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追忆下里巴人的美食- 油渣# PhotoGear - 摄影器材
E*n
1 楼
跟我小时候一模一样,太怀念了。
------------------------------------------
油渣, 是用板油或者肥肉熬油之后剩下的残渣,是一种典型的,上不得台面的 “穷人
乐”。这些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各种真的假的健康宣传风起云涌,现代家庭连用植
物油,也要动辄上升到橄榄油的档次。猪油这种货色,我相信不需要评委,不经过董卿
,就可以直升健康公敌。
没人敢吃猪油,自然也不再有人熬油渣。所以,老幺我在最近这十许年,见过的人渣是
越来越多,但吃到油渣的机会却越来越少。如果不从记忆中进行深度发掘,油渣这个东
西简直要被与时俱进了。
老幺属于赶上了买肉凭票末班车的那一代。依稀记得那时候是每人每月有三斤肉的副食
票,折合每天一两肉,或是油。那时我家住平房,在坡上。每次家父在坡上喊我回家吃
饭的时候,我都首先要高声回喊一声 ”今天有没得菜?“。这个 “菜”当然不是指青
菜,而是相当于东北人所谓的 “硬菜” 。如果有 “菜”,立刻乖乖回家吃饭;如果
没 ”菜“,对不起,我一定会继续和小伙伴玩到被揪着耳朵回家为止。当然,在那个
缺吃少穿的时代,大多数人家是做不到经常有 “菜” 的,恐怕只要连续两天以上有荤
腥,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就真的要惊呆了。回想起来,老爸在坡上高喊 ”快点回家哈,
今天有菜哟“ ,当之无愧算得上我童年中幸福而温暖的记忆之一。
既然不大吃得到猪肉,做汤、煮面时能放上一勺猪油也就成了对营养很重要的补充。所
以,熬猪油在我们家就上升到了战略储备的高度。记得每个月,只有一两天是有新鲜的
猪板油供应的。每逢这样的大日子,父母就要清晨五、六点钟出门排队:猪板油无论质
量好坏都按重量收取相同的肉票。如果用光了肉票却没有买到好板油,那绝对是70年代
不折不扣的败家子行为。
一旦板油买回来,就要下锅熬油了。首先把板油切成约一厘米见方的小丁,然后下锅。
不要下干锅,而是要先在锅里加半杯水。猪油一开始是冰凉的固体,而固体传热很慢,
如果不小心,锅底的板油都糊了,但上面顶层的板油还没有热透。但只要先在锅里加点
水,锅底的板油有水保护就不会糊,上层的板油也会被水蒸气热透。蒸汽作为传热的媒
介可以让整锅的板油都均匀受热。
一但水被烘干,锅里的板油也升温到开始出油,真正进入熬油的阶段了。这时候一定要
小火,不断的翻搅以防沾锅发糊。翻搅的铲子绝对要干,一丁点的水花都可能导致油溅
人伤的厨房事故。当板油逐渐焦黄,缩成瓜子大小的油渣后,就算是大功告成了。滚烫
的猪油会被倒进单独的容器里,等到冷了,就会凝固成雪白的固体存放起来,供全家未
来一两个月之用。
而我最盼望的环节,当然还是吃酥脆烫嘴的油渣。板油一旦开始出油,整个厨房里就会
弥满油香。像我这种没出息的吃货,一定是油香刚起,就已经早早地赖在厨房,以学习
大人熬油为名等着吃油渣。母亲疼我,知道我已经馋得不行了,所以往往只要稍有几粒
油渣变黄发酥,就会用筷子仔细地拣出来,让我配着嗤啦的熬油声先吃为快。记得有一
次,因为筷子不是很干,油花溅出,还把她的手给烫了。她只是用湿毛巾轻轻擦了一下
,就继续在锅底给我找更多已经炼好的油渣。大概天底下母亲都是这样,只要孩子高兴
