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合集] 为什么中国人或华裔在美国的技术公司也极其惨?想过要创业
avatar
[合集] 为什么中国人或华裔在美国的技术公司也极其惨?想过要创业# Returnee - 海归
b*9
1
☆─────────────────────────────────────☆
lightblue (clear) 于 (Thu Aug 12 10:28:28 2010, 美东) 提到:
你知道华裔在所有美国人口里的比例吗 ?
你知道 Yahoo 这个公司吗 ? 你知道 CA 这个公司吗 ? 你知道现在硅谷有 500 家
公司是华人创办的吗 ? 你不能仅仅从你和你老婆工作过的公司来做统计。
另外,在一个公司里爬阶梯,和自己创业,也不是一个概念。 你有想法,有产品,有市场,难道你的创业也会被种族歧视 ? 我身边的几个朋友虽然也许还没有创出让你看得上的“大“公司,但是他们创业好几年了,日子越来越好,并没有垮掉。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Thu Aug 12 11:11:54 2010, 美东) 提到:
☆─────────────────────────────────────☆
tteou (GOD DOG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于 (Thu Aug 12 11:14:06 2010, 美东) 提到:
别瞎说了,华裔牛人多的是,特别是搞技术的。华裔跟中国人是两回事。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Thu Aug 12 11:18:03 2010, 美东) 提到:
☆─────────────────────────────────────☆
tteou (GOD DOG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于 (Thu Aug 12 11:20:12 2010, 美东) 提到:
比阿三不行,比劳模还是高很多了,看看人口比例,可以自慰了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Thu Aug 12 11:21:53 2010, 美东) 提到:
网上信息最详细的一个是Google。
http://www.google.com/corporate/execs.html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Thu Aug 12 11:23:45 2010, 美东) 提到:
☆─────────────────────────────────────☆
tteou (GOD DOG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于 (Thu Aug 12 11:24:14 2010, 美东) 提到:
google才几年,华裔还在慢慢往上爬
☆─────────────────────────────────────☆
meateater (sickcat) 于 (Thu Aug 12 11:30:59 2010, 美东) 提到:
华裔毕竟在美国时间不多,而且中国跟美国敌视得厉害,这些都影响华人发展。
个人感觉不一定是坏事。比如我们公司,我跟老板关系极其一般,基本交流很少,给我
活出活就行了。我也乐得如此,基本1年最多半年活,每天连中午吃饭和路上也就8个小
时。剩下的时间管孩子自己捉摸点什么。
在公司里往上混纯粹浪费生命,我觉得不值得。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Thu Aug 12 11:34:41 2010, 美东) 提到:
☆─────────────────────────────────────☆
haachang (haachang) 于 (Thu Aug 12 11:35:56 2010, 美东) 提到:
印度裔发展的一直比华裔好,他们现在往政界发展,做州长。中国人从政的话,还是幕
僚多。
☆─────────────────────────────────────☆
congcongwu (congcongwu) 于 (Thu Aug 12 12:02:01 2010, 美东) 提到:
别的不敢说 google还是相对比较公平的 基本就是看你的能力和水平 歧视有没有
?肯定多多少少有,但这肯定不是主要因素。
我认为主要因素还是华裔不够钻研,不够努力, 投机取巧, 有点本事的都想搞金融
,上街。要不就是回国搞政治,骗funding. 总之智商较高的那一批人都在尽力以骗钱为生,
有几个是扎扎实实的搞技术,做技术的呢?? 之前经常听人说中国人吃苦耐劳, 但从我眼见
的程度中国人刻苦努力的程度根本比不上老印和老墨, 且非常喜欢投机,不劳而获,
google这种公司的能爬到中高层, 没个几年的刻苦修炼是肯定不行的。 华裔宁愿把
这些功夫用在上街炒股, 要不就是回国骗钱泡妞。
☆─────────────────────────────────────☆
sayid (小武) 于 (Thu Aug 12 12:05:53 2010, 美东) 提到:
弯曲60%的starup都是印度人开的,难道你不知道吗~
☆─────────────────────────────────────☆
congcongwu (congcongwu) 于 (Thu Aug 12 12:10:18 2010, 美东) 提到:
就别和印度人比了 人家老印多吃苦耐劳 有点时间精力就想着怎么提高英语,怎么
创业,做生意
中国人都在想什么? 看看这个版上就知道了, 什么没有地方吃中餐啦, 没有KTV
啦, 泡不到妞啦 唧唧歪歪的 整天光这些事 吵吵嚷嚷的要回国 回去了以后吃饱饭,唱
上K,泡上妞, 就都满意了
净这号人 华裔这个群体能像现在这般地位已然非常不容易了!
