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想(长,慎入)# Returnee - 海归
f*y
1 楼
中国还是美国?这是个问题。这对无数打算海归的已经海归的将要海归的甚至根本无意
海归的无聊的在美华人来说,真的是个问题。
中国好还是美国好?呆在中国好还是呆在美国好?经常看到无休止的互相矛盾的观点和
争论此起彼伏蔚为壮观,有人鼓吹着中国的差乱脏,有人赞美着中国的机会多,有人享
受着在美国的舒服和悠闲,有人抨击着在美国的艰辛和不适,有人大骂着海归是卢瑟,
有人不屑着留在美国的是懦夫。对这样同样一件事儿,形形色色的观点和观念的差异之
大让人吃惊,但究其原因,要对这个问题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论断所需的信息之庞杂巨
大,远远超出了任一个人的能力范畴。而诸多矛盾观点的最根本原因很简单,信息不对
称。
所以首先,我把这里对比的范畴限定在两群人。第一群人是“第一代移民在美华人”,
第二群人是与第一群人相近层次的“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大款大腕大官的在中国华人”。
其次,运用我少得可怜的统计知识,我不做有可能千差万别的个体的比较,而尽量考量
整个群体的综合平均状态的对比。
马斯洛说,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
现五个层次。而人的生存状态真的是有不同层次的。如果借用很多人喜欢用的“成功”
一词来标识,那么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因素,一,人自身的能力,其中包括了知识储备
、眼界、人际社交、各种类型的工作能力,等等。二,环境,主要指能力发挥的平台和
实力成长的空间。
传说美国华人圈里有个论坛叫做买买提,上面有些版面的氛围相当河蟹,受过高等教育
的心态好的一群人在上面温和的交流快乐的BSO。传说这个论坛上有好些版面上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相当壮观,观点冲撞,脾气冲撞,争吵,谩骂,人身攻击,不一而足。抛开
个体情形不论,这真实反映了在美华人作为一个群体的整体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的一些
方面。
某牛人说过一句话,PhDs live in a very, very small world。身在其中的时候可能
很难感受到,但是当真正接触到一个更宽广得上百倍的世界的时候,才会发现这句话是
多么的,多么的正确。在美的华人们,一些毕业了的PhD们,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赢得
稳定的工作,用自己的聪明和素养获得了良好的心态和轻松快活自得其乐的生活。在美
的华人们,更多毕业了的PhD们,慢慢变成了跑四道变成了职员变成了猪脚变成了叫兽
,却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为了绿卡的“终极目标”而营营苟苟战战兢兢着,为了“融入
”的伟大使命而努力着。然而到头来,作为一个群体,大多数人的大多数生活行为毫无
疑问的仍然停留在华人圈里,停留在一个很大程度上表面上处处是满足、BSO、悠闲、
无聊而本质上充满了对自己的骄傲对别人的不屑对现状的抱怨对未来的无奈对追求的缺
失对自己的自我麻醉的华人圈里。
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周七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这样下来,如果一个人接触的人接触的事接
触的观点接触的挑战接触的机遇完全限定在一个并不良好的相对小的圈子里,那么这个
人如何进步?如果没有进步,这个人的生存状态如何维系?李开复对“成功”的定义是
“做更好的自己”。当一个人在事业目标生存意义这样“大”的维度不想或难以“做得
更好”的时候,有的人把对满足感的追求转移到打球打猎摄影钓鱼等更直接的“小”的
维度上,通过球技的逐渐提高器材的逐渐升级和伴随着运气的猎物的获取等获取成就感
。有的人通过到一个比自己日常生活接触的圈子大的开放的信息平台比如买买提上使劲
儿的BSO得到的些许赞叹来获取成就感。有的人实在找不到成就感的时候就开始无聊,
无聊之后就通过灌水骂架等寻求刺激和存在感。
总而言之,人在美国,生理需求的满足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温饱完全没问题,另一方面
由于圈子的限制和圈子里人群属性的特征化,对某些人来说,生理需求的其他方面就未
必容易满足。安全需求的满足也分两个方面,一方面由稳定文明的社会环境和健全的法
制带来的吃穿住行方面的安全较容易保障,另一方面由“身份问题“带来的不安全感随
时伴随着很多的人们。社交需求的满足毫无疑问可能存在着相当的缺失和不完备,这对
某些人来说可能无所谓,对某些人来说却很成问题,而且这个层次与后两个层次也息息
相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满足层次的天花板停留在社交层次,尊重层次和自我实现层次
的满足,就在美华人这样一个群体总体来说,从本质上讲,是达不到的。
中国则和美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在安全需求方面和美国恰好相反。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国家,只要有本事,尽
可以有至少和其他人一样的权利去追求自己所要追求的东西,从不需要因为“身份问题