,其他的就都顾不得了。
等到猪油全部熬好,就有大批的油渣可以吃了。一般两碟,一碟洒盐,一碟加糖。这时
候,只要在家的,都会挤在厨房,趁热你一爪子,我一筷子的吃油渣。除了感叹酥香、
过瘾、解馋以外,全家还会认真地评判这次熬油的得失,例如熬油的火是否太小,出油
量是否够多,油渣有没有太干等等;免不了的还要有一搭,没一搭地扯扯龙门阵,计划
一下剩下的油渣可以在哪一天炒油渣白菜等等。虽然吃的只是熬油剩下的残物,但全家
人在一起的高兴、和谐程度比起现在吃大餐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刚好米饭出笼- 那年头没有电饭煲,大家都用笼屉蒸饭- 我还一定会狂吃一、两大
碗油渣拌饭。热腾腾,刚蒸得的米饭用大碗,浇上一大勺刚炼好还未及凝固的猪油,倒
少许酱油,加一丁点味精,一起拌匀,最后再洒上一把油渣,用大勺风卷残云,那叫一
个过瘾!那叫一个解馋!!多少年以后,有时夜里饿了,我还会梦到小时候坐在厨房(
我们家叫做灶房)的门槛上吃油渣拌饭。
当然,虽然说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酱油尚在,猪油无存,但油渣拌饭说到底并不是什么
了不得的东西,只要肯找,一定有的。工作以后,我甚至还在一家奢冠江南的饭馆里吃
过精装豪华版的- 人家用的是鸡油加鹅油渣,据说是某法国厨师在杭州吃完当地叫做状
元红的酱油拌饭以后中西合璧新创的。不过,实话实说,后来无论在哪里吃的,无论哪
种版本都没能给我留下什么太深刻印象。我相信,绝对不是人家做的不好,而是因为儿
时缺油少肉生活中,偶尔吃顿油渣拌饭的过瘾,经过年复一年的回忆加想象,已经被我
自我升华、自我神话了。
再美好的现实也是永远比不上神话,这话一点没错。
------------------------------------------
油渣, 是用板油或者肥肉熬油之后剩下的残渣,是一种典型的,上不得台面的 “穷人
乐”。这些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各种真的假的健康宣传风起云涌,现代家庭连用植
物油,也要动辄上升到橄榄油的档次。猪油这种货色,我相信不需要评委,不经过董卿
,就可以直升健康公敌。
没人敢吃猪油,自然也不再有人熬油渣。所以,老幺我在最近这十许年,见过的人渣是
越来越多,但吃到油渣的机会却越来越少。如果不从记忆中进行深度发掘,油渣这个东
西简直要被与时俱进了。
老幺属于赶上了买肉凭票末班车的那一代。依稀记得那时候是每人每月有三斤肉的副食
票,折合每天一两肉,或是油。那时我家住平房,在坡上。每次家父在坡上喊我回家吃
饭的时候,我都首先要高声回喊一声 ”今天有没得菜?“。这个 “菜”当然不是指青
菜,而是相当于东北人所谓的 “硬菜” 。如果有 “菜”,立刻乖乖回家吃饭;如果
没 ”菜“,对不起,我一定会继续和小伙伴玩到被揪着耳朵回家为止。当然,在那个
缺吃少穿的时代,大多数人家是做不到经常有 “菜” 的,恐怕只要连续两天以上有荤
腥,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就真的要惊呆了。回想起来,老爸在坡上高喊 ”快点回家哈,
今天有菜哟“ ,当之无愧算得上我童年中幸福而温暖的记忆之一。
既然不大吃得到猪肉,做汤、煮面时能放上一勺猪油也就成了对营养很重要的补充。所
以,熬猪油在我们家就上升到了战略储备的高度。记得每个月,只有一两天是有新鲜的