☆─────────────────────────────────────☆
therider (therider) 于 (Thu Aug 12 12:14:45 2010, 美东) 提到:
这个没有什么好争的吧。
IMHO, 华人(特别是第一代移民)在美国公司里事业发展不理想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比
人数基本相当的老印逊色很多,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个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种族歧视,我
觉得老中还是应该更多地从自身找原因。
其实很简单,大多数老中话都说不利索,人家讥讽你你都听不出来,没准还跟着傻笑,
能管人么?人会服你管么?问问你自己,如果要你在正式场合面对几十、几百人讲话,
你能应对自如吗?你在美国的社会经验和你的年龄相符吗?还是连一个teenager都不如
?做管理,这些方面的能力,难道不比技术方面的能力更重要吗?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Thu Aug 12 12:22:45 2010, 美东) 提到:
☆─────────────────────────────────────☆
ldy (现在我很害怕,可能时间会炸) 于 (Thu Aug 12 12:23:10 2010, 美东) 提到:
re.
☆─────────────────────────────────────☆
ldy (现在我很害怕,可能时间会炸) 于 (Thu Aug 12 12:25:55 2010, 美东) 提到:
that's chinese culture. it's meaningless to make too much effort. 2012 is
coming, why bother?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Thu Aug 12 12:27:54 2010, 美东) 提到: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Thu Aug 12 12:49:47 2010, 美东) 提到:
这里有一个评论。
http://www.visa2au.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83
中国人和印度人职场上的差异---也适合澳洲情况
发布: 2010-6-11 10:10 | 作者: webmaster | 来源: 本站原创 | 查看: 99次
中国人和印度人职场上的差异---也适合澳洲情况
不少在美国工作过的中国人都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比起印度人而言,中国人在美国职场
表现得太差.
第一代华人移民如果不是自己创业作老板,在美国公司里做到初级经理的都不多,做到高
级经理甚至executive一层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相比之下,同样是第一代移民,印度人初级经理随处可见,executive,高级经理也为数不
少,甚至都有做到Fortune 50 CEO的(Pepsi).在咨询业更是如此,麦肯锡公司印度
partner,director, associate principal比比皆是,华人做到AP的好像只有一个两个.
即使是创业,IT业界印度人掌握的公司也远远多过华人.
考虑到到美国的中国人印度人都是各自国家的精英,为什么在职场的表现差异如此之大?
究其原因,大概不出以下几个:
1,语言不过关(50%)
东亚语言和欧洲语言差别太大,彼此都非常难以掌握.欧洲人会几国语言的很多(虽然这
些语言叫做方言可能更加合适一些),但中国人不少人学了很久也很难达到英语流利的程
度.教学方法不得当是一个因素,但语言本身差别太大,以至于成年人很难流利掌握欧洲
语言.
而印度精英阶层从小都以英语教学,虽然口音颇重,但不影响交流,而对语言微妙差别的
掌握更是半路出家的中国人难以赶上的.做纯技术工作也还凑合,但对于交流沟通能力至
关重要的管理工作,这个缺陷太致命了.
语言不过关是一原因,但更根本的可能是心态上不重视、不理解沟通的重要性。
2,不够抱团(20%)
华人本来就已经分成中港台互不来往,再加上不抱团,不互相提携,在美国职场上单打独
斗,肯定比不过互相提携的印度人.一个公司如果来了一个印度经理,2年后就会有一拨印
度手下;一个中国人作了经理,5年后手下也多半不会有中国人.没有role model,没有高
层的sponsor,本事再大也很难升得上去.
3,自信心不够(10%)
印度人从不担心自信心暴棚这回事.哪怕做出来的是piece of crap,印度人也可以自我
坚信这是一朵花.这种坚信往往可以影响到其它人的评价.
相比之下,中国人常常不够自信,做的很好的东西,也要谦虚一下,加上语言不过关,功劳
就很轻易地被交流能力更强的其他人抢走了.而且信心也影响语言能力,不自信,说话就
不够理直气壮,更加让别人难以理解.
4,思维方式不同(10%)
这个因素比较微妙.中国人处理问题的思路和西方人的似乎不太一样:比较intuitive,但
不够结构化,逻辑不够严密,给别人的感觉就是jump to conclusion.美国公司强调逻辑:
如果逻辑正确,那么结论也必然正确.因此中国人的思路常常跟同事不太合拍.
5,其他(10%)
这些包括种族因素(印度人更加接近高加索人种) ,国家因素(中国是潜在敌国,这个因素
越到高层越明显,联想一收购Thinkpad,绝大多数美国公司立刻停止继续采购TP作为公司
电脑,美国人对整体中国的敌意可见一斑),历史因素等等.
Ironically,中国背景对于中国MBA倒是一个好消息,不少美国公司都需要中国背景的MBA
开展业务,不过这和中国人的个人能力毫无关系,纯粹是因为中国变得强大了.
综合以上因素,印度人在美国职场胜过中国人毫不奇怪.而且这些因素每一样都异常棘手
,大多数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
我的感觉是: the battle is over, and we lost.在少数民族争夺美国职场这场战斗中
,中国人已经输了.
