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红楼呓语之贾宝玉撕扇字是冲着谁
avatar
红楼呓语之贾宝玉撕扇字是冲着谁# Prose - 散文.原创文学板
x*n
1
乐手版的大侠们又没有兴趣给 airdragon77 才子的歌设计个旋律或者伴奏?参加创作比赛?
http://www.mitbbs.com/article1/Music/31262073_0_1.html
赫赫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usic 讨论区 】
发信人: airdragon77 (野原新之助), 信区: Music
标 题: [参赛]中国男人(初稿,增加《男儿当自强》版本)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ug 13 18:44:49 2009, 美东)
目前有两个版本,分别用《午夜怨曲》和《男儿当自强》的曲子。
avatar
l*r
2
半年前小文一篇,前两天找出来的,现在继续忙这个。
题目本来想起做“梦里说红楼”,发现已经有了,这个“红楼呓语”,也被人占了,只
不过人还少点,所以就用这个吧。
只要沾上红楼这两个字,任何都东西都被人说过了,但是多少我还是有一点自己的想法
,100%原创,思忖再三,还是想整理出来。
贾宝玉撕扇子冲着谁?
题目没错,就是贾宝玉撕扇子,不是晴雯,主意是贾宝玉出得,扇子是他给的。撕
!为什么撕?那番道理也是他讲的:

宝玉笑道:“你爱打(上接晴雯说的打盘子得事,指打盘子,和撕扇子一个道理)
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
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
得,你喜欢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它出气,这就是
爱物了。”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这段可以成为贾宝玉的“爱物论”。
我一直很奇怪,其中两句,“你爱这样,我爱那样”,中的“你”指的是谁,贾宝
玉这是跟谁闹这么大的脾气?
直到我读了《朱子语类》,才知道“你”原来指得就是朱熹老人家。他老人家特别
爱拿扇子做比喻,“扇子之物出现之前, 已有扇子的道理, 据此制作扇子。”“譬如扇
子,动摇便是用;放下便是体;才放下时便只是一个道理;及摇动时,亦只是这一个道
理。”
他老人家讲“格物致知”,任何事物在它产生之前就已有了道理,所以扇子就是必
须用于扇风的。
但是少年贾宝玉正在叛逆期,他说,不!我的扇子我做主,是撕着玩,来买美人一
笑的。扇子扇风那是你的道理,我也有我的一番道理,你爱这样,我爱那样。

您看出来是冲着朱熹来的吧!
您是否认为我也是站在贾宝玉一方呢,错!我谁不偏袒,就事论事。
朱熹这老头儿其实挺可爱,人家先悟出了一个扇子的道理,写了出来,他在先,贾
宝玉回嘴再后,朱熹没法再从墓里爬出来回嘴,所以就这事儿来说单纯的批判老头儿不
公平。

朱熹是能自圆其说,没什么大错。那错在谁呢?让贾宝玉憋了这么大的火气与朱老
夫子较劲。
错在皇帝,他把朱熹一个人的说法推而广之,读书人啊!您就得那么听,就得那么
信,也就得那么考试。
朱熹从墓地里爬出来了,他自己没爬,可有人挖坟掘墓把他老的尸身挖出来,还放
在牌位上,那就是朱元璋,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至此以
后,这就成了统一的考试大纲,直到1905年废科举。
说来可笑,朱老夫子是最最反对科举制的,还不是八股科举,而是考策论的科举,
他老人家都是非常反对的,没成想死后他的学说成了考试大纲,他要是活过来看见以他
的解释出得还不如策论文的八股文称为考试的唯一依据,得又气死回去。
贾政逼贾宝玉“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得”,这里的四书就是朱熹的《四
书集注》;薛宝钗后来千方百计教唆“夫婿觅封侯”,其实也是读集注作八股文章;连
不知字的温柔和善的袭人也说“真喜读书也罢,假喜也罢,在老爷和别人跟前,做出个
喜读书的样子来。”自然是读老爷喜欢的书,不会是《会真记》之类的。
所以你想想,你如果是贾宝玉,周围人(除了那个知己林妹妹以外)各个都是朱老
夫子的化身,逼着他去读朱熹的书,格朱熹的理。
他又聪明,凡事又有自己的想法,最痛恨逼着写别人的想法,你说他能没有情绪吗?
所以他把气撒在朱老爷子身上,所谓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
其实朱熹和贾宝玉都是受害者,被皇权操纵的。
这样和那样都是什么呢?再细说两句。
朱熹,讲格物致知,这个词是从《大学》里来,但是怎么格物却是朱熹的功劳。说
每个事情都有一个道理,我们的任务是去琢磨那个道理,比如扇子他为什么设计成这样
啊,这样怎么好,能干什么用呀之类的。推而广之,什么天上有日月,人间有君臣,这
个样子都是有道理的呀,你就慢慢琢磨这个道理的好处吧。

