的出版时间
也会记错? 如果我们假设:鲁迅的小说均为一个团队在1918到1926年间所做,因为文
风的强烈差别,才故意将《故事新编》拖到1936年出版。百度百科的编辑很可能知道内
幕,而在无意中露出了马脚。这样一切就都能解释得通了。
疑点8:
关于“鲁迅”笔名的含义,我们从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中知道鲁迅从小生活在“鲁镇
”,有个小名叫“迅哥儿”,鲁迅这个笔名即使还有其他深层含义,但至少应该包括表
面上的这一重。但是在鲁迅的密友许寿裳询问他时,他却回答说:“取愚鲁而迅行的意
思。” 这说明鲁迅对他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内容并不了解,不然何以连这么明显
的事实都会忘掉?
疑点9:
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雄公布过鲁迅学年成绩,这在周作人所著的《
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中均有引用(我则是引自
百度百科):
解剖学59.3分
组织学73.7分
生理学63.3分
伦理学83分
德语60分
物理60分
化学60分
平均65.5分,全班第68名(班上同学142人)
“七门功课,一门不及格,四门60多分”,特别是主要依靠死记硬背的解剖学都学
不好。我们还知道鲁迅自承童年时上课不认真,“书没有读成”(我们暂时选择性遗忘
那个刻“早”的故事),这样的一个没有天赋又不用功的人真的可能成为后来伟大的文
学家吗?我想任何一个有生活常识和理性思考能力的人都能作出自己的判断。
Ps: 在藤野严九郎的《谨忆周树人君》中提供了可能的解释:“记得那时周君的
身体就不太好,脸色 不是健康的血色。”,“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
是从 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但是这不
利于我们的质疑,我们可以选择性的无视他。
疑点10:
鲁迅的诸多文章中,同样是代指女性的“她”,有些文中用“她”(如《祝福》)
,有些文中用“伊”(如《纪念刘和珍君》),甚至偶尔有用“他”的。不同的用词习
惯,使得我们强烈质疑这些文章的作者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我从来没听说过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词特点。)
方舟子先生,我和你一样理科出身,清楚的明白理性和逻辑绝对正确,无所不能,
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必然能用理性和逻辑得出结论。不能用科学解释的现
象,非理性的人类行为,人类的个体差异,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时代的变迁,记忆
的模糊,书面资料的错漏,语言的歧义,逻辑的悖论,文学作品的艺术加工,通通都如
同伪科学一般,是绝对不存在的。
以上的十大疑点的分析资料均出自于我在中小学课本或课外读本上读到的著名篇目
,网上有限的几篇关于鲁迅的传记,以及百度百科。大量的鲁迅的文章、传记以及研究
资料我都没有阅读。因此,我并未下任何肯定结论,仅仅对鲁迅是否有人代笔的问题提
出了质疑。相信通过查阅更多的资料,睿智的方舟子先生一定能找出更多的蛛丝马迹,
将鲁迅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彻底打入十八层地域,永不翻身。您必将一举超过福
尔摩斯、狄仁杰、柯南和黑猫警长,成为全世界古往今来最具睿智、最敏锐的人。
最后,我再为您提供一条线索,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
,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
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
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
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
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
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
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
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
他们疑惑。”
我强烈的感觉到那个日本干事正是您的打假同行,工作风格极为接近,希望你能早
日联系上他,并且与鲁迅先生当面对质。我将坚决捍卫您一切质疑的方式、质疑一切的
权力!
您的愚蠢的模仿者,方尺规
avatar
A*s
2
阴谋论一下:方舟子其实这次就是含沙射影,搞垮鲁迅才是真正的目的
avatar
y*g
3

我觉得蛮有道理的唉,中国啊中国 还有哪个作家不是作假?

【在 A****s 的大作中提到】
: 阴谋论一下:方舟子其实这次就是含沙射影,搞垮鲁迅才是真正的目的
avatar
h*g
4
鲁迅的文学地位是翻了N多作品,有些作品他是第一个翻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波多莱
尔的《恶之花》
鲁迅的《野草》里是能看到波多莱尔的影子的
且不说别的,能把一些国外原著翻过来就是一件挺大的本事了,鲁迅的东西中文系的这
么多人在搞,要是有问题早抓出来了,轮不到方舟子

【在 y**********g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蛮有道理的唉,中国啊中国 还有哪个作家不是作假?