猪板油供应的。每逢这样的大日子,父母就要清晨五、六点钟出门排队:猪板油无论质
量好坏都按重量收取相同的肉票。如果用光了肉票却没有买到好板油,那绝对是70年代
不折不扣的败家子行为。
一旦板油买回来,就要下锅熬油了。首先把板油切成约一厘米见方的小丁,然后下锅。
不要下干锅,而是要先在锅里加半杯水。猪油一开始是冰凉的固体,而固体传热很慢,
如果不小心,锅底的板油都糊了,但上面顶层的板油还没有热透。但只要先在锅里加点
水,锅底的板油有水保护就不会糊,上层的板油也会被水蒸气热透。蒸汽作为传热的媒
介可以让整锅的板油都均匀受热。
一但水被烘干,锅里的板油也升温到开始出油,真正进入熬油的阶段了。这时候一定要
小火,不断的翻搅以防沾锅发糊。翻搅的铲子绝对要干,一丁点的水花都可能导致油溅
人伤的厨房事故。当板油逐渐焦黄,缩成瓜子大小的油渣后,就算是大功告成了。滚烫
的猪油会被倒进单独的容器里,等到冷了,就会凝固成雪白的固体存放起来,供全家未
来一两个月之用。
而我最盼望的环节,当然还是吃酥脆烫嘴的油渣。板油一旦开始出油,整个厨房里就会
弥满油香。像我这种没出息的吃货,一定是油香刚起,就已经早早地赖在厨房,以学习
大人熬油为名等着吃油渣。母亲疼我,知道我已经馋得不行了,所以往往只要稍有几粒
油渣变黄发酥,就会用筷子仔细地拣出来,让我配着嗤啦的熬油声先吃为快。记得有一
次,因为筷子不是很干,油花溅出,还把她的手给烫了。她只是用湿毛巾轻轻擦了一下
,就继续在锅底给我找更多已经炼好的油渣。大概天底下母亲都是这样,只要孩子高兴
,其他的就都顾不得了。
等到猪油全部熬好,就有大批的油渣可以吃了。一般两碟,一碟洒盐,一碟加糖。这时
候,只要在家的,都会挤在厨房,趁热你一爪子,我一筷子的吃油渣。除了感叹酥香、
过瘾、解馋以外,全家还会认真地评判这次熬油的得失,例如熬油的火是否太小,出油
量是否够多,油渣有没有太干等等;免不了的还要有一搭,没一搭地扯扯龙门阵,计划
一下剩下的油渣可以在哪一天炒油渣白菜等等。虽然吃的只是熬油剩下的残物,但全家
人在一起的高兴、和谐程度比起现在吃大餐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刚好米饭出笼- 那年头没有电饭煲,大家都用笼屉蒸饭- 我还一定会狂吃一、两大
碗油渣拌饭。热腾腾,刚蒸得的米饭用大碗,浇上一大勺刚炼好还未及凝固的猪油,倒
少许酱油,加一丁点味精,一起拌匀,最后再洒上一把油渣,用大勺风卷残云,那叫一
个过瘾!那叫一个解馋!!多少年以后,有时夜里饿了,我还会梦到小时候坐在厨房(
我们家叫做灶房)的门槛上吃油渣拌饭。
当然,虽然说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酱油尚在,猪油无存,但油渣拌饭说到底并不是什么
了不得的东西,只要肯找,一定有的。工作以后,我甚至还在一家奢冠江南的饭馆里吃
过精装豪华版的- 人家用的是鸡油加鹅油渣,据说是某法国厨师在杭州吃完当地叫做状
元红的酱油拌饭以后中西合璧新创的。不过,实话实说,后来无论在哪里吃的,无论哪
种版本都没能给我留下什么太深刻印象。我相信,绝对不是人家做的不好,而是因为儿
时缺油少肉生活中,偶尔吃顿油渣拌饭的过瘾,经过年复一年的回忆加想象,已经被我
自我升华、自我神话了。
再美好的现实也是永远比不上神话,这话一点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