☆─────────────────────────────────────☆
therider (therider) 于 (Thu Aug 12 12:50:36 2010, 美东) 提到:
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用英文能说会道的第一代老中没见几个。
在生活经验、社会历练、人际关系方面、对文化的理解,很多在美国多年的老中(包括
我自己),表现出来不如土生土长的teenager,很奇怪吗?比如西方历史文化,我们知
道多少?JJR Tolkien的书,人家小时候象我们读金庸的书一样读过好几遍,你读过吗
?你总不至于说这些对于管理部重要吧。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Thu Aug 12 13:08:06 2010, 美东) 提到: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Thu Aug 12 13:19:33 2010, 美东) 提到:
另外,我们家还有60本系列的Great Books。那是不是对管理必须的呢?在家里放了近
一年,我竟然没读过一本。
☆─────────────────────────────────────☆
lightblue (clear) 于 (Thu Aug 12 13:32:41 2010, 美东) 提到:
作为第一代中国来的移民,我同意你说的想上高位置有些难度。
第一个是语言;
第二个是文科管理类的少,或者学了文科管理又能拿到身份的少;
第三个是和墨西哥人一样,其实每年靠留学到美国来的中国人,比起那些亲属移民类要
少,而那些更多的非留学途径第一代中国移民,去高技术公司谋职的比例非常小。
然后,你再看看美国人口中,华裔所占比例。
我不同意动辄检讨民族文化之类,中国国内杰出管理人才很多,但是他们大多不出国定
居,出国的都是那些理工科学者工程师,还有餐馆,装修背景的中国人。
☆─────────────────────────────────────☆
salut (傻驴) 于 (Thu Aug 12 13:37:56 2010, 美东) 提到:
偶再补充一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人经过多年奴化教育,每当自己或者别的华
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就是问自己,我们的问题在哪里?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Thu Aug 12 13:56:44 2010, 美东) 提到:
我觉得中国人/华裔里缺乏信心的人不少,至少不少人表面上是这样。信心足够又努力
会对这些人有很大帮助。
我在开篇贴里提到的几个人都很有锐气(都非常聪明、头脑清晰),没有一个学过管理
。有一个人特自傲,几年后就在一个行业老二的公司中做到了principal engineer,后
来出去开了公司,最后去个学校做管理和研究了。(有不少技术出身的人后来去拿管理
学位的。)
☆─────────────────────────────────────☆
outcry (outcry) 于 (Thu Aug 12 14:07:13 2010, 美东) 提到:
I concur.
语言不过关是致命伤。
☆─────────────────────────────────────☆
tteou (GOD DOG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于 (Thu Aug 12 14:20:27 2010, 美东) 提到:
脸皮薄是致命伤
☆─────────────────────────────────────☆
lightblue (clear) 于 (Thu Aug 12 14:30:26 2010, 美东) 提到:
中国技术人才大量以留学生方式进入美国,是上世纪 90 年代才开始的,这些人现在才
四五十岁。印度技术人才进入美国,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 中国闭关锁国,邓小平
到了1980 年左右,才招呼一声:“咱们开放“。
☆─────────────────────────────────────☆
lightblue (clear) 于 (Thu Aug 12 15:04:35 2010, 美东) 提到:
中国人大多是攻读理科 Ph.D. 出来的,好的学校申请到工科博士的都不多。理工科人
才本来就是技术背景优势强于与人打交道,而其中理科的人,更是有内敛,理想主义等
学术圈习气。这些其实对于美国人,也是一样的。我在公司里遇到的某些资深的美国科
学家,也是差不多,几十年了还象学校里做学问一样的秉性。
☆─────────────────────────────────────☆
lightblue (clear) 于 (Thu Aug 12 15:07:53 2010, 美东) 提到:
中国大陆留学的最先几批人,走出校门的时候,才 1990 年左右,台湾香港那些地方终
归小些(但是他们的成就有目共睹)。
☆─────────────────────────────────────☆
lightblue (clear) 于 (Thu Aug 12 15:11:15 2010, 美东) 提到:
语言沟通能力非常重要,那些到了美国就不加强英语训练,不注意结交美国朋友,7,8
年之后见了美国人还说话结巴,把他们叫做“老外“的,当然离管理层十万八千里遥
远。
不过,楼主说的是中国人或者华裔,并不局限第一代。这个我就不同意了。
☆─────────────────────────────────────☆
gsh (ck) 于 (Thu Aug 12 15:20:23 2010, 美东) 提到:
can not agree any more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Fri Aug 13 13:30:27 2010, 美东) 提到:
对台湾人(移民高峰在1980年代)的一个调查。
http://www.migrationinformation.org/USfocus/display.cfm?id=790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Fri Aug 13 13:50:09 2010, 美东) 提到:
04年的一个文章提供了些相关信息。我对在靠后的著名大学的系主任华人占三分之一持
极大的怀疑。如果是说现在的中国国内,倒是非常可能。
http://qwgzyj.gqb.gov.cn/yjytt/118/551.shtml
全球华人创新网络的发展及作用
2004年No.3 研究与探讨 作者:康荣平
世界银行2000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有一个名为“全球华人网络”的专栏。
专栏:全球华人网络
华裔侨民超过5000万,掌握大量资源,是支持亚太地区发展的一股力量。这个群体
凭借非正式的社会和商业纽带以及正式的海外华人会社,是许多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活
力的源泉。它弥补了市场的缺陷,帮助新兴地区的经济在很短时期内形成竞争力。纵横
交错的正式和非正式商业联系仍将保持下去,并有可能最终令官方间的联系相形见绌。
事实上,华商对当地新型规范机制的反应比非华人跨国公司快得多。华人投资者也
比其他投资者略胜一筹,后者并不熟悉当地的经济情况和经营方式。