avatar
o*x
5
这不是方舟子写的,方舟子应该不会去找鲁迅使劲的。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鲁迅的文学地位是翻了N多作品,有些作品他是第一个翻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波多莱
: 尔的《恶之花》
: 鲁迅的《野草》里是能看到波多莱尔的影子的
: 且不说别的,能把一些国外原著翻过来就是一件挺大的本事了,鲁迅的东西中文系的这
: 么多人在搞,要是有问题早抓出来了,轮不到方舟子

avatar
n*f
6
同学们到底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搞得我有点糊涂了

【在 o*****x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不是方舟子写的,方舟子应该不会去找鲁迅使劲的。
avatar
M*c
7
nm 实在是太无聊的人了
方舟子看来这回搞不定了,但谁知道呢?也许故意示弱,出洋相,其实在妈妈聚集力量
也不是不可能
avatar
d*a
8

这个方尺规自称“愚蠢”,看来不是自谦,而是实事求是
-----------------
疑点1:
都是描写的鲁迅童年在故乡的生活,都是冬天,活动的鸟类何以如此不同?两篇文
章的作者的童年是否生活在一处?
------------------
一个在鲁迅家里,一个在闰土家里,能完全一样?你在北京城里看到的小型动物和在西
山里
看到的能完全一样?
---------------------------------------------
疑点3:
而鲁迅的侄女周晔却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道:
“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写文章写到深夜。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
地咳嗽,真替他难受。”
凭两位作家的中文水平,绝不至于分不清“气喘”和“咳嗽”。我们是否有理由怀疑,
---------------------------------------------
原作者土鳖啊,周晔的原文是这样的:
------------
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佣阿三。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
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
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
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
干重活儿。"
-----------
看清楚没有,这是阿三说的。而且阿三说的是不是和萧红说的是同一个时期,根本不知
道。你今天气喘,两年前就没咳嗽过?
疑点4:
------------------
鲁迅(周树人)在北京的居所外根本没有枣树
,只有梧桐树。我有理由质疑,《秋夜》很可能不是鲁迅(周树人)本人所写。
短短的一句话居然就自相矛盾,鲁迅先生家的窗上究竟是玻璃呢,还是窗纸? 最
大的可能是团队创作,文章先后经两个不同的人手,却没想到留下了这样的破绽。
------------------
鲁迅搬了好几次家,你都查了?
鲁迅家不能有两个窗户,一个玻璃的,一个纸的?或者玻璃窗上有一片破了,临时用纸
糊?
疑点5:
-----------
孔乙己是个小说人物,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的正是鲁迅先生。可是周树人有可
能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吗?
----------
逻辑混乱啊
疑点8:
---------------
关于“鲁迅”笔名的含义,我们从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中知道鲁迅从小生活在“鲁镇
”,有个小名叫“迅哥儿”,
--------------
原作者以为是 迅哥儿 --〉鲁迅,他就是个死鱼脑子,不知道反过来,鲁迅--〉迅哥儿
xiaxie7不是经常说,美国女生称他“xie”,那估计是id衍生物
疑点10:
---------------
鲁迅的诸多文章中,同样是代指女性的“她”,有些文中用“她”(如《祝福》)
,有些文中用“伊”(如《纪念刘和珍君》),甚至偶尔有用“他”的。不同的用词习
惯,使得我们强烈质疑这些文章的作者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我从来没听说过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词特点。)
------------------
土鳖阿,不知道查查。“她”的出现是新文化运动的结果,一开始用“他”。

【在 y**********g 的大作中提到】
: 《质疑鲁迅》,作者方尺规
: 睿智的方舟子先生:
: 看到您在博客里质疑韩寒造假的博文,我感到无比的激动,万分的崇拜。从您的文
: 章里,我看到了您的敏锐的观察,严密的推理,犀利的言辞和不屈的斗志。
: 受您的启发,我想到“抄袭”在文坛中是一种普遍现象,造假者绝不止韩寒一个。
: 于是我努力的向您学习,对我国历史上的大文学家们进行质疑。令我心惊胆颤的是,我
: 也许一不小心揭破了中国文学史的一个惊天大骗局——人造鲁迅!请原谅我有自己的工
: 作和生活,无法向您一样没日没夜的查找别人所有文字记录中的每一处疏漏和不合常理
: 的地方。我 对鲁迅的了解也主要来自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本,但仅从这区区几篇文
: 章中,我就找到了十大疑点。听说您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曾在多个场合表示鲁迅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