他格了好多东西,连化石和雪花晶体都格,就是研究这是什么呀,怎么长这样,长
这样的好处是什么?
物理这个词在最早翻译的时候,就是从格物之理(断句时候格是动词,然后物之理
)这个词里找到的,您说这个事情多好?要是大家都依照朱熹这个格法,没准什么发现
三大定律的牛顿,种豌豆的孟德尔,都有可能是中国人呢?
但可惜不是这样,因为这个格物被后人带歪了,大家不去研究他格的自然之物,自
然之物太难格了,你格得对与不对,朱老夫子早千古了,怎么爬出来指导呢,所以王阳
明格竹子也格不出来,格出来也不知道对错呀,大家都格不了,也就没有那个科学研究
的氛围,古人其实是不爱格这一套的。他们最喜欢格的还是社会角色,比如君臣父子之
道等等。
君臣父子那一套,朱老早就格出来了,您就照这个答案背,玩文字游戏考考试就行
,您要是自己格出来了别的意思,比如像黄宗羲一样认为天底下最大的祸害是皇帝,那
皇帝可害怕了!肯定得找一帮文人说你格错了,这是文得,武得就直接砍你的头了。
其实皇帝是真的推崇朱熹的格物吗?不是!他是让您背朱熹的答案。
其实皇帝也是怕格物的,谁知道您能格出啥来?
当我们制定了一个规矩,就是统治者拿着胡萝卜和大棒,盯着我们只能读他们划定
的书,写他们认可的道理,那我们损失掉得一定是独立思考和见识。
要我说,贾宝玉说得其实还不够彻底,“你要撕着玩(扇子),摔着玩(杯盘)也
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贾宝玉可不知道,现在有种心
理疗法,就是给你一间屋子,随便砸里面的东西,砸完了就发泄了,心情就好了,那个
屋子里如果有扇子和杯盘,那它们的功用就是让你出气得。

看吧!我就格出了这个道理!那是因为我生在一个信息空前广泛、言论空前自由(
相比古代)、人的价值观空前多元的美好时代!
avatar
l*r
3
贾宝玉读得什么书?
题目是贾宝玉读得是什么书?不是说他最爱读什么书,这个是给了答案的,就在第
二十三回,说茗烟把古今小说,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外传与传奇买了来,贾宝
玉自然是一见了便如得了珍宝。这四本都属于粗俗过露的,留在外面书房里。
像《会真记》是属于文理细密的,贾宝玉带进了大观园,与林妹妹花下共读“落红
成阵”,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很美的画面,我们都知道这个桥段。
我要说的书却不是这些,是在第十五回,北静王水溶见贾宝玉,拉着他的手问他读
什么书。

书中写,宝玉一一的答应。

答应的啥呀?您倒是写明白呀?人家不!留白了,让你猜。
87版电视剧里有这段,宝玉回答说读得《庄子》,我听了这个答案就想着电视剧片
头挂了这么多红学家的名字,什么周汝昌、王蒙、周岭、曹禺,大概他们就是负责发盒
饭的吧!
怎么着也不能是这么个答案。