与此同时,华人大量在美国和欧洲投资,特别在计算机产业。华人企业积极贴近产
品和程序开发环节,这也使得在美国硅谷的华人公司数量激增。
(摘录自: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年第38页。)
20世纪中叶以来的发展,在中国这个后进国家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先进国家之间的矛
盾结构中,演生出一个新的因素,那就是“全球华人创新网络”。一方面,它源自中国
,与中国有着有机的、密切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它深深地嵌入美国的创新
体系,是美国创新体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因素(对欧盟、日本创新体系的嵌入程度
远远低于美国,本文重点阐述美国)。
显然,全球华人创新网络的基本因素是中国向海外的移民。美国的硅谷在美国创新
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就以硅谷为“缩影”,通过华人技术移民在美国硅谷
的成长和全球化,来展示全球华人创新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华人技术移民在美国硅谷的成长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在20世纪的60年代,这是中国大陆出身的华人技术移民进入硅谷的时
期。四川省出生的田长霖、上海市出生的虞有澄便是在硅谷的“摇篮期”闯荡进入的,
前者后来曾任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校长、克林顿政权的科技与教育委员会委员及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的科技顾问等职,后者则是美高科技公司英特尔的副总裁,并
有“微处理器之父”的称号。中国大陆出生的华人技术移民是华人参加硅谷开拓事业的
“先锋”,但由于美国在冷战期间奉行“封锁新中国”的政策,中国大陆出生的华人技
术移民与祖国大陆之间的联系“纽带”被人为“切断”,中国台湾出生的华人技术移民
成为田长霖、虞有澄等硅谷第一代华人技术移民的“后继者”。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由中国台湾出生的华人移民形成的华人技术
移民进入硅谷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硅谷的华人社区得以形成,而且最初的华人创业
者开始崭露头角。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出生的华人技术移民开始
“回流”台湾,其中不少佼佼者参与了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建设,并成为台湾岛上
科技创业的先驱者。
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末,中国大陆出生的留学生、技术移民在改
革开放与鼓励出国留学的国内政策激励下,形成了留学美国,前进硅谷的新的高峰。以
此为契机,硅谷的华人社区也开始发生变化,华人网络从形成阶段进入了发展的阶段,
与此同时,华人技术创业日益活跃起来。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硅谷得以发展的
中国大陆出生的华人技术移民、华人企业家与祖国之间的双向联系明显加强,回国创业
者的出现引导了中国大陆出生的华人技术移民“回流祖国”运动,虽然,这种运动尚未
达到高峰,但对有“中国硅谷”之称的北京中关村等中国大陆的高科技园区与硅谷的互
动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1990-1998年间,美国硅谷一共创建了7826家高科技企业,其中有1536家(约占20%)
是由华人创办的。另外,从60年代起华人科技工作者还以各种方式成立了许多协会,形
成了大大小小的科技交流与创新的网络。这些协会的活动在90年代以来已经扩大到美中
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甚至有些协会就是以促进美中两国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为主旨的
。这些协会已经成为全球华人创新网络的一种载体。互联网的盛行更为这种跨国华人创
新网络添加了信息联通之翼。新浪网、雅虎网都是跨中美两国、跨海峡两岸运营的大型
网站。
以IT业为例,近年来在中国与美国之间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如下图的创新与制造网络。
这种全球华人创新网络与传统的国家创新体系有很大差异,其中最为特殊之处是它
同时为多个国家服务。以中美为例,它是同时为美国和中国服务的,到目前为止,也许
为美国的服务多于为中国的服务。美国的华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是众所
周知的,80年代中期“在美国著名大学的系主任中(特别是理工科系),三分之一是华人
;美国机械工程学会中任分会主席的,华人占了一半以上;阿波罗登月工程中三分之一
的高级工程师是华人;在美国最大的电脑企业——IBM公司中任高级工程师的,华人占
三分之一。美国的大企业在中国建立了几十个研究开发机构,像IBM公司、微软公司、
摩托罗拉公司、宝洁公司、英特尔公司等等。美国企业建立的研究开发机构,已占外国
企业在中国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总数的将近一半。
图:IT业国际创新与制造网络
另一方面,对中国而言,除了上面已经列举的以外,中国也有少数企业,如海尔集
团、华为集团、康佳集团、中兴通讯公司、格兰仕公司等等,在美国设立了研究开发机
构,其成员也以华人科技人员为主。但这些研究开发机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
无法与美国企业在中国建立的研究开发机构相比。
近年来,一方面,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各国大企业纷纷把制造基地迁至中
国并增加在华的研究开发活动,全球华人创新网络逐渐增强了在日本和在欧洲的“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则促进了全球华人创新网络的生
长。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Fri Aug 13 13:59:06 2010, 美东) 提到:
美国不少与比较新的高科技工业相关的学科(比如电子尤其是计算机科学),是很晚才
从传统学科分离出来、或者交叉形成的。最主要发生在1970年前后10年吧。
阿波罗计划也过去了40年。那时候华人不是已经有不少人参加了吗?四、五十岁的美国
白人在高层的比例不小呀(三十多岁的我都看到一些)。
☆─────────────────────────────────────☆
zhaoce (蜥蜴) 于 (Fri Aug 13 14:52:58 2010, 美东) 提到:
你知道ca, bea, yahoo, youtube都是谁搞出来的吗?