”而战战兢兢生怕被雷生怕随时被踢出国家。但是,吃穿住行方面的安全感却越来越难
以保障。地沟油、毒奶粉、天价房子、胡乱争抢的机动车、从不遵守任何交通规则的电
动车、……,让人们的“安全感”逐渐退缩到越来越狭小的范畴内。
社交需求的满足是在中国与在美国相比的最基本优势。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性格
、不同爱好、不同领域的人,取决于一个人的性格和工作性质,总可以有比在美国更多
得多的机会和更流畅的渠道去接触和交流。而通过这样的过程找到更多的朋友建立更深
入的友谊的同时,这样多维度的交流对“做更好的自己”的塑造在知识、眼界、心态、
境界等多个层面上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尊重需求的满足其实很难比较。它是个主观感觉的东西,难以量化。在美国,第一群人
是被从小夸“优秀”惯了的一群人,潜意识深处的“骄傲”使他们互相交流少了解少且
不够深入,也使他们内部之间的发自真心互相“尊重”其实非常非常匮乏。相反,在表
面友好之下的互相攀比和看不起则比比皆是。另一方面,第一群人接触到的美国人群的
平均友好程度非常高,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和小镇地区。但是第一群人在和他们的交流其
实往往是“戴着手套握手”,所感受到的是有良好文明素养的人对“客人”或“陌生人
”的基本客气和礼貌,而很少有真正含义上的“尊重”。在中国,第二群人所接触到的
人群则高度参差不齐,取决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位置,可能受到很多莫名其妙的不尊重
,但也可能得到不少真正的尊重。
相比于美国,中国是个更加“dynamic”的个体。中国也许有更加糟糕的自然环境需要
去忍受,中国也许有更多的不公正需要去愤怒,中国也许有更多的社会和人身风险需要
去防备,但是,中国是个更加“dynamic”的个体。中国能够提供一个更加宽阔的平台
让人去为自己的生活选择和发挥,中国能够提供一个更大跨度的纵深让人去为自己的人
生境界挖掘和锤炼。中国能为你的人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没错,可能性。就我一个个体来说,在中国,这个可能性就是在生理、安全、社交、尊
重之外,让我可以更少顾忌其他更加有动力、有机会、有环境去“自我实现”。就我所
在一个家庭来说,在中国,这个可能性就是让孤苦的二老轻易的见到儿子抱到孙子让一
个七口之家更像是“一个”家庭而不是割裂的几块。就我所工作的一个机构来说,数十
个我这样的个体就可以让一切皆无可能变成一切皆有可能。就这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生
我养我抚育了我教育了我也是作为一个“人”来说根本所在的叫做“中国”的土地来说
,这个可能性就是让数千数万数十万个个体的可能性演化为真正有意义的中国的可能性。
在中国,我可以找到梦想,中国梦想。哪怕只是个可能性。
海归的无聊的在美华人来说,真的是个问题。
中国好还是美国好?呆在中国好还是呆在美国好?经常看到无休止的互相矛盾的观点和
争论此起彼伏蔚为壮观,有人鼓吹着中国的差乱脏,有人赞美着中国的机会多,有人享
受着在美国的舒服和悠闲,有人抨击着在美国的艰辛和不适,有人大骂着海归是卢瑟,
有人不屑着留在美国的是懦夫。对这样同样一件事儿,形形色色的观点和观念的差异之
大让人吃惊,但究其原因,要对这个问题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论断所需的信息之庞杂巨
大,远远超出了任一个人的能力范畴。而诸多矛盾观点的最根本原因很简单,信息不对
称。
所以首先,我把这里对比的范畴限定在两群人。第一群人是“第一代移民在美华人”,
第二群人是与第一群人相近层次的“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大款大腕大官的在中国华人”。
其次,运用我少得可怜的统计知识,我不做有可能千差万别的个体的比较,而尽量考量
整个群体的综合平均状态的对比。
马斯洛说,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
现五个层次。而人的生存状态真的是有不同层次的。如果借用很多人喜欢用的“成功”
一词来标识,那么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因素,一,人自身的能力,其中包括了知识储备
、眼界、人际社交、各种类型的工作能力,等等。二,环境,主要指能力发挥的平台和
实力成长的空间。
传说美国华人圈里有个论坛叫做买买提,上面有些版面的氛围相当河蟹,受过高等教育
的心态好的一群人在上面温和的交流快乐的BSO。传说这个论坛上有好些版面上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相当壮观,观点冲撞,脾气冲撞,争吵,谩骂,人身攻击,不一而足。抛开
个体情形不论,这真实反映了在美华人作为一个群体的整体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的一些
方面。
某牛人说过一句话,PhDs live in a very, very small world。身在其中的时候可能
很难感受到,但是当真正接触到一个更宽广得上百倍的世界的时候,才会发现这句话是
多么的,多么的正确。在美的华人们,一些毕业了的PhD们,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赢得
稳定的工作,用自己的聪明和素养获得了良好的心态和轻松快活自得其乐的生活。在美
的华人们,更多毕业了的PhD们,慢慢变成了跑四道变成了职员变成了猪脚变成了叫兽