第一,贾宝玉没怎么读过《庄子》,第二十二回,薛宝钗说,贾宝玉写了个偈子,
原是她昨天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兴,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我
就成了罪魁了。道书就是老庄的东西,从这儿可知贾宝玉之前并没怎么研读过这种书,
后来林妹妹给他出了个偈语,他也接不了,这个虽然是佛学的,但和那个道学的是相通
的,如果贾宝玉深谙《庄子》,不至于是这么个水平。
补充说一点,《庄子》贾宝玉肯定读过,但是我这里说得是熟读能背,就是研究,
我认为不是《庄子》。

第二,即使贾宝玉真的喜欢《庄子》,那他也不能说,尤其前面是王爷,背后是老
子(子轻声)情况下。

《庄子》现在看来很多犬儒主义的东西,特别是外篇。其中的一个特点就是很叛逆
。比如他老婆死了,他不悲反喜、鼓盆而歌,(庄子很穷的,娶个老婆也不容易,绝对
不是现在男人一大喜事的那个意思),要照现在看来就是神经病一样,谁说悲痛就得哭
呢,我就是故意的唱,恭贺自己老婆的生命回归自然。再比如说“盗亦有道”这个典故
,出自《庄子·外篇·胠箧》,我觉得如果当初有talk show这种节目,庄子一定是个
很火的段子手,现将这个小故事摘抄如下: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
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
有也。”
可以感觉到庄子的就是个你说应该这样,我偏偏要那样的人。你说爱人死了得哭,
我偏笑;你说这些智,圣,勇,义,仁这些是君子该有的品德,我便说在江洋大盗那儿
实践的一点都不错。
关于《庄子》的成书年代,现在有多种说法,我比较认可的说法是往后推,大概是
汉早期,尤其是《外篇》、《杂篇》。汉承秦制,大一统的年代必然对思想有所控制,
所以才有如此叛逆的学说。
您要是读了上一篇,一定会说了,贾宝玉就是这样的人,他不是还跟朱熹的话较劲
来着嘛。

贾宝玉是有这个因子,但他那番话是在丫头跟前说得。这个是王爷和宝玉最害怕的
老子,我们明白了《庄子》是这种思想的,借贾宝玉仨胆,他都不敢说这么个答案。
也该是给出我的答案的时候了,我认为贾宝玉回答的是四书。
四书其实是四本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儒家的最基本的
典籍。

证据一:第三回中,贾宝玉的知己林妹妹在被贾母问起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
《四书》。林妹妹也用这个标准答案。
证据二:还是第三回,贾宝玉给林妹妹起了个颦颦的字,探春说是杜撰,宝玉说,
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可见他是非常认可四书的。
证据三:第十九回,袭人引述贾宝玉平日里说过的话,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
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明明德就是《大学》里的句子。从这
句可以看出,宝玉对于《大学》是第一认可的。
证据四:第七十三回,说得非常清楚了。如今打算打算,肚子里现可背诵的,不过
只有《学》、《庸》,《论语》还背得出来,至于《孟子》上篇有一半是夹生的。

这儿说得非常的明确了,贾宝玉深入研习过、真心认可过的书,就是四书。而且按
照他的喜爱程度排列,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您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啊,贾宝玉不是反儒毁僧谤道的叛逆分子吗?怎么他最认可的
居然是这个儒家的最基本经典!这还是我们印象中的宝玉吗?

您别急,接下来我会用几篇文章娓娓道来。

首先,我必须展开讲讲这四本书大体都讲了些什么?