☆─────────────────────────────────────☆
zhaoce (蜥蜴) 于 (Fri Aug 13 15:00:47 2010, 美东) 提到:
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老中情愿滚回国去跟自己人斗也不愿意留下来跟阿三斗
还美其名曰回国能融入主流社会
就这13样还谈管理层?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Fri Aug 13 15:03:16 2010, 美东) 提到: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Fri Aug 13 15:18:58 2010, 美东) 提到:
☆─────────────────────────────────────☆
lightblue (clear) 于 (Fri Aug 13 15:46:34 2010, 美东) 提到:
我就是你说的问了差不多问题的人。
你的标题里也许“有别的意思“,但是读者看到的就是大家都看到的那个意思。这个就
是语言和沟通的问题。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Fri Aug 13 16:13:33 2010, 美东) 提到: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Fri Aug 13 16:28:03 2010, 美东) 提到:
也许有的人很年轻(或者工作时间短),不太知道天花板这个话题。因此,我说的个别
东西不是很容易被理解。
☆─────────────────────────────────────☆
SKYNJ (大白菜) 于 (Fri Aug 13 16:37:10 2010, 美东) 提到:
中国人干活一般没问题,不过还是需要向印度阿三学习,适当的时候还是需要大胆吹一
吹的。光埋头苦干是混不到高层的。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Fri Aug 13 17:45:32 2010, 美东) 提到:
在这个版面上有志的人,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人或华
裔朝创业方面想,开发自己的潜力,能去做。即使最终不成功,也尝试过了,可以对冷
嘲的人说:“你都没试过!”
☆─────────────────────────────────────☆
lightblue (clear) 于 (Sun Aug 15 17:35:59 2010, 美东) 提到:
我了解你第一帖里的内容,因为我本人就在美国公司;但是我不理解你这些话的意思?
我前面说过,有些种族歧视,也有些中国人才自己的语言个性问题,但是我不同意“惨
“这个形容词,更不明白你的标题中“想过要创业“ 有什么联系。
我认识的美国朋友,也是不想再给别人打工,所以自己创业了。这个不是很正常吗 ?
中国第一代移民在语言,绿卡上有很大障碍,这个我承认,但是自己在美国创业成功的
还是很多,我认识不少。
☆─────────────────────────────────────☆
Stone10 (Stone10) 于 (Sun Aug 15 17:44:54 2010, 美东) 提到:
很多原因吧。就我而言,当manager多出的那部分工作,我找个side work 就出来了,
省得经常的meeting, argue.
至于惨字,根本搭不上边。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Sun Aug 15 19:59:09 2010, 美东) 提到: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Sun Aug 15 20:05:15 2010, 美东) 提到:
☆─────────────────────────────────────☆
fengqi (道听途说) 于 (Sun Aug 15 23:18:12 2010, 美东) 提到:
呵呵呵,也不看看绿卡签证里面都什么类型的人占比较大?一堆对中国充满仇视,还没
啥实际能力的人,都通过政治避难来了。每年移民的技术人才移民人数和政治避难的比
例看看就知道了,综合素质和能力肯定会极大的摊低。其他的技术人才在美国算是中层
素质的移民里面比例最大,交流很成问题。同时,最近两百年民族自信心被极大削弱,
出了任何问题,都会先思考自己肯定不对。自己是错的,自己挨欺负那是因为没有做到
让洋大人开心。自己都不争取,不把心态摆到管理人位置上,你能做到管理层去管理好
人吗?