,却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为了绿卡的“终极目标”而营营苟苟战战兢兢着,为了“融入
”的伟大使命而努力着。然而到头来,作为一个群体,大多数人的大多数生活行为毫无
疑问的仍然停留在华人圈里,停留在一个很大程度上表面上处处是满足、BSO、悠闲、
无聊而本质上充满了对自己的骄傲对别人的不屑对现状的抱怨对未来的无奈对追求的缺
失对自己的自我麻醉的华人圈里。
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周七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这样下来,如果一个人接触的人接触的事接
触的观点接触的挑战接触的机遇完全限定在一个并不良好的相对小的圈子里,那么这个
人如何进步?如果没有进步,这个人的生存状态如何维系?李开复对“成功”的定义是
“做更好的自己”。当一个人在事业目标生存意义这样“大”的维度不想或难以“做得
更好”的时候,有的人把对满足感的追求转移到打球打猎摄影钓鱼等更直接的“小”的
维度上,通过球技的逐渐提高器材的逐渐升级和伴随着运气的猎物的获取等获取成就感
。有的人通过到一个比自己日常生活接触的圈子大的开放的信息平台比如买买提上使劲
儿的BSO得到的些许赞叹来获取成就感。有的人实在找不到成就感的时候就开始无聊,
无聊之后就通过灌水骂架等寻求刺激和存在感。
总而言之,人在美国,生理需求的满足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温饱完全没问题,另一方面
由于圈子的限制和圈子里人群属性的特征化,对某些人来说,生理需求的其他方面就未
必容易满足。安全需求的满足也分两个方面,一方面由稳定文明的社会环境和健全的法
制带来的吃穿住行方面的安全较容易保障,另一方面由“身份问题“带来的不安全感随
时伴随着很多的人们。社交需求的满足毫无疑问可能存在着相当的缺失和不完备,这对
某些人来说可能无所谓,对某些人来说却很成问题,而且这个层次与后两个层次也息息
相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满足层次的天花板停留在社交层次,尊重层次和自我实现层次
的满足,就在美华人这样一个群体总体来说,从本质上讲,是达不到的。
中国则和美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在安全需求方面和美国恰好相反。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国家,只要有本事,尽
可以有至少和其他人一样的权利去追求自己所要追求的东西,从不需要因为“身份问题
”而战战兢兢生怕被雷生怕随时被踢出国家。但是,吃穿住行方面的安全感却越来越难
以保障。地沟油、毒奶粉、天价房子、胡乱争抢的机动车、从不遵守任何交通规则的电
动车、……,让人们的“安全感”逐渐退缩到越来越狭小的范畴内。
社交需求的满足是在中国与在美国相比的最基本优势。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性格
、不同爱好、不同领域的人,取决于一个人的性格和工作性质,总可以有比在美国更多
得多的机会和更流畅的渠道去接触和交流。而通过这样的过程找到更多的朋友建立更深
入的友谊的同时,这样多维度的交流对“做更好的自己”的塑造在知识、眼界、心态、
境界等多个层面上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尊重需求的满足其实很难比较。它是个主观感觉的东西,难以量化。在美国,第一群人
是被从小夸“优秀”惯了的一群人,潜意识深处的“骄傲”使他们互相交流少了解少且
不够深入,也使他们内部之间的发自真心互相“尊重”其实非常非常匮乏。相反,在表
面友好之下的互相攀比和看不起则比比皆是。另一方面,第一群人接触到的美国人群的
平均友好程度非常高,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和小镇地区。但是第一群人在和他们的交流其
实往往是“戴着手套握手”,所感受到的是有良好文明素养的人对“客人”或“陌生人
”的基本客气和礼貌,而很少有真正含义上的“尊重”。在中国,第二群人所接触到的
人群则高度参差不齐,取决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位置,可能受到很多莫名其妙的不尊重
,但也可能得到不少真正的尊重。
相比于美国,中国是个更加“dynamic”的个体。中国也许有更加糟糕的自然环境需要
去忍受,中国也许有更多的不公正需要去愤怒,中国也许有更多的社会和人身风险需要
去防备,但是,中国是个更加“dynamic”的个体。中国能够提供一个更加宽阔的平台
让人去为自己的生活选择和发挥,中国能够提供一个更大跨度的纵深让人去为自己的人
生境界挖掘和锤炼。中国能为你的人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没错,可能性。就我一个个体来说,在中国,这个可能性就是在生理、安全、社交、尊
重之外,让我可以更少顾忌其他更加有动力、有机会、有环境去“自我实现”。就我所
在一个家庭来说,在中国,这个可能性就是让孤苦的二老轻易的见到儿子抱到孙子让一
个七口之家更像是“一个”家庭而不是割裂的几块。就我所工作的一个机构来说,数十
个我这样的个体就可以让一切皆无可能变成一切皆有可能。就这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生
我养我抚育了我教育了我也是作为一个“人”来说根本所在的叫做“中国”的土地来说
,这个可能性就是让数千数万数十万个个体的可能性演化为真正有意义的中国的可能性。
在中国,我可以找到梦想,中国梦想。哪怕只是个可能性。