先说明一下,要想把这四本书讲清楚,那可是花几年的课程,我可不敢说用几百字
就能介绍明白。所以我打算用一种管窥的方法,就讲我理解的这四本书的几个点,您感
兴趣再自己翻翻,看看是不是这么一回事。此外,还有一旦遇到一个名词,有几种解释
,或者解释有争议的地方,我们先存疑跳过。
先说《大学》和《中庸》,这是《礼记》中的两章,孔子的一代弟子曾参和嫡孙子
思做得。
《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明白的意思,就是说人要明白明德,亲民我个人不同意
朱熹的解释,朱熹是认为亲同新,就是每天洗涤灵魂的意思,另一种说法就是亲近,个
人更同意第二个。
主要讲什么呢,其实提几个字大家就知道了。
去年我去檀香山,有个孙中山先生的塑像,四周就刻着这些几个字,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就是翻来覆去的唠叨这几个词,先
明白事情的道理,然后有了知识,然后心意就单纯坚定,明白了好的道德,行为就会好
,从而家庭也和睦,君子再推而广之治国也这样,天下就太平了。
翻过来覆过去的主要就是念叨这个道理,上面也引了好多《诗经》的句子,朗朗上
口的,喜欢的同学可以搜一下。
当然这是一种人生的理想境界,现实中很难找到这样的君子,那个孙中山先生的塑
像下面一群同胞在那赌博,玩得不亦乐乎。
《中庸》讲中和,其实也是一种境界,凡事做得恰到好处。
中庸,这个词最早应该是孔子提出来的,《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
矣乎。”

具体如何做才是得中庸之道呢,也是在《论语》中记载的,孔子说自己的两个弟子
师和商,一个做事太过,另一个就不及。然后就说过其实和不及是一样的都不好,此外
,《论语》还记载了一组孔子和两个学生对话: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
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性格比较激进,是弟子当中最勇敢的,所有他问孔子,听到就做吗?孔子说,
先找你爸和兄弟商量一下;冉有性格比较犹豫,当他问同样的问题的时候,孔子就说,
你想到就做吧。
看了吧!孔子这就是用中庸的方法教学生,对于激进的学生,想到哪就做到哪,加
点阻碍;对于谦逊犹豫的,知道他如果决定什么事情,一定在心里过了很多遍了,那就
以鼓励为主。
《论语》里记载的孔子如何用“中庸”这种方法的,但是它哲学依据却是又孔子之
孙曾子弟子专门记载下来:
《中庸》的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的性情来自于自然的,我们也要用这种自然之道来掌握我们的性情和行为,举个
例子,比如春种、夏生、秋收、冬藏,如果你要把行为提前一个格,比如冬天开始种,
这您还能指望种子春天生吗?
此就是所谓“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如何才能做到呢,那就是得教化。
这种没有具体标准的仿效自然法,其实在实践中是很难的。谁能把尺度把握的那么
好呢?
自孔子之后,只有一个人实践的好,就是早死,且没有留下任何著作的颜回。子曰
:“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
至此之后,很难再有人能达到先贤的水准。
北宋有个程颐,朱熹在《伊川年谱》上记载了一件事情:
一日,讲罢未退,上(皇上)忽起凭槛,戏折柳枝。先生进 曰:“方春发
生,不可无故摧折。”
《宋史》上讲程颐学本于诚,行事以《中庸》为指南。”
看这件事情,程颐劝哲宗不能折柳枝的理由是“方春发生”,从爱惜事物、顺应自
然的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说是得了中庸之道。