☆─────────────────────────────────────☆
fengqi (道听途说) 于 (Sun Aug 15 23:19:34 2010, 美东) 提到:
中国人很担心别人说自己拉帮结派,所以都很洁身自好。基本没啥帮同胞一把的心思。
印度人那是明目张胆的拉帮结派,
自然不同。
☆─────────────────────────────────────☆
zhangsan07 (zhangsan) 于 (Sun Aug 15 23:21:10 2010, 美东) 提到:
同胞能不相互拆台就挺好的了。。呵呵
☆─────────────────────────────────────☆
lightblue (clear) 于 (Mon Aug 16 09:16:12 2010, 美东) 提到:
你说的前一半需要更多证据再讨论。后一半我同意:那咱们就创业去高层好了。
根据我在公司里的观察,你说的所谓高层,CEO, CFO, 这类主管职位,经常专一性不强
,也就是你在这个公司做了 CEO,很成功,就可能有另外一个公司重金挖你去做 CEO,
而第二个公司的业务有时候可以非常不同。如果华人创办的公司非常成功,那么其中的
华裔高层也完全有可能被其他公司看中,从而去非华人创办的公司做高层。所以高层的
角色,不完全是靠爬阶梯产生的。
我还是要概括我的解释:你说的这个现象可能存在。一个原因是华裔人口本来就比重小
,在纽约加州之外就更少;第二个原因是华裔,包括ABC, 在教育训练背景上就偏重保
饭碗的硬技术,忽视风险大的管理类的软技术。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Mon Aug 16 12:02:18 2010, 美东) 提到:
我下这类结论也不是在三、四年内就作出的。对华人或中国人,“玻璃天花板"的说法有了几十年。在
美国技术公司高层的人里,纯学管理的人比例并不很大。有些管理方面的核心概念和技术,与计算机
软硬件里的“资源”有效利用和管理,有惊人的相似。我相信华人里有管理才能和潜力的人比例应该远
远比现状高出(有数量级差别)。
华人或中国人在高层方面(不止在人数比例大的技术公司-如我题目中暗示),相对行业人口比例,非
常严重缺乏。有些人,如果还没有认识到这点,就不会有整体状态的压迫感。注意观察,总会注意到
问题。到各个公司去查,也容易看出。
如果有一天,他们发现,在同一时期入门的其它人有了明显的提升,或者,曾经的手下开始领导自
已,也许他们会惊醒。有个在不是很大(也不小)行业的台湾人,就是在行业老大里做的时候,手下
的人被越级提拔,高出了自己。他不久就领人愤而出走,开公司成了行业老三,变成了老大的眼中
钉,最后他的公司被老二收买。后来被买是被迫。他们在开公司时,有人用了几万行老程序(不道
德,而且极其傻),但是后面自己发明的技术明显占优,公司业绩逼人。
我很同意下面文章中的一些观点。
http://tran.httpcn.com/Html/1201/73161639509.shtml
海外华人如何突破职场“玻璃天花板”
时间:2009-01-2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玻璃天花板”现象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主要指欧美主流社会中,外来移民尤
其亚洲人只能担任低层职务,或者做到相对高位后便再难晋升,无法进入核心决策层,
就像玻璃天花板抬头可见,却难以突破。20多年过去了,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少数族裔
进入西方主流社会的各个领域。
华裔女性赵小兰于2001年初出任美国第二十四任劳工部长,她用40年的光阴,终于
成功地穿越了横贯在两种文化间的“玻璃天花板”。
田长霖于1990年接掌伯克利加州大学第七任校长。当时,少数族裔人士担任美国重
要部门的重要岗位还没有得到社会普遍共识,甚至还会遭到少数激烈分子偏激的反对。
如今,美国已经有很多大学都有华裔或者亚裔的校长。
然而去年5月,在美国做研究的病毒学家蒋观德用一系列的统计数据表明,亚裔科
学家在美国研究机构里大多只是在试验室里担任研究工作,却很少能进入机构的管理层。
今年3月,华人导演李安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但与最佳影片奖失之交臂,李安遭
遇电影界的“玻璃天花板”一说再使人们对华人能否真正进入西方主流社会产生了质疑。
华人头上真有“玻璃天花板”吗
去年5月,蒋观德对亚洲科学家在国家健康研究院内部项目中的地位进行了调查,
发现在国家健康研究院280名有望获得终身头衔的调查员(相当于助理教授)中,亚裔所
占比例为21.5%,但是,在950名高级调查员(相当于终身研究员)中,只有9.2%是亚裔。
在个别研究所,这一比例更小。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55名实验室主管中,只有一位是
亚裔。而在美国国家过敏及传染性疾病研究所的22名实验室主管中,连一位亚裔都没有。
去年夏天,中国西北大学神经学家饶毅对美国两大专业学会的领导层分布情况进行
了研究。其中一个是神经系统科学学会,另一个是美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会。结果
表明,不管是美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会的26位理事会成员,还是其下属11个常设委
员会的193名成员,没有一位是亚裔。他发现,美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会领导层中
也同样看不到亚裔的身影。
这些数字表明,亚裔科学家在攀登事业阶梯时面临着一道“玻璃天花板”。似乎说
明,在实验室里亚裔都受到欢迎,而且那些能证明自身价值的人还能获得终身职位,但
他们无法再进入高级管理层。
现在探讨这一问题,重要的是华人应当怎样认识“玻璃天花板”现象,如何克服这
种现象、学会出人头地的技巧。
哪些因素影响华人升迁
华人在西方社会里的语言沟通问题,是影响他们升迁的一个主要障碍。
领导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内部研究项目的迈克尔·戈特斯曼指出:亚裔科学家来到
美国学术界的时间相对较晚,语言方面存在障碍,同时文化定式不同,这些因素都妨碍
了亚裔积极谋求升迁和荣誉头衔。
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华盛顿大学的琳达·派克在回复饶毅时指出,在获得资金
和建立升迁所需业绩方面,“语言技能的匮乏可能使大学教职人员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
赵小兰在分析许多亚裔并不都能有机会步入美国政界时也说,工程科学领域给亚裔
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在这些领域里语言并不是很大的障碍,所以实验室是亚裔
美国人经常涉足的领域。
语言沟通存在的障碍,还不单纯是语言掌握或是口音问题,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往
往阻碍了华人与主流社会的有效沟通。
赵小兰说,中国人都很有礼貌,他们在交谈的时候,总是很认真地听别人的意见,
他们首先让最年长的人先发表意见,再按年龄顺序依次讲话,这中间是有顺序的,但“
美国是一个不十分看重权威、传统和习俗的国家”。在美国式的讨论中,人们自由发表
看法,随时打断别人,这是讨论的自然流程,美国人想什么时候发言就什么时候发言,
没有一定的顺序,所以对美籍华人来说,必须学习这些习惯,打断别人是可以的。而且
在美国没人会主动邀请你加入某个组织或聚会,“如果你感兴趣,想要加入,那就直接
加入他们好了”。而华人总是习惯于被邀请。所以,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上使得相互交往
产生错位。
对职业选择也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喜欢冒险,尝试自己没有做过的事
,而华人喜欢求稳、求安定,从而影响华人步入核心层。
田长霖出任伯克利加州大学校长前是做科研的,而且他喜欢花很多时间做科研,认
为自己不合适做许多行政工作,但是他有个信念,就是觉得一定要打入美国的主流,一
定要为华裔冲破这个“玻璃天花板”。从系主任到副校长到校长,每一次升迁都是突破
。他的坚忍其实已经很难区分出是中式还是西式,但他敢于放下所爱,参与胜负未果的
冒险与他多年的美国生活有关。
另外,中国学者在国外的不稳定性,回国与留任的矛盾也影响了他们进入研究机构
的管理层的兴趣。
破“玻璃天花板”之对策
华人要有意识地克服东西方文化障碍,尽快与当地文化磨合,主动融入主流社会,
这是已成功进入主流社会的华人给我们的启示。
但是如今世界是个高速发展的世界,东西方经济发展在速度上处于博奕之中。当海
外华人一再被质疑对当地国的忠心时,自我创业也不失为一个突破“玻璃天花板”的策
略。
田长霖鼓励海外华人不要以“玻璃天花板”为苦,而视之为一种磨练。他说:“许
多在硅谷或矽谷创业的亚裔科学家,都是因为“玻璃天花板”阻挡,刺激他们向外发展
,创出了辉煌的事业。”华人的“玻璃天花板”问题,由硅谷而改变。
此外,以祖国为依托,回国创业或是在跨国公司中担任国内公司核心领导层,是突
破“玻璃天花板”的迂回之路。
“在国内接受大学教育,在西方接受研究生教育,拥有5年至25年海外工作经验,
同时对中国本土情况的熟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寻找这样的中国人才担任中高级
管理职务。中国高管的薪酬堪与美国同级员工媲美,可轻松达到数十万美元。现年35岁
的美国运通副总裁沈豪宇便是这样的幸运儿,他说:“与美国相比,在中国工作乐趣更
多,也有更多升迁机会。”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华人对于外国人来说,不再只是聪明智慧、吃苦耐劳,他们在
学习如何出人头地方面将会越来越熟练,路径也会越来越多。
☆─────────────────────────────────────☆
outcry (outcry) 于 (Mon Aug 16 12:12:02 2010, 美东) 提到:
I concur.