但是这个老师没有注意到另一个中庸之道,就是作为一个少年皇帝的心理成长过程
。今天,我们知道少年,是个自己意识初步觉醒的时期,如果外在遇到的压力过大,最
终就往往表现于叛逆的形式。更何况他还是一个皇帝,他在觉醒的过程中又是逐渐的意
识到自己的身份和权利的。很多皇帝成人后,会选择以各种荒唐的方式反抗,也就不奇
怪了!
作为帝师,世上最难的老师,如果如果不能从人本出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自己推想别人的心理成长过程,一味的滥用老师的教化和臣字的进谏的权利,不招别
人烦(皇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怎么能说是得了中庸之道呢?
所以,中庸跟明明德是一种人生境界,凡人并不是那么容易就掌握。虽然很多人以
为自己是。
《论语》是我最喜欢的一本,记载的就是孔子的言和行,因此最接近于圣人的意思
,这个放到最后讲。
先讲讲《孟子》,孟子比孔子出生晚179年,是那个写《中庸》子思的门人的弟子。
为了能够方便大家理解,我先不讲《孟子》讲了什么,先讲反对孟子的人讲了什么
和做了什么的。
骂孟子最狠的人,大家最熟悉的大概就是《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老邪。第三十回借
黄蓉的口骂了出来。
    (黄蓉)当下小嘴一扁,说道:“孟夫子最爱胡说八道,他
的话怎么也信得的?”那书生怒道:“孟夫子是大圣大贤,他的话怎么信不得?”黄蓉
笑吟道:“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那书生越想越对,呆在当地,半晌说不出话来。
  原来这首诗是黄药师所作,他非汤武、薄周孔,对圣贤传下来的言语,挖空
了心思加以驳斥嘲讽,曾作了不少诗词歌赋来讽刺孔孟。孟子讲过一个故事,说齐人有
一妻一妾而去乞讨残羹冷饭,又说有一个人每天要偷邻家一只鸡。黄药师就说这两个故
事是骗人的。这首诗最后两句言道:战国之时,周天子尚在,孟子何以不去辅佐王室,
却去向梁惠王、齐宣王求官做?这未免是大违于圣贤之道。
     那书生(朱子柳)心想:“齐人与攘鸡,原是比喻,不
足深究,但最后这两句,只怕起孟夫子于地下,亦难自辩。”
关于这段,看过很多评论,有的是说金庸最恨孔孟,借黄药师之后表达;还有的就
是说金庸骂的孟子不对,没有理解了孔孟之意。
在我看来,这两个观点都不对。黄药师骂孟子有他的道理,金大侠也绝对是个理解
了圣人之意的人。
怎么理解这个矛盾呢?
黄药师号称“东邪”,他可以说是金老笔下智商最高的人,看事情一眼就能看到本
质,很容易的就能找到孟子学说里的bug。
但是看得再明白,你也要用一种方法去实践你的一生,黄药师就是找到了这个“邪
”字。
邪,就注定不能像洪七公一样入世,行侠仗义;也不能像欧阳锋一样入世,坏事做
绝;甚至不能像一灯一样,出家为僧。不信,你们看,黄药师是半隐居状态的,神出鬼
没,你觉得他如此之高傲,不会惦记《九阴真经》,他偏偏是有能力得到了;但是他得
到了,他又练不了(关于黄药师为什么连不了《九阴真经》后面有解释);你觉得他后
来应该隐居桃花岛,他又偏偏弃了那个地方,在《神雕》里面,柯镇恶才是桃花岛的主
人。
黄老邪一生都在实践他的“邪”,但其实这是不容易的,意味着他终身都要与“正
”的方式做对,不管这个正是向洪七公那样真正的浩然正气,还是像朱子柳一类僵化机
械的理解孔孟之道。他都不屑为之。但同时他看得小心的避免自己沦为“恶”,像老毒
物一样就是做坏事,还标榜自己做坏事,黄药师在心里也非常清楚不能这么做。
他带学生也是这样,只指讲智商,不讲道德。他的几大弟子,除了女弟子梅若华笨
点,其余都是智商非常高的人。高到能把老师算计了,偷了他的书,间接害死了他的女
人(在黄老邪自己眼里看来),导致他自己也发了疯,变态的惩罚其余的弟子。
之后几年,黄药师过得非常痛苦。黄蓉是有慧根的,作为最了解她父亲的人,她在
没有完全想明白的时候,本能的就感知到父亲的这条道路走不通,她找到了傻哥哥郭靖。
事实上,黄蓉越到最后越知道自己走对了,所以读《神雕》你可以感觉到,中晚年
的黄蓉非常的依赖靖哥哥。
黄老邪一开始接受不了,这个傻女婿在他眼里一无是处,他最心爱的女儿选了这个
一个与他完全相反的人,其实就是对父亲的一种彻底的否定,黄老邪一直在思考为什么
?我想当梅超风死在她怀里的时候,他已经有点想通了:
书中是这样记载的:黄药师见梅超风致死不忘师恩,而下场却又如此残酷,心想:
“超风与他是个玄风有情,若是来向我禀明,求为夫妇,我亦不至于定然不准,何必干
冒大险,逃出桃花岛去?总是我生平喜怒无常,他二人左思右想,终究不敢开口。倘若
蓉儿竟也因我性子怪癖而落得犹如超风一般。。。”思之实是不寒而栗。
黄药师在反省到这儿的时候,他叫了一声“靖儿”,算是承认郭靖,其实也就是把
黄蓉交给郭靖,更是承认了的女儿的价值观今后不是再跟着自己走,去做个小东邪,而
是要跟着傻瓜郭靖走了。
那郭靖的价值观是什么,先卖个关子,以后再讲。