>>华人在西方社会里的语言沟通问题,是影响他们升迁的一个主要障碍。
Communication = speaking + writing + initiating + participating + echoing
S.W.I.P.E. principle (my own invention:))
☆─────────────────────────────────────☆
lightblue (clear) 于 (Mon Aug 16 12:23:19 2010, 美东) 提到:
有些道理,可能不是学习管理的问题,而是培养管理素质的问题。从数据讲,玻璃天花
板客观存在,但是如果看看公司里,或者你摘的 NIH 研究员里,有多少华人有卓越的
管理才能呢 ?其实我们看看自己身边的华人工程师或者研究院,教授,如果让你自由
选举,你即使作为中国人,你会选他们做高级管理人员吗 ?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Mon Aug 16 12:49:24 2010, 美东) 提到:
☆─────────────────────────────────────☆
lightblue (clear) 于 (Mon Aug 16 13:08:14 2010, 美东) 提到:
我想如果是个小组长,甚至 manager, 管理才能一般也许可以胜任,但是如果是你前面
一直强调的“不小的公司“的高级主管,平庸的管理者恐怕不好胜任。这里面艺术和学
问还是很多的。 不少出国的中国人当过一些社团领导,但是更多的这种人没有出国,
我见过的国内比较出色的学生干部,他们到了国外在和人打交道方面也不差,还是比别
人有能力的。但是中国的学生干部中,那种真的独立创新地干过一番事情的,不多,老
师的乖孩子和代理人居多。
☆─────────────────────────────────────☆
jumbo (Big) 于 (Mon Aug 16 13:12:51 2010, 美东) 提到:
这种比较的前提不正确
ABC我是不甚了解的,说说第一代老中就清楚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美国商业比中国发
达一个数量级都不止,老中在美国一般是学习者而不是挥洒自如的创造者,加上语言文
化障碍,使得老中新移民成为万劫不复的双重学习者,这个学习过程对于比较牛的人来
说也要20年,所以基本没有指望,多数国人商业素质是国内养成的,国内商业尚处于刀
耕火种年代,国人在美国作高层的潜力可见一斑,你要是不服看看华人超市,泰国人超
市,韩国超市和美国超市,基本跟母国商业实力对比一致,walmart天天年年一成不变
然而充分利用网络物流股市,韩国超市周周搞活动动不动送样品办文化节好不热闹,可
惜这种营销属于1980年代,walmart会雇你老韩做高管吗?不会的,老中呢?这里没老
中什么事,老中商业素质比老韩还落后一个时代,杯具很正常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Mon Aug 16 13:16:25 2010, 美东) 提到: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Mon Aug 16 13:26:20 2010, 美东) 提到:
电子和信息行业是变化或革新最快的行业。中国人或华人在其中的比例也是最高的,升
迁的可能也应该是最高的。可是现实呢?几十年对人就是一辈子。知耻才能后勇。
☆─────────────────────────────────────☆
lightblue (clear) 于 (Mon Aug 16 13:59:06 2010, 美东) 提到:
我的观察和你的不同,到了一定的档次,白人人才的通才素质就体现出来了。也就是说
,也许大多数美国人都很差,但是如果一个美国人到了博士,硕士水平,和大陆培养的
中国人相比,他们更可能技术能力和沟通管理能力俱佳。
国内同样技术背景的同学,或者这里创业的中国人,他们的位子可能会高些,但是他们
的管理素质不一定就能高质量。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一样比较低,前面那
个ID 指出了这一点;而中国人到了美国靠创业才更多进入高管理层,这是你自己说的
☆─────────────────────────────────────☆
julang (巨浪) 于 (Mon Aug 16 14:05:30 2010, 美东) 提到:
弯曲里公司工作的中国同志,潜规则是:25W以下,属于贫困。
它们要是也 算“惨” 的话,我们这些钱老级别的,都得自杀。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Mon Aug 16 14:40:29 2010, 美东) 提到: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Mon Aug 16 14:45:41 2010, 美东) 提到:
☆─────────────────────────────────────☆
lightblue (clear) 于 (Mon Aug 16 15:30:07 2010, 美东) 提到:
拉关系非常重要,但是我不同意你说的那种把废话拉长的方式,至少我看到的我公司里
管理层的老美都不是说废话的那种。把简明的意思说废了,在哪一个国家都是缺点。但
是这个不妨碍你说些废话活跃气氛,拉些家常活络关系,但是这些要和业务分开。我参
加了公司里的培训,培训中特别强调了半天废话都说不清主要意思在工作交流中的坏处
。别以为美国人都是傻瓜,或者智商低的听众。
另外你的优秀亲戚进不了工程类私校,我不太理解为什么。工程专业这么歧视亚裔?我
所知道的顶尖工程类私校里,华人实在太多了,中国大陆出生的教授一个系还有两三个
呢。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Mon Aug 16 15:44:28 2010, 美东) 提到:
☆─────────────────────────────────────☆
wewill2009 (daluobe) 于 (Mon Aug 16 15:56:12 2010, 美东) 提到:
同亚裔女性比,白人女性读比较简单的文科科目的比例应该更高,毕业后在工作以外有
的时间应该多些。
这边亚裔的小孩子课堂上还是很喜欢发言,而且总体上明显优秀。回国发现,90后的小
孩比他们的前人更喜欢说话、露锋芒,有不少过分自信、浮躁。
☆─────────────────────────────────────☆
lightblue (clear) 于 (Mon Aug 16 16:08:29 2010, 美东) 提到:
我没有孩子上大学,所以对此没有真切体会,听说过有些学校对华裔提高门槛,因为华
人子弟学习成绩普遍太高,影响了大学里的种族比例,对此曾有过争议,只是没有想到
工程院校也会这样,你的信息很有意义。
我见识过白人讲废话,很讨厌。但是,我没有只是说公司里的白人管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