从黄药师把认可郭靖做女婿的那一刻起,他在行动上放弃了之前的“邪”,如果您
把《射雕》和《神雕》两部串起来读,就会发现黄老邪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为前半生的
“邪”犯的错在心里忏悔(尽管嘴上他打死都不会说),在行为上补救。
后来差点殉情、抚养傻姑,将桃花岛拱手让给柯镇恶,都是在弥补之前的过错。
这就是黄药师作为一个反孟反的最厉害的人的下场,他聪明人,他能找到孟子bug
;他叛逆,他敢以“邪”自居,但是他的代价呢,也是惨重的,可以说是真正的众叛亲
离,他拱手讲自己的女儿和桃花岛都让给他那些拥有他曾经最反对的价值观的人。
那么孟子的bug是什么呢,那就是太重视教化了,比如“义”、“性善”、“养浩
然之气”,就很少提自然,而在这个道德教化上大做文章。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读一读,孟子的文章很有气势,他老人家不说则已,他一开口那
句字就是排山倒海的,那股气势扑面而来。
《大话西游》里面唐僧,后来还有了“唐”这个词,要我说,那是还没见过孟师傅。
本来孟子这样发展也没什么错,如果只是继承而没有自己的东西,如何能在历史上
留下一笔重彩呢?
问题是当他后期被提拔成了“亚圣”,名字与孔子并称,著作被列入四书,还是字
数最多的一本,儒学也就离天然的本源越来越远了。
贾宝玉(终于回到他了)虽然没在口头上反孟,但是在我列得证据四里可以看出,
《孟子》是“四书”里他心里排位最靠后的一本。
最后谈《论语》,这是个人最喜欢的一本。
书中就是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和行动。
如果您读过,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那种自然之风。
比如讲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孝是想到“父母为
其疾之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等等等等,都可以感
觉到一个主旨,就是从人出发,把人当作人;还有人是什么,人从自然而来,通过教化
,再回归于自然,这是最高境界。
所以在《先进》篇里面,孔子问三个弟子的志向,后来他最认可的事曾子给出的答
案: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曾皙)也!”
孔子认可的答案不是如何国富兵强也不是礼仪宗庙,而是人通过教化,在一个螺旋
之上又回到最自然的状态,重新融合于自然。
同理,当我读到贾宝玉的“天然”之论的时候,我真的认为他是得到了圣人的意思。
贾宝玉陪着贾政逛大观园的时候,贾政喜欢“稻香村”,勾起了他的归农之意。贾
宝玉却不喜欢,他给的理由是:

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众人见宝
玉牛心,都怕他讨了没趣;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哥儿别的都明白,如何
‘天然’反要问呢?天然者,天之自成,不是人力之所为的。”宝玉道:“却又来!此处
置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成的: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无脉,临水无源,高无隐
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那及前数处有自然之理、自然之趣呢?
虽种竹引泉,亦不伤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恐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
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
在这里,贾宝玉认为园林就是园林,就应该像有凤来仪(潇湘馆)和红香绿玉(怡
红院)无限精致、移步换景,而这个稻香村分明就是刻意穿凿,迎合一部分人(像他父
亲那样的),明明身在仕途,还要伪装出一幅心归田园的样子,因此失去了天然之意。

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刻意不穿凿。
您再结合一下我前面介绍的“四书”,贾宝玉是不是领会了圣人之意呢?
这个话题还没完,后面还要再写三章,《为什么说贾宝玉读得是无用之书》、《贾
政、王夫人的小畜牲育儿法》、《共读西厢:发乎情,止乎礼》。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